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三兄弟,為什麼分散到魏蜀吳三國去任職?是巧合嗎?

四哥聊歷史


首先拋出觀點,諸葛亮三兄弟分別在魏蜀吳三國任職不是巧合,而是當時的士族家族分散投資、減少風險的策略,從而實現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在東漢末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安排並不是諸葛家族獨有的現象。

士族子弟分開任職,最為合理

在諸侯混戰的亂世,世家大族想要保證自己的家族長盛不衰,一方面內部要人才輩出,撐起家族,另一方面外部要尋找有潛力的明主輔佐,一旦押錯了寶,就可能為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但是當時的形勢錯綜複雜,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選擇的主公就一定能夠笑到最後,那麼最保險、最合理的策略,就是將家族中有才能的子弟,選擇不同的諸侯勢力任職,這樣只要有一家諸侯笑到最後,士族家族就能夠保證昌盛。

比如當時的潁川荀氏,就在袁紹和曹操之間兩邊下注。河內司馬家,在局勢沒有明朗之前,也不肯全力投資曹操。而諸葛亮三兄弟出山時,選擇最有潛力的孫劉曹三家,是在情理之中。

各為其主是當時的普世價值觀

世家大族能夠分別下注,有一個客觀條件是“各為其主”是當時的普世價值觀。士族子弟不管出身何處,只要入了諸侯麾下效力,就應當以主公的利益為重,全心全意為主公考慮。這一點其實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傳統,比如商鞅、張儀都是魏國人,到了秦國之後同樣盡心盡力為秦國謀劃。

正因為這樣的道德標準,各諸侯君主才可以放心地使用大家族的人才,不用擔心出現“無間道”之類的事情。這就是諸葛三兄弟能夠分別在魏蜀吳當官,而不會受到猜忌的客觀條件。

諸葛家族有實力如此安排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自己“躬耕於南陽”,並不意味著諸葛亮真的是農民。諸葛亮的爺爺曾擔任司隸校尉,父親曾經是泰山郡丞,算得上一個小士族,後來由於戰亂,家族搬遷至荊州。雖然比不上袁氏、荀氏、司馬氏這些大豪門,但諸葛家族子弟的實力還是不錯的。諸葛亮三兄弟是家族中能力最強的三個人,這是諸葛家族能夠分別下注的自身實力。

綜上所述,諸葛三兄弟分別任職魏蜀吳三國是家族的策略體現,而三人的實力才華讓他們在各自的國家都闖出一番事業,保證了諸葛家族數十年的昌盛。


歷史步行街


三國時期,諸葛亮輔佐蜀漢,官至丞相;其兄諸葛瑾輔佐東吳,官至大將軍;諸葛瑾的族弟諸葛誕輔佐曹魏,後來官至徵東大將軍。按照《三國志 吳書》的說法:“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容之。”

在那個大爭之世,能在一國之內身登宰輔已然是人上之人了,諸葛家族竟然能在三個國家都官居高位,這在中國歷史上恐怕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那麼,諸葛三兄弟為什麼要分別輔佐魏蜀吳三家呢?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諸葛亮八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當時青徐之地,戰亂頻仍,琅琊郡則被臧霸、孫觀等豪強勢力盤踞,反倒江南相對平靜。

諸葛亮攜大姐、二姐、幼弟就跟隨著叔父諸葛玄,從東海之濱的琅琊到了江南,有舉家南遷避禍之意,後來輾轉去了荊州。

就在,諸葛亮一行南下時,諸葛瑾獨獨立門戶,奉養繼母留在陽都。公元194年曹操二次攻打陶謙,“(諸葛瑾)遭本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三國志 諸葛瑾傳》),才避難江東。

而諸葛誕,雖然也是琅琊陽都諸葛一脈,但與諸葛瑾、諸葛亮兄弟並非一系,應當是遠支的族兄弟。在那次亂世中,他可能一直留在琅琊郡。而琅琊郡在魏國境內,所以諸葛誕仕途魏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一、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諸葛亮的理想決定的。《三國志 諸葛瑾傳》記載,“(諸葛亮)每自比管仲、樂毅”。諸葛亮的理想,就是像管仲、樂毅那樣輔佐一位主公,助其成就齊桓公、燕昭王那樣的霸業。

那他為什麼不選擇曹操呢?曹操在漢獻帝那裡就是丞相了,諸葛亮去了後能屈居曹操之下嗎。

再說,諸葛亮對曹操沒有好印象。在諸葛亮幼小時候,他可能目睹了曹操屠殺徐州的景象。

既然不願意投奔曹操,那麼,諸葛亮就心中的齊桓公、燕昭王是誰呢?

自然就是劉備。為什麼?

早在好友孟攻威去投奔曹操的時候,諸葛亮就說過一句話:“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從這句話可側面反映出了,諸葛亮認為,中原地區士大夫很多,人才濟濟,自己是在曹操手下幹,不會太突出。

比如,司馬懿剛投奔曹操的時候,職位就是文學掾。估計諸葛亮要是投奔曹操,其地位還很有可能不如當時的司馬懿。

跟著劉備幹,其手下智謀之士匱乏,諸葛亮覺得,如果得到劉備的重用,就很快獲取到管仲、樂毅那樣的平臺。

諸葛亮居小國,治危邦,事庸主,其面對的困難與取得成績,復有幾人?

二、諸葛瑾為什麼選擇孫權?



諸葛瑾之所以選擇孫權,與一個人有很大的關係。這個人就是孫權的姐夫弘諮。諸葛瑾避亂江東,《三國志 諸葛瑾傳》記載,“值孫策卒,孫權姊婿曲阿弘諮見而異之,薦之於權,與魯肅等並見賓待”。

在當時的社會,士族的影響很大。孫權的父親孫堅出身縣吏,不屬於士族。與曹操相比,孫權不佔據中原;與自稱漢室宗親的劉備相比,孫權與漢室不沾邊。

所以,孫權任用士族出身的諸葛瑾,就是藉助諸葛瑾這類的人的影響力,來提高其統治的號召力和江東地位的“合法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諸葛瑾和魯肅被孫權看中,被引為親信。諸葛瑾不僅僅是個文臣,在討伐關羽的戰鬥中,他就已經自將軍身份參與戰鬥。曾一度成為僅此於大將軍陸遜的軍界二號人物。

但諸葛瑾對孫權也很忠誠。他曾受孫權派遣出使蜀國,只在公務場合才和弟弟諸葛亮會見,私下裡他們並不見面。

孫權很看重諸葛瑾的人品。虞翻因為狂直的個性被孫權流放,只有諸葛瑾替他說話。虞翻對他的評價是“敦仁”。

孫權把諸葛瑾引以為死生不易的身交之友。

三、諸葛誕為什麼選擇曹魏?



在魏國,諸葛誕混的得一點不比他在吳國和蜀國的兩位族兄弟差。

這倒得益於他與上司杜畿的一次落水。《魏氏春秋》裡記載,虎賁浮河救誕,涎曰:“先救杜侯。”誕飄於岸,絕而復甦。

從此,諸葛誕官運亨通。後來主管吏部,在一次公開選拔公務員中,諸葛誕聲名鵲起。

累遷至御史中丞、尚書,與夏侯玄、鄧颺等關係很好,是有名的“四聰八達”之一,這說明諸葛誕這個人確實是個人才。

在司馬懿手下,諸葛誕當過鎮東將軍。後來,他與本家晚輩東吳諸葛恪,也就是諸葛瑾的兒子,在戰場上交手,被其打敗。可見,諸葛誕的軍事才能一般,在三國時期只能算三流選手。

司馬昭掌權時期,諸葛誕起兵淮南,並聯合東吳。司馬昭親征淮南,諸葛誕兵敗被殺,夷其三族。

閒將西話: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誕雖同出一宗,但是,年代久遠,而且,諸葛誕還與諸葛恪交過戰,說明,他們關係並不是很密切。由此可見,諸葛兄弟三人的仕途都是自己選擇的並非巧合。


閒將西話


《太平御覽》有這樣一段記載: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這“龍虎狗”三兄弟,指的是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誕,諸葛亮是龍,諸葛瑾是虎,諸葛誕是狗。

論才名,諸葛亮最高,諸葛瑾次之,諸葛誕最後;論成就,諸葛亮官至丞相,成就最大,諸葛瑾官至大將軍,豫州牧,次之,諸葛誕官至徵東大將軍,最末。


諸葛三兄弟,關係遠近不同,諸葛亮和諸葛瑾是親兄弟,與諸葛誕是堂兄弟。

有人說,諸葛三兄弟分屬三國,魏蜀吳一國一個,是諸葛家族為了血脈傳承和延續,分散投資的結果。換句話說,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三個國家不管是誰堅持到了最後,諸葛家族都會是最終的獲利者。

甚至有人腦洞大開,說諸葛家族是三國幕後的實際操縱者,說諸葛家族是陰謀家族。

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的。


先來看三兄弟關係親疏遠近,諸葛亮和諸葛瑾見過兩次面,而諸葛亮和諸葛誕根本沒見過面,諸葛瑾和諸葛誕也沒見過,可以說是老死不相往來。

1、諸葛亮和諸葛瑾第一次見面

諸葛亮出山之後,曾代替劉備出使東吳,勸說孫權聯劉抗曹,到了東吳之後,諸葛亮並沒有先找哥哥敘舊,而是先會見了孫權,公事談完之後,才拜見了哥哥。

當時,諸葛瑾埋怨諸葛亮不懂禮數,為何不早一點來見他?諸葛亮解釋道:“我現在是劉備的人,我代表的是劉備,當然要先公後私了,望哥哥原諒!”。

2、諸葛亮和諸葛瑾第二次見面

第二次見面是在東吳討要荊州之時,魯肅多次討要荊州,但每次都被諸葛亮頂了回去。魯肅說理說不過諸葛亮,於是打了親情牌,讓諸葛瑾前去討要,但諸葛亮動之以理,曉之以情,連諸葛瑾也難以招架。

除了兩次見面,諸葛亮和諸葛瑾還不時有書信往來,此乃人之常情。但吊軌的是,諸葛亮與諸葛誕沒有見過面,諸葛瑾與諸葛誕也沒見過面,甚至連書信往來都沒有,這如何解釋呢?

唯一的解釋是無緣再見。


諸葛家族老家是山東臨沂沂南縣,屬於徐州郡,乃兵家必爭之地。當時北方戰亂頻仍,兵荒馬亂,諸葛家族為了保命,各奔東西,各謀生路。

諸葛亮3歲喪母,8歲喪父,後來和弟弟諸葛均,追隨叔叔諸葛玄來到了江西南昌。不久之後,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諸葛亮和諸葛均跟著叔叔來到了荊州,在荊州讀書識字,慢慢長大成人。

諸葛瑾呢?

諸葛瑾比諸葛亮大7歲,當諸葛亮8歲之時,諸葛瑾已經是15歲大小夥子了,可以照顧自己了,所以當諸葛亮和弟弟跟著叔叔前往江西,諸葛瑾並沒有跟著一起去。

諸葛瑾博學多才,喜好交友,交了許多好朋友,其中有個重量級好友魯肅。當魯肅在周瑜推薦之下來到了東吳,並受到孫權的禮遇之後,魯肅又推薦了諸葛瑾,就這樣諸葛瑾來到了東吳。


說完諸葛瑾,再來說諸葛誕。

諸葛誕,出生年月不詳,死於258年,是被人殺死的。根據史籍推測,諸葛誕極有可能生於200年之後,而諸葛亮生於181年,比諸葛誕大了19歲,諸葛瑾更是比諸葛誕大了26歲,幾乎是一代人。

當8歲的諸葛亮跟著叔叔到了江西,15歲的諸葛瑾在魯肅的介紹之下來到了東吳,此時諸葛誕還沒有出生呢!

所以說,諸葛亮、諸葛瑾與諸葛誕雖然有血緣關係,但根本沒有親情可言。

現在來看,諸葛亮、諸葛瑾與諸葛誕分屬三國國家,不是人為操縱的,更不是什麼陰謀,而是命運使然,是巧合,在那個生靈塗炭、人人自危的時代,能活下來就十分萬幸了!


一半秋色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諸葛亮在離開茅廬之前,也像神一樣存在於三國。他的文學技巧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他知道天文學和地理學,五元素和八卦。他經常幫助劉備征服所有的戰爭,最終建立了復漢政權。然而,除了諸葛亮,諸葛亮的家族還有兩個獨特的人才。一個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他的文學和軍事策略比諸葛亮略遜一籌,但在東吳也是首屈一指。另一個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誕,他擅長武術和勇敢,在曹魏被任命為將軍。

其次,諸葛瑾,是三國時期吳的重要大臣,孫權對他的善良、誠實和忠誠表示讚賞。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諸葛瑾跟隨周瑜攻打荊州的關羽。周瑜死後,諸葛瑾被封為宣城侯,率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黃初三年( 222年),孫權被任命為吳王,諸葛瑾被任命為左將軍和宛陵侯爵。黃初八年,曹丕病逝,孫權大規模北伐,下令諸葛瑾攻打襄陽。後來,諸葛瑾被提升為千千將軍。在赤武四年( 241年),孫權兵以四種方式打敗了魏朝。司馬懿與孫權交戰,孫權被擊敗。同年,諸葛瑾去世。

最後是諸葛誕,三國時期的曹魏將軍,他從小就擅長武術。他從曹魏一般官員一直做到到東征將領。

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三者同樣強大,最重要的是這三個人的政治目標和理想不同,這三種觀點也不同,這就是為什麼這三個人不願意在一個國家效力的原因!









火星傳奇


這叫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不管魏蜀吳,哪個國家稱霸,統一中國,他們的家族都是最後的勝利者,只是他沒有想到,最後的結果是三家歸晉。

諸葛亮大哥最先去魏國任職,緊接著二哥去吳國任職,而諸葛亮自己一直在四川南陽種田,

有兩個在地方做官的親戚,諸葛亮的信息渠道特別通暢,古代又沒有網絡。也沒有手機,這就是諸葛亮在種田的同時也能掌握外界最新動態的根本原因。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誰?

諸葛一家和荊州豪門一向有往來,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大姐嫁給了蒯家蒯良的大兒子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家的龐山民為妻。當時荊州的地方勢力是以龐、習、黃、蒯、蔡為首的家族所把持,龐家以龐德公為首,蒯家則是蒯良、蒯越,黃家則是黃承彥,習家則是習禎、習詢、習竺數人,蔡家則是蔡諷。這些大家族各有聯姻,而龐家的龐林娶了習家的女兒,於是又和習家連上了關係。當時的荊州牧劉表依賴聯姻,娶了蔡瑁的妹妹即蔡諷最小的女兒為妻,蔡諷的大女兒則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的妻子。

諸葛亮預測未來會三分天下,所以一直在等待機會。

諸葛一家真是機關算盡,

這也是目前投資領域最常見的投資理念。


神龍大師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三國時期的時候,人們普遍有這樣的一個觀念:一個強大的家族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血脈能連綿不斷!諸葛家族三兄弟,分散到魏蜀吳三國去任職,即使是另外兩方勢力被打倒,還能保存一支諸葛血脈繼續繁衍生息,代代傳承!

大哥諸葛瑾,為人有才華,很優秀但還不到卓越的程度,所以需要孫權這樣的伯樂來讓自己穩定發揮。公元200年諸葛瑾前去江東,東吳的孫權是典型的“守成”之主,氣質上更符合諸葛瑾,加上他也看到了諸葛瑾的才能,所以兩人一拍即合,結果諸葛瑾得到孫權的賞識,成為了東吳的開國元勳。

弟弟諸葛誕,才華則更加一般,去到一個足夠強大的團隊裡,所可以享受到的待遇更好,需要承當的風險則相對較低。諸葛誕雖然是諸葛亮的族弟,但他是出生在曹魏境內的琅琊陽都,在那裡出生長大,然後又在那裡求學做官,很自然地就成為了曹魏的官員。

諸葛亮呢?有經天緯地之才,能看清天下的形勢,他不適合錦上添花,這樣反倒會埋沒他的才華,他想要一展胸中所學,成功證明自己,適合跟隨草根一起發家壯大,劉備則完全滿足這一點!

因此,三兄弟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分別到魏蜀吳三國去任職!

但命運造化弄人,人算不如天算,諸葛家族最後的計劃全部落空,蜀吳的覆滅,代表諸葛亮和諸葛瑾的消亡。而留在曹魏的諸葛誕也沒能走到最後,在司馬家族篡權時,因起兵反抗,最後被殺滅了三族!


大江侃歷史


中國古代有很多的千年家族,卻沒有千年家族,尤其是宋代之前,中國屬於典型的門閥貴族社會,社會上主要都是以大家族為主體的社會結構,大的門閥世家把持這國家的所有資源,形成了很多超越時代超越朝廷的家族。

很多家族為了家族本身的延續,往往會樣家族成員投靠不同的勢力,這樣無論將來哪一方勢力贏了,自己的家族也不會遭遇滅頂之災,小到一國的政治勢力鬥爭也是這個樣子,大家族往往是多頭下注,這也是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中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生存智慧,比如著名的獨孤家族,他的三個女兒就分別作了三個朝代的皇后,他們家那絕對是妥妥的人生大贏家。

這個家族是三國時代非常神奇的家族,家族主要三人分別投奔了三個主公,而且都是在前期形式不明朗的情況下投奔的,這絕對能夠說明,諸葛家的眼光那是非常不錯的,整個家族那在三國是非常閃耀的。

諸葛家族的成員卻是在漢末三國各自白手起家,異軍突起,甚至一度控制了整個蜀國(諸葛亮)、整個吳國(諸葛恪)以及部分魏國(諸葛誕)。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被稱為諸葛家族的龍、虎、狗。這裡的狗並非貶義,而是用來稱讚殺敵立功的人,典出“功狗”。同樣的例子,還有北洋三傑中的馮國璋就被稱為北洋之狗。諸葛誕名聲不大,卻有好幾個很有名的親戚:諸葛瑾、諸葛亮是他的族兄,司馬懿是他的兒女親家,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是他的曾外孫。

諸葛家族的這種選擇和最終的成果,都是他們主動選擇的結果,三國時代天下大亂,有識之士都紛紛選擇陣營投奔,他們家族為了家族的延續分別選擇了三個不同的陣營,無論最終的結局如何,諸葛家族都在三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昭烈名臣


諸葛三兄弟腳踏三隻船,本以為魏蜀吳誰贏了,諸葛家族都會得勢。沒想到魏蜀吳誰也沒贏,最後司馬家族贏了。司馬家族得勢後,諸葛誕倒大黴了,被司馬家族夷三族,他的後代徹底消失了。

諸葛瑾有個兒子叫諸葛恪,這傢伙是個神童,從小就很得孫權喜愛。諸葛瑾卻不喜歡諸葛恪,他臨死預言說:“恪非保家之子也!”後來諸葛瑾的預言不幸成真了,他的子孫族人因為諸葛恪犯事被夷三族。

諸葛瑾全家被殺,但有一個孫子諸葛攀倖免於難。原因是諸葛亮中年無子,諸葛瑾把次子諸葛喬過繼給弟弟為嗣,使得諸葛喬在蜀漢生下兒子諸葛攀。由於諸葛瑾在東吳的後人被殺光,再加上諸葛亮後來有了兒子諸葛瞻,諸葛攀就重歸諸葛瑾名下,使得諸葛瑾後繼有人。

諸葛亮有兩個兒子,長子諸葛喬,本字“仲慎”,由兄長次子過繼而來,諸葛亮因此將他改字“伯松”。諸葛伯松早逝,有子諸葛攀,前面說了,就不重複了。次子諸葛瞻,字思遠,為諸葛亮親生。諸葛瞻娶劉禪之女為妻,官居駙馬都尉。他與公主生有二子,長子諸葛尚,次子諸葛京。諸葛瞻與諸葛尚一起出兵與鄧艾交戰,父子二人俱戰死。諸葛亮爺孫三代一門忠烈,為士人敬仰,蜀漢投降後,諸葛京因忠烈家風被舉薦在晉朝為官。


古今歷史觀文


熟讀漢末三國曆史,對於諸葛亮,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這個時代的翹楚,傑出的謀臣,為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奉獻了一生,可以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三國時代諸葛亮一家,人才輩出,除了諸葛亮,還有諸葛瑾、族兄弟諸葛誕等傑出人才,在歷史上有著龍虎狗之稱。不過,這三位傑出人才卻同時輔助魏蜀吳,這是為什麼呢?他們的結局又是怎麼樣?

《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三人雖同出一氏,卻分投三國:其中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是龍;諸葛瑾報效東吳,做了孫權謀士,是虎;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是狗。其中稱諸葛誕為狗並非諷刺,狗意指“功狗”,為有功的戰將。

在這個時代要解釋為什麼諸葛亮一家要同時輔助魏蜀吳呢?其實問題還是比較簡單的。因為在漢末三國時代,上承東漢,下啟兩晉,其政治特色就在於世家,諸葛亮一族也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可以說諸葛亮出身一個官吏之家。

作為一個世家,往往都會分散投資,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尤其是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諸葛亮家族分事三國有著外在因素的偶然性,比如諸葛瑾和諸葛亮雖然是同胞兄弟,但是因為諸葛瑾早年因中原戰亂而避亂江東,而被東吳招攬,而諸葛亮因為年幼,跟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而在荊州隱居起來。但是其最根本的因素還是來自於世家分散投資的思想罷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因素環境所決定了。 東漢是門閥士族開始興起的時代。一方面,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資源不足以進行廣泛的教育,絕大多數人民處於大字不識的矇昧狀態,而佔有資源優勢的士族官僚可以將其子弟教育成有文化,有理想的政治人才。諸葛氏門閥大族,人才輩出,必然受到重視和拉攏。亂世中的各個政權為了生存必然竭盡全力吸引人才。 比如荀彧兄弟,也是分別效忠袁紹和曹操。

那麼他們的結局怎麼樣?我們先來說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即著名的“隆中對策”,劉備的迅速崛起,都是與他的規勸和具體幫助分不開的。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曾五次北伐曹魏,意圖光復中原,無奈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在蜀漢身居高位,在公元263年司馬昭伐蜀的時候,在綿竹之戰被鄧艾擊殺,為國捐軀。與諸葛亮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僅存諸葛京一脈,蜀漢滅亡之後,他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於鹹熙元年內移河東,初任郿縣令,後任江州刺史。

諸葛瑾,在東吳也備受孫權器重,在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其子諸葛恪卻成為東吳的權臣,孫亮即位後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執政初期革新政治,率軍抗擊魏國取得東興大捷頗孚民望。並因功加封丞相。後來出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朝之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遭遇兵變,被誅。最後只留下,曾孫諸葛顯。

諸葛延則是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與夏侯玄、鄧颺、田疇友善,俱有聲名,並稱為四聰。曾跟隨司馬懿伐吳,平王凌之叛,隨司馬師討毋丘儉,積功升至徵東大將軍、都督揚州。然諸葛誕與夏侯玄、鄧颺交好,又見到王凌與毌丘儉叛亂而家族被誅,深感恐懼,後反對司馬昭,進行叛變,可惜不敵司馬昭,結果被魏將胡奮斬於馬下,人頭被送往京城,滅門三族。

留下其子諸葛靚逃到了東吳,成為東吳的武將,官至右將軍。其孫子諸葛頤和諸葛恢,都成為東晉官員,官至太常和尚書令,榮耀至極。





文娛逗樂


諸葛亮三兄弟,分散在魏蜀吳三國任職,純屬巧合。

諸葛瑾與諸葛亮是親兄弟,諸葛亮是弟弟。而諸葛誕是堂弟,年齡最小。

諸葛瑾在吳國任職;諸葛亮在蜀國任職;諸葛誕在魏國任職。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兄弟三人分散在三國,在那亂世時代,純屬巧合:

一、諸葛瑾的從政經歷: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氏是琅邪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謹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瑾少時曾遊覽洛陽,又博覽《詩經》,《尚書》,《左氏春秋》。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攻伐劉備,後曹操又與袁紹大戰,中原大亂。諸葛瑾因此避亂江東,遊歷吳中各地,逐漸聲名顯赫。孫權的姊婿弘諮遇見諸葛瑾,對其才華感到驚奇,向孫權推薦,與魯肅等一起為孫權賓侍。

諸葛瑾儀表堂堂,又溫文大方,且敦仁厚義,吳朝廷中官員都佩服其弘雅大度。孫權也對他甚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徵詢他的意見。其後又擔任過海鹽縣長,後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諸葛亮在公館見面,但拒絕談論私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跟從呂蒙討關羽,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

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受封吳王,封諸葛瑾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嘉禾五年(236年),孫權北征,派右都督陸遜與中司馬諸葛瑾攻襄陽。

赤烏四年(241年) 四月,孫權分兵四路攻魏:衛將軍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決芍陂(今安徽壽縣南)之水;威北將軍諸葛恪(諸葛瑾之子)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前將軍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陽);大將軍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蠻河流域)。司馬懿出兵抵擋而退兵。

同年,諸葛瑾去世,享年68歲,死前囑咐自買棺服,喪事簡約。

二、諸葛亮從政經歷:

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琅邪陽都人。諸葛亮碧哥哥諸葛瑾小7歲。諸葛亮3歲喪母,8歲又喪父,於是就與弟弟諸葛均及兩個姐姐一起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後來漢朝庭派人取代了其豫章太守的職務,諸葛玄就帶著其侄兒諸葛亮、諸葛均等到襄陽投靠了荊州牧劉表。諸葛亮與弟弟及兩名姐姐則在荊州南陽臥龍崗,197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兄弟就在南陽(一說襄陽隆中)過起了隱居生活。

諸葛亮博覽群書,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

207年,在徐庶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遂向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之形勢;又詳述荊、益二州州牧懦弱,有機可乘,且只有擁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之戰略。這篇論說被後世稱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加讚賞,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加入劉備集團。其後的動人事蹟天下皆知,就不多講了。

三、諸葛誕的從政經歷:

諸葛誕(213~258),字公休,琅玡陽都人,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

諸葛誕比諸葛亮小32歲,出生時已經是建安十八年,當時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

諸葛誕初次出來做官時已經屬於曹魏政權,被任命為尚書郎,後又擔任滎陽令,累遷御史中丞尚書。後來因為魏明帝厭惡夏侯玄和諸葛誕等人沽名釣譽,追求浮華而免官。明帝死後,曹芳繼位,並由大將軍曹爽輔政專權,曹爽任用夏侯玄等人,又讓諸葛誕復職,並出任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曾從司馬懿伐吳,平王凌之叛;隨司馬師討毋丘儉,是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與夏侯玄、鄧颺、田疇友善,俱有聲名,並稱為四聰。



甘露元年(256年),司馬昭剛剛執掌朝政,有意篡奪曹魏政權,派賈充到壽春打探諸葛誕的意思,遭到諸葛誕斥責,於是司馬昭有意剝奪其兵權,諸葛誕率兵反叛司馬氏,兵敗被殺。

由以上事事可知,諸葛三兄弟分仕魏吳蜀三國,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時勢巧合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