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名著《射雕英雄传》中,一灯大师有“渔樵耕读”四个弟子,分别是点苍渔隐、樵夫、武三通、朱子柳。

他们在小说中出场不多,却是不可或缺的经典配角。

他们既是尘世中那位大理皇帝的得力干将,也是出家为僧后一灯大师的忠实随从。

漫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

然而,他们更是金庸先生在小说中的巧妙布局。

当郭靖背负着重伤缠身的黄蓉,寻求一灯大师救治时,“渔耕樵读”四位依次登场了。

其实,这是特地安排的一场考试。

所为者,是金庸先生,也是一灯大师。

渔夫的质朴淳直,樵夫的情怀多思,农夫的刚勇急躁,书生的聪慧敏锐,代表的是一位武林侠士应该拥有的四种气质,四者合为一体,也是金庸先生孜孜以求的“射雕英雄”独步天下的完美形象。

郭靖和黄蓉用高超的智慧和敏锐的行动也证明了这一切。

那么金庸先生精心设计的“渔耕樵读”四个人物形象,还有什么寓意吗?

漫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

有的书评家给出这样的解读,笔者也感觉有点道理,下面引用如下:

渔者,渔猎也,人类茹毛饮血时代就有的本能;

樵者,薪火相传也,可代表“火”的出现,结束了茹毛饮血时代;

耕者,农耕牧放也,人类进入自主生存时代,物质文明出现;

读者,仓廪实而知礼节也,文化的形成使人类由物质文明走向精神文明。

按照上述观点,我们得知“渔樵耕读”的排列顺序,依次所描绘的正是中华文明历史的递进与发展。

然而,笔者在考虑,金庸先生创作武侠小说的初衷是什么,他要为读者大众带来的仅仅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吗?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崇尚“学而优则仕”,更要知道,多少学子为了科举中第,摩肩擦踵,甚至疯狂至癫,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漫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

在古人心目中,可谓是读书至上。

有意思的是,古人把贤人分为渔、樵、耕、读四种,“渔”却排在首位。

金庸先生在小说中也是如此。

假如用中华文明进化史来解释的话,那就有点牵强附会了。

那么,“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呢?

其实,在古代,读书人是很敬重“渔夫”这位凡人的,下面讲述几个历史经典,或许大家会豁然开朗的。

其一,屈原遇到的“渔”是独善其身的。

《楚辞·渔父》中记述了一个屈原的故事,说屈原准备在汨罗江自杀之前,遇到一个渔夫,他们有几段对话,很值得品味。

漫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

笔者边引用边作一下简单的讲解。

渔父看见屈原呆立在江边,问他干什么呢?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是这样回答的,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

渔父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夫说,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是不会执着拘泥于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么不跟着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为什么不跟着饮酒享乐呢?为什么要思虑得那么深远,表现得那么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

渔夫完全是一个活脱脱的庄子再生。

漫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

最有名的是,渔父临走说的一句话: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笔者也十分欣赏这句话,它的大致意思是说,沧浪的水清啊,可以洗洗我的冠带;沧浪的水浊啊,可以洗洗我的双脚。

水的“清”与“浊”都是外物的客观存在,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都可以为我所用,实际上渔夫在劝告屈原,改变不了环境,就得适应环境

可惜的是,执拗的屈原沒有接受,还是以沉江自杀式的方式,与这个自认为无药可救的世界诀别了。

这个渔夫看起来是明哲保身,实则是改造自我世界之前的独善其身

我们看一看古代读书人的历史,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冷遇与波折冲击着他们的每一步成长环境。

如何求得突破?有时候不得不改变自己,但这绝对不是那种无原则的“同流合污”。

这是为古人所齿冷的,会遗臭万年的。

历史上最不好惹的就是史官。

其二,柳宗元化身的“渔”是清高孤傲的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唐德宗“永贞革新”的主要成员之一。

可是,唐顺宗继位之后,革新派成员遭受严重打击,纷纷贬谪出京,史称“二王八司马”。

柳宗元就是“八司马”之一,当时被降职永州司马,一待就是十年。

漫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

柳宗元在永州期间,没有耽误自己的文学创作,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还有一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小诗《江雪》,把自己化作一位超脱万世、自由孤傲的渔夫。诗歌是这样写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在诗歌中,营造了一个极冷的世界,正如自己遭贬的政治环境,而处于冰雪世界的蓑笠翁,却对此却凛然不惧,旁落无物。

这是何等的淡定!

蓑笠翁也就是渔夫,这个形象就映射了诗人自己,他在清冷的江水中漂荡,也是前路漫漫的期待。

作为仕途之路上的失意人,柳宗元已然成为姜子牙一样的渔夫,但他不是等待“愿者上钩”的鱼,而是在用“钓雪”来宽慰自己,显现出一种独特的孤独与冷傲。

这份孤傲是不平凡的,也只能是属于有潜力的智者。

漫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

叔本华说过一句名言,“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柳宗元就是一位宁愿“不合群”也不盲从的孤独者,我有我的坚持,我有我的自信,只不过时机不成熟罢了,哪怕换来的只是一份冷漠。

这份定力,不是任何人随随便便就能达到和坚守的,它需要渔夫般的冷静与等待,更需要具备孤傲与清高的才华。

柳宗元的“钓雪”,在古代人眼里,是崇拜的一份超逸,一种忍耐。

其三,白居易心中的“渔”是清净自然的

与柳宗元同时代的白居易,也曾经有过相同经历。

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心情在一段时间里也是十分低落的。

然而,他在短短几年内却实现了人生仕途的美丽蝶变。

为何呢?因为他也想起了渔夫,并且把这种认识与清醒牢牢地扎根在心,付诸于行动。

漫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

他在《垂钓》中是这样写的: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我们重点品读一下后边四句诗,看他心中的渔夫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进行了重新审视,复盘思考,这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他心目中的儒家入世思想已经让位于道家老庄的出世思想。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这时候,经历过思想转换与升华的白居易,心是清净自然的,是轻快潇洒的,因为他学会了自我排遣,更透露出一位智者的达观思想。

漫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

他不同于柳宗元的清高与孤傲,也不同于屈原遇到的同流合污者,他是一位真正懂得钓鱼之道的“渔夫”,他的道在心中落地,在行动中开花,更在人生旅途中结果。

白居易的处世哲学,也是古人隐逸之后蜕变的学习楷模。

历史事实证明,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的蛰伏,最终踏平了以后仕途的坎坷,自升迁忠州刺史以后,再也没有重蹈覆辙。

结语

渔夫的独善其身,渔夫的清高孤傲,渔夫的清净自然,那就是一种处世智慧的积淀,古代读书人从思想深处就已经认同和效仿了,并且这种思想和态度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古人把“渔”列为“渔耕樵读”之首,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把“读”放到最后,也值得注意,笔者感觉更多的还是读书人的那份自谦吧。

我想金庸先生,也是这种想法吧。

其实,我也不敢妄测。

漫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渔耕樵读”为何“渔”为首?

熊召政先生说过一句话,笔者非常尊崇:

历史有成功者的历史,也有失败者的历史,还有旁观者的历史,渔翁是作为旁观者来看待我们的历史的。

明朝诗人任环写过《渔耕樵读》四首诗,其一“渔”是这样的:

明月扁舟,芦花浅水。鱼无深愁,漫兴而已。

前两句用四个“景语”点明了环境与心情的清幽,后两句呢,也写出了渔夫钓鱼的心境,其实他钓的不是鱼,钓的是心情。何谓“漫兴”呢,就是说鱼来与不来,无所谓,随机缘吧,只要我还在。

所以说,对于一个真正的渔夫而言,实际上是在钓一份自然情趣,钓一种心灵恬静,钓一个全新自我!

欢迎关注平民之宴,用文字点亮生活。用文学解读时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