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第十三天,兩歲大女兒視頻說,“爸爸吃藥吃飯”

離家第十三天,兩歲大女兒視頻說,“爸爸吃藥吃飯”

“爸爸,你要聽話喲,乖乖吃藥。”今天是農曆庚子年正月十五,是團圓日,是愛人的生日,也是我離家的第13天。

兩天前,頭疼、乏力、肌肉痠疼,出於對同事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諮詢朋友推薦專業醫院後,沒有發熱,聽從建議把自己隔離在酒店裡。

早上醒來,給愛人簡單的發了“生日快樂”,愛人告訴我,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行,今年生日不過了,讓我在外照顧好自己最重要。

兩歲多的大女兒添憶給我視頻,叮囑我吃藥吃飯。

視頻裡見到9個月的二女兒已會翻滾,會爬了。


01

早在大年三十的夜裡,也就是武漢採取交通管控措施的第二天,武漢的醫療防護物資已經告急,武漢的疫情引發全國關注,不少企業界人士向長報集團長江財經傳媒研究院詢問情況、深表關切。

上海優豹財經創始人王長春曾經在傳媒界是一位大神級人物。非典期間,他就是國內最早到達廣東佛山Sars源頭探訪的記者之一,對當初採訪報道總結出三條寶貴經驗。

他說,不管如何要為所有動員起來的民間和官方公益行動點贊,在巨災面前行動是第一位的。

他也是這麼做的,在上海和他的團隊聯繫了君樂寶、大搜車、自然堂、法蘭泰克等第一時間捐贈湖北武漢,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受他感召也加入進來。

現在,他聯手長江財經組織的公益捐贈活動還在持續接力中。

雖然已到除夕深夜,長江財經傳媒卻異常繁忙,當即成立“萬眾一心馳援武漢”捐助群。我也成為其中一員,協助對接企業捐贈和受捐的渠道。

疫情蔓延,謠言四起,捐贈人與受捐人都需要準確的人,而媒體的平臺為社會提供了一個可被信任的信息交流空間。

捐助信息的透明就離不開報道,這正是我加入這個團隊中的重要任務,當天採寫出了中國奧園、熱心人士與長江財經傳媒一共馳援武漢的報道,並迅速在「關山大道」等渠道發送。


02

看到報道後,格力、小米、君樂寶、大搜車、自然堂、法蘭泰克、優豹財經、全景智聯、中交一航局、武漢高科等一批企業相繼加入。

這個公益群快速擴容到來自30多家企業的70餘人,後方有企業大筆的資金支持,前方有熱心公益的國際渠道。

團隊從除夕開始,搭建公益平臺,匯聚支援力量,連續奮戰至今,從韓國、新加坡、緬甸、迪拜……從全球搶運百萬件醫療物資抵漢,與時間賽跑,將一批批緊俏物資護送到一線,構建起一條“抗疫新幹線”。

募集的防疫物資一批批抵漢——1月26日,由中國奧園集團、社會愛心人士、長江財經傳媒等聯繫募集的第一批抵達武漢的6件N95口罩移交給江夏區衛生健康部門。

到2月1日上午,最後2000個口罩發送到協和醫院,首批40多萬片醫療防護口罩已經全部武漢。

“躬身入局,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現在還記得,中國奧園集團牌管理中心負責人戴遠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緊急全球採購醫用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資馳援武漢,全速推進向武漢捐贈疫情防控物資工作。

中國奧園是最早支援武漢的知名企業之一,戴遠程也是一名曾在南方報業任職多年的“媒體人”。

他的一句話讓我很感慨,“疫情不結束,我們不停歇;一線有需求,我們再努力”。


03

在杭州的獨角獸互聯網企業大搜車副總裁陳頡超,得知湖北疫情嚴重,加入到長江財經傳媒馳援武漢群,希望能籌集到物資,隨後長江財經傳媒為該公司對接了國際供應渠道、運輸保障渠道,4天內為武漢、天門、黃岡籌集到7萬醫用口罩。

28日,由全景智聯對接除夕救援團、哈佛MIT校友會募集的49200套防護服抵漢,由無所WEV聚車友會志願者連夜分發、配送給省內醫院和公安一線幹警。

中交一航局海外項目部緊急購置的13.6萬片N95口罩也將於近日分批抵鄂,捐贈給武漢、宜昌等地。

這些大批量捐贈的防疫物資抵漢後,被快速分發、配送到相關醫院等抗疫一線,武漢的志願者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就像一位位接力的戰場運輸員,從捐贈方及物流公司接過“彈藥”,輸送到抗疫前沿陣地。

連日來,長江財經傳媒聚焦這些志願者、普通市民,關注他們不拋棄、不放棄、不退縮,不畏艱險,自發參與抗擊疫情的戰鬥,關注他們與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運,一起面對困難,一起為“讓武漢重新恢復生機”所做的點滴努力。

04

我的工作軌跡幾天後發生變動。

正月初三,早上8點,到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報到,愛人得知後,並不願意我去,家裡有兩個小孩,還有90多歲的外公和60多歲的母親。

我也沒有正面回答,笑著告訴她,沒事的,在武漢的同事基本都到一線去了,報社點到我,已經是很照顧我,放心,我會照顧好自己。

在家關了好幾天,出門去指揮部的路上,看著這個熟悉的城市,陡然陌生起來。

一路上格外安靜,車輛極少,店鋪關門,不敢相信,我求學、工作、結婚、生子的城市,那個熱鬧的大武漢頃然間變成了這般模樣。

嘴裡對妻子說著,“沒事”,其實自己心裡是沒底的,這個病毒到底有多厲害尚不得而知,對於在非典那年參加高考的學生,自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破壞能力已經超出我個人的認知,自己感染了倒不是很要緊,更擔心會把病毒帶回家,傳染給家裡的兩位老人,他們都屬於易感人群。

到指揮部報道後,通過簡短的瞭解,發現這個新組建的機構裡的很多人都是臨危受命,有的臘月二十九就上崗了,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和我一樣,上有老人,下有小孩,但是他們都是一心撲在工作上,面對如此重大的疫情,需要處理的事如雪片一樣,不斷飛來。工作到夜裡兩三點是常態。


05

雖然指揮部有著較為嚴格的防控措施,但指揮部作為全市防控戰的“中樞大腦”,每天都有人進出,這裡工作的人眼都有著和我一樣的擔心:“怕把病毒傳染給家人”。

我的這些新同事們有的把孩子送到父母家裡,自我隔離起來,有的自己住進賓館裡,不再回家。其實上班就意味著要與家人分離。

在指揮部的日子裡,深深被身邊的同事所感染,儘管確診的人數屢屢爬高,每天都有很多病患等著救治,城市原有醫療資源早已嚴重超出負荷,從火神山、雷神山,到酒店賓館徵用、方艙醫院、學校徵用,政府也一直在想方設法擴充醫療資源,“戰時狀態,不講條件”,這是我聽到最多的話。

在外的武漢人如何回來?物資如何籌備?如何把疫情控制住?全社區的消毒工作怎麼做?……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背後是指揮部人員的不捨晝夜,深夜協調在外武漢人的當地政府,建立溝通解決機制,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在外武漢人早日回家。

早些時候,有物資進武漢困難,指揮部去協調一道道關口;有市民熱線求助指揮部,指揮部協調各區安排解決。

06


市指揮部的工作極為繁忙,每個人都是逆行者,都有著對家的牽掛。

中途有一天,我給家裡買菜回去,遠遠的把菜放在樓下的大樹前,走遠了,讓愛人來取,女兒隔著窗子跟我說話,問我又要去哪裡?說著說著就要飛奔下樓,幸好被妻子拉回來了。

我知道,她太想出來玩了,活潑的女兒已經很久沒出門玩了。

今天是愛人的生日,沒有鮮花,沒有禮物,這也是我們倆在一起以來,唯一沒有給她慶祝的生日。我給她表示歉意,她說,“大家都安好,就是給我最好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