仁者也許會有無敵的一天,但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戰顯然與仁義無關

韓非和李斯的老師荀子在向趙孝成王趙丹和臨武君推廣“仁道”時曾說:

湯、武之誅桀、紂也,拱挹指麾,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誅桀、紂若誅獨夫。故《泰誓》曰:‘獨夫紂,’此之謂也。

在前面的文章裡我們已經聊過,商湯滅夏桀的過程並無“仁義”可言,那麼儒生口中另一位聖王——周武王姬發,是否能給他的仰慕者們長點臉呢?


仁者也許會有無敵的一天,但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戰顯然與仁義無關

周武王姬發

事實勝於雄辯,下面咱們就來看看武王伐紂之“牧野之戰”中,商紂王子受是否真的是被國人徹底拋棄的“獨夫”。

《史記·殷本紀》中提到,子受天資聰穎、力大無窮、勇猛過人,但荒淫暴虐。曾以酒為池,懸肉為林,讓俊男美女們一絲不掛,在酒池肉林間追逐嬉戲,歡飲達旦。這香豔的場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津津樂道,也不知是該讚揚文人們想象力豐富還是子受同志真的會玩。

不過,這事兒在筆者看來其實沒那麼十惡不赦。畢竟,那個蠻荒的時代,大家的夜生活實在是太單調了,否則,姬發又怎會被傳有近百個兄弟?

問題是,這子受不僅夜生活花樣百出,還搞出個燒烤架專門烤活人,連自己叔叔比干的心都給挖了。殷商王朝的首席執行官“太師

”和他的頭馬“少師”見這架勢,趕緊揹著吃飯的傢伙——祭器和樂器,連夜逃到了姬發門下。

為什麼是姬發而不是其他諸侯?一貫的說法當然是姬發“仁義”,但事實恐怕沒這麼簡單。

據《竹書紀年》記載:

文丁殺季歷,二年周人伐商。

這文丁正是子受的爺爺,而季歷則是姬發的祖父。子受登基後,更是把姬發八十多歲的老父親西伯侯姬昌關了一百多天。用現在的話說,姬家和子家是妥妥的世仇,倆“大師”逃到周國的根本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眼看報仇雪恨的時機成熟,姬發果斷掏出了他的王牌,和父親多年前安插在子受身邊的臥底,鹽商祖師爺之一的膠鬲見了一面,約定以甲子日為期,趁子受夜間勞累,於黎明時分裡應外合,

突襲朝歌(殷商末期首都之一,今河南淇縣)。


仁者也許會有無敵的一天,但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戰顯然與仁義無關

殷商核心的變遷和朝歌所在地

玩“無間道”咱就不說了,這肯定跟“仁義”不沾邊,就連如今咱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偷襲,在一般都會提前宣戰的商周時期基本也屬於無恥行為。

但姬發顯然沒空顧慮這些,他馬上著手組織聯軍東進,冒著大雨疾行,終於在約定時間抵達朝歌城外的牧野(從朝歌由內而外稱之為城、郭、郊、牧、野。)之地,並依葫蘆畫瓢,照著子受的祖先商湯王子履當年造反前的檄文《湯誓》整了一篇《牧誓》

其內容無非是指責子受耳根子軟,受女人蠱惑,施暴於百姓,我姬發要替天行道,大家夥兒都應該跟著我勇往直前,誰要是臨陣退縮,就等著挨收拾吧

聯軍都跟著打到首都門外了,這時候反悔,以後還想不想混下去?眾人無不奮勇,向朝歌發起進攻。

接下來的事,按太史公的說法,實在不值一提,因為商軍前鋒一開戰就倒戈相向,做了帶路黨,後面跟著的兄弟自然亂成了一鍋粥,周軍兵不血刃便拿下了朝歌。絕望的子受跑到鹿臺之上,穿的珠光寶氣,引火自焚以謝天下。

對這個細節的處理,筆者表示很不滿意,有工夫盛裝打扮,好色如命的子受怎麼就能忘了抱上妲己一起下去快活呢?

同樣不滿意的,還有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他在談到子受時說:

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仁者也許會有無敵的一天,但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戰顯然與仁義無關

商紂王子受

老人家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史料中對子受的失敗,還有另一種記載:

姬發偷襲朝歌時,商軍主力正在平定東夷叛亂,倉促之下,子受只能組織奴隸和戰俘迎敵,這些人的戰鬥力和忠誠度就不用多說了,再加上膠鬲的部下臨陣倒戈,戰俘不肯為曾經的敵人拼命,不明真相的奴隸們也一起調轉槍頭,形勢一發不可收拾。

最要命的是,子受天賦異稟,玩了一晚上居然沒有雙腿發軟,又才兼文武,在對周戰爭中幾乎沒吃過虧,所以自信心爆棚,帶著這麼一幫人還敢親自上陣,結果被周軍俘虜。

姬發將他的腦袋掛到白旗之上,所到之處,商軍中的烏合之眾們看到老大的腦袋無不一鬨而散,但子受的嫡系部隊依然拼死抵抗,一時間,牧野戰場上“

血流漂杵”。

七百餘年後,堅信“仁者無敵”的孟子看到《尚書·武成》中的這四個字不樂意了,氣急敗壞之下,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隨後便再次發揚至聖先師的光榮傳統,將不符合姬發仁君形象的內容給刪了個精光。儒家如此宣揚“仁義”,也難怪諸侯各國都不待見他們,那些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人精可不像平頭老百姓那麼好忽悠。

作為儒家亞聖,孟子如此強詞奪理,實在有些難看,但“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我們卻應該牢牢記住,它至少提醒了我們,儒家經典中的那些話亦不可盡信

<strong>獨立思考,不迷信任何權威,始終是探尋真理的不二法門。

朝歌被攻陷後,商軍的抵抗仍未停止,以姜太公為首的周軍各路統帥滿世界追殺商軍殘部,直到近五個月後戰事才告一段落。<strong>“獨夫”一說,顯然不過是一家之言。


仁者也許會有無敵的一天,但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戰顯然與仁義無關

殷墟遺蹟

取得全面勝利後的姬發得意的在宗廟中舉行了大型獻俘儀式,向列祖列宗報告自己的豐功偉績。而商朝軍民的累累白骨,皆被隱藏在勝利的陰影下。

據《逸周書·世俘》記載,來自關中戎狄之地的西周聯軍在商朝故地進行了長時間的劫掠,共殺死殷商軍民十八萬之多,另將三十餘萬人罰沒為奴

他們還大肆捕獵熊、老虎、犀牛、鹿、野豬、香獐、貂等動物,僅記在姬發名下的就有一萬多頭

除此之外,姬發還派人大肆搜刮玉器,共得寶玉四千,佩帶裝飾用玉一十八萬塊,另有天智玉五塊,姬發視之為珍寶

近代考古學家對殷墟的發掘也很好的佐證了這些記錄,那些被毀壞並劫掠一空的殷商古墓,無疑是周人暴行的鐵證

這就難怪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會說:

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戰,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漢、秦一實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實也。


仁者也許會有無敵的一天,但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戰顯然與仁義無關

牧野之戰示意圖

當然,筆者並沒有貶低或者否認周武王之功業的意思。

他和周公及姜太公一起建立的,以“禮制”為核心的西周王朝,確實稱得上是封建時期的美好時代

而子受的暴虐和貪婪大概也八九不離十,否則作為文武雙全的一國之君,他何至於眾叛親離,又如何斂得億萬財富,惹得姬發都要眼紅。

但這樣的成功顯然很難簡單的歸因於“仁義”。說句有些孩子氣,還有些大逆不道的話,很多時候,<strong>打敗壞人的也不一定就是好人。

最後,特別說明一點,筆者雖然反覆論證“仁者無敵”不過是儒家的一廂情願,但這並不代表我反對“仁義”。

“仁義”自有其適用的範圍,推行“仁政”,在大部分時候對庶民都是有利的,在理想社會形態尚未形成之前,我也不得不常常期待能趕上一兩個“仁君”。

<strong>但證明仁義之力量的方法卻絕不該是隱瞞與篡改。

現代科學在西方的興起和發展告訴我們一個不太容易理解的道理:<strong>結論很重要,但有時候,得到結論的方法比結論本身更重要。

科學史上幾乎每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甚至包括牛頓愛因斯坦都發表過不完善甚至錯誤的結論,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用他們總結出來的科學的方法,不斷糾正他們的錯誤,最終取得今天的成就。

<strong>從這個角度說,雖然自有文字以來,還沒有毫無爭議的“仁者無敵”之記錄,但這並不代表“仁者”就沒有“無敵”的那一天。縱觀人類歷史,無論經歷了多少黑暗、曲折甚至倒退,只要一息尚存,我們就會朝著自由、民主與平等的未來繼續前進。

<strong>終有一日,先哲夢想中的大同世界,會在亙古不變的日光下熠熠生輝。



漁樵故紙致力於以有趣的語言講述有趣的歷史故事,史實正而不悶,觀點奇而不歪。願大家一笑之後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