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共读第二天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共读第二天

本次重点分析本书的序言,序言是一本书诞生的前因和后果的总结,从中我们可以找出我们的目标:

我们尽量避免说教,而是分享我们的故事和经验。

我们的目标一一坚持不懈地寻找一种肯定个人尊严和人性的亲子沟通方法。


英文版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

一直以来, 我们都不曾想到会写一本关于教导家长” 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书。毕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个非常私人的话题,让我们在这方面提供建议有些不合时宜。在出版的第一本书一《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中,<strong>我们尽量避免说教,而是分享我们的故事和经验。多年来,我们和已故儿童心理专家海姆.吉诺特博士一起开办的讲座,给我们自己的生活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相信,如果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使用这些技巧的亲身经历,读者定能领悟到这些 技巧背后的内涵和实质,然后自己可以灵活运用。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共读第二天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很有效。许多家长高兴地告诉我们,通过学习我们的经验,他们已经能够在家庭中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但是,还有另外一些家长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期待,就是想看到另外一本书:最好能包含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原则、小贴示之类的内容,能帮助家长们循序渐进地学习。

关于这个提议,我们的确严肃认真地思考过一段时间,但是始终不能排除最初的担忧,所以把这个想法一直搁置在一边,而忙于准备四处巡回演讲和讲座。

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辗转于全国各地,为家长、教师、学校负责人医疗机构、青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等一些相关人员和机构办讲座。无论走到哪里,人们总愿意和我们分享他们运用这种新沟通方法的经历,包括他们的困惑、挣扎以及他们对新方法的热衷。大家的坦诚让我们备感欣慰。同时,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学到了不少新东西。每次结束后,文件夹里塞满的新素材总是让我们兴奋不已。与此同时,源源不断地有邮件寄来,不光来自美国,还有来自法国、加拿大、以色列、新西兰、菲律宾、印度等世界各国。来自新德里的安哈.甘普勒在信中说到:“我有许多疑问,很想听听你们的建议...请告诉我怎样才能更深入地学习这门技巧。我现在走到了死胡同里。老方法不适合我,又没有新的技巧。请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正是这封信,让我们再次开始考虑写一本关于"如何操作"的书。我们越讨论这个问题,就越找到了写书的感觉。为什么不写一本书,提供给家长们经验和方法,让他们能够自学这些技巧呢?给父母一个机会,让他们(或者和朋友一起)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实践,同时提供给家长们可以借鉴的众多事例,以便他们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这本书还配上了卡通漫画,生动展现每个技巧,好让性急的父母们可以看一眼漫画就能很快复习一遍。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共读第二天


我们把这本书写得个性化一些。在书中分享我们的个人经历、回答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并且还包括过去六年当中参加讲座的家长们提供的-些小故事和新观念。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追求着一个更大的目标一一<strong>坚持不懈地寻找一种肯定个人尊严和人性的亲子沟通方法。就这样,我们最初的担忧不见了。每一门艺术或者科学都有它自己的工具书,为什么不能有一本书告诉家长“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呢?

从决定的那一刻起,我们马上就投入了写作。我们希望能在甘普勒先生的孩子长大以前,把这本书送给他。


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