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羅萬象的華州民間會社組織

流傳在華州民間的二十個會社

作者 孫水法 鐮 斧

紅槍會:農村稱為硬肚社。硬肚漢唸咒畫符,蘸表煉氣,學習若干日,自謂身軀可以抵禦槍炮;解放前,華縣西區以及沿山區偏僻村莊參加練習者較多。據說,此術為義和團後代人員傳授,一些群眾盲從,學後即試以槍炮,結果喪命不少。杏林鄉井家堡村劉某的祖父就是這樣死的。辛亥革命後,此社自行消跡。但此術仍延續了一段時間。以後來的眼光看,此是氣功所為,屬武術範圍,對健康有益。

喜孝會:亦名孝布會。清未時在華州出現。辛亥革命後至解放初期均有活動。五十年代後期逐漸消亡。唯華縣高塘塬上四鄉鎮和偏遠山區仍有此會活動。該會系農民自發性組織。類似後來機關的經互會。村民舉辦婚喪嫁娶紅白喜事,互相捐助麥、米、棉、錢等物,以幫助過事人家度過部分難處。平時,將捐獻的錢物折成錢放出去,收取少些利錢,遇到會員家中過紅白喜事時,由輪流做會頭的負責人徵得大家同意提取一部分救助給有困難的這家。

義倉會:類似“喜孝會”形式。這是農村好公講義的人家,為了給本鄉人民做些好事自願組織起來的,他們除了自身捐助一部分外,同時還向社會一些公益事業籌款。如修橋、補路、建廟、修祠等。同時還拿出少部分救助農村中的孤寡窮苦之人。義倉會的頭頭,由好公講義的人輪流擔任,一年一換。義倉會有義倉,把捐獻,收集來的錢物放到倉裡,有時還可以放出一些,以增加擴大積累,此一組織清末出現於華州,合作化後消亡。

老碗會:是華州農村一些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人組織起來的。它的主要成員都是些賭徒。也有一些窮人參加,據說那是伺候人的,農村人叫他們為“下腳人”,把賭棍叫“老碗客”。“老碗”指的是擲骰子,壓黑紅寶用的大碗,“老碗客”不但參加賭博,更主要的是坐地分髒和收費,解放後被取締。

羊頭會:是看莊稼組織起來的會。一般多在夏秋季。舊時,華縣回族較多,他們好看羊,習慣於遊牧生活,而漢族傳統種莊稼。由於回民的羊經常吃漢民的莊稼,漢民為了保護莊稼,就由好多人組織起來,這就成了個會。由會頭出面與回民協商,羊吃了莊稼,是要賠償的。每吃一次拉一隻羊,時間長了,就制住了。村民很高興,所以解放前這個會幾乎村村有,它成立於明清,延續到民國後期,解放後合作化時還有少數村莊有活動,以後則慢慢消亡了。

青苗會:類似“羊頭會”,亦系華州農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每當青苗長到一定的程度,為了保苗,不遭天災人害,乞求青苗土地神保護,捐獻,幕捐了一些基金。青苗會組織會員輪流收積草木灰,待祭過土地神後,將草木灰再撤進地裡,殺蟲除害。同時議定章程,不準農戶人家隨便放牧,糟害莊稼,違者除給青苗土地神燒香祭奠外,還商量罰款。分擔會中雜勤。有效地保護了青苗。它成立於清未,消亡於解放後六十年代。

墳頭會:這是家族(同姓)組織起來的一個會。為了上祖墳,敬祖先,拈香燒紙,凡參加這個會的同姓人,都拿出一些錢,把這些錢置買些地放出去,收些地租或利息,用這些錢買香紙,祭祖墳。此會成立於明清,解放後合作化時消亡。

寒衣會:送寒衣,就是給農村中孤寡老人,沒兒沒女,無依無靠以及外來的人死了,沒人給燒化紙錢的。鄉下人就想出成立一個會,叫寒衣會,大家贊助一點錢,放出去,收取些利息,買些紙在十月一燒化,悼念這些人。據說這還與孟姜女送寒衣也有點聯繫。由於此會救助孤寡,所以鄉民也樂於捐助,它成立於辛亥革命初期,解放後合作化時消亡。

舍湯會:是含湯舍茶的會。華縣以前湯房較多,行善助人的人為了幫助來往趕集的人,捐獻了一些錢,沿官道設置了一些棚舍(此就叫湯房),夏季舍茶湯,冬季舍飯食和少許寒衣,所以人們將參加這個會的人亦叫“善人會”,它成立於清末,消亡於民國。

孔教會:專講孔孟之道的會。會址設在東趙鄉保寺廟學校旁的一間寫有“少華書社”的房裡,會頭是蘭田人叫牛照廉,人稱牛“才子”。另一個是北鄉下廟人叫王錫國,他在北田村也辦了這個會。這一教會人不扎辮子,宣傳的是孔孟之道,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等,所以會內會外群眾都可以聽課,每年八月是孔子的生日,孔教會把它定為“教會日”,亦叫“教師節”。在這個節日,主要宣傳孔子的主張,它成立於清末,消亡於解放初期。

同鄉會:同鄉會是外來人在華縣的組織。解放前,在華縣做事作生意的外地人很多,為了管理這些人,成立了個會,就叫“同鄉會”。會址設在西關鐵工廠旁。它的成員大多是山西、河南、山東人,因山西人佔的多數,所以起名叫“山西會館”。它設有會長,本地人叫它“客頭”,外來人都接受他的管理,他們之間發生糾紛或社會治安等,都由這個會去處理。在華縣大的村鎮裡,還建有分會。它成立於清末,消亡於解放初期。

喜喪會:是鄉下人過事成立的一個會。鄉下人過紅白喜事,臨時要用一些東西到哪裡去借哩,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成立了這個會。這個會開始時在社會上募集些錢,就用這些錢買碗、筷、碟等用品,以後由於積累慢慢多了,又置做了棺罩、喜轎和風冠等大型紅白喜事用件,鄉下人過事,就到這個會去租貨,出少許租金。華縣耐村,赤水坡頭,東趙孔村,下廟田村等都設有此會。它成立於清末,辛亥革命以及到解放初期仍然存在。公社化後交由大隊管理,又從公積金中開支添置了一些用品,外借仍繼續收取租金。實行責任制後,由村民自辦,原大隊管理的喜喪會物件都折價處理賣給了群眾。至此,喜喪會也就散了夥,不復存在了。

乞巧會:是由未出嫁的姑娘自願結合,組織起來的。大家都湊一點零用錢,放出去得點利息,用利息買些果品,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祭拜巧姑娘。據說巧姑娘就是七仙女,是傳說中的織女。農村每年臨近七月七日時,乞巧會的會頭分派會員用穀草模仿七仙女紮成草人,附上衣帽,並用豌豆浸泡出芽。七月七日這天晚上,大家約定在一個會員家中聚會,擺上草人,祭上果品,拈香禱告,禱告結束後,舀上一盆清水,由聚會的姑娘手掐豌豆芽放進水盆中看影影,影影象個針,象條線,就說這個姑娘手很巧,影影象個花蓇朵,就說這個姑娘能扎花,影影象個筆,就說這個姑娘心靈、能學文化,以此取樂戲鬧。傳說乞巧會最早出現在清朝,辛亥革命後直到解放初期,此俗還繼續延用。六十年代初,才銷跡了。

朝山會:是愛遊山的人組織起來的一個會。凡參加這個會的人,都拿出一些錢,這些錢湊起來買成地租出去,收回些地租賣掉變成錢,做為盤纏,會員輪流去朝山,一年一次。朝山的去向一般是華山、太白山或武當山等。解放前,華縣辛莊村南面曾發現立過一塊石碑,記著朝武當山的經過和路線。它成立於何年,無從考證,但消亡於民國末年。

教育會:出現在清光緒22年。它的宗旨是,向群眾宣傳反對崇洋,改革教育,華縣是由楊松年先生們倡導創辦的。教育會成立後,還創辦了一個學校,就是今日的鹹林中學前身。當時它是一座小學,教育會通過這個學校向群眾宣傳救國的道理,反對崇洋賣國的主張。解放後即自行解散了。

綻腳會:清王朝為了鞏固統治,規定人民都得纏腳。辛亥革命時,提出口號,反對纏足,為了這一主張的實現,各地先後成立了綻腳會。華縣綻腳會是辛革命初期成立的。先由白映鬥提出,一些同仁志士響應。綻腳會成立後第一任會長就是白映鬥,他是華縣白家河人。綻腳會到處宣傳纏腳的壞處和綻腳的好處,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響應,使綻腳風潮曾吃香一時。

大刀會:亦叫刀客會。成立於辛亥革命初期,系一進步組織。大刀會不是胡弄,它是一些正派人組織起來的。雖然也有一些遊民參加,但它的主張仍不失為進步的。它宣傳反對清王朝統治,主張建立新秩序,辛亥革命勝利後,這個會的活動就停止了。

八義會:是由八戶人家組成的,一戶拿出二十塊錢,八家就是一百六十塊錢。一百六十塊錢不算少了,一家人使用能解決一些問題。它屬於會員輪流使用,不出利錢,由大家輪流當會頭。開館使用錢的第一家到第八年要拿出二十元錢,以湊足一百六十元足數。因為大家都講義氣,所以願意互助,解決因難。八義會的錢不向外借,而且只能要八家。它產生於清朝,消亡於民初。這是農民群眾的互助組織。

與八義會類似的還有一個姊妹組織叫搖錢會。亦叫抽籤會。入會的人都要拿錢,誰入會誰用錢,也不出利錢。一次會使用兩年。開會時抽籤看號,按號得會。“得會”就是使用大家湊起來的錢,幫助你度過一點飢荒,大家互相幫助幫助。它產生於清末,消亡於解放初。

月光會:成立於明清。這和殺“韃子”有聯繫。凡入會的人,都要捐出一點錢,會頭把大家捐的錢集中起來放出去,把收回的利息買成果品、月餅,一到每年八月十五這天晚上,把會員叫到一塊兒,一邊敬月賞月,一邊敬關公議國事。據說會員都對關公很敬重,說關公講義氣,他的大刀很厲害,能殺人。它示意人們講義氣、抱成團,拿起刀棒,與少數當權者進行鬥爭。當時在華縣,村村都有月光會,辛亥革命後自動消亡。

江湖會:辛亥革命成立時,類似同盟會。江湖會,取義於四海之內皆兄弟之說。凡入了這個會的人,講義氣重情誼,樂於幫助人,華縣江湖會的頭頭叫杜九齡,是西關溫家巷人,張興(在縣政府當差,那裡人不清楚),李振山(赤水喬堡人)。李振山是個地頭蛇、大流氓,辛亥革命時當過營長,後到縣政府公安局工作。渭華起義時曾帶反動軍警鎮壓過起義群眾。後被鎮壓了。解放後這個會自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