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育孩子膽子大一點,不怯陌生人?

若若妮子哈


我家也有一個比較內向敏感的孩子,不敢主動和陌生人打招呼,而且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和想做的事情不敢表達出來,為此我也一直很糾結,怎麼才能讓孩子自信開朗一些。後來,我看了一些育兒書又結合自家孩子的情況,運用以下四種方法將孩子的內向膽小的性格改善了很多。

1.平和接納法

對於孩子膽小敏感,在陌生人面前膽怯的表現,父母要給與孩子足夠的尊重和理解,即使父母心有期望孩子能夠自信大方,也不要表現出來對孩子行為的擔憂和焦慮,這會讓孩子誤以為他自己是有問題的,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另外,孩子膽小或者面對陌生人膽怯,不一定是壞事,也可以是孩子謹小慎微的表現,從另一個方面看,這樣能幫助孩子很好的防範他人和保護自己。

所以,無論孩子是什麼樣子,父母都應該無條件的接納他們,這才是愛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2.榜樣示範法

如果父母本身就不善言辭,也不擅長與人打交道,那平時言傳身教給孩子的也一定不是活潑開朗。

若想孩子膽大自信活潑一點,父母就要先做出表率。

比如:與陌生人打招呼時,父母先打招呼做出榜樣示範,然後允許孩子可以打招呼,也可以不打招呼。

慢慢的等孩子長大懂事以後,他也會從父母身上學到禮貌地主動與人打招呼,大膽與人交往。

3.提升個人能力

一個人如果有過硬的本事,就會內心強大,也無所謂性格內向外向。

因為憑本事吃飯的人,不論人們有求於你還是敬佩你的才華,都會主動與你結交。正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陪伴督促孩子不斷精進他的才能,就像明星王一博和易烊千璽,有才華的他們,又有多少人會嫌棄他們的不善言談,反而人人誇他們自律有上進心。

如果孩子有一技傍身的才華被認可,自然就有了自信和膽量面對外界的一切。

4.他人鼓勵法

如果父母自身內向,可以鼓勵孩子與志趣相投,自信活潑的朋友多在一起參與集體活動。

因為膽小敏感內向的孩子可能一個人無法融入群體,但是在活潑開朗的朋友的長期帶動下,也能使孩子的性格有所改善。

面對孩子膽小敏感的性格,首先,父母要包容孩子的一切,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每一種性格都有它的優勢和不足,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所以,父母可以改善孩子的不足,但不要試圖改變孩子。其次,辦法總比困難多,父母只要多用心就能找到適合孩子改善性格的方法,但切忌急躁。

願我的建議能幫到你。


END


我是淺水小蟹,歡迎大家關注我,和我一起努力進階成為更好的自己和辣媽。


淺水小蟹


我那天在商場吃飯,看到一位媽媽,讓自己七歲的女兒找服務員要一雙筷子,這小姑娘扭捏來扭捏去就是不肯去,一直小聲嘟囔:我害怕,我不敢。後來媽媽發火了,非逼著去,這小女孩對著一個服務員說:阿姨,要一雙筷子。當時餐廳里人挺多,服務員忙的飛起,根本就沒聽見就走了,小姑娘又回到座位上。這下惹怒了媽媽:你怎麼這麼沒出息,要一雙筷子有什麼好怕的?貓一樣的聲音誰能聽見啊?媽媽越說越生氣,飯也沒吃好就拉著孩子走了。

碰到自己孩子這個樣子媽媽們多數都是恨鐵不成鋼,所以,作為幼兒園老師,我要說一句,看過來啦,家長們:

不要只說膽子大,說是沒有用的,要和孩子練習,教孩子技能和方法。

我舉例:很多女孩子都比較羞澀、膽怯、不好意思。家長們完全可以在家裡練啊!媽媽當服務員,讓孩子練習怎麼說。練習是很好的方式,練習了,再到這個情境中,孩子會有底氣,不會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家長可以在家進行各種場景的練習,包括怎麼說,怎麼做,都可以教孩子 。掌握了方法,才能有勇氣。

另外,如果問題裡的膽子大是指考驗人性方面的,那我真不會了。我到現在也不敢走那種透明的橋、不敢動蛇,看一眼都害怕。這種估計練也不行的。


幼兒園張老師


說起這個我真是深有感觸,因為我兒子以前就是一個膽小內向的孩子。經過一年多的有意培養,他現在已經是一個活潑開朗調皮搗蛋的男孩了。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孩子一歲到三歲期間,我和愛人因為工作忙,孩子就交給姥姥姥爺帶了。他們帶的很盡心,孩子身體健康白白胖胖的很可愛。後來他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我們就把他帶回來了。

這時候問題來了,我發現他看見陌生人就會往我身後躲,不和老師同學打招呼,總是低著頭匆匆過去,帶他去人多的地方他也很放不開,從來不大聲笑,話也少。 他太膽小了。


我們知道孩子的性格特點不是無緣無故形成的,可能遺傳會有點影響,但不是不可逆的。我們先是分析了一下孩子膽小怕生的原因,再結合別人提供的經驗,總結出一套針對自己孩子的辦法。

一是讓爸爸充分參與進來。我們猜想,因為前兩年他跟在老人身邊,雖然備受寵愛,但是對“權威”和“力量”接觸少,感覺模糊,所以才會面對陌生人時覺得被“壓制”了,他沒有經驗去應對。

於是爸爸經常會帶孩子出入各種場合,比如朋友聚會、公司團建活動,甚至在工作時也會在情況允許的時候帶著他,讓他慢慢了解大人、陌生人之間是如何相處的,並且在一點點的接觸中,通過爸爸作為父親、男人的言傳身教,讓他明白陌生人並不“可怕”,他可以在人際交往中表現自己,釋放自己。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孩子明顯“自來熟”了不少,身邊朋友都說他變化特別大。

二是媽媽帶他體會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樂趣。其實說是陌生人只是相對而言,對於內向的人來說,即便天天見面也可能不熟。

我們猜想,打招呼或者攀談幾句話對孩子來說可能是種很大的壓力。為此,媽媽經常在孩子在身邊的時候刻意表現給他看,碰見老師、同學都主動問好,有時候看情景還會交談兩句,全程都會笑呵呵的,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是媽媽不會強迫孩子去打招呼,以免適得其反。不過有時候也會鼓勵孩子去加入同齡人的遊戲裡面,沒有什麼比玩遊戲更能讓孩子打開心扉的了。現在孩子像變了個人,不僅會主動交朋友,還喜歡主動聊天,很合群了。


雙子說


怎麼教育孩子膽子大一點,不怯陌生人?

我舉兩個小朋友,一個是我兒子,一個是我小外甥,都是切身體會的。


我兒子在一週歲左右,看到陌生人,他會繞一圈走開,絕對要避開跟陌生人接觸的機會,所有人看到都會說:男孩子,膽子怎麼能這麼小。

相反,我姐姐的孩子,也就是我小外甥,在一兩歲的時候,那是小霸王,不讓他做爬高高,壓住他也沒用,他必須要爬起來,見到人就喜歡過去笑笑、拍拍手之類的,非常可愛。


然而現在這個小孩都5歲多了,我兒子在小區裡面能夠很好的、很主動的跟小朋友一起跑步、滑滑梯之類,沒有小朋友在樓下,他就不愛在小區裡玩。

而我小外甥,現在要去滑滑梯的話,如果有一個小朋友在玩,他就不肯過去一起玩,在幼兒園裡,老師的反應是小孩注意力不集中,不太合群。


為什麼年紀相仿的小孩,短短几年,差距這麼大呢?


第一,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我兒子一開始大家都說他膽小,但我不覺得,我也沒有焦慮的情緒影響到他,我覺得他是慢熱型,我看他玩玩具之類的,都是先觀察別的小朋友玩一段時間,然後自己再摸一摸,接著再玩。因此我也不強迫他必須要跟不熟的打招呼,但是我會做示範, 遇到誰都是教他說叫誰睡好,剛開始他就抬抬眼看著,後來漸漸他就主動會說了。

而我小外甥在兩三歲的時候,他爺爺帶出門玩,一旦出現小外甥有一點點不愛跟別的小朋友玩之類的,他爺爺回來就會說,哎呀,膽子什麼那麼小,都不敢跟其他小孩玩。漸漸的,有時小外甥自己也會說,我膽小,我不要跟別的小朋友玩。

因此,家長的態度、情緒很重要,不要看孩子小,就輕易貼上膽小、畏縮之類的標籤。


第二,爸爸的陪伴很重要。

同時,在我兒子兩三歲的時候,爸爸的陪伴多了,經常帶出門一起去買菜,爸爸會教他買菜問阿姨好、爺爺奶奶好、叔叔伯伯好,買完了要說再見、拜拜。農村的小路遇到一些散養的雞鴨之類也會帶他一起跑步一起追,不得不說,爸爸的功勞非常大,同時很多以前我覺得危險不敢讓小孩做的,爸爸都會示範做好,運動量也增加了,我發現兒子在爸爸的帶領下,越來越大膽,越來越獨立。

我小外甥的爸爸不愛帶娃,經常回家就是電腦、手機,很多時候小孩沒人帶,給爸爸帶的時候,爸爸就把他交給動畫片、兒歌、手機遊戲這些電子產品,現在每次要關電腦的時候都是一場大戰,導致他們父母最終解決辦法就是拔網線、拔插頭,這樣孩子沒法看了,自然離開。


以上是我個人的經歷,當然有些小孩確實天生是膽小,不愛跟人接近、打招呼的,都需要家長引導和配合,不是一蹴而就。


二媽陪娃


我兒子以前就是一個膽子小、特別不敢也不願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孩子。經過我和他爸爸幾年的努力,他現在有了非常大的轉變。

下面我把我們的實際經驗分享給你:

1. 先不要急於去教育或勸說他,做好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性格的養成是長期的,要扭轉需要更長的時間。指責或教育他只會讓他對人際交往更抗拒。

2. 當著孩子的面,父母自己作出表率。

例如上下樓見到鄰居,我們會主動打招呼問好,外出碰到朋友,有事沒事閒聊幾句。

孩子一開始會表現出好奇但仍緊張的神情,次數越多,他在一旁神態也越來越自然。

3. 多參與熟人和同齡人的集體活動。

孩子爸爸公司有幾名同事也有小孩,和我兒子相仿。我們就利用一切公司團體活動,帶上全家參加。他很快就和同齡的小朋友玩在一起。然後我們會趁週末的時間帶他去那些同事家裡做客,或者在外面的遊樂園等地點碰頭,讓小朋友可以多些時間和機會交流。

4. 多帶孩子出去旅遊,異地旅遊選擇跟團遊。

平時去去周邊的小景點(尤其是適合小朋友玩的地方),假期去稍遠一點的地方。一來可以開拓孩子們的視野,二來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陌生人,和他們交流。

通過以上的一些方法,離我兒子那段內向封閉的時光已經過去三年多了。

如今的他,性格外向了很多,已經能主動和周圍的人攀談、展現自己了。再也沒有緊張、侷促和不安的樣子,作為父母,我們也倍感欣慰。

我們可以做到,相信您也一定可以,加油!



青絲媽媽


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敢出聲,即使說話聲音也像蚊子一樣。

其實,孩子的膽小,多半是家長們養出來的。

我鄰居家有一孩子,大概3歲左右,別人家的孩子在小區熱熱鬧鬧玩滑滑梯,吹泡泡,他在一旁抱著奶奶的大腿,其它小朋友拿玩具和他分享,他會往奶奶身後躲。

我細細觀察後,發現他的家人喜歡給孩子貼小標籤。逢人就說自己家的孩子太膽小了。在童年,父母貼的標籤,等於給孩子下了定義,這種定義,會給孩子極大的暗示,這種標籤往往會伴隨著孩子的一生。

膽小的孩子,需要父母去引導,給予孩子鼓勵和勇氣。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嚴厲,家長脾氣暴躁,孩子對於新環境不適應也是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

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氣氛,帶孩子到大自然去,使孩子敞開胸懷,開拓眼界,從而增加自信心。鼓勵孩子與人接觸交往,培養性格健全的孩子。






亞奇洛比79896517


您好,我的孩子現在快三歲了,前幾天他爸爸單位元旦聚餐,我們帶她去參加了一下,她也是長這麼大頭一次遇見這麼多人圍著她,她居然沒有怯場,膽子很大,跟叔叔阿姨交流,玩遊戲,分享食物,很快就適應整個氛圍了。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們帶孩子的日常。


一、孩子性格外向,大部分歸於爸爸

爸爸雖然很忙,但是每天下班回來孩子都跟爸爸在一起,一直到做睡覺之前的準備工作時孩子才來找我。我每天都能看見孩子跟爸爸在那繪聲繪色的閱讀繪本,聽到她跟爸爸在一起哈哈大笑和把家裡弄得叮叮噹噹響的聲音,家裡被折騰的亂七八糟,在我們家爸爸就是孩子最大的玩具。

教育專家金伯莉寫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描述,孩子們並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電視節目,他們需要的是你!

我們在陪孩子的時候從來都不看手機,完完全全的投入孩子的世界。孩子也特別喜歡笑,性格很開朗。


二、孩子每天都有戶外活動

我們帶孩子比較隨性,除了颳風下大雨,霾天不帶孩子下樓,每天儘量讓她有戶外活動,時間不定。夏天中午太陽烈,她對紫外線過敏,我們就在早餐和晚餐後下樓。冬天在午餐前後出去玩。春秋只要她願意可以隨時下樓去玩。我們帶著她經常跟小區裡的孩子一起玩,跟小區裡的大人打招呼,說話。


三、節假日儘量外出旅行

雖然爸爸看起來一年四季沒有節假日,但是碰上爸爸休息的時候,我們儘量帶她出去玩。本市內都可以,去書城、動物園,植物園,科技館等,基本她能去的地方都會讓她感受一下。偶爾有個兩三天的時間還會出城,她好奇心強,路上碰到任何東西都會問,我們也很耐心的一一講解。盡我們最大的努力讓她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跟人交流。孩子見的多了,自然也就沒有那麼膽小了。


四、讓孩子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很重要

孩子從不到一歲的時候我們開始陸陸續續買繪本給她讀,現在她已經閱讀了好些繪本,有時候自己坐在書堆裡一本一本的看的津津有味,繪本給了我們很多正面反饋。


五、如果孩子一直膽子很小,應該尊重他的個性。

孩子有一個階段膽子小,可以做引導調整,但是如果一直膽子很小,我覺得還是應該尊重他的個性發展,隨孩子的意願發展。強迫孩子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會適得其反。



海娜育兒


怎麼教育孩子膽大一點,不陌生人。

那麼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孩子為什麼膽子小,不敢跟陌生人接近。

第一,平時都待在家裡,自己一個人玩,很少出去玩。

現在好多家庭都是,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帶孩子,因為沒有太大的精力,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自己一邊做家務,一邊讓孩子自己在房子裡面玩,很少帶孩子出去玩。

前幾天我去一個朋友家玩,他家來了一個小女孩,她很少見到人,碰見一點大的聲音都害怕,也不敢去和同齡的小朋友玩。通過聊天知道,她媽媽是全職在家照顧他,一直呆在樓房裡面很少出去。

第二,父母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跟孩子說話全靠吼,很少跟孩子溝通交流,也很少了解孩子的內心,總是感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想怎麼吼就怎麼吼。然後還是做什麼事他總覺得不對,一會要這樣,一會要那樣,然後弄得孩子很沒有主見,

孩子就有些怕和別的小朋友玩,因為他們也怕,別人嫌自己笨手笨腳。

爸媽的吼叫式教育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他們不敢去和同齡人交流。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改變這種現狀呢?

第一,父母的言傳身教。

遇事父母不要大聲的吼叫孩子,要和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凡事多問為什麼。一定要找到某件事發生的根本原因,不要聽了一半就開始吼孩子,有時候可能是誤會了孩子。

第二,父母允許孩子爭辯。

每個父母都要賦予孩子和自己爭辯的權利。父母不能一言堂。當自己做的不對,或者是自己的做法與孩子的想法衝突時,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種類似於朋友般的交流方式,有利於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那麼孩子在於同齡人或者在外面和別的人交流的時候,他也有膽子去表達自己。

第三,父母不當眾批評孩子。

大人要面子,孩子同樣也要面子,當眾批評孩子就等於比孩子的面子放在地上踩,讓孩子臉上無光,心理自卑。

有什麼問題完全可以私下溝通。

第四,父母及時讚美孩子。

當孩子某件事完成得不錯,或者是不管做什麼事有一點小小的收穫,父母都要及時肯定孩子,鼓勵孩子,繼續堅持,有可能會收穫更多。

第五,多帶孩子去外面玩。

如果孩子總是呆在家裡,沒有同齡人玩,那麼他也會感覺很孤獨,然後他也就不知道該怎麼和同齡人去玩兒,多帶孩子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多和同齡人玩,孩子見得多了體會的多了,自然就不怕了。

第六,父母和孩子一起鍛鍊身體。

孩子的底氣,一方面來自父母,另一方面則來自於自身。

只要是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愛,那麼孩子就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外部的事物。

當孩子身體足夠的健壯,然後平時又多加鍛鍊,那麼孩子會更加有爆發力,那麼遇到事情他就不會害怕,因為愛和強壯的身體給了充足的底氣。


家有小女愛美麗


在一次直播課上,有一位媽媽問我,她的孩子3歲,有次在樓下小區玩的時候,別的小朋友跟他打招呼,他不理人家,碰他的手他又縮回來,自個兒跑開了,他是不是太害羞?還是說太高冷呢?

其實這裡邊很簡單,他既不是害羞也不是高冷,而是跟陌生人相處這件事情,讓他有一種焦慮的感覺,他沒辦法表達出來,於是就呈現出一種迴避的狀態。

這個小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可能是因為平時爸爸媽媽給到他的感覺並不是穩定一致的。如果爸媽一會兒非常的和藹可親,一會兒又特別的嚴厲,這樣孩子就會很迷惑,以至於在跟別人交往的時候,會覺得對方可能也是不穩定的,甚至是危險的,那麼他的就有可能傾向於迴避社交了。

在孩子跟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一開始他可能會有一些擔心或者害怕,但是同時他會有好奇,當他融入進去了以後,如果能夠得到一種成就的體驗的話,他就會對這個事情特別的熱衷,也就會很願意去交朋友了。他也能夠從人際關係里加深對自我的認知,在同伴中間,他能夠逐漸地理解“我是誰”,比如我是幼兒園的,我是大班的,我是什麼樣的,這能讓他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歸屬的感覺。


那麼,如果孩子在交朋友方面有一些迴避或者困難,我們作為爸媽可以怎樣幫助他呢?主要有四個方面:

首先,我們需要鼓勵孩子邁出第一步,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當孩子遇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或者陌生人的時候,他自然而然會有一些焦慮的感覺,這時候我們需要去支持他。比如你的孩子對另一個孩子很好奇,想去跟他玩,但是同時他又回過頭來看你的時候,我們可以在眼神裡給他一個鼓勵,說“去吧沒事的,爸爸媽媽也很願意看到你們一起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鼓勵。

在這裡,有些媽媽可能會問:“如果我的孩子還是很害羞,很迴避社交,那該怎麼辦呢?”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去“推一把”。怎麼推?

舉一個例子,我自己的親弟弟,從小經常生病,出生的時候是一個早產兒,然後有小兒驚厥和癲癇,也生了肺炎,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到醫院掛急診,甚至有幾次下了病危通知單;總之,他在14歲之前,真的是很多災多難。由於他身體非常弱,所以父母從小就把他保護得非常好,給他創造了一個“屏障”,比如當他要去到一個有人感冒的環境的時候,就會給他戴個口罩,不讓他去。因此,他也很少能夠有機會去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以至於當他要去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很害怕,死活不肯去。

後來我記得我父親跟老師反映了這個問題,然後老師非常好,他說要不這樣,我跟其他的小朋友說一下,主動去找他玩,並且愛護他。然後就讓我的弟弟拿著糖果,跟老師一起派給每一位小朋友,同時老師告訴大家說:“這是你們的同學,但是因為他有的時候會生病,身體不是很好,所以如果大家能夠在平時玩的時候,保護他一下,那就更好了”。

後來那些孩子下課後就主動去圍著他,我弟弟慢慢的就跟他們建立了一個關係。不管是怎樣的關係,最起碼他是有人際關係的,這很重要的。

孩子只有從真實的互動中間,才能體驗到與人建立關係的感覺,而不是父母跟他說就夠了。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做好支持和鼓勵,給他推一把的話,孩子一定能找到他自己的朋友的。

那麼第二方面,在孩子去跟別人交朋友的過程中,我們給予他一些正面的反饋和回應。孩子出去跟別人玩,有時候他會跑回來看看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態度、表情,包括我們的反饋以及跟孩子的互動,都很重要。有些媽媽做得非常好,當自己的孩子跟其他的小朋友玩得很開心,然後回來滿頭大汗的時候,她會幫孩子擦一下汗,然後鼓勵他繼續。在這裡孩子會有一種被支持的感覺,他會知道我跟其他人玩是被媽媽允許的,這非常有助於讓孩子更多地去和別人交往。

第三方面,我們需要注意一點,在孩子建立人際關係的時候,不要喧賓奪主,過度地替代孩子去交朋友。

比方說,媽媽帶著孩子去跟其他的孩子交朋友,在這個過程中間可能會問對方:“你幾歲啦?我們家誰誰要跟你交個朋友”,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我們替代得太多的話,就會像是媽媽在跟其他的小朋友建立關係,而不是她的孩子去跟別人建立關係了。

在這個時候,媽媽就不再是一個引薦人或者中間人,而是變成了一個主體,隔在兩個孩子中間。如果孩子沒辦法親自接觸到其他人,而是全部通過媽媽來完成的話,這就不是一種支持,而是一種阻礙。

第四方面,當孩子交朋友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儘量不要去評價或者指責他。孩子交朋友的過程不一定都是一帆風順的,有可能他會跟另一個孩子有一些衝突,比如兩個人在玩的時候有一些打鬧,或者互相攻擊的行為。

在這個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會抱怨指責對方,或者自己的孩子,比如說“你怎麼跟他玩的”,“你為什麼一個球都搶不過他”,“你以後就不要跟他玩了”。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評價和指責孩子的話,有可能會給他留下“人為的挫折”。小孩子之間的一些打鬧衝突,本來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挫折,而只是他們學習如何跟別人相處的一個過程。

但是如果說父母過度緊張,或者用一些成年人的經驗去要求他的話,反倒會給他製造一些額外的挫折。那麼孩子在以後建立關係的時候,內心可能就會很害怕,不知道怎麼去應對跟別人之間的矛盾。

因此,在孩子交朋友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更多的可以給他一些鼓勵和理解,讓他感覺到自己是被支持和保護的,這能讓孩子更好地再一次走出去,並且應對一些人際關係中間的衝突。


——by 胡慎之


胡慎之心理


我家寶寶在100天的時候就怕生了。記得我帶他去拍百天照的時候,人家阿姨抱著他去換衣服,他死活不願意,一個勁的哭。還有一次,帶他去游泳,阿姨給他撫觸,他一看是生人,又是拼命的哭。我想,這下完了,這麼小就怕生了,看來性格是隨我了。

我到網上了解了下,網上說,一般寶寶在很小的時候都會有點怕生,這是正常現象。家長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多帶寶寶認識陌生人。其實家長的做法很重要,比如寶寶會先觀察大人是怎麼跟陌生人打招呼的,怎麼溝通的,寶寶會去模仿,會去學。所以想要寶寶變得不怯生,首先大人也要不能怯生,給寶寶做個好榜樣。

後來,我為了給寶寶做好榜樣,我經常會帶著寶寶出門或者去鄰居家,多接觸不同的人,也嘗試跟陌生人交流。現在我家寶寶11個月了,再看到陌生人不會哭,會一直盯著別人看,觀察別人。見到鄰居家的叔叔阿姨,不會再抗拒,而是很大方的要叔叔阿姨抱抱,別人都會誇我家兒子好可愛好乖乖。

所以對於寶寶怯生這個問題,大人應該做好榜樣,然後給寶寶做好引導,一點一點的會好轉的。千萬不能逼自己的孩子或者打罵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會越來越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