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周時期的姜子牙到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再到明朝的劉伯溫,這三個你更喜歡哪一個?

妙香芳開


個人最喜歡的還是姜子牙,原因有以下3個:

1. 從3個人的歷史格局來說。各有大小,諸葛亮,只能輔助一個地方勢力。劉伯溫只能輔助一代帝王建立國家。姜子牙,卻能輔助周文王/周武王兩代帝王滅了商朝,他還並建立齊國,讓齊國富強起來。所以一句話總結就是:

三分天下諸葛亮,

一統江山劉伯溫,

輔周建齊姜子牙。

2.從3個人的經歷來說,諸葛亮與劉伯溫都是少年成名,經歷太少,功利心太重比如說諸葛亮,在劉備起兵伐吳的時候,諸葛亮明知應該是聯吳抗曹,應該阻止劉備的瘋狂報復行為,但為了保全自己的官職。他沒勸成功;而劉伯溫的聰明在於軍事,而不在於政治,要不然也不會多次歸鄉避禍不成,落得個身死下場。只有姜子牙大器晚成,

姜子牙出仕的時候已經72歲了。

心智成熟,懂進退,識大局。既留下了賢相的美名,有獲得了實在的封地,還得了一個善終,,成全了君王,也成就了自己。

3.從3個人的結局來看,姜子牙結局最好。各賦詩一首。

諸葛亮:

逆水行舟有孔明,

執意三分一意行,

不曉天下思一統,

出師不捷一場空。


劉伯溫:

洞天曉地劉伯溫,

輔助太祖盡剛倫,

功成應思身先退,

只因主公是國君。


姜子牙:

如珠慧眼識英雄,  

助周伐紂釣魚翁。  

封神泰頂平安世,  

喚雨呼風姜太公


少校柳下惠


起因

《武王伐紂書》記載了周武王伐紂以後斬將的故事,如果大家不瞭解《武王伐紂書》的話可以看看封神演義,是根據《武王伐紂書》來延伸的

原因

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成功以後,周武王可能是擔心那些功臣作亂,就找姜子牙商量,姜子牙是個聰明人,就想出了一招,殺死他們

然後姜子牙就編了一個故事,說那些人都是功臣,打死他們的肉體,他們的靈魂就可以上天並封神

然後姜子牙手持打神鞭,把那些功臣活活抽死

最後姜子牙說,因為神位已經滿了,自己沒有辦法成神了(這招是不是玩的很好)

然後殺完那些人以後,姜子牙怕周武王找他麻煩,很討趣的歸隱山田

總結

姜子牙就是個騙子,劊子手,殺了那麼多功臣,自己苟活下來

所以馬哥很討厭姜子牙


樂唄娛樂


姜子牙是商周時期的傳奇人物,紂王荒淫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子牙受師命助周文王,輔助武王伐紂建周。姜子牙是古代韜略家、政治家、軍事家,歷史上公認了他的地位,諸子百家尊稱為百家宗師。諸葛亮,三國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夭文學家,三國諸礙候割據助劉備爭天下,火燒新野打擊了曹魏強勢,聯吳拒曹,赤壁之戰敗走華容,七擒孟獲,南蠻永無邊患。扶幼主,彰顯了以實際行動的高尚品德,成就了一代良相的美名。劉伯溫,元末明初開國功臣,政治家、軍事家、詩道家文學家,博通經史,帷幄謀略,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受朱元璋寵信,為大明崛起立下了漢馬功勞。三位共同點都是良相,各為其主,輔主良臣,各有千秋,子牙更出色一些,百家宗師之稱。


14885143955


先說姜子牙.姜子牙到了70歲才出山.大多看到的都是傳說.姜子牙在渭水垂釣懸鉤三尺.等待明主去找他.結果姬昌去了.姜子牙遇到明主.決定輔助姬昌伐紂.找來了各路神仙助陣.都是傳說.最後保了周朝800年江山.姜子牙和各路神仙都封神了.不知道真假.

在說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給劉備獻上了三分天下之計.諸葛亮用盡自己的生平所學幫助劉備.雖然沒有一統天下.但也打下了一片江山.諸葛亮還有很多厲害的發明.他的計謀也是神鬼莫測.大家所熟悉的空城計就是諸葛亮設計的.諸葛亮就連死後的事情就算出來了.

在來說說劉伯溫.劉伯溫也是個非常厲害的角色.他寫的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意思是自己比諸葛亮厲害百倍.於是劉伯溫就去挖諸葛亮的墳墓.挖開以後看到石碑上寫著.我能算出後世出伯溫.你能算出後世出何人.這時劉伯溫才知道諸葛亮比自己厲害百倍.

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諸葛亮.諸葛亮的計謀神鬼莫測.他還發明瞭木牛流馬.神鬼八陣圖.等

以上是本人自己的觀點.


古今品鑑


說到喜歡,那就是全憑個人好惡來說了,主觀性比較強。


如果說姜子牙是神,諸葛亮是聖,劉伯溫則是人。我對神無感,對聖有點小反感,對人則更加尊敬,也算是喜歡吧。


一、神之姜子牙

姜子牙有文字記載的東西要麼不多,要麼存疑,不好確定真假。如果以目前僅有的歷史典籍記載看,以一人之力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奪得天下,能力是相當強的,要不也不能以異姓身份,獲封齊地為諸侯。


姜子牙知名,應該得益於《封神榜》,至於戲曲故事中他和老妻之間的故事,則帶有很調侃的意味了。


因為關於他的記載不多,而且基本都是正面形象,所以說他是一個接近傳說的人物,說他是個沒有缺點的神,比較正常。至於神,談不上喜歡。


二、聖之諸葛亮

可能沒有幾個歷史人物能像他一樣,被中國人賦予了太多的意像。


說實話,單從歷史記載來看,他的成就並不是冠絕三國,能力也不是最拔尖的前幾位,但他對當時局勢的判斷確實是高手,而確定三國局面的,還真不是他,或者說他起的作用不大。尤其是軍事上,除了演義裡的過分渲染,其實非常一般,他更多的是表現在政府治理和政治平衡方面的才能,以及比較高的時局分析能力。


真實的孔明先生其實在綜合才能方面,在三國時期進不了前三。但他沒什麼人格缺點,這是後來人對政治人物的期望,所以得此甚多,名望一時無兩。


不反感歷史上的諸葛亮,但對民間的無限封聖行為,非常倒胃口。


三、人之劉伯溫

這位同學在中國民間的傳說中,也算是一個半仙,能掐會算,就差騰雲駕霧了。


實際上,劉是這三位裡最慘的一個,生逢亂世,經歷坎坷,結局悲涼。


以歷史記載來看,除了幫助朱重八出謀劃策之外,他的綜合成就是最高的,真的可算是才高八斗,琴棋書畫,什麼都會,而且在思想方面的成就可稱之為家,有很獨到的東西。


但與演義不一樣的是,他並非是一個行軍打仗的軍事人才,他給朱元璋同學出的主意,主要是戰略層面的,具體實施則基本不怎麼參與。


如果不是那個朝代更迭的亂世,以他的學識和才能,成為王陽明一樣的大儒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看他的著作,對民生疾苦是深有感觸,並且充滿同情,而不是那種“一將功能萬骨枯”的政治家,只求一家之功業,不顧萬戶之哭聲。


所以,我喜歡劉伯溫同學。


拾字接頭


從三者輔佐主子建立王國的過程來看,他們個個智謀出眾,無人超越。

打江山易,鞏固江山難。從這點上分析,姜子牙最為出色,他不僅為周王朝奠定了近八百年基業,也為自己的分封地齊國,開創了春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諸侯盛世。

諸葛亮隆中對,火燒新野,借荊州,火燒赤壁,建立蜀漢政權,功不可沒。但六出祁山,勞民傷財,損兵折將,幾經折騰,蜀國元氣大傷,終被曹魏吞併,劉禪成了亡國奴。

劉伯溫最為悲慘,自大明王朝建立之日起,他就被肆意貶損,惶惶不可終日,最後不明不白的死掉。鞏固江山已與他無關。“能掐會算,預知前後五百年”簡直就是笑話,如果真能算出這種結果,劉伯溫還能輔佐朱元璋嗎?

綜上所述,姜子牙深謀遠慮,具有大智慧,他成就了自己,造福了子孫萬代。


秦嶺深山隱士


縱觀三人的一生,相對來說,更喜歡姜子牙多一些,俗話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在開疆裂土以及開創一個朝代上來講,三人不逞多讓,互有千秋,姜子牙70歲被周文王請出,協助文王開創了周朝八百餘年的基業,諸葛亮於隆中被劉備請出山,在漢朝末年,人才輩出的情況下,仍然能打下一片江山。劉伯溫自草莽而出,幫助同樣是草莽出身的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

但是從守成的角度來講,劉伯溫自明朝建立後便不明不白的死去,諸葛亮一生事必躬親,死後很快蜀國便亡了,所以這兩位也有失敗的地方,而姜子牙,在成就周文王周武王後,幫助周朝制定各項政策,開創了八百多年周朝歷史,所以,相對來說,姜子牙會更技高一籌


史曉生


首先,你的表述有問題。如果只對比這三個開國謀臣,不應該用從哪到哪這樣的句式。當然你這個問題我還是看懂了,比較佩服孔明。一是其謀略無雙,二是奉獻精神做到極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哥168778068


這三個人中我比較喜歡的是姜子牙啊,他老當益壯,年八十座於溪水邊,用直鉤吊🐟,周文王與其閒聊才知他之偉才,誠心誠意請他入仕為相,為推翻商紂王建立了偉大功業,因其有功被封於齊國,成為萬世師表的偉大人物。而諸葛亮不是我喜歡的類形,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凡五十杖刑罰必親力親為(●✿∀✿●),累死也令人為之不值。魏所以統天下就在於人才濟濟,戰將千員。謀士一火車🚉,劉伯溫是我同宗,也是一位久付盛名的一代偉才賢能之士。


94310417小云


諸葛亮吧!

諸葛亮的忠心到現在都依然在流傳,他的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很多人記得,甚至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想擁有諸葛亮一般的宰相。

諸葛亮的智慧創造了木馬牛,諸葛連弩,他用兵如神有空城計,七擒孟獲這些經典戰役,讓他光芒萬丈,不管是智慧,還是忠心,我都選擇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