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把卫青打了,霍去病知道了就把李敢杀了,你怎么看这件事?

槿汐诗词


李敢是李广的儿子,汉武帝时期“李广难封”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我们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也常常用来勉力自己继续努力。

故事要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说起,汉武帝文韬武略号称千古一帝;他开疆扩土,积极抗击匈奴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可是由于他的一生都在发动相争,所以从此国力大不如前慢慢衰落。


李广体恤民情安抚军队,在当时有“飞将军”的美称。他的部下纪律严明,他带的军队战无不胜他带兵时胆大心细。

有一次朝廷派官员来犒劳李广的军队,在半路遇到了小队匈奴;在和匈奴的遭遇战中朝廷的官员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几个人逃回军营。李广问清情况后认为这是一对匈奴的神射手,于是李广率领百八十个士兵就开始追击。

追了很久才将他们射杀,可是这时却发现前面有数千人的部队,如果这时候逃跑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李广命令军队下马休息(让匈奴认为他们只是诱饵),后来匈奴果然害怕主动撤军……

就是这样的一位将军,一生中却是前路坎坷。每次打仗不是以少敌多就是碰到敌人主力;或者碰不到敌人,无法建功立业。

直到最后一次,李广满以为可以建功立业了;卫青作为大将军却安排李广迂回对敌,导致李广的军队迷路无法按时赶到战场;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

军队的监军要求李广到中军解释原因(例行公事),可是对于李广来说却是侮辱。失去了最后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还要受到这样的侮辱;李广无法接受当场抹了脖子……

李敢作为儿子,他认为这件事是卫青害死了父亲。所以找卫青理论,还一时冲动打了卫青;卫青作为大将军还是很有度量的没有处理李敢。

可是霍去病却看不下去。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知道自己的舅舅也是自己的偶像被打就想办法报仇;在一次和皇帝的打猎行动中,直接弯弓搭箭射死了李敢。

过程就是这么个过程,我认为没什么好看的;只是外甥觉得舅舅被羞辱了,替舅舅报仇射杀了李敢。

谁给他的胆子才是我想说的。一个将军的儿子同时也是朝廷官员可以陪皇帝狩猎的人物,他说杀就杀了;而且重要的是,后来还没事。

小编觉得,无非是因为皇亲国戚,无非是因为他有一个好舅舅。历史上霍去病也是一个名将,也是一个抗击匈奴有功的人物;可是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沾亲带故也是成就他的一个必要条件。


蚁史为谏


这件事情确实是真的,李敢打了卫青,后又被霍去病射杀,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氏家族就是任人欺凌的小白兔,也不意味着卫青、霍去病作为外戚一手遮天。

对于李家与卫家的恩怨,要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 一、李广先对卫青无礼

李广与卫青的恩怨,还要从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又带着大批人马出击匈奴说起。李广也参加了这次战役,不过当时汉武帝并不看好李广,认为他太老了,考虑很久才同意李广跟着一起出征。

汉武帝的这层顾虑,暗中传达给统帅卫青知道,因此,当李广自请为先锋去与匈奴单于交战时,卫青拒绝了,另派了自己的心腹公孙敖等人为先锋,正面与匈奴交战。李广则被他派到大后方。

李广大怒,没有跟卫青打招呼就走了,气呼呼地带手下,与右将军食其一起,合军从东道出击。

结果李广的迷之霉运再次发作,他又迷了路,没能打着匈奴。

卫青与匈奴单于交战,单于逃走,他也没能捉到人。

几路大军在莫府集结,李广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一直没能封侯,这次原本想来立功,却连匈奴人影儿都没摸着,悲愤之下,他一时想不开就拔刀自刎了。

卫青作为一军统帅,跟手下大将却不能搞好关系,肯定应该负一定领导责任。但话说回来,李广不服调配,对待上级乍乍呼呼,想撒气就撒气,这种举动也十分不成熟。

何况,李广没能立功,最主要原因还是他运气不佳、总是迷路,有不少前科在那里摆着,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卫青,对他都不放心,不敢任用,也是符合情理的。至于说,卫青是否徇私让心腹公孙敖打头阵好捞功劳,这就见仁见智,但明面上,卫青的任命并不算错,李广即使不满,也完全不必自杀明志。

因此,对于李广之死,卫青有责任,但没有罪过,他大概也很难相信:老将军竟然如此刚烈,这种死法,未免不值得。

  • 二、李敢迁怒卫青反被射杀

李广死后,他的儿子李敢怨恨卫青,认为是卫青没有公平对待自己的父亲,这才导致父亲惨死。

李敢也是个刚烈汉子,生死看淡,说干就干,他也不管卫青位高权重,还是皇帝的小舅子,找个僻静无人的时候,就把卫青打了一顿。

卫青也算是个厚道人,没有跟李敢计较,反而还替他隐瞒了这件事情,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知道怎的,卫青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听说了这件事情。竟然有人敢打自己的舅舅?霍去病也是个狼人,比李敢胆子还大,直接趁打猎的时候,一箭就射死了李敢。

这下子,所有人都傻眼了,这小子还真是啥都敢干啊?

按理来说,明目张胆杀人,哪怕是皇亲国戚,就算判不了死刑,也得受点牢狱之灾,蹲几天班房是少不了的。

但霍去病身份特殊,他不仅是皇后的亲外甥,还是皇帝非常倚重的大将,才二十来岁就立下不世功勋,甚至许多人认为他比舅舅卫青更厉害、更有前途,纷纷改换门庭,从拍卫青马屁,转而去给霍去病当狗腿子。

汉武帝可能也想借霍去病牵制卫家的势力,因此喜欢霍去病更胜过卫青,即使霍去病犯下杀人大罪,皇帝也轻描淡写地掩盖了这件事,只说李敢是被公鹿用角顶死的。

李敢好歹也是一员猛将,最后竟落了这么个不明不白的死法,实在令人感叹。

杀人凶手霍去病,在第二年,也死于病中,有人说他是受了李家的因果,也有人说他是得了瘟疫,但不论如何,李敢与霍去病二人,都是出于维护自己亲人的目的而动手,都是胆大心大的武将,可能霍去病比李敢更放肆、更不知收敛,但只因迁怒就动手殴打顶头上官,李敢的作为,又能好到哪儿去?

所以,在李、卫、霍几家的恩怨中,真正占理的,恐怕只有挨了打的卫青,于情于法,他其实没有愧对李家,不过摊上两个火爆脾气的对头和外甥,也只能背了这口黑锅,成为史官司马迁笔下的罪人。

三、李家也是皇帝亲戚

有人觉得,在李、卫之争中,卫青等人占据绝对的优势,李家简直处处在下风,只有挨打倒霉的命。

其实,这并不是真相。

司马迁嘲讽卫、霍是外戚佞幸,但事实上,李广家同样也是皇帝亲戚,而且比卫、霍更像佞幸。

李敢的女儿是太子中人,也就是太子的女人,非常受宠。不仅如此,李敢的儿子李禹,也很得太子喜爱,而且颇有武力,但为人贪财好利。

一次,李禹与人喝酒欺负了对方,对方告到汉武帝那里,武帝就召来李禹,让人把他用绳子吊到老虎圈里,原本是想吓唬他,李禹也是个脾气烈的,一剑斩断绳索,就准备下去杀老虎,武帝一看,哇!这哥们儿太猛了,跟他爹、他爷爷相似,也是猛将,不能走失人才,赶紧让人把他救起来。

李禹逃过一劫。

由此看来,李敢一家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相反,他们太有烟火气了,送闺女进太子宫、送儿子巴结皇帝,邀宠的事情一件没少做,只可惜没有卫子夫、李夫人等的好命,没能女儿得道、带着一家鸡犬升天。

另外,李广的大儿子李当户,也是一猛人,汉武帝年轻的时候有个白月光韩嫣,二人虽然都是男的,但总喜欢在一起打打闹闹,韩嫣对皇帝也很是不尊重,当事人自己看来是在耍花枪,可外人看来,韩嫣就是大逆不道。

李当户就看不惯韩嫣,有次忍不住动手,打了韩嫣,武帝的这位白月光只能哭唧唧走了,汉武帝没有因此迁怒,反而觉得李当户挺勇敢的,给予重用。不过,李当户比他爹李广还早死,后面也没有戏份了。

总体看来,李广一家子,无论老子、儿子、孙子,都有个共同的特性,冲动、易怒,这也就能解释,为何李广名气不小,但与匈奴大小交战几十次,立功不多,到死也没能封侯。

不是皇帝太偏心,实在是他自己性格使然,沉不住气,缺少大将之风。


元二使安西


文帝时,李广16岁取得陇西大捷,数千人大胜老上单于十几万,功超万户侯。景帝时,能旁敲侧击的知道,李广的战绩,包括抓一个大当户,还有5个匈奴王来投降,见《史记周勃世家》。

所谓李敢刺伤卫青,根本不成立,卫青只不过被李敢揍了一顿。

第一,李敢单枪匹马杀透匈奴4万骑兵,英勇无敌,别说武技,单是力气,5个卫青都不是个儿。李敢赤手空拳能打死十个卫青。

第二,大将军被刺是大事,尽管是过气的,被打入冷宫的大将军。卫青被刺伤,卫青身边的卫士都是死罪,必然全力出击,李敢为自保,就算不杀,这些卫士受伤是免不了的,大将军府那么多卫士受伤,就算卫青想瞒,也瞒不住。

第三,李敢如果是死罪,霍去病有必要去刺杀李敢吗?没有必要,直接告御状就是了。

第四,霍去病打不过李敢,所以平时不敢刺杀,才选择围猎时暗杀。

第五,李广被卫青诬陷逼死,武帝知道卫青假传圣旨,卫子夫失宠,太子不受待见,武帝都把卫青边缘化了,李敢是武帝的左膀右臂,又怎么会帮卫青,处置李敢。

对于回帖里一些重复的问题,就不一一回复了,麻烦各位看这里:

一,李敢杀透4万大军包围的原文记载: 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 (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这段文字不但记叙了李敢杀透匈奴4万大军的事迹,同时说明李广这4千士兵都是新兵,广军士皆恐,要是换了李广那些久经沙场的老部下,或者是李广训练的羽林军,又怎么会恐呢

二,李陵和司马迁是好友的说法,纯属捏造。原文记载如下: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见《报任少卿书》)

三,李广16岁陇西大捷,见 晁错的奏章《言兵事疏》。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李广的陇西大捷,《史记李将军列传》也有记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四,李广文帝时,陇西大捷之后的战绩,为什么会加升为陇西尉!见晁错的《言兵事疏》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横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李广陇西大捷后,文帝先是把李广加封中郎,留在京城,数月后,接受晁错建议,派李广统领数千义渠兵和数千陇西子弟,连续三年不断打击老上单于。迫使老上单于不得不请求和亲。

面对李广如此大的战绩,文帝却手头紧,无侯可封,史记记载文帝的话。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文帝虽然将李广提升到2000石的陇西尉,文帝明白,李广的功劳足以与张良,韩信媲美,因为汉初能说万户侯岂足道哉的,只有张良韩信。但文帝还要重用李广,李广只有20岁,太年轻,以后征伐匈奴,有的是用武之地,过早提拔到顶,接下来没法奖赏了。因此,口头奖励,以免年轻人有想法。

五,《史记冯唐列传》记载。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太守魏尚缺了6颗首级,就被罢官削爵下狱,赏太轻,罚太重。文帝时边将,就是这样的待遇。文帝对于年少的李广李蔡兄弟的封赏,对文帝来说简直就是比加封车骑将军,长平侯还丰厚的奖赏。

六,《史记周勃世家》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公元前147年,匈奴王5人来降,景帝封5人为侯,景帝一共没有封多少侯,这次一下封5侯,大手笔。周亚夫反对封侯被免去丞相。李广在景帝时与匈奴60几战,当时主动出击的只有李广,这些匈奴王来降,显然是李广的功劳。这时李广35岁左右。

七,杀霸陵尉,武帝表扬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如下。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霸陵尉醉酒值班,这是死罪,他敢冒死出来嘚瑟,不仅是因为李广被免职。要知道,李广的门生好友众多,不乏高官,霸陵尉敢当众羞辱李广,如果他背后无人,这种小人,送他十个胆子也不敢,所以霸陵尉一直安然无事。然而,汉把重兵集结在河南地,东北方向兵力薄弱,抵挡不住左贤王的进攻,韩安国退守右北平,武帝不得已将李广请出山,斩霸陵尉为李广立威 。文中用了请字,强调霸陵尉不是李广想要调动就能调动的,这是武帝的意思。所以武帝事后,特地给李广写表扬信,夸李广做的好,希望他在右北平悠闲地欣赏美景。意思就是,霸陵尉有后台,我也把他送给李将军斩了,左贤王你李将军帮我摆平,右北平安定了,李将军就可以在右北平悠闲地欣赏美景。

八,关于卫青所谓七战七捷说法的谬误。

首先看原文记载的卫青七战。

第一战,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

卫青无功封车骑将军,出上谷击匈奴,卫青手握精锐,不击入侵上谷的左贤王主力,却跑去所谓龙城,而左贤王也没有追击卫青,却往反方向击溃公孙敖,并和单于夹击李广。说明李广奇袭单于,所以左贤王才会不理睬近在咫尺的卫青,卫青不顾大局,导致汉军损失万人,袭击单于计划失败,这种仗也能算捷吗?所以卫青无封赏是正常的,李广公孙敖替卫青担了死罪。

第二战,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

此战也无封赏,按某人的理论,千人以上封侯,卫青并未封侯。要么这数千是老百姓,要么就是为上一次不击左贤王,擅走龙城抵罪。

第三战,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

具体数字原文记载了,获首虏二千三百级,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

一共六千,大部分是轻锐和间谍,这不就是拿着弓箭的牧民吗。全甲兵而还,说明卫青并没有遇到匈奴部队。

为了集中兵力给卫青,渔阳和代一带,韩安国加上李息只有数千人,根本抵挡不住左贤王的进攻,节节败退。于是,汉武帝把李广请出山,斩了霸陵尉为李广立威,李广到右北平,果然不负众望,左贤王退兵。至于交战与否,战果如何,史记有意无意地漏掉了,只写一句匈奴数年不敢犯。匈奴是虎狼之师,不吃苦头,怎么会轻易撤兵。但史记没有任何关于右北平战事的记载,所以不能妄下结论。

第四战,卫青出高阙无功,李蔡出朔方千里奇袭右贤王。功劳算在卫青头上,加封大将军,李蔡退役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多么明显的置换,李蔡识时务。

第五战第六战,定襄二战,卫青斩获1万多,损失士马十几万。苏建顶罪。宁乘说卫青没多少功劳,只是靠了皇后关系才做到大将军,建议卫青用千金贿赂正受宠的王夫人,卫青只拿出500金。

第七战,漠北之战。卫青获取单于人少的情报,假借武帝阴谕,强让公孙敖领前军,把李广打发到右军,并且把老百姓辎重队,步兵等一股脑塞给李广,严重影响李广行军速度,卫青自己带领近十万骑兵车兵,高速前进,进击3万左右的单于部队。结果卫青直面单于,说明公孙敖前军已经被单于击溃,而后汉匈损失相当,最后汉军还有追击,显然汉军数万损失只能是公孙敖前军崩溃造成。

卫青找李广顶罪,以诸校尉性命要挟逼死李广。回军后,全军无功。卫青门客都跑到霍去病那里去了,卫青从此失势,只能娶平阳公主维持他的地位。卫家三子被免侯,卫伉继承长平侯居然要平阳公主求情就是明证。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题。


要弄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应该分为两件事来分析:

1.李敢为什么敢打卫青,而卫青挨了打并没报复和处罚李敢。

2.霍去病杀李敢的底气,要知道当时李敢已经封侯。


一、李广的怨念

《史记》: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这是李广在年轻时,拜汉中郎,为武骑常侍,跟随文帝身边护卫时,汉文帝对李广说的话,对他期望很高,认为他封侯是迟早的事。


此话就像心魔一直深种在李广的心中,直到死时都念念不忘,未封侯成为其人生最大的遗恨,这也成为李广全家的怨念。

李广在文景帝时期,功劳很大,可是因他缺乏政治智慧,没把握住凭借自身军功封侯的机会。

1.文帝时的军功

李广当时年轻,不能独当一面,跟随大将周亚夫、张武等抵御匈奴的侵略,是本土边境作战,虽常有斩获,但未有开疆拓土之功,总起来说,功劳只够加官,未到进爵(封侯)。

2.景帝时的军功

景帝时,在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关键战役,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


汉封侯的标准:1.亲俘斩敌军王、相、将等重要人物者。2.对外作战,开彊拓土的主将。3.关键战役,作出重大贡献者。(夺旗、先登、破阵等)4.父兄立大功而死者,儿子或弟弟可蒙萌封侯。

李广此时,好不容易有了夺旗大功,可以封侯了,可是得意忘形,接受了景帝的亲弟弟梁王授给他的将军印,得罪了景帝(景帝和梁王这对亲兄弟表面一团和气,实际上都在为皇位互相算计,李广成了政斗的牺牲品),还师后,他人都先后封侯受赏,唯独李广被景帝迁怒无封无赏。


3.武帝时的战绩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军事实力的巅峰年代,正史记载有26位将领在与匈奴的大战中封侯,可是李广在汉朝大军五次主动出击匈奴的作战中,独领一军却以三次未遇敌无功而返和二次全军覆没吿终。

王维的一首《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道尽了李广的悲哀!(数奇,命数不好的意思。)

出自《汉书•李广传》:“大将军阴受上旨,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这是汉武帝叮嘱大将军卫青,不让李广做先锋与匈奴单于作战,怕他的霉运带来不利的战果。何其悲哀,作为带兵大将,已经不被皇帝和统帅所信任!


二、李广之死

公元前119年,汉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领武帝旨意派李广迂回绕远路截击匈奴单于,可李广大军迷路,错失战机,使得单于逃脱,卫青要治其罪,李广不堪受辱,拔刀自刎。

卫青故意把李广调离先锋位置,除了上文说到的受到汉武帝的警告;还有一个是有自己的私心,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当时公孙敖刚丢了侯爵职位,任中将军随卫青出征,卫青想让他多些机会与单于作战以获得军功复爵,所以李广不幸的成为偏师之将,最终导致他不仅未有寸功,还因此自杀。

到这里可以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了,作为武帝时位高权重的卫青为何在光天化日之下挨了李敢的暴打而无任何报复呢?

《李将军列传》: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1.心中确实有愧啊,让仇家打一顿出出气,自身心里也好过一些。如果不是他有私心,用公孙教替代了李广的先锋位置,李广也不至于自杀。


2.给武帝和其他大臣看的,忍辱负重,一心为公,不计私怨。(后世史家对卫青评价不高,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三、霍去病擅杀功臣的底气

《李将军列传》: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卫青对此事的隐忍,却激怒了年轻气盛的外甥霍去病,在随汉武帝甘泉宫围猎时故意射杀了以前的部下,现在皇帝近卫的侯爵李敢。

按汉律因私愤杀害国之侯爵者死!可是汉武帝是怎么处理此事的?众目睽睽之下,皇帝金口玉言说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

可见,汉武帝有多宠爱霍去病,而李敢死的有多冤枉!

以上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我是清风醉史,欢迎评论、互相探讨。


清风醉史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中已经年迈七十的李广因迷路贻误战机,自尽而亡。李广之子李敢却认为父亲之死是因为大将军卫青长期刁难所致,于是当众责难卫青,并把其殴打一顿。此事过去许久,但公元前118年,霍去病突然因为李敢曾经殴打卫青之事,在甘泉宫狩猎场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杀李敢,这是偶然事件吗?



显然,如此明目张胆的射杀李敢,绝非是霍去病临时起意的。

漠北之战后,霍去病从卫青军中脱颖而出,深受汉武帝赏识,在军中一时风头无俩,身边逐渐聚集起一帮青年将领,迅速成为成为朝廷中一大势力,与卫青、李蔡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而他个人17岁功冠全军,21岁便纵横漠北,统领三军,形成了他心高气傲,倔强孤寂的性格。

卫青被李敢殴打后,由于卫青此人温和大度,低调谨慎,再加上对多年的老战友之死多有愧疚,所以并未宣扬被打此事。但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却不同,他得知后便愤愤不平,时刻想替他舅舅找回这个面子。公元前118年3月由于李敢叔叔李蔡,也就是当今宰相因为侵占先皇陵寝用地而畏罪自杀。紧接着在霍去病就在猎场射杀李敢。



李敢此时还是郎中令,九卿之一,霍去病再胆大也不可能对着汉武帝处决一位大臣吧,谁给的他这样的胆子?

事实上,是汉武帝给的他这样的胆子。

从时间线来看,公元前119年,李广自尽。公元前118年,李蔡自尽。同年,李敢被霍去病射死。短短一年多,李氏家族势力基本被连根拔起,这背后如果没有汉武帝的授意,我却是不信的。

从李敢来看,他的死简直是咎由自取,其父之死且不说,就拿李蔡之死来看,堂堂宰相不懂礼法吗,竟然敢侵占皇陵用地?显然这就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更说明李蔡是被汉武帝逼死的。李敢作为九卿之一,看不明白政治局势,还敢殴打国舅爷、大将军,的确是活腻味了。



为何说是汉武帝默许霍去病射杀李敢的呢?

这要从陇西李氏说起。陇西李氏在秦朝时便是一方大员,势力雄厚,其祖先乃与秦王一脉,属嬴姓,世代以出武将出名。到了汉武帝时,先拜李蔡为相,李广为将,陇西李氏势力达到了巅峰,朝中官员依附李氏者十之七八,就连陈汤这样的大将都依附在李蔡门下,可想而知当时李氏势力有多大。

这样的局面对于极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汉武帝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慢慢剪除李氏羽翼丰满者,如李蔡、如李敢等等,从李敢被杀,汉武帝包庇霍去病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汉武帝对李氏的态度来。这样的态度,在后面还得到了佐证。李陵被匈奴俘虏后,汉武帝怒而诛其全家更显出其态度,甚至司马迁就为李氏说了几句公道话,便让汉武帝施了宫刑,可见他对李氏集团的打压有多严重。




说到底,这都是汉武帝在幕后操纵着一切。霍去病也好、卫青也好、李敢也好皆是他手上的一颗棋子罢了,最终剪除了李氏集团后,卫氏最终全被清理,甚至连自己的老婆,儿子都没放过,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


望风瑟瑟


李广虽是一代名将,心胸却并不很宽。在失势被贬的时候有天晚上要过霸陵亭,当时霸陵尉喝醉了不让他通过。李广的从骑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说:“别说是前任李将军,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能夜间通过”——就为了这事,在不久匈奴入侵朝廷重新启用他的时候,竟然要求和霸陵尉一同赴任,等霸陵尉一到便把人给杀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广是何等的气量狭小。

抗击匈奴几十年,虽出生入死,却是心心念念在封侯。最后一次随卫青出征漠北,也是他强烈的立功封侯的炽念作祟。让他走东路迂回原本就是照顾他,谁知道一个长年在沙漠与匈奴对仗的人竟然会迷失道路——这也能怪人家卫青吗?李广之死全怪自己心气太高,羞于面对晚生后辈的诘问。

李敢对卫青撒气,如果卫青按李广对霸陵尉的做法,恐怕不会有人说太多闲话。可是卫青没有,而是选择容忍。光凭这点而论,卫青的境界就比李广高的多。

再说霍去病,自古娘亲舅大,舅舅也属父一辈的。你李敢为父出气,我霍去病又岂能看着舅舅任人欺负。所以他替卫青出头从情理上来说也合情合理。只不过下手太狠,直接一箭射死——这就有点过份了。

最有意思的是汉武帝的态度。自古以来杀人者死的律令似乎在这里完全失去了效力。是对以前李广因小忿杀霸陵尉的回报,还是其他就不得而知了。

可以确定的是汉武帝正有意让霍去病取代卫青,正好这一出戏可以让汉武帝的意图不露痕迹的得以实施。——外甥可以替舅舅出头,自然也可以替舅舅带兵出征!

于是后面我们就看到卫青渐渐的边缘化了,霍去病正式开始崛起。封狠居胥,风头一时之冠!只可惜天不假年,少年早逝,也算是冥冥之中还了李敢的果报吧!


乱洒风云


想想,霍去病一个22岁就死掉的人,能有那么大名气,那肯定是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的,年少气盛不计后果,打仗也是有勇无谋,只不过匈奴人也无谋,让他占了便宜罢了


疯狂天才


其实很正常!!!

卫青虽是大将军,但若无战事,平时是无军权的。列候之间,属于同僚、同事…私下互骂、互殴古来有之。一般无法论罪…

李敢是到卫青府上,找卫青理论,卫青初有塘塞。李敢气不过,揍了卫青。打的鼻青脸肿的…

卫青人本厚道,自知理亏,一没还手,二没声张。霍去病见了问之,也推说自己摔的。偏去病一抽筋,悄悄找卫府仆人一问,得知是被李敢打的。照说你一个骠骑将军冠军侯,也应该知道人家痛失父亲,过府辑问,份所应当。可他偏偏心胸狭窄,射死了李敢…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争功、嫉才……总之,紧接着被李敢祟死了!也就是说,霍去病21岁,应年早逝,是因为小孩儿心性,未成年……被他自己搞死的……若能娶个好老婆,组成家庭,必不致此!


太平洋水师


很多人不知道李敢是谁,他就是飞将军李广的儿子。

他在父亲死后仅仅一年,因为报复卫青,最后被霍去病射杀。这到底怎么回事,如何看待这事呢?下面我们一起聊一聊。

李敢被杀始末

(飞将军)

李广因为和卫青出征攻击匈奴,因为迷路延误了战机,导致卫青带人独自面对匈奴大军,虽然获胜了,但风险重重。

回来后,汉武帝大赏卫青,而对于李广,要安排人进行问话和调查,李广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自杀了。可惜了一代名将。

李广死后,李广的儿子认为卫青是导致父亲死去的重要原因。于是,寻找机会打伤了卫青。卫青作为一个前辈,作为一个中年人,用博大的胸怀原谅了李敢。

但是,有个人不原谅,那就是霍去病。

当时的霍去病血气方刚,二十出头。听到李敢打伤舅舅的事情,实在忍不了,于是暗下决心要收拾李敢。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汉武大帝出门狩猎,同行者有霍去病和李敢等人。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霍去病果断射杀了李敢。而汉武帝很无奈,霍去病是大将军,是汉武帝的红人,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于是汉武帝袒护了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被鹿撞死。

此事,《汉书》记载道: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

这次事件说明了什么呢

关于李敢被杀的事情,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卫青其人胸怀宽广,李广远远不如。

卫青能在李敢打他时,保持冷静,胸真大。对于后来霍去病比他更得宠,没有怨言,胸怀确实大。

虽然,李广也是一个了不得的英雄,但他的错误在先,却不敢承担责任,又不愿被人调查,自尽而亡。这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宁愿舍弃性命选择逃避的行为。他死了,他是解脱了,却让家人和属下对卫青等人充满了仇恨,实在不可取。

纵观李广的一生,打仗是一把好手,却难以做到大将军的位置,应该和他的性格有关系,他注重的小事太多了,他和将士们同吃同住,他总是奋勇在先,带领大家一起冲锋。但是,过于注重小事者,往往会忽略大局。

一件失误,让李广自杀,终究心脏不够大。

《史记》记载: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二是,李敢和霍去病都太过冲动

(李敢剧照)

李敢能把父亲的死算到卫青头上,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思想,去打伤卫青,更是一种不成熟的举动。

无论怎么说,卫青并没有过多难为李广,也没有采取落井下石的举动。李敢去打伤卫青,一是于理不合,二是以下犯上。

如果卫青暴一些,现场就能杀了他,杀也是白杀。这说明,李敢能力不如自己老爸,但胸怀更小,而且更冲动。

李敢这样的人,就算在军队继续发展,也很难达到大将军的位置。

而霍去病去射杀李敢,显得有点不合适,这也是不成熟的表现。

虽然,霍去病是个带兵打仗的天才,但对于李敢的射杀,说明还是太年轻,还是太冲动。

当事人卫青都原谅了李敢,霍去病此举又有何意义?

只会增加军队里对卫霍集团的反感。

三是,汉武帝太偏袒霍去病,不公平

汉武大帝,非常欣赏和喜欢霍去病。当霍去病在他狩猎时,射杀了李敢,汉武大帝很震惊。其后,对外说,是鹿撞死了李敢。

汉武大帝这事做得不公平,明显偏袒霍去病。

是啊,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普通将领,汉武大帝选择好像没大的问题。但可以肯定,一定会伤了很多军人的心,正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李广自杀,李敢被杀,李家父子送了命。而卫青好好活着,过了一年,霍去病病死。谁能说,这不是天理循环,这不是报应呢?

卫青算是一个成熟的大将军。霍去病是个很能打的大将军,但不成熟。李广是个好将军,但不是一代名将,胸怀影响。李敢就是个愣头青,能当个普通将领已经不错了。


蓝风破晓


相信大家都读过一首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所说的"飞将"就是汉武帝时期人送外号"飞将军"的李广,说明当时李广声名之盛,连胡人都不敢轻易来犯,这样一位能征惯战的名将,却一直得不到汉武帝的赏识,一生都未能封侯,在整个西汉王朝地位不高,那么,为什么比他年轻的卫青却早早封候且官至大将军,而小小年纪的霍去病不到20岁就封候拜将,固然有他们战功卓著的原因,更是与他们和汉武帝有亲缘脱不了干系。

再来说说,导致李广身死这件事,公元前119年卫青率军出征匈奴,60多岁的李广急于立功封侯,再三请求汉武帝让其出战,最终,汉武帝同意李广请求让他出战,定为前将军,也就是先锋部队,没想到临战之前,卫青却改变战前部署,将李广的前军和右军会合从东边进军,从而使李广失去正面对敌匈奴单于的机会,但不走运的是,李广军东进却迷了路,而卫青的大军却正面大败匈奴单于部队,大汉军队集结后,卫青要问责于李广,本来急于立功,却不想还要被问责,已经60多岁的李广失望至极,所以,在大将军府承担下所有责任之后,就拔剑自刎了。

李广有三个儿子,作为李广最小的儿子,也是这个时候唯一还活着的儿子,李敢在得知自己父亲之死卫青有很大的责任时,血气方刚的李敢自然对卫青极为不满,并找机会打了卫青,本来卫青也没说什么,事情可能就这么翻篇了,但这个事儿被霍去病知道了,这位霍少可是皇后的外甥,极度受皇帝器重,少年得志,顺丰顺水,并养成了极度凶狠大胆的性格,当即大怒,在随后的狩猎中偷袭射死了以其军功而封关内侯的李敢,事后因汉武帝的包庇,对外宣称李敢狩猎时被野兽袭击致死。

从以上情况来看,李广父子确实都略显冲动,不够沉稳,这可能也是李广一直未能封侯的原因之一吧,而霍去病因为一点恩怨就暴起杀人,只能说明年少轻狂凶狠冲动,汉武帝则过于纵容霍去病,作为君主有失公允,卫青临时改变战前部署,导致李广自刎身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许是因为内疚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被李敢打伤后并未声张,还是有一定的大将军风范。

上文所述,仅是个人观点,有不同观点的小伙伴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