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皇权一直都比较稳固,没像其它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

十早韦


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有人说,中国封建王朝的演变史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史。无论哪个朝代,君主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可以说到了清朝,中央集权达到了高峰,因此清王朝的皇权算得上比较稳固。


清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有很多:内阁、南书房、军机处。


一、内阁

清朝的中央机构承自明朝,设立内阁以及六部。但清朝的中央制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首尊满族,朝中具有最高决策权的中枢机构是满族上层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其权力凌驾于内阁与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经确立,并在清军入关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具有巨大的政治影响。

帝王们对阻碍其专制集权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感到严重不满,随即通过设置保和殿、文华殿等一系列机构来限制他们,这使得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双方都必须听命于皇帝,从而达到帝王集权的效果。


二、南书房

南书房为清王朝特有的中央集权机构。康熙帝为完成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 集权,于是在八岁登基后通过设置南书房,来挑选自己信任的翰林学士参与机要, 这些受皇帝信任的学士除伴读职能外,同时还为皇帝撰写密旨,因此,事实上成 了康熙帝的机要秘书组织。

在此之后,南书房和内阁六部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制约,权力均衡,其结 果康熙帝掌握军政大权。总的来说,康熙帝通过将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并让三者互相制约,达到了预期的中央集权效果。


三、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雍正登基后,为了进 一步加强皇权,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出任,在事实上达到了皇 帝大权独揽的效果。在实际政治决策中,军机大臣起不到任何决策效果,只是奉皇帝谕旨并进行 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因此,军机处的存在还使得各地的军政 首脑实际上成为皇帝的牵线傀儡。

综上所述,雍正帝通过设置军机处来替代南书房,进一步增强了皇帝内朝的 权力,并促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在乾隆时期彻底被取消,其结果就是皇 帝一人独断朝纲 , 军机处的设置实际上代表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发展到达了顶峰,属于标志性事件 。


结论

因此,清王朝正是通过设置了不同的分权机构,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从而达到皇权高度集中的结果。因此清朝的皇权一直都比较稳固,不会出现像其它朝代一样的大权旁落现象。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史料五千年


因为清朝是对权利的内外各方制衡做的最好的王朝,同时也是中央皇帝集权做的最成功的的王朝。

纵观历史其他朝代,导致大权旁落的势力主要有:宗室外戚、宦官、朋党。

有清一代,这几大势力都被限制的很好,因此没有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

对宗室外戚的限制

满清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王朝初立时非常依赖宗室外戚的势力,可以说宗室外戚是满清皇权旁落的最大危险。

但是自康熙以来,就开始逐步限制宗室的权利。

康熙通过设立“南书房”,逐步摆脱“亲王议政”制度;雍正开创军机处,直接将内阁变成了私人秘书;

乾隆皇帝更是乾纲独断,把任何皇族人物都排除权利核心之外,形成了亲王宗室不入军机处的潜规则,这一制度到慈禧时才被打破。

对宦官的限制

自古以来,宦官太监是最容易破坏政治秩序的群体,汉、唐、明都深受其害,满清成立之初,就以史为鉴,时时防范太监干预朝政。

顺治皇帝一进京,就颁布了严禁太监干政的铁牌三块,分别设立在内务府、刑慎司和交泰殿。

<strong>

清代皇帝很好的执行了这项制度,即便后来的李莲英,也只是慈禧的奴才和发声筒,翻不起大风浪。

所以终清一代,一个能够干预朝政的大太监都没有出现。

对朋党的限制

官僚集团往往是封建王朝最大的敌人,他们擅长钻制度政策的漏洞,占皇帝便宜,为亲人朋友谋取利益。

满清深刻吸取明朝亡于党争的教训,将权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并通过宗室贵族来牵制文官集团,而在宗室内部和文官集团内部都互相牵制,通过完善的权力制衡系统,有效的避免朋党带来的危害。

满清是外来政权,一直以来都有危机感,满清的统治者们时时提防社稷倾倒,大权旁落,因此也勤政治国,对权利不敢有丝毫放松。


飞马观世界


为什么清朝的皇权一直都比较稳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细细的探究一下。

01 完善宦官制度

清朝虽然是承袭了明朝的制度,但在太监问题上,由于汲取了前者的教训,因此清朝统治者实际上对太监心生厌恶。所以制定了十分完善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太监,限制太监的言行,令太监彻底成为皇家的奴才。而且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将约束太监的规章制度世代传袭,使得太监失去了干预朝政的机会,所以终清一朝,也就没有出现过太监干政、太监误国的情况。

而清朝完善的宦官制度也并非一日之功,它也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清初入关时,由于太监的人数激增,为了方便管理,顺治帝设立了十三衙门,与此同时,顺治帝也颁布了许多法令限制太监的行动:

“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事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结交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字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

并且在顺治十二年制下严令:“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劣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

在康熙即位后,他则对宦官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他罢黜十三衙门,恢复了内务府。并且设立敬事房,康熙六十一年下旨:“设敬事房五品总管一名、五品太监三名、六品太监二名。”至此,清朝太监才正式被授予官职,只不过最高也只有五品,康熙通过降低宦官的品级从而很好的打压了太监势力。

02 设立军机处:加强了君主集权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央权力机构的重大改革,军机处无专官,所谓的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其实都是以原官兼职。

而且,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是出于皇帝的意愿安排,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处自建立起,只是奉旨办事的机构,因此军机大臣并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兴风作浪。

03 完善的王爷制度

在清朝的王爷,他们的日子要比明朝的王爷苦多了。因为清朝的王爷们不仅被严格限制在京城,而且其爵位也是一代降一等,如果后世子孙没有为朝廷立过什么功劳,最终只会被降为平民。

清朝只有12个铁帽子王不受限制,可以世袭罔替,因此满清统治者根本不必担心王爷们会兴风作浪。

以上就是清朝的皇权为什么一直比较稳固的原因。


渔公子读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朝统治者满族是起于东北的一个新兴族群。为了争夺天下,对中原王朝的兴衰有深入地探究,发现中原王朝王纲不振有四大原因:一是皇帝怠政,二是皇室内讧,三是外戚干政,四是宦官擅权。清室对此四个方面均釆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

第一,清室皇帝都比较勤政。特别是康雍乾嘉四朝,基本都能做到勤于政务,深夜读书学习,批阅奏章,早晨临朝听政,从不懈怠。大事皇纲独断,不轻易委予他人;第二,清室虽然在皇位继承上也内斗不断,但并未酿成大禍,这与皇室对宗室的严密控制有关。清朝虽然也封近亲宗室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但这些封爵只有俸禄,沒有领地,更沒有军备,所以掀不起大浪;第三,清室对外戚控制更严,外戚只享有一定的经济特权,但从未出现过外戚独擅朝纲的情况;第四,清室的阉人在宫内只有侍奉洒扫之职,沒有干政议政之权,如有干政者,一律处予严刑。像为清室服务的江苏杭三织造,在明朝室全为宦官把持,而清朝从不用宦官,而是用内务府包衣奴才。在清朝也未有派宦官监军等事。即使清末的大宦官李莲英也沒有多少实际权力,也算小心翼翼,不敢干预朝政。正是这些措施的得力,所以清室皇权一直比较稳固。但是,也正因如此,清室一直比较保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願接受现代文明,终于腐朽沒落,国破家亡。


陈老师224723857


1.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与。 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合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然保存。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而顺治十五年(1658年)仿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在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和文渊阁、体仁阁、东阁设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 清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中,随着入关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专制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障碍。

2.南书房 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除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3.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消。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天清日晏2013


雍正帝作为一代改革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加强皇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惩治贪官污吏、整肃军纪、吏治、清查仓库,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秘密立储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建立了一项前无古人的重要机构——军机处。

正四年(1726年),西北一直发生动乱,朝廷需要大量用兵支援西北,由于战局的需要,必须得有一个专门处理军政要务的专属机构,这样才能真正应对好前方打仗所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及时的做出战略布局以及在现场上应对敌军千变万化的战术,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提高胜仗的几率。

以此同时,朝廷考虑到“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bao)直者多虑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意思是说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军机大臣还可以在这里二十四小时轮换值班。而且军机处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方便军机大臣承旨、缮撰、传述。

后来这个常设机构改名为军机房,再后来就改名军机处,军机处里面有官无吏,主要负责的收发文件,登记档案都有军机章京处理。

军机处的值班房不论是防范性还是保密室性都是非常严格的,如果皇帝要召见军机大臣,太监需要回避的,因为需要保证高度机密,军机大臣们的办公值班房间更是要保证高度机密,防范性也是非常高的,即使是诸王大臣,如果没有皇帝的“特旨”,一律不准到军机处的值班房,甚至连靠近军机处都不行,还有军机处值班房的窗外、台阶下也都不准任何人窥视。当时张廷玉受命定军机处的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以朱笔批发。

从此以后,内阁大权转移到军机处上来,大学士必须兼军机大臣才可以参与朝廷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所以,自从设立了军机处,清朝的皇帝不但减轻了不少的负担和压力,而且还可以轻而易举的把朝廷的所有政事机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从而也从根本上杜绝了宦官专权的弊端。


東東東豪


大清王朝的统治者们非常的务实。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整体比较勤政的朝代,可以说大清王朝是绝无仅有。而且,大清王朝还是接连三代勤政,即康熙、雍正、乾隆他们都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并且坚持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从康熙十四年到乾隆四十年)。在相对治理之下,封建统治大清王朝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被推向了巅峰,而中国的版图也被扩充为最大,也为现在我国领土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很多人会提出质疑,唐朝时期的版图是超越了大清的,但是唐朝时期很多领土只是名义上的归属,唐朝的中央政府对边境地区并没有做到有效的管控。但是大清王朝却做到了对每寸领土的管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功绩。

在这些骄傲的政绩的背后,是大清王朝三位君主的不懈努力,也就是后人所说的“皇权集权制”。康熙皇帝登基之后,废除了亲王议政制度,后来他又通过“南书房”这个讲学机构,将内阁投票搬到了朝堂上,变成了帝王私下授意而为之。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开创了军机处,也就是说内阁变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皇帝的命令可以直接传达给下属,投票这一过程直接就略过了。

乾隆皇帝登基之后,立即宣布:我朝帝王历来就是乾纲独断!将集权统治之霸气侧漏无疑。乾隆皇帝通过对宗室、外戚、朋党、官宦甚至是普通人民的权力之彻底打击限制以及思想钳制等手段,真正做到将中央大权集于一身。

所以,皇帝集权程度的多少,这和皇帝的个人能力水平有关。所以,大清王朝的皇权集权制度也没有维持太久。

大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抑制外界分权势力最好的一个王朝,这是皇权集权制被肯定的一面,但它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咸丰皇帝死后,两位“载”字辈的皇帝都被慈禧太后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也是皇权集权制负面影响的恶果之一。

制度上的缺陷,最终将大清王朝推向了历史的深渊。大清王朝奖金300年的基业,被定格在公元1912年,而从此中国也结束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统治,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公元前


纵观历史上王朝的大权旁落,通常都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一是主少国疑,外戚干政。二是帝王昏庸,宦官秉政。三是结党营私,权臣乱政。清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自从顺治帝1644年入主关内以后,就无时不刻以一种高度的危机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王朝的封建政权。满清的王朝政体设置基本上是照搬前朝明朝的,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即位后,为了感激太监集团的大力支持而重用太监,使明一朝多次出现太监干政的局面。清朝统治者出于对宦官干政的深刻防范,顺治帝时,废明太监制度,设宫执事、司礼监、司设监、御用监、尚膳监、尚衣监、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等十三衙门,太监人数也减为九千人。康熙十六年又废十三衙门,设总管内务府,置总管太监两人,管理宫中一切事务。清建国后,吸取前朝灭亡之鉴,严禁太监参政,太监地位一再受压制,参政机会大为减少,并且整个清朝太监不参与军事,还不允许离开京城。所以太监在清一朝始终没有兴风作浪,虽然晚清两大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极受慈禧皇太后宠信,但一个落了个身首异处,一个只不过是处处听命于慈禧的忠实奴才。其次清朝对于王族参政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许多王爷只给予大量庄田,允许其过上富家翁的生活,但参政的权力极少,也不允许随意离开京城。虽然清初权臣多尔衮和鳌拜曾专权一时,但都是昙花一现。康雍乾三朝帝王都励精图治,始终注意打击结党营私及朋党之祸,所以都牢牢把握着皇权,未造成大权旁落的局面,至于光绪帝始终被慈禧把持皇权,那也是统治者内部的权力的易主而已。


含谟吐英


清朝的皇权能够一直把握在皇帝手中,没有出现历史上其他朝代,因大权旁落而导致出现统治危机,是因为清朝皇帝作好了以下三点。是哪三点?罗列如下。

第一:清朝皇帝勤政而且善于运用居中制衡之术,虽然偏向了满臣但同时也重用汉臣,作为从关外呼啸而下入主中原的政权,清朝皇帝一面注重防范中原人出现异动,另一面也注意选拔忠诚于己的士人入朝为官,使其能够为己所用。

此举既可有利于笼络中原人心,又可以借助于汉臣之力,对朝廷中的满臣形成平衡和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凭借这种方式,将所有的政治裁决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从而使朝廷内部无人能够脱离皇权的制衡,避免了大权旁落。并且清朝皇帝一贯勤政,凡事喜欢亲力亲为,从来不曾轻托于人,而这也就堵住了可能导致大权旁落的漏洞。

第二:宦官作为皇帝不可或缺的家奴,曾经因为受到宠信而涉足朝廷。不仅严重干扰影响朝政,甚至还曾在野心的促使下,扶植党羽架空皇帝,打压异己图谋不轨,进而造成了朝政紊乱,国家机器失去正常运转能力。而这个教训既可以从东汉末年因宦官集团做大,导致天下大乱的历史悲剧中得出,又可以从唐代因宦官跋扈,而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中得出,更可以从明朝后期的刘谨、魏忠贤之乱中得出。

历代前朝血淋淋的教训,促使清朝自入关定鼎中原之后,便时刻注意加强对宦官做大的防范与打压。故而虽然顺治时代也曾承袭明朝旧制,重用过宦官吴良辅,设立过“内十三衙门”,但是在顺治皇后之后都被裁撤了。这绝不是因为清朝皇帝用惯了包衣奴才,而不愿重用宦官。而是因为历史教训过于深刻,迫使清帝不得不对其严格抑制。因此直到清末李莲英因受慈禧太后宠信,而得以荣耀一时之外,在其他时期宦官在清宫都只能安守本份。所以宦官势力在清朝,根本没有形成气侯。

第三:清朝皇帝严格恪守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使得清朝在慈禧太后之前,从未有过因后宫女主干涉朝政,导致外戚做大祸乱朝纲之事。历史上因后宫女主干政,而导致皇权旁落之事屡见不鲜。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因为有太皇太后王政君为其依靠,才得以掌握大权,最终发展到架空皇帝夺权篡位的地步!

因此清朝皇帝严格规定了,不许女主干政的祖制。所以即便是太皇太后孝庄,这样杰出的女政治家,也只能在幕后为儿子顺治皇帝和爱孙康熙皇帝出谋划策,而始终无法公开干涉朝政!所以在慈禧太后之前,清朝皇帝始终牢固地掌握着政治权力。就是后来慈禧太后干政了,也不得将幼帝置于台前,然后再弄个珠帘悬于皇帝身后,自己坐于皇帝后面操纵朝政,虽美其名曰“垂帘听政”,也是在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在辅佐幼帝坐朝,属于特事特办的特殊情况,并没有违背后宫女主不得干政的祖制!

综上所述: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吸取了前面历代王朝执政利弊的基础上,早己将传统封建专制统治艺术玩得炉火纯青,倘若不是世界潮流有所改变,西洋列强相继崛起并对清朝构成挑战,那么清朝的国祚将有可能超过300年。


北疆同心


在元朝大一统天下后,儒家学者已经在华夷之辨的问题上做了变通。夷狄之人入中国则中国之,夷狄之君行汉法则为中国之君,所以,清朝入关底定天下后,士大夫阶层就出现了分化,有一部分士大夫选择与新政权合作,这使得清王朝能够快速稳定政治局面。

其实清王朝心里也是没底的,他们人太少,所以就只敢守着军事要冲。他们进关时,沿着山海关一路到京师,都设置了满清军营。定都北京的考量之一,就是一旦出现不可控制的景象,他们就要跑回去关外。

(清王朝居重驭轻)

可是满清运气的地方就在于,经过明朝末年的大折腾,几乎所有的人都厌恶了没完没了的民变、剿匪的战争,人心思定。原来因为吃不饱饭闹革命的流民也被消耗的差不多,吃饭的问题因为人死的太多而得到了解决。活着的人既然能够吃饱饭,也就没想着再去搞事情了。明朝的王爷们当年也没有少祸害老百姓,至于在那个识字率很低的时代要求老百姓有家国之念,从而愤起反清复明有些要求过高了。

虽然清王朝的剃发易服引发了汉民族的大规模的反抗,一直持续了20多年,但是缺少了统一组织协调的抵抗最终被清王朝各个击破。这次反抗起义的失败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他使得那些有着家国执念的士大夫阶层被屠杀一空。最后那些幸存的抗清义士归隐山林,为了给后世子孙留下这段慷慨悲歌的历史,著书立说,发出了“亡天下”之问。

(清初的亡国与亡天下之问)

可与此同时,已经归化到清王朝的统治秩序里的儒家士大夫,他们开始寻找他们存在的法理依据。他们经历过惨痛的明末历史,认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是至道。他们把稳定看的高于一切,任何妨碍到稳定的因素,都使得他们又看到了明末的景象。所以,他们从儒家理学理论上强调正统,把历史上的其他儒家学派都排斥为异端。为了避免明朝时的文官集团利用道统与皇权博弈,最终导致国家行政力量崩溃,他们选择了把道统也给放弃了。

这样一来,清王朝依靠军事力量的威胁和恐吓,竟然取得了历朝历代皇帝都希望得到的“道统”和“正统”集于一身的地位,清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王朝甚至没有做什么工作,就收获了汉人社会的投诚,说他们坐享其成也丝毫不为过。

这样一来,清王朝之前预计的最坏的情况,被汉人统一组织起来的力量赶出山海关的威胁没有了,他们的军事殖民政权在汉地民众希望得到稳定的秩序的期望里得到了最大的容忍度。他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内部的威胁。

(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

满清人数毕竟是少,以劫后余生仍然数量庞大的汉地民众来养活还是绰绰有余的。正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共同利益,所以满清贵族都不自觉的在巨大的利益和共同的汉民族威胁面前达成了团结一致。虽然存在有皇室贵族的宫廷政变,但是类似八王之乱、靖难之役这样的明火执仗的军事对抗是没有的。

与此同时,满清居重驭轻,采用汉法汉制,实际上是“以汉人制汉人”,巧妙地采取了代理人统治的措施,避免了自身积聚更多的民族矛盾。

在对待宗室的管理上,有那些从前明王朝覆灭的经验中汲取了政治智慧的前明旧臣的辅佐,满清皇室能够驾轻就熟地处理各种矛盾。这是中国2000多年来的政治经验的集大成者,几乎各个方面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都提前做好了预防措施,以至于外戚干政、宦官专权、藩镇为祸、宗室内乱等传统封建王朝所面临的问题,都消失于无形。

(清朝的制度设计堪称完美)

这是清王朝的成功,也是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政治发展的成功。即使取代明王朝的不是满清政权,只要皇帝们不像崇祯那样刚愎自用,也极有可能会取得这样的政治成就。

所以,清王朝没有遇到这些封建王朝弊病,是因为封建王朝发展到了那个阶段,已经具备了制度完善性的可能。清朝刚好在那个时间段崛起,遇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期,他们依靠着制度就能够小兵临大国,实践着老子所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想政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