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个官职更大?依据是什么?

巴塞罗那2018


在东西汉时期,州牧、刺史、太守都是二千石的官员,职责不同,但俸禄相当,也就是平级官吏。

但在三国时期,情况就复杂多了。朝廷不再发俸禄,也就谈不上品秩的问题,至于权力,州牧无疑最大,但太守和刺史谁更厉害,就看各人的本事了。

在此,就以职权、品秩两方面来看一下,这几个官位的来源、大小吧。

01

太守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一郡的行政长官,称作郡守。

郡守,开始设置于战国时期。战国时各国在边境地区设郡,派官员驻扎,防守外敌入侵,官名为“守”。该官职本来是武职,以后逐步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实行郡县制。每郡设守、丞、尉各一人。郡守是习惯的称呼,负责治民,为一郡之长官,郡丞为辅佐,郡尉负责军事及地方治安等。

郡守负责民政,郡丞辅佐,郡尉负责军事,职责十分清楚。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改郡守为太守。之后,习惯上多以太守称呼郡守,也称郡太守。

无论郡守还是太守,都是标准的品秩二千石,这个基本是不变的俸禄,也算是高级官员。

02

刺史

郡守是一郡之长官,权力很大,就像土皇帝一样。为了坚强对郡守的监督监察,秦朝廷由御史大夫负责,在每郡设置监御史一名,负责监督郡守的行政,地位与郡守、郡尉并称。

汉朝初期,汉文帝认为御史大多失职,就命令丞相另外派人员出刺各地,负责监督监察,但不经常设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废除各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设置刺史一人,后统称刺史。刺史负责监察所在州部郡国官员的行为。

刺史没有固定治所,其地位在郡国之上,这和监御史地位与郡守、郡尉并称的情况不同。也不受丞相制约,直接隶属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

《汉书》·《武帝纪》记载: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州、司州。刺史往往很有政治前途,"居部九岁,举为守相"。

刺史权限很大,但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

之所以俸禄这么低,就是为了刺激他们加强监察,取得业绩以便提升待遇。

刺史一般做完九年,就可以被推举为郡守、国相,就是二千石的官员。

这就是说,刺史混九年,才可以出任郡守,那么刺史的职级就比郡守差很多了。

刺史的名称也是几度变更,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罢部刺史,更置州牧”,俸禄也由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

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罢州牧,复刺史”。但不清楚俸禄是多少,一般认为可能是相应降低了。

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刺史复为州牧。

刺史名称的变更,不仅仅是俸禄的变化,更多是刺史职权在发生变化。

西汉中后期,虽然刺史主要职责还是监察,但在执行公务时,也会有一些超出监察之外的事。比如:镇压诸侯谋反;镇压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中央决策等等。

由此看来,在西汉时期,刺史与州牧不仅是名称的不同,其俸禄也是不同,但权限基本一样,其本质并没有改变,主要还是以监察为主,但有不断浸蚀郡守权力的现象。这也看出刺史一职有逐步由监察官向地方行政官转化的趋势。

03

州牧

王莽称帝后,将刺史改为州牧,而且赋予的职权进一步扩大,州牧由监察官正式变为了地方军政长官,地方监察职权为牧副监所行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依照旧制又把州牧更改为刺史,但只设置十二人,每州一人,余一州京畿驻地为司州,设司隶校尉负责其职责。

同时改变刺史没有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以派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由此可见,刺史就是光杆司令,除了侍奉自己的杂役人员,没有在编的官员协助,就是奏事也需要计吏代办。计吏是州郡掌管薄籍并负责上报的官员,是郡守所辖的属官。

东汉刺史权力逐步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也常有派遣刺史领兵作战之事。郡守、县令对刺史颇为忌惮,甚至有因为惧怕刺史解印弃官之事。

但这也是因为贪赃枉法,廉洁自守的话,怕他个球啊。遇到不讲理的刺史,那就另说。

之所以反复强调刺史权力如何之大,是因为以前郡守一直是地方第一大佬,接受监察是必然的,但刺史毕竟品秩在郡守之下,差的不少。现在,刺史俸禄跟郡守相当,而且还监督郡守,看似刺史比郡守更厉害了。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奏说“四方多事,原因是刺史权力太轻”,建议将部分资深刺史改为州牧。

从此,刺史已经是一州军政长吏,就成了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行政制度随之形成。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资深刺史改为州牧,但资历较轻的刺史依然是刺史,权力也没有相应的提升,还是遵循以往旧制。

这就比较复杂啦,好在随后汉家朝廷彻底乱了套,既不发俸禄,也不必按照旧制汇报工作,各自为政了。谁大谁小,就看各人的本事啦。

到了魏、晋时期,刺史又有了领兵刺史和单车刺史之别。就是带不带兵的区别,这个差别就更大了,跟资深刺史为州牧是一脉相承的。

具体看一下,汉末三国时期,这些官职到底混乱到啥程度吧。

04

州牧、刺史、太守在三国时期的实际行政实践

根据刘焉建议,资深刺史改为州牧,负责一州的军、政、财大权,那么不资深的刺史是不是就没有这个权限呢?州牧跟郡太守相比,是足足大了一个大档次,那么俸禄是多少呢?

其实,刘焉想做州牧,企图控制一州的军政财大权,清楚汉家天子都靠卖官鬻爵混饭吃,他也不指望朝廷给他多少俸禄,就没有明确这个州牧到底是多少石的职位。反正刘焉也不在乎,弄多少都靠自己本事,弄多了也不会交给朝廷。

因而,在明面上,州牧、刺史、太守依然都是二千石的官员。

具体看一下这个时期相应的职位情况吧。

益州牧刘焉到任后,就派遣张鲁占据汉中,截断了与朝廷的来往,张鲁还把朝廷派来的使者杀掉,益州牧就成为了独立王国。不朝贡,不纳赋税,弄多少花多少,俸禄也不论石来计算了。

刘焉死后,刘璋继承了其职位,但张鲁在汉中独立了,不与益州往来。

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投降。曹操任命张鲁为汉宁太守,统治巴、汉近三十年,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皇帝。

荆州牧刘表是以荆州刺史的身份单骑赴任,在地方世族豪强的支持下,控制了几乎整个荆州,也成了资深刺史,争取到了荆州牧的职位。

冀州牧袁绍反客为主,鸠占鹊巢,以渤海太守的身份,抢占了冀州牧韩馥的职位。控制河北四州后,任命长子袁谭出任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袁绍自领冀州牧,就是资深的刺史,也就不好再让小字辈出任州牧,就以刺史名义治理一州事务,这个刺史也就是州牧的职权。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接替被刺身亡的孙策,朝廷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

江东地区,本是扬州管辖的地面,扬州刺史、各郡太守都被孙氏兄弟赶走的赶走,杀死的杀死,全部换成了自己任命的官员。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控制了交州。原来刘表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不听招呼,就被步骘杀死。

士燮兄弟比较识相,率领众兄弟归附孙权,被孙权加封左将军。这可不是一般的杂号将军,不管朝廷认不认可,孙权认可就行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不久又表奏为豫州牧,人称”刘豫州“。刘备甚至到最后连豫州牧在在哪里办公都没弄清楚。

刘备投奔刘表后,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暂借刘表新野驻军,但还是四处游说,“吾乃刘豫州是也。”

由此可知,三国时期,地方官吏的安置就是一锅粥,在豹眼看来,他们都是二千石的官吏,谁大谁小,就看各人的本事,豹眼是给他们说不清楚。

张鲁那个汉宁太守,比刘备这个豫州牧,舒服多了,要不张鲁会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座上宾。”

谁能说州牧就比太守大呢?

虽然比较乱套,也没有明确的定位,豹眼认为,在三国时期,刺史跟州牧是相当的职权,再仔细分别一下,就是州牧为资深刺史,当时的情况,除了刘备这样的豫州牧没有地盘之外,刘焉、刘表、袁绍、刘虞、陶谦等州牧势力都很大,袁绍、孙权任命的刺史也是一州军政长官,权势跟州牧差不多。

州牧跟刺史应该是平级,只是刺史势力比州牧差一点,就如同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呼县长,都是一县之长官。

相比于州牧、刺史,郡太守与他们就差一级,不是一个档次。


豹眼看历史


东汉帝国建国后,将天下划分为105个郡国。这其中的每个郡国,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级市,其最高军政长官叫做郡守,又称“太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所谓的太守,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兼职市委书记。

同时,由于当时的交通媒介都不太发达,中央的行政命令很难及时传达到地方上,皇帝害怕这些郡国的太守们,凭借着天高皇帝远,渐渐变成土皇帝,更害怕这些郡国的豪门家族势力越来越大,最后把相关地区变成独立王国。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就设置了12个中纪委工作小组,分别由12个小组长带队,每个小组长各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郡国,于是这105个郡国被划分而这12个大区域。这也就是后来的十二个州,即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另外,因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的地区意义重大,属于是帝国的军事、经济和行政中心,所以相关地区的监察工作,就专门由这12个小组长的老大,即司隶校尉负责的。

当然,也正因为相关地区的监察工作是由司隶校尉负责,所以这块地区又被称之为司州。由此,也就构成了东汉帝国的十三州。

至于这12个小组长的职务名称,叫做刺史。从这层意义上说,最初东汉帝国的十三个州,都属于是监察区,并不是行政区。

至于这12个刺史,就类似于中央派到地方上的中纪委工作小组,主要目的就是对各郡国太守进行监察,防止郡国的主管、豪门大族们,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无法无天的胡折腾。

虽然,从官位的级别上来说,这12个刺史的的级别都不高,尤其是与这些掌握一郡军政大权的太守们相比,那就相当于处级干部与厅级干部的差距。但问题是,因为这12个刺史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而且职责就是打击地方高级官员、豪门贵族的为法犯罪,所以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刺史的地位高于郡守。



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12个中纪委工作小组渐渐成了地方的常设机构,尤其是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变得动荡起来,由于要领衔各郡平定黄巾叛乱,这12个刺史的权力开始变得越来越大,逐渐从单纯的监察领域延伸到军事、经济和行政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原本只是监察区的东汉十二州,逐渐转变成类似于“省”级别的行政区,而这12个刺史,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像省长和省委书记。再后来,刺史就正式变成州牧,也就是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省长兼省委书记。

从这层意义上说,州牧的级别,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部级高官,而太守的级别,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厅级高官。至于刺史,虽然级别上只是处级干部,但因为他负责对太守进行监察,所以职位要高于太守,但低于州牧。

但问题是,等到三国这个大乱世时期,由于东汉帝国的皇权已经名存实亡,所以刺史实际上也名存实亡,他们要么脱变成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州牧,要么成为一个空有其名的虚职。所以在三国时期,从拥有的实权来看,州牧的职位通常最高,太守其次,刺史基本成为打酱油的角色。


我是赵帅锅


要说到太守、刺史、州牧等官职的大小,必须先简单了解一下秦朝的地方官制度。

秦统一天下后 ,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置一名郡守、郡尉,御史、郡守管行政,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尉管军事,是一郡的最高军事长官,御史管监察,是一郡的最高司法长官,这可以说最早、最合理的三权分立了,郡守、郡尉、御史官职平等,互相制衡,形成权力平衡。



太守,即郡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秦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为36郡,每个郡设立一名郡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承秦制,汉统一天下后,在中央管辖地区实行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仍是郡守,到汉景帝时期,将郡守改为太守,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一直沿用太守的名称,而且仍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但发展到三国时期的太守权力已经非常大了,不仅管行政,而且还管军事及所有的大事,俨然成为一郡的全权长官,由于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制,到三国时期,由于推恩令的实行,这个时期的封国已经非常小了,差不多相当于一郡之地,太守就相当于郡国的国相,是握有实权的地方官。所以在三国时期,不仅能看到太守的官职,又能看到国相的的官职,如鲍信是济北相,张邈是陈留太守,两人官职相同。



刺史本是监察地方的官吏,作用与御史的作用类似,都是管监察的官员。秦朝时,每郡设置一名御史,汉承秦制,汉初,同秦一样设置御史。到汉文帝时,以当时的御史失职为由,另行设置刺史,由丞相委派,行使御史的职责,当时的天下共十三州,每个州设置一名刺史,但不常设置。

至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刺史不受丞相节制,而直接对皇帝负责,无形中加强了刺史的权力。

到东汉末年,刺史权力逐渐加大,可参与对太守的弹劾,由于直接受皇帝节制,因此也会受皇帝委派从事监察之外的工作,如领兵作战,参与平定叛乱,逐渐侵占太守的部分职责,但刺史与太守不存在谁的官职大的问题,因为他们不是一个系统内的官员。



州牧的出现,是在东汉末期,由刘焉向汉灵帝提议:由于地方上的刺史、太守大多腐败,应该另选清廉的朝中官员去担任地方上的州郡长官,以便镇守安定天下,将部分资深的刺史改为州牧,刘焉成为当时天下的第一个州牧,而州牧成为一州的行政长官,这个时候的地方两级郡县制,就成三级州、郡、县制,而州牧为成一州握有实权的官员,太守和刺史成为州牧的下属。

州牧由刺史改制而来,或者直接由中央任命,是太守和刺史的上级。

因此官职最大的是州牧,而太守和刺史算是平级的官职。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均属于地方官职,三者按照权力大小的排列是州牧、刺史、太守。

01.州牧是由刺史发展而来

州,州字的本义是“水中可居者”,是指古人聚居在河或者湖边的高地形成的村落,后来演变为国邑的称呼。禹在位时已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商、周、秦、汉州还不是地方一级的行政单位。

汉武帝将全国划为13个监察区,称为部(州)。东汉时,部(州)的长官刺史,职责就是督察郡国,官职比郡守低。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为州牧。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又改为刺史。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刺史需要带领郡兵镇压义军,为提高刺史的地位而将其改称州牧,同时又加监军、将军名号,从而使这些人合法地拥有一州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大权,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兼并他州,成为割据地方的势力。东汉末年的13州分别是司隶、豫、冀、兖、徐、青、荆、扬、益、凉、并、幽、交州。刘备曾经担任过左将军领豫州牧,孙权曾将担任过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魏晋南北朝时,因世家大族势力雄厚,在这方面非但没有进行整顿,而且使刺史兼军职制度化,不兼军职的刺史被称为“单车”,意味着其地位和权力大大减小。

02.太守

战国时各国边地郡守尊称为太守。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郡置守,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汉初沿置郡守,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为太守。统领全郡,秩二千石,故亦称二千石。曹魏太守皆加将军号,秩二千石,第五品,吴、蜀亦置。


闵不克


单从本义而言,“牧”是管理人民的意思,“州牧”就是指一州之长,“刺史”则是监察御史之意,“太守”则是一郡之最高长官,东汉末年开始,地方行政制度开始州郡县三级,所以作为州一级长官,州牧和州刺史的官职当然比郡太守更大。

而州牧与州刺史都属于州一级长官,三国时期两种官职并存,那么究竟哪个官职更高呢?

这或许要从秦末汉初说起,当时采用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西汉武帝开始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注意这个时候“刺史”开始出现,其职权是“监察”郡一级官员,虽不是一级行政长官,也无固定治所,却也不受丞相的制约,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地位却在郡国之上。

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十二月,“罢部刺史,更置州牧”,“州牧”这个官职登上历史舞台,其俸禄也由原刺史的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西汉哀帝“州牧”与“刺史”的名称曾几度变更,但都只是监察官。

王莽称帝时期,又将“州刺史”改称“州牧”,加封将军,并给予统军作战的权力,从此,州牧开始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其原本的地方监察职权转为牧副监所行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又将“州牧”再改为“刺史”,但各有驻地,其俸禄也仍旧是二千石。东灵帝中平五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并自请充任交州牧,后来又改请为益州牧,至此,广义的三国时期开始有了“州牧”,其实际已为一州军政长吏、太守的上级,而州郡两级制也随之形成。

但此时“州刺史”的官职并未消失,而是与“州牧”并存,各割据势力诸侯也大都担任过州刺史或州牧的官职,但一般认为“州牧”要高于“州刺史”,最直接的证据是陶谦,《三国志》原文如下:

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剌史,击黄巾,破走之。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闲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从中可以看到陶谦是由徐州剌史迁徐州牧的,也就是说“州牧”的权限是大于“州刺史”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三国时期的官职对比,从高到低大体上是“州牧”、“州刺史”、“太守”,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曹魏地方官制中,内地诸州刺史并不加将军号、无节,也就是“单车刺史”,其地位仅与河南尹相当,而有些太守加了将军号地位也应按将军品位而定。

关于“州牧”、“刺史”和“太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其实三者的区别就如同题主所写的那种顺序,即州牧→刺史→太守。那么这依据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如此划分呢?这里容我详细道来。



太守

太守原为郡守,《汉书.卷十九上》记载“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改郡守为“太守”。太守就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大小事务,包括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并拥有任命所属掾史的权力。



刺史

“刺史”一职是武帝在元封五年(前106年)所设,在当时武帝觉察到负责监察各郡的监御史有玩忽职守,并有和各郡郡守互相勾结的嫌疑,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武帝先是将监御史废除,然后全新设立“刺史”官职。



元封五年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即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州、司州等十三州,然后在每州设十三个监察区,每个监察区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各郡国。《汉仪》载“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也就是说武帝时期的“刺史”就是替代监御史来负责监察各郡的监察官员。它的职责就是“奉诏六条察州”,即一察地方士族是否强占民田,横行乡里、二察郡守是否以权谋私、三察郡守是否鱼肉百姓,实施暴政、四察郡守是否任人唯亲、五察郡守家属是否鱼肉乡里,仗势欺人、六察郡守是否有和地方乡绅相互勾结鱼肉百姓。



可以说终之西汉刺史的职权并无多大的改变,它始终都是作为一个监察官而存在着。但是到了光武帝建立东汉后,刺史的职权开始越变越大,先是原各州无隶属于自己的官衙变成了有固定的办公场地,然后开始逐渐的在地方上有了领兵的特权,更甚者从光武帝开始,刺史不再向丞相、御史大夫等三公负责,他只需向皇帝直接负责,奏事也可跳过三公直接向皇帝汇报。



之后直到灵帝中平五年,刘焉向朝廷建议“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于是灵帝决定将地方上的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然后将其任命为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而随着部分刺史变州牧,并成为一州的实际掌控者,那些原本还不是州牧的刺史,虽没有朝廷明令其为一州的军政长官,但实际上在地方刺史俨然也成为了一州的最高领导。



后到魏蜀吴时期,刺史被习惯性的加封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或假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等称号,然后开始名正言顺的在地方上行使作为最高军政长官的权力。

州牧

“州牧”第一次出现是在成帝绥和元年(前8)十二年,汉成帝“罢部刺史,更置州牧”,当然此时的州牧职责并未变,依然是监察十三州的郡国,不过俸禄倒是从六百石变成二千石。但是在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哀帝又“罢州牧,复刺史。”。可以说自武帝创“刺史”以来,刺史的官职名就重复的来回变更,不过职权却无多大的变化。



这种情况直到王莽的新朝开始有了变化,在当时王莽改州刺史为州牧,并在8年正月开始授予州牧男爵的爵位,并改十三州为九州。而之后州牧并成为了九州各州的最高军政长官,然后原属于州牧的监察之权也交由牧副监负责。不过州牧作为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仅仅只维持15年就随着新朝的灭亡而宣告终结。



在东汉建立后,州牧又改为州刺史,职权也重新变成了监察各州郡。而直到灵帝中平五年,刘焉再次建议州刺史重新改为州牧,然后赋予执掌一州最高军政事务的大权,之后灵帝也同意如此做。最终州牧开始正式成为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直至三国时期随着群雄割据,州牧逐渐成为了虚衔,而同刺史一样,只有加封将军称号的才有实权,不然就如同《通典.职官》所说“晋郡守皆加“将军”,无者为耻”。



那么太守、刺史和州牧谁最大呢?

简单的说就是州牧比刺史大,而刺史比太守大。首先刺史、州牧比太守大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在当时最开始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官员,而太守确是二千石的官员,不过在当时刺史的职责就是监视着太守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刺史掌控着太守的生死。



后到东汉时期,刺史的职权就更大,不但变成了二千石的官员,而且在各州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官衙,同时刺史也由本属于御史大夫管辖的监察官,变成了皇帝直属,奏事也无需经过三公可直接向皇帝奏报,也正是成为如此在东汉时期甚至经常出现太守也害怕刺史而解印弃官的时期。而州牧跟太守比,那就更加毋庸置疑了,毕竟州牧到东汉末年乃是执掌一州军政大清的官员,而作为一郡的太守 ,州牧可就是太守的直属上司了。



可以说这里不好比的就是州刺史和州牧,毕竟州刺史和州牧曾相互使用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州刺史就是州牧,而州牧就是州刺史。那么这该如何比较呢?其实只能说在东汉灵帝之前,州刺史和州牧无法正确的比较,但是自刘焉提议重新设州牧,并可执掌一州的军政事务那刻起,州牧就开始超越刺史。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刘焉当时就建议从州刺史当中挑选一部分资深的刺史去担任州刺史,比如据《资治通鉴》记载“徐州治中东海王朗及别驾琅邪赵昱说刺史陶谦曰:“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贡。”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诏拜谦徐州牧,加安东将军,封溧阳侯。”,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州牧的地位和权力是大于刺史的。



当然以上的比较只是对于相对较为和平的时期相互做比较的。实际上在东汉末年至三国那段乱世,太守不一定就比刺史和州牧的地位低,州牧也不一定就要比太守和刺史的地位高。比如当年的冀州牧韩馥就被时任渤海太守的袁绍给占了冀州,再比如西凉太守马腾就敢杀了凉州刺史耿鄙。所以说在那段乱世,其实太守、刺史、州牧没有什么绝对的大小之分,在那个时候谁的实力强谁就是最大的。


澳古说历史


冀、幽、并、兗、徐、青、扬、荆、豫、益、凉等州,凡十三部,皆置刺史焉。 上以名臣文武欲尽,乃下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当然是刺史比较大一点。据古代地区的划分,事实掌握的就是这整块地方的经济大权和军事大权,这才是真正的主宰。好像现在的省委书记一样。太守的话也非常厉害,就像省长一样,但是最厉害的还是省委书记,他才是真正能够掌握一个地方的,就连省长都要听他的话。

不管等级到底是有多么高,但是只要掌握了军事,那就是真正的天下无敌,自古以来枪杆子出政权。军事是任何地方最重要的地方,不能够有任何闪失,只能够留守给那些等级高的人,尤其是皇帝最信任的人,尤其是在那些边远地区的话,就是把这个地方让给了你,虽然是暂时的,但是也已经拥有很大的权利了。

在三国之中还是刺史比较有权利,但是在混乱之后,太守的权力比较大一点。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一次是天下崩溃的时候,那就是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奉中天子的命令了,就算从前是一个小小的诸侯,只要自己拥有强大的权力的话,就可以打其他国家,然后吞并,只要自己实力强大的话,甚至都可以命令天子让天子到这里来朝见,而不是他去朝见天子。


而自春秋战国之后,秦朝也很短暂就到了三国,这才是一个真正混乱的时代天子根本没有什么用,成了所有人的玩物而已。不管俺当初是什么人,就算是一个平民百姓的话,最后只要你拥有强大军事能力,虽然很多人都是被封为了太守,没有那么大权力,但是你有了枪杆子的话,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皇帝都是你的玩物而已。


到了三国的话,并不是职位越高,强大的能力就越好,而是在于他们背后的势力有多么强大,就像袁绍一样,他本来也只是一个太守,但是他家里底子丰富,抄袭里面都有做官的,虽然只是一个太少,但是他拥有北方最大的势力,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并且是差点也有机会去统一天下的,但是最后被曹操打败了。

那么认为谁是三国之中最厉害的太守,欢迎在下面评论。


汪公说历史


州牧和刺史都是州的长官,州牧权力更大;太守是郡的长官。所以,州牧最大,刺史次之,太守最小。

(东汉末年州郡地图,每一小块为一郡,长官太守,每个相同颜色为一州,长官刺史或州牧)

太守起源于汉景帝时。秦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史记》说法,《晋书》认为有四十郡),郡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亭。郡的长官。称郡守。至汉景帝时,将郡守改称太守。至三国时,太守仍为一郡最高长官。

刺史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最早不是行政长官而是监察官员。在秦代确立郡县制时,会在每个郡设监御史一名,监督郡守处理政务,有权向中央报告。汉初一度废置。惠帝刘盈时恢复监御史。到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区域,称为州,每个州设刺史一名,监视所在州内的郡国(汉代郡国并行,有直属中央的郡和封王的国)。刺史没有固定治所,任职时常年在各郡国巡视。且刺史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刺史为了能够有所发展,更会加倍努力做出点成绩。刺史任满,往往高升,前途无量。

西汉后期到王莽篡汉,都曾经改刺史为州牧,又有过改州牧回刺史。这就是州牧最早的由来。州牧俸禄二千石,远高于刺史。州牧还会镇压叛乱,拥有更大的权力。新莽时期的州牧甚至可以世袭,还授予军职,手握兵权,原本刺史的监察职责由州牧的副手州监负责。州牧成了行政兼军事长官,所以州牧是掌兵的。

等到刘秀建立东汉,重新改州牧为刺史,但是刺史不再巡查各地,而是有固定治所。州也就成为郡之上的一级单位。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此后刺史权力也逐渐增大,有朝廷命令则可领兵作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

(汉灵帝时期,宗亲刘焉提出废史立牧,州牧比刺史拥有更大自主权)

东汉灵帝年间,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废史立牧”。当时,宗亲刘焉向汉灵帝上书,称各地刺史、太守官风不正,私相贿赂,导致百姓叛离,因此应该选派有清名的皇室宗亲、重臣出镇各州,担任州牧,以平息事端。正逢当时民间变乱四起,有两个州刺史被变民所杀,刘焉的建议得到采纳。而刘焉自己有此建议也有自己的私心,因为他听说益州有天子气,自己想谋求出镇益州,终于如愿。此后,各州纷纷设立州牧,州牧相对于刺史来说,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自行募兵,拥有独立的财政权,自行赏罚,官职还可以世袭。如刘焉死后,其子刘璋接任益州牧;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而刺史相对来说不享有这些特权,还要受到朝廷节制。不过一些在各地任职时日久了的刺史多能加升州牧,所以界限不是很清楚。

(刘备先后被曹操上表汉献帝封豫州牧,自立为荆州牧、益州牧)

东汉末年的州牧制度,恰恰就是导致了诸侯割据,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一些割据势力攻下下某州(有时只是某州部分郡县)就会自立为某州牧。如出现同盟还会尊对方为某州牧。如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南部四郡加上向东吴“借”南郡,自立为荆州牧,还上表奏请孙权领徐州牧。

要说在三国时期,州牧和刺史最大的区别,就是州牧往往多由各割据势力的君主自行担任,或是给予不能完全控制的同盟君主,而刺史会给属下部将。如曹操把持朝政后仍自行兼任兖州牧、冀州牧,与刘备共抗吕布时表奏刘备为豫州牧。而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的曹操属下的荆州刺史胡修就是个普通部将,没有太大自主权。再比如赤壁之战后刘备表奏刘表之子刘琦为荆州刺史,无自主权,因为那就是刘备的傀儡。而刘琦一死刘备就自立为荆州牧,有自主权。再有孙权先后自领徐州牧、荆州牧,而同样在东吴版图内的交州则先后由步骘、吕岱担任交州刺史,差异就很明显了。


伊耆角木


太守、刺史、州牧都是三国官职,其中刺史和州牧是同职官,但职权有所区别,太守的品阶要低一级。




刺史,也叫刺使,“刺”即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刺史之职始于秦代,汉初得到发展完善,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每一州设一刺史。从汉朝中期开始,刺史成为常设官制,这时候的刺史职能,还只有有检核问事之意,但依然为维护皇权,澄清吏治,特别是促进“昭宣中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作为一州之主要行政长官,刺史的职权是相当大的,有“奉诏六条查州”之权,包括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他们横行乡里,打击地方地方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纠正打击地方官员执法不公,对官员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予以制止,对地方官员子弟以权擅法不姑息养奸,打击地方官员和地方大族相勾结。可见刺史在汉代的职权已经是相当大了,但是,刺史并非只是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因为还有郡国的王和刺史互相监管。直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才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的职权得以最大化。



汉成帝设州牧后不久,此职又摆停。到了汉灵帝时期,黄巾猖獗,天下大乱,为镇压农民起义,复设州牧 ,并大大提高其地位,成为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的行政长官。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当过州牧的地方诸侯很多,比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徐州牧陶谦、冀州牧袁绍、豫州牧曹操等等,这些州牧往往霸占一州之军政大权,俨然一独立王国,三国的三名奠基人曹操、刘备和孙权,不是当过州牧就是做过郡守。

汉代的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当时全国只设十三个州,有些州的管辖面积非常大,比如扬州,包含了今天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局部或全部。荆州下辖有九个之多的郡。州牧作为一州之军政长官,权利之大,令人难以想象,难怪东汉末年多诸侯。

州之下还设置了郡,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级市,郡设“太守”,郡下面还有“县”,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始改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行政长官,上文说过,郡是低州一级的行政区,一郡之太守官级自然要同样低于郡守。太守在所在郡除了有治民、进贤、决讼、检奸之职权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太守这一官职的历史比较悠久,一直从战国延续到两宋,自南北朝以来,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已没有什么区别,至隋初存州而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成为只具象征意义而无实权的官职,明清以知府取代之。三国时期当过太守的诸侯很多,比如辽东太守公孙瓒、汉中太守张鲁等。

综合来讲,州牧是刺史的升级版,职权要大大高于刺史,而太守,只是所在州下面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自然要服从于刺史或者州牧,因此是州牧最大,刺史次之,太守官最小。


大国布衣


三个官职中,大抵是太守<刺史<州牧。

太守掌管一郡之地

东汉时期的地方组织分为州、郡和县三种,太守也就是一郡之长。权力比西汉时期有所增强,西汉是郡太守管文备,都尉管武备,分权制衡。西汉时期太守和都尉还负责监督各列侯、诸侯王。

直到光武帝刘秀时期并尉入守,太守自此开始总管一郡的钱粮兵马,而太守的俸禄大概为二千石。

刺史乃西汉武帝的监察官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置刺史一人,虽让官秩不高,俸禄仅为六百石,但却是直接向皇帝负责。刺史有权力巡视郡县,代表中央监察太守、王国相和强宗豪族。地位类似于现在的书记。

而因为刺史“位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虽不直接处理地方政务,但权力却比太守要大得多。

州牧总管一州,有如独立王国

州牧和刺史的关系是相生的,因为这两方经常互相改名。西汉末年,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初年光武帝又改州牧为刺史。到了东汉后期,汉灵帝听取了宗室刘焉的建议,废除刺史,另立州牧,并把州牧的权力加强到极致。

刘焉建议汉灵帝说:“现在的刺史和太守都行贿买官,盘剥百姓以至于民怨四起。应该挑选一些清廉的重臣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直接管理镇守各州。”

汉灵帝听从了刘焉的话,安排了四大宗亲去镇守南北四州:北方幽州牧为刘虞,南方三州为:扬州牧刘繇,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

刘焉的原意是想着出逃避祸,可却因此开启了东汉末年州牧割据的乱象。“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废史立牧”是把太守、刺史等全部归州牧管理,因此州牧是皇帝之外的“皇帝”,州是朝廷之外的“朝廷”,权力也因此为最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