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道儿时的菜,证明小时候家里穷,你会说什么?

烟台Pang子


我说的这道菜确切的来说她不是一道菜,而是一种用蒜臼子捣鼓的蒜味佐料汁。相当于现在人们去火锅店自配的调味碗底。



直到现在,这道调味小菜还广泛性存在,它和窝窝头,玉米面馒头等忆苦思甜的食物不同,因为它很有味道。

这道调味小菜广泛存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把大蒜,青辣椒放在蒜臼里捣碎,加入食盐,酱油,麻油鼓捣成酱汁。


制作方法上非常简单,甚至连青椒都不用放进蒜臼容器。只用大蒜子鼓捣成酱汁。

这个以大蒜为主体的酱汁可以用来吃面条,除了这个酱汁什么菜都不用放。例如在夏季,面条煮好之后过完凉水捞出,然后直接把酱汁码在面条上拌着就开吃了。

家里宽裕一点的,除了放点黄瓜丝,然后就放点芝麻酱。值得一提的是,是芝麻酱,而不是花生酱。

这个酱汁儿除了可以吃面条儿之外,可以卷着烙馍,就着馒头吃。在那个年代,这个东西非常下面,下馒头。

大蒜也只有在蒜臼里鼓捣

种酱汁儿,才能充分发挥大蒜真正本味和浓郁的大蒜香。

这种吃法是苏鲁豫皖地区特有的吃法,用陶土做的蒜臼,配上一根圆柱体木棍,就是把大蒜做成蒜泥的神器。这个东西现在还广泛存在。

用刀背把大蒜拍成蒜泥,和用蒜臼容器捣鼓出来的蒜泥味道是两个味道,大家可以试一试。



它的神奇作用就在于,它既可以当从调位品又可以当成小菜,就看你吃什么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它可以满足人的味蕾,在物质不缺乏的现在,它可以当做一个小菜品,或者让自己的凉拌菜提升一个档次。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北方广大农村地区其实很少吃肉,有时候两三个星期赶一次集才买一次肉。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年龄在50岁左右的农村人,吃不吃肉都可以。有,也可以吃,没有,日子也可以过。

这个地区的人对蒜臼子,这个家常捣蒜容器,根本不陌生。提起它,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满满的怀旧。

尤其是用它来捣鼓蒜泥,那绝对是怀旧的画面扑面而来,蒜香扑鼻。这个东西也是苏鲁豫皖地区日常生活中烹饪调味工具的象征,也是区域生活象征。


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其实经济并不发达,现在还行。而30年前挨家挨户要饭的人非常常见,三天两头能吃肉的人家,已经算是大户了。

然而蒜汁面条儿,现在依然有人吃。就算不加任何浇头也好吃,当然如果加了黄瓜丝和芝麻酱,而且是手擀面的话,那就更好吃了。穷,并快乐着,也很好。


楼兰餐厅老王


我是一个70后,小时候跟随当兵的父亲“东跑西颠”,基本在四个城市待过。因为一般军营都比较偏僻,基本除了驻军以外,就是荒野郊区。加上那时候物资的确匮乏,加上母亲当时随军也没有工作。老家还有老人需要赡养,所以小时候的日子确实比较艰苦。

要说儿时常吃的一道菜,来证明家里穷,我觉得应该是“懒豆腐”

记得我家里小时候常吃的就是这道“懒豆腐”,所谓的“懒豆腐”中的豆腐,其实就是磨豆腐剩的豆腐渣。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豆腐可是好东西,而且并不能轻易买到,需要凭票供应。而且黄豆只有家里有病人的时候,才能供应二斤。这个现在非常普通的东西,那时候还是很“金贵”的!

我妈妈随军的时候,从老家带了一个小石头磨,到现在四十多年了!我家里还保留这个东西。这个小磨在当时可立下了“汗马功劳”,老家的亲戚每年秋收的时候,大多会从邮局给寄一些黄豆和花生米。等到邮局的包裹单来的时候,是我们一家最开心的时候。

爸爸就会骑上借来的二八大自行车,有时候高兴了会带上我和哥哥,横梁上坐一个后座一个。去城里的邮局取包裹,那时候的邮局尤其一到年底,简直是“人山人海”。拍电报的、寄包裹的、取包裹的都需要排队。

老家的几个亲戚每年这几十斤黄豆和花生,简直成了我家餐桌上的美味!一般都是把黄豆或花生泡上一晚,然后加水用家里的小磨磨碎。就用这个黄豆渣或花生渣,搭配点白菜叶,熬上一锅“懒豆腐”。一人一大碗,当饭又当菜。有特有的豆香或花生的香味,要是哪天高兴了舀上一勺猪油同炖,简直就是“人间至味”。

现在我有时候想起这道菜,也会用家里磨豆浆剩下的豆腐渣,来搭配一些新鲜的时令蔬菜来熬制。但是现在精心制作的制作的这道菜,除了入口发涩和豆腥味以外,真的吃不出以前那个味了!难道是口味变了?还是现在的黄豆不行了?



关于用儿时的一道菜,来证明小时候家里很穷,我觉得就是这道“懒豆腐”。大家有吃过的没有?感觉怎么样?欢迎留言、评论!


73神牛


大家好,我是苇诗,现在生活好了,每天都绞尽脑汁想着给娃做什么好吃的,今晚给娃煮馄饨,等水开的时间突然想起小时候,那时家里穷,逢十五春节才能吃上肉,平日里晚上大部分都是白米稀饭配大头菜(孔明菜)白米稀饭无味,大头菜太咸,时间久了也就不想吃了,母亲为了能让我多吃饭会在白米稀饭里放点盐,再用筷子往香油壶里沾一下往白米稀饭里滴上一滴,然后扯着嗓门喊我去吃。母亲管这稀饭叫油盐稀饭,现在想想这名字起的真直接、真俗,可对我来说也是真香!


小薇情感信箱


这又钩起我童年的回忆了不,我生产在75年,在79年我五岁那年大年30,我家一条小狗🐶不知道吃了啥东西一直在吐,爸爸不在家我大哥大我12岁,隔壁邻居都说反正过年了就放血杀了过年吧,因为这条小狗跟我感情特别深,大人都上山干活就狗狗陪我,我一直互着不肯给家人拿去杀,后来姐姐过来说抱狗狗去吃药我信了,等年夜饭上来才想起来狗狗给哥哥杀了,因为中间锅里香喷喷的狗肉太吸引人了,就一个劲的抢着吃,我是老幺家里兄弟姐妹六一直来都比较疼我,他们在桌子上一直在笑话我,白天还不肯给杀呢现在咋吃起来这么得劲,我筷子边上一放一半是不好意思下不来台,一半是知道妈妈会向着我说哥哥姐姐,奶奶总是一脸和蔼可亲的笑容看我们一起打打闹闹,妈看见我生气特宠我,就说弟弟很乖的等来年爸爸回来在给弟弟买一条更好的,有了台阶下,就这样高高兴兴过完一个难忘的童年。始终记的狗肉是童年里最好吃的美味佳肴。


阿杰69325299


小时候没人带被妈妈扔在舅舅家,有次自己盛饭(其实是粥),一个锅是人吃的,一个锅是猪吃的,都盖着的我不知道,盛了一碗有糠的端在外面吃,那时怕很舅妈,不敢上桌夹菜,吃了一些吃不下去,突然看到外面表姐碗里的粥比我的白好多,(后来才明白我吃的是猪食),倒也不敢倒,说也不敢说,现在想想就想哭!


阮剑827


我是五零后,印象最深的就是菜团子,我母亲在水产店上班,店里还卖牛羊肉,牛羊油没人要,我家兄弟姐妹多,又挺能吃,发的肉票根本不够吃,我妈妈就买特便宜的牛羊油回家,让我剁成馅,拌上剁碎大白菜梆子(是在菜店捡来的),包大包子,我当时只有十岁根本不会,但我已经学会发面蒸馒头了,我妈说把馒头(还没蒸)擀成片,把馅放中间包好就行,收口朝下,蒸好后锅里全是牛羊油,还真是太腻。

还有一道菜很好吃,疙瘩咸菜切丝剁碎,辣椒切碎放点香菜末,来几滴香油拌匀是我最爱吃的。


九月九秋


我生于六十年代,那是家里兄弟姊妹很多,劳动力少,饭都吃不饱,更别说什么菜了,一般情况下,一年四季,吃的最多的菜是咸菜,腌芥菜、腌辣椒、腌豆角等等,遇到旱灾或水灾,自留地的菜都死了,什么菜都没有吃。

父母想尽了办法,从豆腐店搞来豆腐渣,用盐拌一下,放在坛子里,搁上几天,,到煮饭的时候,抓上几把,浇几滴香油,什么调料都没有,放到饭锅里蒸一蒸,就算是菜了,我们就着那豆腐渣的咸味吃饭,就这样的饭菜还不能够吃饱。

想想那个年代,看看今天生活,真正是翻天覆地,天壤之别!

我是@王洵785,关注我,我们一起感悟生活,分享人生!


王洵785


儿时记忆里最难忘的那道菜——面糊豆儿

本人81年生人今年39岁,是一名厨师。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可也还过得去,毕竟老爸是开滦的工人,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那时候都把开滦的工人叫“老板子”。

我还记得7岁上大班儿的时候我天天背着绿书包自己走着上学,现在想起来就后怕啊!大冬天的天还黑乎乎的,就自己去上学,那时候也没有人贩子,现在有几个家长会让7岁的孩子自己去上学呢?



早上6点起床洗漱完老妈早就给我准备好了早饭,不用看我就知道是什么,面糊豆、(虾酱白菜豆芽)暖壶里的渣子粥、馒头是的就这三样。这仨老表陪伴了我有三年,我到现在也不爱吃粥和馒头,那面糊豆就更别说了闻到那股臭虾酱的味儿我都上上反。(唐山话,反胃的意思)没办法,它最起码有个咸淡味儿啊!


小时候说不上穷,可这道“面糊豆儿”我是难以忘记啊!


主厨美食


记得上学时经常吃的菜是荞芽,薇菜,一般春天多,大人要上工挣工分,我们下午放学,背上背兜去地里拔,一到星期天整天拔四五回,有太阳了晒在蓆垫上,等晒干后装袋收藏,到冬季用开水烫泡,再换几次清水,没有了绿水后再捏成疙瘩,稍凉一会儿拌上蒜泥,就是一道菜,好吃但不能光吃,和面食混合吃才无事,否则会拉肚子的。


WANSHENG156980314


我小的时候,还记得我妈妈种了一块菜地,因为家里姊妹多!菜地里的菜,根本就不够吃!记得有一天我妈把地里的辣椒稞全部拔掉,要种小青菜了,我妈就叫我姐姐去择辣椒棵上的嫩叶,辣椒棵上的嫩叶可以炒熟当蔬菜吃的!我姐姐就带着一起择,后来有个阿姨也和我妈妈说:让她也择一点带回家,她家的孩子也多!那时我才五六岁吧!我们天天都没有饱饭吃!什么野菜啊垃圾堆里的菜根丶菜叶啊!都会被别人拣走!我就记得这一次辣椒叶的事情,我妈妈很善良!自己家就这么十几颗辣椒棵,还要给过路的阿姨择一点带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