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輝煌,疫情僅是企業“困局”的模擬考試

苦難輝煌,疫情僅是企業“困局”的模擬考試

焦慮的不是疫情,而是因疫情被加劇拋棄

2020年的春節,在經歷了工作至今,或許沒有之一的最長假期後,移動辦公大潮來臨。2月3日這一天註定會被記進歷史,因為這一天,幾乎每個平臺的視頻語音會議都出現了宕機,因為今天,一邊是老闆們剛性支付的工資焦慮,必須抓緊讓員工提能,相信春天不遠;一邊是休克的業務,收入不能就此停止,冬天還在,直播再直播。

但或許,如果時光倒流20年,2000年中國剛加入世貿組織,2003年中國遭遇SARS,此刻的企業焦慮的確較少,大家都相信,疫後依舊會有無數的發展機遇,客戶會有,工人會有,資金會有,資源會有,有的全都是信心。

那今天到底是什麼變了?更多的是因為在疫情前,經濟的大勢早就變了,不僅僅外部的宏觀環境,保6壓力和全面小康,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等等;而企業也是早早的就感覺了,生意越來越難做,一方面是更多的個性化需求接不到單,一方便是人工貴招不到人,一方面是賣不上價成本飆,總之,心情不好,業績不好,焦慮是主旋律,而技術卻好像在一個個的做著行業顛覆。

與時代合拍,與大勢同頻,做時代的企業,但時代會變,每個時代有自己的要求,本文想說的就是:今天的時代變了,疫情只不過是將企業本身的危機,放大到了一個現在的極端環境下去檢驗,傷痕累累者看到的只是未來的自己。

整體上,其實即使沒有疫情(祈福沒有疫情),時代也已經在開始淘汰落後企業,疫情只是給部分企業一個體面的離場方式,還記得那句話嗎?當潮水退卻的時候,我們終將知道誰在裸泳。但我們也必須清晰的認知,歷史是前進,時代是發展的,未來會更好,同時相對於外在,其實更重要的是各個企業自己想往哪兒去?

一堂財務課:現金流是一塊遮羞布,而現金流經營才是未來

在這樣的一段時間,多家知名餐飲企業大佬們先後站了出來,吸引眼球的都聚焦於“現金流”,而這些明星企業的現金流都撐不住三個月。是的,如果看過《大敗局》的人都知道,其實很多時候,

逼死企業的,不是虧損,而是現金流,大家一定記得那個巨人(致敬史老闆,他是我們最敬仰的人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有人提出逆勢擴張的原因,因為逆勢下現金流出問題的資產會被低估,資金是逐利的

而在我們瞭解完現金流的重要性後,在正式上課前,我們再先做點關於“錢生錢”的科普,說的就是錢的每一次投入到回收,將一定時間短內,例如每年,錢每一次“變化”加起來就是這個時期內生的錢。而需要提醒的是,面向c端的零售、餐飲的這些行業,在這個邏輯下,是很可怕的,因為基本是可以拿著別人的錢生錢的,因為他們幾乎沒有應收,卻有著不同的應付週期,別人不欠我的錢,我可以欠給別人的錢,而這個錢的週期可以幹很多事,例如擴張,現在知道為什麼超市、商場、餐飲快速擴張了嗎,這就是今天的第一個科普。

而第二個科普是這兩者的差值,需要能夠彌補人工、場地、管理(例如損耗)等費用(簡化模型),期間我們將根據銷售額可以變的那部分叫做可變成本,典型的就是物料,而將不可變的叫做固定成本,人員不能隨便解僱,場地因裝修經營週期等因素,一般採取長合同,在一定時間內是不可變的,

固定費用就是賣不賣都得給,而不是賺不賺,現在我們一起思考一下,在收入凍結的情況下,面臨著高速擴張帶來的雙高固定費用(場租和人力),同時很不湊巧,這個速凍太快了,以為春節旺季,於是還進了貨,有一筆而且是一大筆應付,這時靠別人的錢此刻根本變不了錢,也不夠花,現在我們在回憶一下《時代拋棄你,連一句再見也不說》的那家超市嗎?為什麼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依然選擇退出了呢?因為網購下收入下降,但固定費用已久,銷售額大,利潤卻低;而為什麼部分超市一開始就以商業地產形式轉租部分場地,因為降低固定成本結構,提升盈利表現和抗風險能力,其實這些不僅僅是商業模式,因為成功的商業模式一定革新了什麼,這是財務的深思熟慮,不是算法是算術題,是常識。

現在我們再來說說製造業,其實也類似,產成品賣不出去,收入回不來,錢生不了錢;固定資產會進入折舊(折舊方式差異會影響短期財務表現,長期會抹平),折舊進入成本則會推高成本;而價格的提升根據供求曲線,會降低銷量,而固定成本的佔比高,又會使盈利變的敏感,因而如果是前幾輪工業互聯、智能製造風下,更新了設備,很遺憾,不開工壓力更大,開了工負荷低財務帳面表現(固定成本固定當期無足夠分攤對象)會很不好,而此刻如果設備銀行借貸購買的,那麼更遺憾,這部分無論開工不開工,都得還錢,其實說來說去,就是逼死企業的兩個槓桿,

一個財務槓桿,一個經營槓桿,對此刻的戲還沒有完,如果再把粗放的採購拉進來,企業的原料庫存高居不下,應付賬款雖有周期,但是相對於需求的凍結,這個週期也不一定挨的過去,一邊沒有錢,一邊各類型不得不付的錢,一邊一堆變不了現的曾經的錢,這就是今天企業現金流出問題的邏輯,企業家朋友們,你們解決現金流也就從這個錢生錢的角度展開。

其實,每一家制造業,每一個服務業,都可以代入上面的場景,找到自身的問題,而簡易的監測方法也很簡單,你的所有者權益的回報率,低於10%的都是有問題,因為錢是有機會成本,行業利潤率,理財產品等都可以作為這個標尺,插個題外話,前兩天筆者服務的企業,買了90個億的理財,評論大多都是主業機會不大,但這著實是負責任的投資行為。

看似扯遠,實則萬變不離其宗,今天的老闆很容易知道自己有多少錢,網銀手銀都可以,至於如何通過經營性利潤計算現金流,進而帳實相符那是會計的事。那問題來了,企業是不是管好應收應付就可以多存點錢就可以了?實際上,以上是基本,但遠不止於此。

錢生錢的前提是能回來錢,客戶憑什麼給你?如何界定回來的錢?例如如何評估應收賬款,算收入,但是沒有現金,是未來的錢,但對企業經營是必須的?投入的錢也一樣?投的少賺的多是每一家企業的夢想,那存貨、固定資產都屬於此類,那如何去識別的,多的存貨佔用資金,是不是應該計息,應收賬款存在風險,在評估的時候是否可以折價,應收賬款算是企業的資金費用,這些是不是應該客觀衡量,就像開始講的錢生錢的邏輯一樣。而這個邏輯,就是我們所要談的現金流經營,是一堆參數,在經營者間的不斷優化,這也是阿米巴。今天的組織不再是大一統,多產品線多地域等等,各個組織傳導市場,每個層級的組織層層思考,思考最基本的“錢生錢”邏輯,什麼是收入,什麼是費用,如何提升收入,如何降低費用,一層層最終獲得更好的經營,而這才是現金流的經營,在這裡現金不是現金。

最後,在我所服務的金蝶雲星空2019年度樣板客戶中,其實已經普遍存在客戶的高績效與上述的邏輯的相關性,這些客戶涉及到每一個行業,而這也正是疫情中企業應該上的第一堂課,關於財務的常識。

一堂運營課:效率之殤,災情所對應的是3年後的真實

疫情之下,原本的開工時間不得不一度甚至多次的延遲,生產不得不中斷;而就在前兩天,浙江某政府部門敢為天下先,給當地企業開出了首張疫情不可抗力證明(商務合同都有不可抗力描述)。其實,結合部分已開工的企業現狀,今天的企業已經早不是孤立的個體,囤上一批原料慢慢消化、慢慢生產、慢慢銷售,不愁市場,而大概率的開工後會有各類的挑戰,沒有訂單,下游需求恢復緩慢競爭加劇,還或者,前段時間被延遲生產積壓的訂單,需要儘快的生產予以交付,新的需求參雜著老的延期一頭包,問題還不止,此刻或許遭遇著沒有足夠的原料,大概率不是全部的原料,只是其中的部分不夠齊套;同時在開工後,您也會發現用工荒還在繼續甚至更加嚴重,因為各地疫情的差異,部分返工,而在遠程的人做不了什麼,這也是我所說的移動辦公的侷限,業務得在線,移動才能再次賦能,整體上沒有足夠的人員,單不足,人不足、料不足,此刻如何滿足交期,誰該優先,哪個是瓶頸,該如何跟客戶承諾交期。

以上就是今天的現狀,那我們再拋開疫情,再聊聊未來,你我都認可的那部分:隨著消費的升級,個性化需求的崛起,訂單的批量越來越小,不同的小批量訂單對於原輔料的配套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客戶與企業之間連接的便捷性,也使客戶的全網全球比價更容易,隨意連接,客戶更具選擇權,它為什麼選擇你?問題還不止如此,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工越來越貴,工人越來越難招?當然,也會越來越貴。訂單危機?用工危機?原料危機?是否和上面如此相似。

因而今天的企業,如何快速響應客戶個性化的需求,個性化的需求與產品的標準化矛盾如何應對,一開始的數字化雲端研發體系就成為必須,物料優選,物料嚴選,別忘了成本是設計出來的,交期也是,質量也是。而在生產環節,如何優先排產,智能排產,如何跟蹤,如何快速變更,如何連接設備,如何追溯,如何與供應商協同,如何自動化降低人員交互,這些智慧工廠,設備互聯,供應商協同等等,都是今天企業必須解決的關鍵,而這一切的本質是連接一切,物聯網平臺、數字信息平臺、產業鏈平臺,多平臺的目的只有一個,追求效率,別忘了今天是模擬考,3年後,這些考題真來時,那就是生死考。

最後同樣的,在我所服務的金蝶雲星空2019年度樣板客戶中,也普遍存在製造客戶的高績效與智慧工廠應用的強相關性,這些客戶涉及到每一類型的行業,而這也正是疫情中企業應該上的第二堂課,關於效率的永恆追求。

一堂營銷課:價值源於共生,數字融入業務,永遠在路上

2020年,一部《囧媽》的不走尋常路,既記錄了2020年春節的不平凡,也展現了消費端相關產業的清冷下的破局,置之死地而後生,也就是在這幾日,筆者在賓館的被投餵隔離封閉中,時不時遠眺窗外,商業廣場周圍沒有車水馬龍,沒有上下班高峰,有的只有寧靜以及稀稀寥寥的幾個人,為什麼會有商圈,商圈和流量的關係,商圈與商家的關係,商圈如何進化,選擇與被選擇等等,而一場疫情,實體已經被冰凍,但客戶還在,客戶去哪了了?時不時打開手機,抖音和朋友圈,一段段視頻,一幅幅圖片,在分享這段特殊的歲月故事的時候,我想說的是,我們已經習慣於生活在數字世界中。

而數字世界的營銷,與實體世界縮影的商圈一樣,有著諸多的可能,形式不止於一個電商,傳播也不止於一個抖音,不是一個畫像幾句問候,更不是一部手機外賣小哥,即然是世界,我們就需要以世界的認知去品味它:業務以數字的手段存在,數字就是業務,業務就是數字,業務服務客戶,數字驅動價值,這部分由於內容的豐富,筆者將擇機專文論述。

世界已經在變化,黑暗過後一定是黎明,最後春天也一定會到來,相信祖國,我們一起戰疫,也相信我們自己,經濟一定會復甦。而現在我們要做的,或許是在這段焦慮的日子裡,問問我們自己,未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作者系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助理總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