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無缺亦空


我認為教育的核心,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人。也就是說,教育能夠培養人的人格健全,能夠培養出來一個獨立思考,身心健康的人。讓他們懂得如何去學習,如何去生活,以及如何在社會中發展和生存。如果說教出來的學生人格不健全,哪怕他在校期間的學習成績再怎麼優異,那麼他的人格不健全,將來不一定會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看到過很多類似的新聞,說的是高智商的犯罪。這類人一般有著高智商,有著高學歷,有著聰明的大腦,我們能說這一類人是不優秀嗎?雖然他們優秀,但是他們沒有把自己的長處用在該用的地方,反而是萌生了一些壞的想法,最終走向犯罪的道路。

而有的人可能學習成績不那麼好,學歷也一般,但是,在社會上他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一個助人為樂的人。那麼他就是一個優秀的人,即使他的成績不好,但是他的人格健全,有著積極向上的心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知道,什麼叫做人。所以說要想學,就要先學做人,而教育的核心之道也是教人如何做人。



福州雲儒


教育就是叫人先做人,再做人才!但是。。。


湖南懷化操場埋屍案有了新情況,教育再次引人重視!

導讀

今日,據有關新聞媒體報道:湖南懷化新晃某中學操場埋屍案經過追蹤後有了新情況。校長的外甥承認殺人埋屍操場,教育再次引人重視。到底什麼情況呢?還得從頭開始講。

還原故事

新聞被爆出在6月20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據官方報道稱:6月20日凌晨,新晃某中學操場,嫌犯為杜某,據當事人稱其於2003年1月將鄧某殺害,埋屍於新晃某中學操場內。

家屬怎麼說?

2002年1月22日失蹤,當時鄧某53歲,距今已近16年。家屬稱:鄧某主要負責學校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但因施工期間出現質量等問題,鄧某拒絕簽字且提出異議。

跟蹤調查

經過警方的不懈調查,背後的真相開始浮出水面:犯罪人杜某,是當時校長黃炳松的外甥。將學校操場的跑道工程承包給自己的外甥杜某。案發後,該校長黃某也被帶走調查(上圖男為黃某)。

個人看法

看完上述新聞,相信大家對此也有了更清晰的瞭解。我認為:這一切都發生在校園裡!校園是什麼地方?培養孩子的地方,無論雙方在校園裡工作了多久,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的成長不得不記在心上。日積月累,相信犯罪嫌疑人杜某也會沾染部分的氣息,文化的薰陶也應該有所作用。另外,將關於學生成長的工程承包給自己的外甥,這讓人不得不遐想:這是“舉賢不避親”?

從此事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對人們太重要了。這已經不是“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問題了,小時候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緩,否則問題不知道怎麼惡化。提到教育,學校老師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家長也需要發揮自己榜樣的作用。孩子作為祖國的明天,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避免類似上述的事情再次發生。

每日一問:大家覺得校園裡出現這樣的案件,和教育有沒有關係?學生會不會受影響?為什麼?



做人才難,做人更難,做一個好人難上加難!


悅享新社會


教育的本質,一是教化民眾,有利於思想統治,二是給底層人民一個上升的通道,網羅人才,有利於社會穩定。

古代通過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叫科舉(自隋朝至晚清)。隋朝以前是貴族的門第世襲制度,經過幾百年反覆較量科舉取代了世襲。

用考試的辦法選擇人才是人類社會的偉大進步,對統治階級教華民眾,維護社會穩定起到巨大作用,千百年來,這種辦法一直沿用至今,它的最大優點就是相對公平(給了那些不能拼爹的社會弱勢群體一些機會)

進入新世紀,“素質教育”粉墨登場,提倡所謂的個性發展(個性是需要大量的金錢來培養的),給有錢人鑽了空子,也給各種培訓機構提供了土壤和途徑,部分封閉了窮人上升的通道,違背了教育公平的本質,如此下去,長遠來看,絕非好事。

這幾年,國家逐步推進均衡教育,師資分配,城鄉擇校均往好的方向發展。高考改革不斷,各種加分政策不斷優化減免,地域分差等因素也逐步減小,城市鄉村同錄同取(分數線差別)呼聲日高。國家也在因地制宜,逐步推進!

期待,我們的教育事業能更上層樓,百姓幸福感大大提升。




文一多


我會說教育的核心是,知道如何處理事情。比如說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教給學生處理學習的方法。上數學課的時候,數學老師會把公式,定理已經解決方案都教給學生,這相當於教給學生,對於數學的處理方法。同樣的道理,其他各科老師也是把一種方法教給學生,這是學習如何處理事情。

對於家長而言,教給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心情,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心情失落的時候,家長應該進行積極的,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責備孩子。當孩子處於青春期情緒失控,出現過激行為的時候,作為家長也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而不是採用錯誤的教育方式。

歸根結底,不管是處理數學題還是語文題,也不管是處理心情好壞,這些都是處理事情。而我們的教育正是這樣,教給學生如何正確的去處理事情,而不是去逃避它們。學校裡的教育和家庭裡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顧此失彼,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讓孩子健健康康的長大。

先來說老師,古語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說的是老師的使命,一個是傳授,一個事接受,用古人的話解釋,學生的分內事,也應該是繼承道統,接受承擔世間使命的能力訓練,比如立德立言立功,再一個就是通過老師的指引與啟發,增強認識客觀規律的能力,所謂透過現象看清事物本質。

那麼 回到題主的問題 你問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或許蘇格拉底說的更準確,叫認識你自己!怎麼理解?如果結合上面那段話就很容易理解了:教育的核心應該是一種喚醒,是老師幫助學生成為他自己的過程;是老師幫助學生把他們的天賦發揮出來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向他們灌輸多少知識的過程。

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後,老師最主要的使命在於幫助學生喚醒其努力向學的內生動力,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思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因此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或者啟發引導學生對於終極追問做出自己的回答!至於知識的教與學,其目的就是為了對這個終極追問做出回答所必經的途徑!



秦萌大語文


教育的核心其實就是養成一個人良好的習慣。很多家長習慣性認為教育就是讓孩子獲取更多知識,而獲取知識的目的就是考高分,上名校。單就獲取知識而言,中國長達15年漫長的基礎學程,不夠孩子們用嗎?從幼兒園到高中,孩了們用了多少教材?買了多少教輔?上了多少輔導班?著實統計的話,會令人瞠目結舌,用"學富五車"這個成語調侃也不為過,可有多少學生真正"學富五車"學有所成,量變沒有引起質變?為什麼?所以說教育的核心不是純粹的獲取知識,獲取知識只是一個結果,而重要的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源動力,那就是習慣。習慣的養成來源於教育,又反作用於教育,循環互動。它讓孩子們越學越好,越學越快,進而超越自我,走向輝煌。英國作家查·艾霍爾有句名言:"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邏輯鏈條中習慣處於核心位置,習慣決定性格和命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請家長們從現在開始轉變觀念,把孩子教育的重心放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上,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



子衿青青


我雖然不是一名老師,但我也常常思考現在教育的核心是什麼?作為一名是80後的人,體會了中國教育的變化,小時候上課不聽話,老師可以體罰學生 ;家長的認為黃金條子出好人,而現在學生,幾乎只是罵一兩句,並且還不過重。教育一直處在不平衡的狀態,農村的教育資源遠遠的低於城市,這樣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的孩子怎樣辦,他們怎樣競爭過城市的孩子。

曾經學過心理學的我(大專心理諮詢)回想我以前的老師他們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心理學知識),不知道怎麼帶好學生,只是在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所發揮。而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各個方面相互影響,老師很難做統籌。

不知道大家聽說過,下列詞語(圖式,最近發展區,移情,共情,)。

我來說說教育的核心。兩個,?其一學會學習,小學階段很難掌握,怎麼學習,幾乎聽從老師的安排。所以老師要給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到了初中老師要教會學生自己學習,怎樣自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找到自己合適的學習策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二,老師要做的,因材施教。這比較難,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有差異,學生又比較多,很難做到因材施教,但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內,老師要掌握每一個學生的最進發區,提供他所學的知識,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

自助學習和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核心。


蝴蝶涙


我來回答。

這是個大問題。

先來說老師,古語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說的是老師的使命,一個是傳授,一個事接受,用古人的話解釋,學生的分內事,也應該是繼承道統,接受承擔世間使命的能力訓練,比如立德立言立功,再一個就是通過老師的指引與啟發,增強認識客觀規律的能力,所謂透過現象看清事物本質。

那麼 回到題主的問題 你問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或許蘇格拉底說的更準確,叫認識你自己!怎麼理解?如果結合上面那段話就很容易理解了:教育的核心應該是一種喚醒,是老師幫助學生成為他自己的過程;是老師幫助學生把他們的天賦發揮出來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向他們灌輸多少知識的過程。

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後,老師最主要的使命在於幫助學生喚醒其努力向學的內生動力,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思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因此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或者啟發引導學生對於終極追問做出自己的回答!至於知識的教與學,其目的就是為了對這個終極追問做出回答所必經的途徑!

我是皮蛋爸爸說,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把我推薦給你的朋友!


皮蛋爸爸說教育


教育:可分成教和育,兩者相輔相成才形成完美的教育。

教我們可以理解成學科等知識的學習;育是指孩子在成長做人過程中的疑惑,也就我們所說的家庭育人。所以如果只重視孩子學科方面的知識的學習,而不能好好引導孩子做人方面的能力。這樣的教育是殘缺失敗的,高知識犯罪,高學歷的啃老族,金字塔尖的學子失去人生目標不知為誰而活而選擇輕生的,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所以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家校共育才是完整的。學校傳承知識思想,家庭育人。


墜星15


今天在這美好時光裡十分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首先說一下目前整個教育的環境及風向,把中國實行的是應試教育,這就導致了中國的教育環境會慢慢的偏向競爭力越來越大的趨勢。縱觀目前的社會狀態,很多孩子在幼兒園開始就已經報了輔導班,從而進行拼命的學習競爭。

在最後通過高考實現自己的人生之路,雖然很無奈,但這也是沒有辦法,所以我認為目前教育的核心就是應該大力培養學生的應試考試能力,畢竟你只有應知考試作強以後,你才有可能接觸好的大學,接觸裡面的資源環境以及平臺才可能飛得更高。

再說一下創新的思想吧,雖然應試考試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個孩子如果沒有了創新的思想,那他畢業以後是非常刻板,而且沒有創新能力的。這就導致了他的核心競爭力大大減少,並且會使他整個人變得不會與時俱進。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瑞鵬博師


教肓的目的,學習做人道理,激發人的創造力和奮鬥精神。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人人可成堯舜。他開啟了民間辦學,不分身份貴踐。通過教書育人來振興社會,安幫治國。

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人都有可學之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就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孔子所處春秋亂世,憂國憂民。他從生死悟道,區別小人君子。小人通過教育學習,也可為君子。

中國是十分注重教肓的國家,四書五經哺育二千年文明,科舉制開啟了全民讀書學習之風。

中國是最富有教育學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沒有中斷,不斷創新發展。

民國以來,西方國家通過興辦大學,使我們被動的承受文化之恥。但傳統文化的內核還在,西方意識形態對文化的入侵十分嚴重,但人民群眾不斷覺醒,托起文化這座大船,在歷史文化長河中破風乘浪,永往向前。

讀經史養正氣達成共識,文化要復興,教育要改革。

新時代教肓核心,是激發創造力,弘揚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