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給大明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

靜心匠道


大家好,我是奇趣講史,我來為你解答。


“土木堡之變”給大明帶來的後果是一個王朝由繁盛變衰落的標誌。

大明王朝在“土木堡之變”以前的時期國家是很強大而繁盛的。朱棣時期軍事上五次親征北伐蒙古,南征安南、望海堝之戰,擴大了不少疆土。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國家出現盛世的局面——“永宣盛世”。



走滑坡路的朱祁鎮

可是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統初年,張太后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楊榮去世(諡號文敏);正統八年,張太后駕崩(諡號誠孝昭皇后);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諡號文貞);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諡號文定)。

隨著三楊去世,太后駕崩,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正統朝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彼時,皇帝從少年天子長成熱血青年,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在為初期勵精圖治,令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南兵穩定因宣德皇帝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發地緣地震後動盪不安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土木堡之變”讓大明王朝由盛到衰的開始

“土木堡之變”是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于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

“土木堡之變”導致的嚴重後果

土木之變致使明英宗被王振集團出賣;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人全部被殺,無數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明英宗復位後更是殺了以于謙為首等眾多權臣,導致明朝軍政在土木之變之後第二次斷層。



明英宗南歸後,以及皇儲問題,景泰、天順年間,明朝皇權鬥爭愈發激烈,朝臣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左右搖擺、嫁禍誣陷,鬥爭也更加殘酷。

引用資料:

————《明史》


奇趣講史


土木堡之變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明英宗被俘,二十五萬大軍被全殲,隨徵的文臣武將幾乎盡數命喪他鄉!

土木堡之變給大明帶來的不僅如此,還有更長遠的影響。

武將勳貴集團退出政治舞臺,朝堂的權利開始失衡

包括明軍精銳三大營在內的二十五萬大軍被全殲,大批的武將勳貴戰死沙場,從此大明朝堂之上武將勳貴失去了話語權,留下的權利真空迅速被文官集團佔領。

文官集團對武將的壓制由此開始,文官對皇權的限制也由此開始。

朝堂之上的權利出現失衡,皇權對文官集團逐漸失去控制,直到東林黨的出現,可以說是黨爭導致了大明的滅亡。

對外的戰略思想被迫改變,轉攻為守

土木堡一戰,大明精銳盡失,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三大營被殲滅,大明元氣大傷,沒有了繼續主動打擊蒙古的本錢。

由此,對外的戰略思想開始由攻轉守,大明也失去了開國的霸氣與銳氣。

後來滿清的崛起也同大明“轉攻為守”的戰略思想有著很大的關係。


可以說土木堡之變直接影響了大明後來的政治格局和戰略格局,是大明由盛轉衰的節點。


飛馬觀世界


土木堡之敗讓一直壓制蒙古的大明朝嚐到了失敗的滋味,自朱元璋建國到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俘虜的百年間蒙古一直處於被壓制的態勢,土木堡獲勝後他們對明朝的京師發起了進攻也做了一次偉大的嘗試。

一個太監王振就改變了整個戰局

從實力上看明朝明顯更勝一籌,因為明軍出動賴以聞名的京師五大營加上明朝幾乎全部的一線部隊總兵力超過了50萬人。反觀蒙古瓦剌部也先雖然也有號稱60萬騎兵但是精銳部隊並沒有明軍數量多,只不過蒙古軍的騎兵機動性強,利於其長途奔襲作戰。

其實明軍本不該去土木堡,就是因為太監王振要光宗耀祖才讓明英宗改變了行軍路線,加上明軍不能踩踏莊稼和大雨的影響軍隊出現了嚴重的脫節,首尾不能呼應。也先的騎兵利用明軍的缺陷從中路切斷明軍並採用奇襲的戰術將明英宗朱祁鎮俘虜。

土木堡的戰敗不僅讓明軍精銳盡失皇帝還被俘虜,從士氣讓講兩軍直接拉開了差距,這也讓也先有了攻打北京和明朝一較高下的信心。戰役的失敗對明朝的損耗極大,兵馬錢糧和物質丟棄無數。

于謙守住了北京城扭轉了戰局的不利

此時的明朝還是足夠的強大,明朝快速的將朱祁鈺扶上了皇位並在北京和也先的蒙古軍進行了大會戰。明軍雖然只有為數不多的二線部隊但是卻以大無畏的精神抵擋住了也先的幾十萬蒙古軍,隨後山東河南的勤王部隊彙集京師。

在多路援軍的包抄下蒙古軍最終戰敗,也先率領殘部退回了大漠深處,這場戰役就此結束了。雖然明朝取勝但只不過是保住了京師北京城,從整個戰役來看明朝的損失是慘重的,自此強大的明朝出現了走下坡路的痕跡。

朱祁鎮復辟雖然沒流血但也是政變

朱祁鎮最終還是被也先送回了北京城,但是不甘心太上皇的朱祁鎮在南宮一直在尋找機會。朱祁鈺雖然是皇帝但是沒有太子,在做了八年皇帝后年紀輕輕的他身體就出現了很嚴重的疾病。

朱祁鎮聯合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發動了奪門之變,雖然沒有屠殺但是朱祁鈺還是在軟禁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此後朱祁鎮將景泰朝的大臣進行了清洗,並重新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官僚體系。

這場動盪經歷了十餘年,對明朝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此後明朝對蒙古的政策也出現了轉變由武力鎮壓變為了安撫和親,此後明朝基本上解除了同蒙古的緊張局勢,北部邊防的形勢有了很大的改觀。


秋雨魯北說歷史


有人說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是明朝經過“仁宣之治”國力仍然強盛,通過北京保衛戰就可以看出即使主力部隊被殲滅率領老弱病殘仍然可以守衛北京,由此可見大明仍然很強,但是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政治、軍事、和思想確實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一、政治體系被破壞、武將深受打擊

軍西寧侯朱瑛、武進伯朱冕全軍覆沒——《明朝紀事本末·土木之變》

在朱祁鎮親征瓦剌的時候,為了顯示大明朝的威風,將朝中的武將功勳全部帶走,但是戰爭的指揮權朱祁鎮確交給了自己的貼身宦官王振,此人根本不懂得軍事,做人飛揚跋扈,比較專橫,在指揮過程中不斷出現失誤,最終導致土木堡之變的失敗。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等五十二人,均死於土木堡之變中。

明朝的政治體系為文官與武將互相制衡,但是朱元璋開國後殺了一批武將、朱棣靖難時殺了一批武將、明朝最後的武將集團也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殺害,至此武將體系出現了斷層,從此一蹶不振,政治平衡被打破。此後文官集團勢力一路做大,並且出現架空皇權的跡象。皇帝只能通過宦官來對文官進行限制,進而促使了宦官集團的崛起。

<strong>



二、軍事遭重創、由擴張轉為防守

時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洶洶,群臣聚哭於朝,議戰守,有欲南遷者。——《明實錄》

土木堡之變中明軍損失精銳二十五萬人,這其中包括了直屬京城的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等精銳中的精銳。從此明朝軍事實力遭到重創,雖然最後在於謙的指揮下大明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但軍事實力已大不如前。對外的戰事也從進攻開始轉為防守。至此明朝軍隊在也沒有擴大大明的版圖。明朝的全面戰略收縮,最為嚴重的影響就是導致明朝對遼東統治的全面弱化,這為明朝末期女真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三、皇位更迭,政局動盪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後,孫皇后在於謙的建議下廢英宗另立朱祁鈺為皇帝,但在北京保衛戰之後朱祁鎮又被放了回來,後朱祁鎮在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的幫助下復位登基,史稱“奪門之變”,為斬草除根朱祁鎮殺害了朝廷重臣于謙和王文,于謙所提拔的官員也紛紛被貶。之後,石亨、曹吉祥等人大權在握專橫跋扈、培植黨羽,後來二人又企圖謀反弄得朝政腐敗、政局動盪。


四、皇帝坐井觀天、不知民間疾苦

皇帝變成敵國的俘虜絕對是一個朝代的恥辱,朝廷百官為了避免這等丟人的事情再度發生,於是限制皇帝出京,此時皇權已被文官集團壓制,此後明朝皇帝再也難出皇宮一步,而此舉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斷絕了皇帝直接感知民間疾苦的可能,而這也是明朝中後期農民起義極為頻繁的原因之一。


小姜聊史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大轉折點。

開國功臣與靖難功臣之後被一網打盡,文官集團自此坐大。精銳部隊被一網打盡,嚴重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京師三大營被消滅,使明朝火器研發工作延遲若干年。

明朝的制度在土木堡之變後就走到偏道上了。明朝本來是皇權,武將,文官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後就文官勢力開始大擴張,明後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變成皇權和文官兩者對立了。皇帝為平衡權利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加強自己的力量,也就是直接派太監和文官爭權。正德天啟都是如此,正德還可以拉攏武將。二是挑動文官內鬥,掀起黨爭而從中平衡。嘉靖萬曆都是如此,不過嘉靖有鐵桿皇黨嚴嵩,所以不用激化黨爭到萬曆末期那種程度。

明代政治權利平衡被打破,文官徹底從根本上打斷武將的脊樑,制定標誌性的巡撫領兵的“祖制”的就是于謙此人。關於文武失衡,任何安定而沒有對外戰爭的王朝,武將的勢力都會逐步減弱。明代的武將勳貴靠的是幾代人數十年的積累,戰爭是立下各種功勳才形成的。文官士大夫則通過科舉,在任何時期一代人的努力就可能發跡。所以說,在明代一統天下的時候,作為皇帝就應該適當的保護武將的勢力。這樣才能在和平年代實現文物平衡。最後明朝的問題不是重武輕文,而是“文視武為彘狗,武視文為寇仇”。

至於文官結黨問題,則是另一回事。說簡單點,結黨不是不行,但結黨的方式則要控制。掌握一個行業的全國性的利益群體,其代言黨派應該可以接受。像東林黨這樣帶表某地區地主士大夫利益的黨派則不能接受。不論東林黨在史書裡多麼偉光正,無論其在道德上多麼高尚(事實上週延儒、錢謙益之流可說不上高尚),但其代表的江南士大夫利益的政治思想,在小冰河導致北方產生大規模災害,國家同時還要對東北用兵的情況下,其政治思想都是不合時宜的。其黨派帶表的地方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矛盾,這個黨派必然是奸黨。

比如明末是以地區來分,像齊楚浙三黨聯合,東林黨則是代表江左士大夫利益。只要有共同的利益,不同部門的官員結成利益集團是必然的。所以說明朝皇帝才愛用宦官。宦官出身貧寒,沒有家族的支持,而且身體殘疾,很難與士大夫結黨(明末閹黨實際上是帝黨,魏忠賢實際上是皇帝派出來整合齊楚浙等黨派制衡東林黨的)。

明代衰亡實際上開始自英宗朝的土木堡之變,其根本原因就在文官勢力過大。架空皇室,插手軍事,壟斷朝政。基本上所有權利文官一把抓。勳貴武將這股政治勢力被從肉體和制度上雙雙消滅以後,文官獨大已經是明代政治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之後明代的皇帝們只能靠調節文官內部衝突來干預國政。經歷過嘉靖(主要靠首輔的任免更替),萬曆(靠調節黨爭來影響),天啟(直接靠太監),如果對政治經濟和歷史瞭解全面一些的話,就發現明代諸如正德,嘉靖,萬曆,天啟這些“昏君”們,被稱為昏庸的行為下隱藏的智慧和手腕,最後到崇禎被文官集團忽悠,幾乎徹底淪為傀儡。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出征的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這50萬大軍是明成祖5次北伐蒙古留下來的精銳,一夕覆滅,很是傷筋動骨。之後明朝對蒙古一直是防守姿態。皇帝直轄的中央軍隊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被殲,也就是從這時起,明朝的軍事就一蹶不振,中間戚繼光靠依附於張居正並自練軍隊而短暫復興後,直到明朝滅亡也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

因此,明朝滅亡,始於土木堡之變。




當代曹植


“土木堡之變”作為明朝中衰的標誌,此戰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自己也淪為了瓦剌俘虜,更嚴重的是,此戰直接影響了明朝的未來發展走向,為明朝中期開始的一系列變局埋下了隱患。

皇帝親征慘遭戰敗,“土木堡之變”簡述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邊,由於明朝邊軍久疏戰陣,戰局對明朝極為不利,尤其是大同方向,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沒”。邊關戰報傳入京城後,明英宗也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勸阻率兵親征瓦剌。

七月十六,明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抽調包括京營在內的50萬大軍(實際20萬左右)從北京向邊關出發,大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八月一日抵達大同。也先見明軍十大,連忙收攏軍隊後撤,意圖將明軍誘入草原,以便於充分利用騎兵優勢。

王振見也先後撤,認為對方這是畏懼朝廷大軍,於是不顧鎮守太監郭敬等人的勸說,堅持命令軍隊北進,結果以步兵為主的先頭部隊被也先精銳騎兵擊敗。王振聽說前線戰敗,在兵力足有也先數倍的情況下,又以三萬騎兵殿後,慌忙指揮軍隊後撤。

也先見明軍後撤,便遠遠的綴在明軍之後,鑑於明軍數量太多倒也不敢貿然進攻。王振見也先並未追擊,於是便又產生了輕敵的思想,突發奇想請求英宗在退兵之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也來個“衣錦還鄉”。於是朝廷大軍沒有按照原路返回,繼續過宣府從居庸關入關,而是選擇向南過蔚州從紫荊關入關。

然而,向南走了一段之後,王振又怕大軍路過損壞他家的田園莊稼,於是又率領軍隊北返按照原路返回,結果就因這段繞行,導致士兵疲憊不堪。到達宣府之後,也先趁明軍疲憊之機發動進攻,3萬殿後的明軍被“殺掠殆盡”,再次遭遇大敗的明軍開始狼狽的向居庸關撤退。

八月十三,明軍逃至土木堡,王振見也先並未追擊,便命令大軍在土木堡原地修整。儘管兵部尚書鄺埜表示瓦剌騎兵行軍速度極快,土木堡雖然地勢較高,但無泉缺水,不利於大軍駐紮,建議大軍退回居庸關再行修整,但卻被王振拒絕。

也先見明軍停步不前,於是派軍隊佔據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的河流,斷絕了明軍用水,飢渴難耐的明軍挖井兩丈仍無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卻被瓦剌軍所阻,大軍只好忍飢挨餓稍作休整。次日,也先遣使詐和,之後率軍主動撤退,結果王振不等瓦剌軍隊遠離,便命令大軍移營取水,飢渴難耐的明軍頓時撲向河邊,大軍瞬間亂作一團。

見明軍自亂陣腳,也先立即率軍發動進攻,倉促之下明軍根本無法形成有效抵抗,頓時陷入潰敗之中。此一戰役,明軍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護衛將軍樊忠一怒之下用鐵錘砸死,文武官員亦死傷數十人,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

“土木堡之變”作為明朝中衰的標誌,對明朝未來走向產生極大影響

“土木堡之”乃是明朝立國以來的一個重要拐點,明王朝自此開始走向下坡路。那麼,“土木堡之變”到底對明朝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1、朝野力量洗牌,文官強勢崛起。隨著王朝的建立、戰事的減少,歷朝歷代均會在立國後不久由武功轉入文治,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官崛起進而壓制武將集團乃是不可逆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往往是循序漸進的,但明朝卻成為了一個例外。明初的武將、功勳集團先是經歷了朱元璋、朱棣父子兩人的兩次洗牌,本就損失比較慘重,而“土木堡之變”更是導致武將、功勳集團幾乎損失殆盡,再加上于謙等大臣在之後北京保衛戰中的優秀表現,明朝的文官集團自此開始迅速崛起,而武將、功勳集團則就此失去了對朝政的影響力。朝堂上一家獨大的文官集團,在明中期以後對皇權形成了極大壓制,進而導致了皇帝只能通過宦官來對外廷進行限制,進而促使了宦官集團的崛起。


2、主力損失殆盡,戰略重心北移。明初的京營乃是最為精銳的部隊,衛所兵平日裡駐守各地,輕易並不離開駐地,而歷次出征主要以京營軍隊為主,朱棣五徵漠北的主要軍隊便是京營,而“土木堡之變”時距離最後一次北伐不過剛剛過去25年,此時京營的戰鬥力還是極有保障的,結果一戰損失殆盡。主力損失慘重,皇帝被俘,大明王朝立即便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雖然最後總在於謙的指揮下大明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但明朝戰略重心的北移也就此成為定局,此後雖然很長一段時間內北京再也沒有遇到外來威脅,但南方內地和沿海衛所的崩壞卻不可避免的加速了,進而導致了明朝中期以來南方倭患的產生。

△奪門之變

3、朝廷急劇動盪,朝政日漸荒廢。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之後,也先想要利用他皇帝的身份南下,明廷方面郕王朱祁鈺則在於謙等人的支持下,經過孫太后點頭被扶上皇位,是為明代宗。之後明英宗雖然返回京城,但卻被囚禁南宮長達七年,而明代宗在皇位穩固之後,則又改立太子,甚至為此不惜屈尊收買官員。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之時,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又發動“奪門之變”,重新扶立朱祁鎮復位,而重登大寶之位的朱祁鎮則殺了立下大功的于謙。之後,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大權在握,曹吉祥、石亨專橫跋扈、培植黨羽,弄得朝政一片烏煙瘴氣,之後又發生了“曹石之變”。一連串的變故,導致朝政被荒廢十餘年,而民間的土地兼併等也開始氾濫,直接加劇了明中期的朝廷動盪。

△明朝戰略收縮對遼東的影響

4、全面戰略收縮,軍事轉入防禦。雖然因永樂年間的連續對外出兵,明朝自“仁宣年間”就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但明朝當時的軍力仍然有對外打擊能力,然而自“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的軍事思想變得更為保守了,再加上戰馬等軍備的大量損失,明朝開始從戰略防禦全面轉入被動防禦,九邊重鎮開始成為明朝北部的主要防線。與此同時,東北部明朝的收縮,導致朵顏三衛最終佔據了大寧地區,並活躍於整個漠南地區,而朵顏三衛的時叛時附,則又影響了明朝對遼東的經略。明朝的全面戰略收縮,最為嚴重的影響就是導致明朝對遼東統治的全面弱化,並最終導致了明朝經略遼東的全面失敗,這為明朝末期後金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5、皇帝再難出宮,不解民間疾苦。皇帝被俘在歷史上乃是極為罕見的事件,為了避免此類事件再度發生,此後明朝皇帝再也難出皇宮一步,而此舉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斷絕了皇帝直接感知民間疾苦的可能,而只能通過外臣或廠衛來間接獲知,而皇帝與外廷關係本就緊張,而廠衛則忙於和外廷對抗,因而皇帝與民間的聯繫幾乎等於完全斷絕。對於帝國的最高決策者來說,不解民間疾苦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民怨四起,而這應該也是明朝中後期農民起義極為頻繁的原因之一。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直接決定了明朝的未來走向,而它所帶來的劇烈影響,則完全導致明朝開始由盛轉衰。


香茗史館


土木堡之變是指1449年,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刺,在土木堡全軍覆滅,本人也被俘虜,具體過程和原因可以自行百度一下,這裡就不重複了。那土木堡之變對之後的大明帶來那些後果呢?

個人認為,第一,皇帝親自掌控的軍隊損失殆盡,過去,京營,又稱三大營,包括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是由皇帝掌控的大明精銳部隊,裝備精良,戰鬥力很強,結果在這次戰役中全軍覆滅,後來雖然重建了三大營,但戰鬥力低下,特別在明末與後金的作戰和鎮壓農民軍的戰鬥中,完全成了擺設,後金數次入關打到北京城外,人數眾多的京營不敢一戰,只能縮在城牆後,等待各地勤王的軍隊,李自成打到北京時,也是一觸即潰,高大堅固的北京城幾乎是一日而下。所以從那時起,明朝作戰的主力變成個各地總兵所轄的營兵。

第二,武人勢力一蹶不振,我們讀明史會發現,明末,朝堂上的爭鬥都是在太監集團和文官集團之間發生的,而武人勢力,基本就是被忽視,雖然明朝重文輕武,但代表武人勢力的勳貴集團以前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所謂勳貴,就是跟隨朱元璋,朱棣打天下的武將後代,但在土木堡之變中,勳貴中的精英和京營一起被團滅,而留在京城剩下的,都是和清末八旗子弟一樣的提籠架鳥之輩了,後來組建的京營,也成了養這些n代們的地方,所以毫無戰鬥力。原來武人的權利代表機構 五軍都督府,也徹底變成了一個榮譽機構。明末的武將,哪怕總兵一級,見到文官和太監,都是地位低下根本沒有發表意見的資格。

第三,明軍事體系的改變,由於土木堡之變中明軍精銳盡沒,後來雖然在於謙的努力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但明朝已經失去了主動進攻的能力,以後的明軍事戰略變成了被動防禦,逐漸形成了九邊的防禦體系,即使到了後來戚繼光時期,雖有強悍的戚家軍,也只能是被動的修長城。而且,也造成了明軍衛所制度的沒落,逐漸變成募兵制,又由於後期財政不足,最後變成了明軍的家丁制。


翡翠鑑賞風


當年的土木堡之戰,可以說是慘烈非常,明朝20萬人左右的軍隊,死傷過半。甚至在混亂之中,死去的官員就超過了50人,至於馬匹以及軍備更是損失無數。但是在經歷過土木堡之變後的明英宗卻有了一個令人欣喜的成長。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政治的影響

在此之前,王振幾乎獨掌國家大權,張廷玉曾這樣形容他:

“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興麓川之師,西南騷動。”

但是經歷過此事之後,雖然明英宗重新上位之後並沒有什麼大的人員變動。但是明英宗對於李憲等這樣的賢臣,態度有了非常明顯的轉變,雖然他也錯殺了幾名賢臣,但是對於這些賢臣的重視也換來了他們忠誠的回報。在他們盡心盡力的輔佐之下,明英宗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並且明英宗延續了前任的策略,重新與外部割據勢力打好關係,這樣一來,不僅明朝的內部社會得到了穩定發展,外部也換來了和平,更有利於內部的穩定發展。不過明英宗再度上位之後,卻因對宦官的過度重視,使得宦官集團的力量不斷膨脹,地位不斷上升,最終導致了明朝滅亡。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軍事力量的影響

《明朝紀事本末·土木之變》中記載:“軍西寧侯朱瑛、武進伯朱冕全軍覆沒。”

也就是說在這一戰之中,明朝最精銳的軍事力量幾乎損失殆盡,軍事發展迎來了第二次斷層。要知道明朝最開始的軍事力量主要是以主動進攻為主的,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改革,以及多次的打擊,再加上這一次的戰役,明朝的軍事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主動出擊,變成了現在的只能被動防守。所以以前的明朝是從來不會修建邊境的防禦體系的,因為那時的他們足夠強大,但是現在的他們只能防守了。並且由於軍事力量的銳減,也沒有多餘的人手來守衛邊境。因此明朝開始在邊境修建大量的軍事防禦體系,並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備的防禦體制。

為了儘快地提升軍事力量,明朝的軍事制度也進行了調整:改變了編制方式和募兵制度。經過這樣的調整之後,明朝幾乎衰竭的軍事力量得到了暫時的緩解和上升。

參考文獻:

《明朝紀事本末·土木之變》

《明史》


六經三史


隨著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社會上形成了一股明朝熱,很多朋友對土木堡之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實土木堡之變,對於大明帝國來說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一系列大變局的開始。

明英宗朱祁鎮,這是明朝真正意義上的頭號昏君,在排名上能夠力壓崇禎,在把國家搞亂,這方面很有兩把刷子。

其實他剛剛繼位的時候,他的排面非常好,可以說手捏四個二兩個貓,三楊內閣,在整個明朝時都算得上是頂級配置。再加上還有太皇太后,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賢后坐鎮,整個國家的運行仍然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向上態勢。

可是朱祁鎮這哥們不學好,不像三楊,這樣的政治高手,學習治國的本領,偏偏喜歡和太監王振混在一起。而這個王振恰恰是個有些想法的太監,就是在他的鼓動之下,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對抗瓦剌。

其實按照當時明軍的實力,只要指揮得當,扛住瓦剌的進攻,應該沒有問題。偏偏王振這個人堪稱榮譽蒙古人,為了自己的私心,置大軍安危於不顧。結果明軍在土木堡這個地方被敵人打的落花流水,明英宗朱祁鎮也落到了瓦剌人的手裡,開始了明朝版的變形記。

土木堡之役後,于謙等人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做皇帝,號召天下勤王,最終打敗了敵人,保住了大明朝,沒有成為大宋的翻版。

朱祁鎮這位老兄,回到國內,不安安穩穩的閉門思過,反而痴心妄想再次登基,發動奪門之變。這位叫門天子,再次登上皇位之後,不顧于謙等人的功勞,將於謙殺害,天下寒心。而朱祁鎮的奪門功臣曹吉祥以及石亨,謀反被殺,整個土木堡之變得餘波算是告一段落。

但是土木堡之變的影響卻沒有結束。由於土木堡大敗,明朝的國防政策出現了變動。在此之前明朝的軍事實力非常的強大,明朝對待北方的蒙古族,所採取的國策都是主動進攻,敢於侵犯自己邊境的,那就是一頓胖揍。此時的明朝將領,個個都信奉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一信條。

但是,土木堡大敗之後,明朝精銳損失殆盡。雖然北京城下明軍打敗了敵人,但是要緩過這口氣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明朝統治者不得不改變以往的積極的主動進攻的態勢,從此就形成了明朝被動防禦的局面。

而且明朝政府從此跟國家的主要威脅定在北邊,整個戰略重心也北移。雖然這麼做能夠確保北方地區尤其是對處在北方的首都北京的安全。但是由於對南方地區的控制力的削弱,南方地區衛所的崩壞也就順理成章的不可逆的速度發生著,這也是導致明朝中葉幾十個倭寇就能橫行東南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朝堂上也出現了大的變局。由於在土木堡大敗中,以英國公張輔為代表的的武將功勳集團遭到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

而在北京保衛戰中,作為文官的于謙又表現得極為出色,整個官場文武之間的緊平衡被打破,力量對比的天平明顯的朝文官傾斜,武將們逐漸淪為了文官的附屬品,文官們強勢崛起。

由於朝堂上的局勢出現了一邊倒,為了加強皇權,皇帝得為文官集團找一個對手,很快他就找到了這個人選,那就是那些太監們。

用太監製衡文官,這成為了明朝皇帝們的一條金科玉律,於是就出現了汪直汪公公,劉瑾劉公公,魏忠賢魏公公等一系列大太監。可以說就是因為土木堡的慘敗,才使得這些大太監有了出人投地的土壤。

應該這麼說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直接影響了明朝的走向,是明朝從一個開放的進取的國家變成了一個保守的不思進取的內部問題多多的國家。


歷史評說


  土堡之變發生時間在正統14(1449年)夏季。朱祁鎮在王振的勸說下統兵五十萬,在河北懷來縣被也先擊潰,自己也被俘獲。

這是明帝國,開國八十多年來的一次重大事件,損失文臣武將一大批,基本上大明帝國的精銳都在這場戰爭中報銷了。

八十幾年建立的文武平衡在這次戰疫中被打破,以後的武將在文官面前始終低一等,也導致後來,大明滅國的一個原因。

其一:明末武將不信任文臣,不是不無道理。

袁崇煥為了議和可以把總兵官毛文龍殺掉,讓武將各個膽寒。到楊嗣昌提出跟後金議和,盧象升跟大批的高級武將就不同意,誰敢保證文官為了議和,不推出幾個武將找幾個罪名,給推出去砍了。

其二:三大營在這場戰爭中報銷,關鍵的火器營滅亡,也極大的阻礙了火器的發展,重新組建火器營需要大量的磨合,才能生成戰鬥力。大家可以看遼寧艦,在海上十多年的實驗,不都是為了各個艦種磨合麼?雖然當時沒有這麼複雜化,但是一樣需要各個人員的就位,跟組建,等於重現建立一套系統。

其三:對後來的皇帝本身也進行了一種限制。以後的皇帝想出皇宮很難,更別說帶兵打仗了,蒙古騎兵襲擾邊關正德要御駕親征,文臣無一人贊同,各個反對,沒有一個文臣願意跟隨,所以對這次歷史事件,僅僅只記錄了幾句。

打完仗回正德繳獲了不少蒙古武器,辦了一次展覽,沒有一個文官到場。

後面的皇帝更慘,在皇宮內練兵,都要遭到文臣的反對,萬曆曾要練兵被文官集體反對了。

其四:明朝軍隊從主動進攻,變成了以後的主動防守,在一段的時間防守後,思維也就侷限在防守上,只想著怎麼防守好,怎麼堵漏,不會有哪個武將,想著怎麼殺進大草原,文臣到是把分化瓦解學得透徹了,但是軍隊失去戰鬥力,在以後的抵抗中把蒙古軍隊攆出去算是完事。

要是軍隊強大,大可以在邊關少駐軍,強大的軍隊就是威懾力,你來打我一次,我就去你打你兩次,打一次讓你記住一次,這就是威懾力。

  

  

  其五:造成了南北軍不均衡的發展,一心發展北方軍力,卻忘記了南方,嘉靖年間,大把的海盜從海上過來,明朝居然沒有軍隊能抵抗,據說有幾百日本兵就跨越了幾個省,在杭州西門登入,到了安徽境內又折回,等於圍著南京轉了一圈,居然沒有遇到相應的抵抗。沿海的居民可以說是損失頗重。

  

  這就是土堡之變後,我總結對明朝帶來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