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果截杀外地来的新官,然后冒充对方的可能性大吗?

满血原地复活的南恩宠


都别抢,我来答。

古代截杀官员,然后冒充对方去上任。这种事情并不是没有,因为古代能够确定一个人身份的手段太过于落后,无非就是依靠签名、身份凭证之类的,但是由于没有照片,最靠谱的还是验明正身,简单来说得看脸。

正因为存在这种漏洞,所以冒充官员的“李鬼”事件历来有之,拿明朝来说,对此还在《大明律》中专门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以惩罚那些冒充朝廷命官、钦差大臣、皇亲国戚的人。毕竟古时候交通闭塞,信息流通缓慢,一个人跑到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冒充自己是官员,恐怕并不是什么难事,前提是只要胆子够大。

  • 相关规定

明朝在《大明律》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定,专门针对那些冒充官员的犯人,下面节选几条:

①凡诈假官、假与人官者、斩。其知情受假官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不知者不坐;②若无官而诈称有官、有所求为、或诈称官司差遣、而捕人、及诈冒官员姓名者、杖一百、徒三年;③凡诈冒皇亲族属姻党家人、在京在外、巧立名色挟骗财物、侵占地土、并有禁山场、拦当船只、掯要银两、出入大小衙门、嘱托公事、贩卖钱钞私盐、包揽钱粮、假称织造、私开牙行、擅搭桥梁、侵渔民利者、除真犯死罪外。徒罪以上、俱于所犯地方、枷号一个月、发边卫充军。

除上面以外还有很多,总之规定已经出台了,简单来说就是告诉那些准备耍小聪明的人,冒充政府官员是重罪,轻则流放,重则杀头。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是这么规定,大致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朝廷规定尽管是这么规定,但是铤而走险的人自古以来真的是前赴后继。

从汉代开始,就有记载有人冒充官员还准备谋反的事情了,《汉书·酷吏传》记载道:

岁余,故城父令公孙勇与客胡倩等谋反,倩诈称光禄大夫,从车骑数十,言使督盗贼,止陈留传舍,太守谒见,欲收取之。广明觉知,发兵皆捕斩焉。

如《汉书·魏相传》中还记载了御史大夫桑弘羊的门客冒充御史的故事:

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以上事例似乎表明古代冒充官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事实就是这样,古代想要冒充官员真的非常容易,只要胆子够大,不怕被流放或者杀头。因为古代证明自己的身份的东西太原始了,而且可信度不高。

  • 古代的身份证明

古代用来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还是比较齐全,譬如有类似于身份证的腰牌,这个腰牌既是一种身份证明,也是一种通关凭证,类似于护照一样的东西。这种腰牌一般由名贵香木、玉石、金银锻造而成,在腰牌上会注明这个人的职业、姓名等简单信息。

算是一种简易版的身份证了,但仅仅凭借腰牌并不靠谱,把官员杀了谁也不知道这腰牌是谁的。此外又有告身,所谓的告身就是任命状,凡是被朝廷录用的官员,在得到皇帝的批准后,就会由吏部和兵部签署文书,注明这个人什么出身,被授予什么官职,如果是吏部签发,就盖上“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字样,如果是兵部就盖上“尚书兵部告身之印”。

比较著名的就是颜真卿被朝廷委任为太子少保时下发了告身,颜真卿觉得值得纪念,就把这份告身文书抄写了一遍,这就是后世非常著名的书法作品《告身帖》。

此外还有一样东西就是敕牒,它属于国家公文,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各种红头文件,但是这个东西无法证明一个人的身份,它的作用是朝廷下发到地方上的文件,说明来的这个人是干什么的,要做什么工作。当地官员看了之后还不信的话,就要把告身拿出来给对方看。

总之,在古代还是有相应的办法来证明一个人的身份,但是我们看到这种制度是死的,仅仅只是从文字上来体现。但依然不能防止乙拿着甲的身份凭证去冒充他,毕竟那时候又没有全国联网的行政系统,可以通过照片对比来确定这个人的身份。

所以虽然规定有规定,手段也有,但是依然无法防止有胆子大的人去钻这个空子。

  • 相关例子

其实古代冒充朝廷官员的人还是挺多的,在这些离奇的故事中,这些人甚至连什么敕牒啊,告身啊都不需要,就凭一张吓唬人的嘴就把当地官员给唬的团团转。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我举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说的是宋朝初年宋太宗时候的事情,一个叫李飞雄的人,这人不是什么社会二流子,而是一个官二代,但是他凭借自己的胆子,硬是靠着一匹马把秦州官员耍的团团转。

有李飞雄者,太保致仕鏻之孙,秦州节度判官若愚之子。性凶险,不为其家所容,常往来京师、魏博间,与无赖恶少游处,纵酒蒲博为务。以其父故,尽知秦州仓库所积,及地形险易、兵籍多少。
又有妻父张季英为凤翔盩厔尉,飞雄自京师往省之,因乘季英马诈为使者,夜抵厩置呼卒索马。卒秉炬出迎,飞雄以私市马缨示之,卒不能辨,即授以马。一卒乘一马前导,以巡边为名,因矫诏率巡驿殿直姚承遂,至陇州率监军供奉官王守定,至吴山县率县尉卢赞,皆从行。
先是,秦州内属,羌人为寇,朝廷遣周承瑨、田仁朗、王侁、梁崇赞、韦韬、马知节及文裕领兵屯清水县,飞雄至,称制尽缚之。承瑨等见姚承遂数辈同至,不觉其诈。仁朗独号泣求诏书,飞雄叱之曰:“我受密旨,以若辈逗挠不用命,令尽诛。汝岂不闻封州杀李鹤邪?诏书汝岂得见!”

先是,上即位,分命亲信于诸道廉官吏善恶密以闻。岭南使者言封州李鹤不奉法,诬奏军吏谋反,诏即诛之。故飞雄引以为言。将械承瑨等诣秦州戮之,因据城叛,遂驱承瑨等行。

以上就是记载于《宋史·刘文裕传》里的冒充官员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官二代冒充朝廷钦差巡边的故事(故事太长,就不简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索相关白话文)。故事是非常荒诞的,这个人靠着一匹马竟然成功的冒充了朝廷大员。

而地方官员在没有任何文书凭证的情况下都选择了相信,可见在古代想要冒充一名官员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这是由于科技落后导致的缘故。既然我们谈到古时候是因为科技落后,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有没有这种事情呢?

也是有的,相信大家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冒充将军、国家相关工作人员的消息,而且还欺骗了不少人。但这个主要是针对不明真相的群众,如果是前往政府系统冒充,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我国现在的法律也有明文规定冒充国家工作人员、伪造政府文件将会受到的惩罚,在《刑法·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就规定说: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可见,自古以来都有对这个冒充国家工作人员做出的相应制度,但是架不住总有人铤而走险,尤其在科技落后的古代,这种事情不敢说常有,但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但是今天科技非常发达了,所以不要以身试法喲,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才对呢。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关注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围炉谈史


古代冒充官员的事件时有发生,从神话到现实、从影视到历史,都有许多相关记载。

最有名的,当属唐朝新科状元陈光蕊,赴任江都途中,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被水贼刘洪劫了道,推入江中。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刘洪脑洞大开,拿了陈光蕊的官凭、文牒,搂着陈光蕊的娇妻,顶替陈光蕊去江都赴任了。而且,刘洪这一冒名顶替就是十八年,直到唐僧出马为父申冤,才把这件离奇的冤案揪出水面。

大家可能会说这是《西游记》里的情节,太过玄幻 ,不可信。

其实,明朝崇祯年间发生了一件类似的顶包事件。有一个山贼,劫杀了过路的赴任官员,并效仿水贼刘洪,拿了官员的文牒等物,去地方上任做了两年知府。

厉害的是,这哥们做官这两年口碑还贼好。要不是被害官员的儿子投奔父亲,发现冤情,不知这山贼还会冒充多久。在古代,信息不畅通,没有身份证,没有照片,没有电子档案,没有指纹识别,没有DNA认证,没有电子监控……

官员上任,只要拿着两个证件就行,一个是朝廷的委任状,就是吏部发的“敕牒”;另一个东西就是“告身”。

敕牒跟大学录取通知书差不多,写着“某某同志各项考核合格,经组织研究决定,特任命为寿川市委—书记”。

告身跟个人档案差不多,上面会详细的记录着新任官员的姓名、年龄、籍贯、体貌特征等信息。

新任官员拿着敕牒和告身,就是赴任时的“官凭”。看似天衣无缝,其实漏洞很大,因为没有照片啊!

这个漏洞明眼人都知道,为了防止有人钻空子,冒名顶替,从五代开始,“告身”上就增加了详细的官员相貌、体态及岁数等描述。

但描述终究是抽象化的,而且符合描述的人不止一个。

例如,当代文豪老舍的父亲当年在紫禁城当差,是禁军军官,他出入宫门全凭一张腰牌,腰牌上有一个相貌描述“面黄无须” ,每天出入紫禁城的官员成百上千,门头兵简单看下腰牌就放人了。

我想,要是秦琼穿越回大清,拿着老舍他爸的腰牌,绝对比紫禁城的旅游年卡都好使。

还记得电影《让子弹飞》中,姜文扮演的马匪,半道劫了进城当官的马县长,摇身一变取而代之,做了鹅城县长。电影拍的非常精彩,不管是姜文、葛优还是周润发,都是影帝级别的表现,姜文把这场冒充官员的戏演绎得毫无违和感。

据说电影中冒充官员这情节,取材于清朝真实发生过的一件事。

所以说,在古代那种信息闭塞的环境下,只要你运气好、有文化、智商高、情商高、演技好,拿着“官凭”到偏远地方冒充新任地方官员是可行的。

古代冒名顶替官员的事,虽说偶有发生,但在实际执行上,也是很容易被戳穿的。

一方面,朝廷每隔几年会要求地方官员进京述职,述职的时候难免会遇上几个熟识的官员吧?哪个当官的在朝廷还没个熟人的。

另一方面,在外当官的,谁还没个老家亲戚投奔或探亲的;再怎么说,也总有几个故交旧友来拜访或探望的吧。

到那时,即使你是金马影帝,也装不过去了。

这毕竟是一个人情社会,每一个人都不是单独无依的个体。当你回头时,你会发现你的身后一直都站着许多人。要是你当官了,背后的人就更多了。

谁想冒充你,恐怕并没那么容易。


南宫寻欢


难于上青天!

下面,以清朝为例,我们来说说官员如何“防伪”。

在当官之前,这些人的签名可能比较随意。但是,只要外放当官,所有官员都会练一个固定的签名和字体。这个签名就是防伪!以后,朝廷所有的往来文书,都要有这个签名才行。这就是留在吏部的“押字”!

清朝官员在外放之前,都要到吏部去“签名留档”,学名“押字”!说白了,就是让官员去吏部把自己的笔迹留档。一般情况下,都是只留下自己的签名就行了。

而且,这个“押字”不一定是字,也可以是“画”;或者几个字拼凑在一起而成的新字!有这个字在,就能起到防伪的作用。

清朝名臣李鸿章的“押字”就是一个“肃”字!

李鸿章在和列强签的《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时,也是用的这个字。

为什么李鸿章写一个“肃”字,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这个字是“李鸿章”三个字组成的,只是写的很像“肃”字的模样。第二种,李鸿章曾被封为“肃毅伯”,这个“肃”字就是“肃毅伯”的第一个字。

无论哪种解释,吏部通过李鸿章写的这个“肃”字,就能“验明正身”!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冒充的案例有,但冒充官员难度极大,实际上非常稀少。明末的广东雷州,就发生过一起强盗杀了来上任的雷州知府,自己假扮雷州知府的案件。强盗做知府的那段时间,风评竟然还不错。

崇祯初年,有一个金陵人调任雷州知府,在前往雷州任职的途中,遭遇了一伙强盗。强盗杀了雷州知府和他的随从,以其中最为狡猾的一个人拿着官府公文和官服,伪装成雷州知府上任,其它人伪装成随从。

强盗冒认的知府几个月内没有被发现,竟然还获得了不错的官声。可能因为不是官场中人,反而可以做点有利于百姓的事。强盗知府不久后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境内都不许接待金陵人,百姓以为是知府严禁家乡人过来搞裙带关系,对其更加钦佩。

不久后,正牌知府的儿子来雷州,无人敢让其住店,知道知府禁止接待金陵人的命令很疑惑。正牌知府的儿子偷偷守在道路旁,看到知府面目后确认不是自己父亲。

知府的儿子随即去报官,强盗假扮的知府被捉拿归案,判处斩首之刑。

但这个案例的成功非常难复制,且成功假扮时间也不长,只有不到一年。雷州是当时广东最为偏远的州郡,广东当时在全国也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一般官员也不愿意去这么偏远的地方任职,这类地方官原本就是在官僚体系中很边缘的人物,要求也不高,与其它官员迎来送往的机会相对也较少。正常地方能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现代也有冒充官员的成功案例。上世纪90年代的广西柳州,有个叫刘和平的人,冒充中央来人挂职担任副市长,几年后才被识破。任职期间,评价还相当不错。柳州还是一个大城市,不是偏远小地方。


仁勇校尉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张麻子假借马邦德的委任状当上了鹅城的县长的事情。那么在古代这个事情可行吗?我们来看一下。

一、《让子弹飞》中的剧情

《让子弹飞》是姜文民国三部曲的第一部,里面张麻子拿着印有马邦德大照片的委任状去上任。说实话,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委任状上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马邦德。但是偏偏张麻子一口咬定是自己。

这里面张麻子的可操作余地在哪里呢?第一,张麻子一口咬定是自己,黄四郎根本没有办法去揭穿他(虽然后期黄四郎去查过档案,发现张麻子确实是假县长);第二,马邦德被威胁着配合了张麻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不能当好这个县长,最重要的不在于谁任命的,也不在于委任状,在于什么?能不能得到当地乡绅的支持。只要你能获得黄四郎等人的支持,假的你也是真的,如果你得不到黄四郎的支持,那么你就是麻匪!但是碰巧的是,张麻子真的是麻匪。

二、《让子弹飞》的原型

《让子弹飞》的原型来自于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作者马识途。里面很多的故事内容都是作者亲耳听说后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后所改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或许在民国的时候真的有这种事情。

在那种战乱且消息闭塞的年代,或许还真会发生盗官之事。

三、古代的那些假冒伪劣之事

在古代,冒充一个人难吗?可能不难。我们现在有身份证,有指纹识别,有面部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会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在古代可能这种事情就更多见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西游记》。在《西游记》中,状元陈光蕊娶了宰相的女儿后外出上任,途中被艄公杀害。艄公伪装成了陈光蕊去上任,直到二十年后才被唐僧拆穿。

虽然是小说,但是我认为艺术往往是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因此这种事情很可能是发生过,然后被作者写进了小说之中作为一个原型。

至于说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明初出现的那些假冒伪劣的“明代宗室”如朱三太子等人,冒充的光绪皇帝和太监等更是层出不穷了。

你说既然皇帝都可以伪造出来到处骗人,那假冒一个地方官还难吗?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古代官员到外地任职,是需要凭证的,以前叫告身,就是委任状,上面写清楚了当什么官。

那有没有把这个任命状抢了自己去当官的呢?

清朝人徐芳写了一个《雷州假太守》,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话说崇祯年间,有一个南京人去雷州当太守。雷州很远,坐船走到长江时,就碰到了强盗,强盗劫杀了这个江南人,抢走了他的妻子和女儿,然后在强盗中找了一个人去当假太守,拿着公文赴任,其余的人假装是仆人。

到了雷州之后,这位假太守假戏真作,真的治理起雷州来,而且治理得很好,百姓都很爱戴。但是,这个太守有个怪规定,禁止南京人来,要是有南京人来了,不得接待,不然要治罪。

大家也搞不懂,但太守很有威望,有什么意见保留,遵照执行就是了。

不久后,真太守的儿子来到雷州找爹了。一来,雷州所有的客栈都不收留他,因为他是南京人啊。他就很奇怪,蹲到衙门的门口,等太守出来,他一看,这不是自己爹啊,难道换人了?他跑去打听,可听到的太守情况跟他的爹一模一样。

他知道,自己爹可能被人替换了。

儿子找到了监司使,汇报了情况。监司使答应试一下,请假太守来吃饭。

吃饭期间,把儿子叫出来一对质,假太守就此暴露,被抓到南京处死了。

这个故事不知真假,作者写这个故事的原因,主要是讽刺当官并没有什么牛的,而且强盗当太守竟然比真太守当得还要好,还受百姓欢迎。

那有没有真实的呢?

有的,清末光绪年间,武昌来了三个人,一男一女一仆人。

他们住店以后,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为这个仆人像个太监,而这两个主人用的东西都是有龙的。金龙被、金龙碗,还有御用之宝的字样,再一听,这三人一口京片子。

这不会是皇帝来了吧。当时光绪已经被慈禧软禁了,社会上有很多光绪的传闻,有的说光绪可能逃出来了,这三位不会就是光绪以及娘娘和太监吧。

这一传,武汉人都知道了,不少人跑过来面圣,送了一大堆的礼物。这时候,也有怀疑的,把这个仆人骗到澡堂子,脱了裤子,肥皂一扔,咦,这个还真是动过大手术的。

这一下,连张之洞也给惊动了,赶紧给北京打电报,问皇帝是不是跑了啊,人家答,还在北京呢。

张之洞有了底,把这三人抓回来一审就清楚了。“皇帝”是个旗人,在宫里演过戏,太监倒是宫里的太监,因为犯了事被赶了出来,而娘娘则是八大胡同的工作人员。那些龙被龙碗都是太监从宫里偷出来的。

这是古代的事,其实现在也有啊。

比如曼德拉追悼仪式,奥巴马在讲演讲,后面有一个人在比划手势,把世界感动坏了,这还配有手语翻译啊。

结果一查,这位比划手势的哥们根本不是什么翻译,就是路人甲。而他也压根不懂手语,比划全靠感觉。


脑洞历史观


这类“截杀官员然后冒充上任”的奇事,最出名的就是清代小说集《虞初新志》里的“雷州假太守”故事:明朝崇祯年间上任路上的雷州太守,突然被一伙强盗截杀,然后这伙强盗拿了太守的上任凭证,大模大样冒充太守去雷州上任,工作竟然比真太守还出色。以至于从上司到老百姓,都对这伙人敬服有加。直到后来穿了帮,七名强盗被法办杀头,大家才在惊愕中明白:这位深得民心的好官,竟是个杀人如麻的恶匪。

而放在明代爆款小说《三言二拍》里,这类“截杀官员”的情节,也是多次出现的热门剧情。比如“巧会芙蓉屏”故事里,上任的县尉崔俊臣就被截杀,跳进水里才捡回一命。“蔡瑞虹忍辱报仇”的故事里,她赴任的父亲也是被水贼截杀。但放在真实历史上,在古代“截杀上任官员”,本身就是个低概率事件。

除去乱世或衰世年代,正常年景下,贼寇们倘若“打劫上任官员”,作案难度往往大得多。特别是官员们去异地上任,往往都走的是官道,住的是驿馆。比如在驿路四通八达的明代,陆上每隔30至40里就有一个驿站。水路上距离较远,但百里内也会有驿站。在水网纵横的江南地区,沿河还有拉纤的“塘路”,塘路沿线也设有驻扎兵士的“烟墩”,几乎是全程严密护卫。

所以说,虽说演义小说里,“截杀上任官员”的事确实有,但放在现实历史上,这却是个风险极大的事儿。哪怕穷凶极恶的贼寇,也要掂量一二。也就是在崇祯年间这类衰世年月,才有可能出现。

如果说打劫官员是高风险,那么“冒充官员上任”,更是难上加难。古代官员的身份凭证,有委任官职的“告身”与“敕牒”,还有证明身份的“鱼符”“牙牌”,以及沿路过关用的“符牌”与“传信”。上面不止写明了官员的身份官职履历,还详细记录官员的样貌等特征。所以就算是“雷州假太守”故事里,盗贼们也是选了“众中一最黠者”来冒充太守。放在现实中,这样的“专业人才”更是难找。所以理论上说,放在古代的太平年月里,不管“截杀官员”还是“冒充官员”,都是低概率事件。但实际操作中,古代也有一些高水平“人才”,完成了一个更高难度动作:不用“截杀官员”,就靠自己强大演技,竟能成功冒充高官,骗倒一众高官,赚得盆满钵满。

这其中的牛人,首推北宋李飞雄。此人原本就是个无赖,仗着有个做秦州节度使的老爹胡作非为,后来在家混不下去,骑了一匹大马出去招摇。由于他是高官子弟,学起高官的做派有模有样,一路上冒充朝廷钦差,竟是走一路唬一路。沿途州县的官员们全被他的“演技”骗倒,连身份凭证都没验看,反而乖乖跟着他当随从,陪着他作威作福。

直到走到甘肃清水县时,李飞雄威风耍够了,钱也捞得差不离了,竟又自信心爆棚,想假传圣旨杀掉当地军官,然后控制边军造反。这下当地官员们吓得跪了一片,眼看就要稀里糊涂送命。知县刘文裕却发现这位“钦差”不对劲,壮着胆子突然把他擒住,细查才知道是个假货。可西北各地的巡检使监军县尉等官员,已经全让他坑了个遍。事情传到汴京,几乎谁听谁捂脸,宋太宗也气得大怒,不但“夷飞雄家”,就连上当挨坑,陪着李飞雄作威作福的官员,也都跟着掉了脑袋——区区一个二世祖就把你们骗成这样,大宋要这样的官员何用?

如果说当时的大宋,还是因为国家初立,各项制度不成熟,外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才被这李飞雄钻了空子,那么明朝一位骗子,却完成了更高难度的“表演”:杨福。这位杨福先生,本是明朝成化年间一平头百姓。而当时的明朝,官员的身份核验制度已极度成熟,“冒充”概率接近为零。可这位杨福先生,仅仅因为听人说大太监汪直很牛,就生出了冒充汪直行骗的念头。

他和同伙两人从芜湖出发,他冒充汪直同伙冒充校尉,竟然就能走一路敲一路,排场越走越大。从芜湖经苏州无锡常州,一路南下到福建延平。沿途地方官纷纷送礼请托巴结,还有百姓拦路喊冤告状。骗钱骗到心情好的杨福,干脆也顺水推舟,做了好些惩贪官平冤案的好事,“汪直太监为民做主”的美谈,也是不胫而走。直到这帮人走到福州,碰上了不信邪的镇守太监卢胜,非要查验“假汪直”的“符牌”,这场已经骗了小半个大明朝的闹剧,才算就此穿帮。东窗事发的杨福也被处死——其实,但凡有人像卢胜一样,多问一句话,多查一眼“符牌”这闹剧,早就已穿帮。

可放在那个朝堂上人浮于事,官员们趋炎附势成风的成化年间,大家都在想着,抱上大太监的粗腿捞好处,谁愿意相信这是假的?谁又敢多问一句?官员们的心态都是如此,再完备的查验制度,也成空谈。因为人浮于事的政风,极度的腐败,说到底,确比最凶恶的盗贼还可怕。

参考资料: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方志远《成化皇帝大传》、顾云卿《中国古代证明文化漫谈》、 程太坤《“三言二拍”中的犯罪故事研究》、《明史》《宋史》


历史风云录


<strong>古代没有照片这样证明身份的手段,是否就有可能截杀外地官员,然后冒名顶替他呢?

截杀新上任的官员可能是有,但是成功顶替官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古人只是技术手段落后,但是不代表古人傻,他们肯定会想出办法来阻止顶替的事情发生。

杀害官员然后顶替的事情就和河里的鱼被汽车撞死一样,是有可能发生,但是概率非常低。

古人防止新官冒任的手段有三种,它们是互相验证的:

首先任命官员后,皇帝会给地方发一个叫敕牒的通知,通知地方上有新官到任,原来的官员做好交接等候新官到任。如果没有这个通知,而贸然出现一个新官要接任,这个新官肯定会被抓进大牢。

官员本身还有一个辅助证明放在自己身上,叫告身。告身这个东西上会记载官员的姓名,籍贯以及官员的体貌特征,例如身高7尺2寸,微胖,面白,须长三寸等。有了这个告身,即使截杀了官员,也要找一个和能符合体貌特征的人顶替才行,这个难度就很大了。战国时期,商鞅就发明了照身帖,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来证明持有人的身份防止冒认。

最后还有一种措施,就是敢冒名官员被发现就会施以重罚。有了重罚的威慑,任何一个想冒名的人都会在冒名前掂量一下被发现的后果。毕竟冒名官员和抢劫不一样,抢劫就是一锤子买卖,抢完就可以转移,冒名官员要长期和官场打交道,这个被发现的概率就太大了。同乡,亲朋,同学这些社会关系冒名者是不可能复制的,如果这些社会关系来找冒名官员,冒名官员马上就会被揭穿,被揭穿后还会受到重罚,面对这样局面,大多数人肯定都不敢尝试。

综上,古代杀害上任官员然后冒名他的事有可能发生,但是概率极低。现在能看到的记录也就是《虞初新志·雷州盗记》的一个案例,结果也是后来被受害者的儿子发现了自己的父亲被人杀害,官位被人顶替,然后儿子一告发,杀人顶替者就马上伏法了,你看这种事成功的概率太低了。

截杀官员然后冒名的事更多是古代老百姓的想象,就和有的农夫会争论皇帝是用金斧头还是用银斧头砍树一样,一个阶层的人没法理解另一个阶层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幻想。


西山讲历史


可能性是有的,不过比较小,但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能有人为了过把官瘾,还真敢去冒这种风险。

杀官冒充这种事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如《西游记》中唐僧他老爹就是被人杀了,十几年后才被发现,而且还是因为托梦。另外在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张麻子就劫了未上任的鹅城县长马邦德,还冒充他大摇大摆去上任。

文学戏曲都源于生活,历史上还真有这种事。

古代信息传递很慢,也没有图像传输、电子档案什么的,官员走马上任基本就靠两样凭证,一个是敕牒,另一个是告身。敕牒是朝廷发的委任状,上面有吏部的印章,告身则是用于证明上任者本人的真实身份的,上面也有官印。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冒充新官不成问题,问题是能够冒充多久。

在明朝崇祯初年,一个金陵(今南京)人被任命为雷州(在今广东湛江)知县,虽然是偏远的雷州半岛,但好歹也是官,金陵人收拾收拾就带着家小随从上路了。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一行人在坐船的时候遇到水盗,金陵人和随从全都被干掉了,只剩下了他的妻女。水盗们经过商量,找出一个读过书脑子活的人去冒充知县,其他人则冒充随从,他们带着正主的妻女来到雷州上任。

强盗也是良民出身,要是日子过得去,谁愿意当强盗,这帮人都是底层上来的,深知民间疾苦,当了知县之后,不贪不淫,光顾着处理政务了,也不捞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当地百姓和官吏的爱戴拥护,大家纷纷称赞新知县廉洁能干,是个难得的好官。

强盗们安心做着官,但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宣布了一项政策:禁止游客留境,尤其是金陵人,雷州人绝对不能收留他们。百姓们听了还以为知县是为了防止有亲戚来托关系,于是又大赞知县严于律己。

然而百密一疏,真知县的儿子年纪比较大,留在金陵没来,现在赶来探亲,可是到了雷州一说自己是从金陵来的,发现根本没人理他。他起了疑心,等在路边偷偷看知县,发现不是自己老爹,这才知道出事了,就去密报给监司使(监察州郡官吏的官)。

监司使经过确认,秘密派人包围了县衙,一番搏斗后,只抓住了七个人,其余的都逃走了,这七人被押往南京受死刑。

这个故事出自清初小说家徐芳的《诺皋广记》,名叫《雷州盗记》,用来讽刺官府的腐败,徐芳在文末阐述了自己的讽刺言语。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堪称明朝,《让子弹飞》,虽然真实度相对要高一点,但也不排除可能是徐芳自己编造活着根据原型改造的。

还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也有这样一个故事,永乐年间一个叫苏云的人赴任浙江兰溪知县,路上遇到强盗徐能截杀。苏夫人被徐能霸占,而其不久后生下的孩子也被徐能收为养子,取名徐继祖,后来徐继祖长大成人中了进士,当了监察御史,才发觉真相,报仇雪恨。当然这个比较扯,跟唐僧那个很像。

要说正史记载,我只知道一个,那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伙强盗假扮锦衣卫,到处勒索知县,最后被滑县县令张佳胤识破用计擒获。(见《明史.张佳胤传》)

不论有没有真实案例,假扮官员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首先,会去干杀人越货这生意的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好不容易有几个你让他刚好碰上一个赴任的新官,成功杀之,可能性太低。

其次,当官以后要不被发现,这在繁华地带很难办到,因为得知你在富庶之地做官,会有不少人来拜访你,偏远的地方就比较少了,不是至亲至交一般不会来。

还有当地的大家族,为了跟官府搞好关系,他们往往会事先通关系打听新官的各种信息,如果让他们发现你种种行为与之不符,难免会生波折。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一条,当了官也不是一了百了了,官员每隔几年要进京述职,述职的时候总会遇上几个熟人,这就几乎不可能躲过去了。

综上所述,杀官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很小。


平沙趣说历史


可能性不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做起来不仅很难也很容易露馅。

一个省的总督巡抚就不必说了,不管是出门还是上任基本都是车驾扈从一大帮,想见他一面都很难,更别说还要杀了后顶替上任了,想都别想。

再往下巡抚道台也是类似,这种中高级官员上任历来都是当地的一件大事,出门不仅是扈从保卫,沿途各驿站也是全力接应,陌生人想下手也是很难的。

一般说起来,相对容易的也就是县级官员,县令,县丞,主簿,典史之流。在一些偏远地区,一些山贼土匪不是没这么干过,但是一般也是杀人劫财而已。杀人之后在冒充其人去上任,那风险极其大,正常人不会这么干。

现在假设一伙人成功的把一位赴任的县令劫杀,然后伪装成县令赴任地方。这名伪装者将面临很多不确定性风险,而且每一个风险只要爆发都足已至伪装者于死地。

首先就是官场这一关。去地方当县令不是说,往那里一扎就没人管你了,你会经常要面对上级的工作检查,过路同僚的应酬,或者本人亲自去知府衙门省城汇报公事。而这些需要面对的人里面保不齐就有被害官员的同年同窗甚至是恩师故友,这就和现在一样,不管你咋化妆,只要是熟人,一打眼就能看出来你是个冒牌货。

还有就是县官担任,一般先做的就是拜访当地的仕绅。注意,这些仕绅可不是说那些暴发户土财主,而是那些本县退休的官员、在家守孝的官员、举人等,这些人才是当地的实力派,县官上任首先就得去拜会一下。都是文人出身,盘起道来很容易露馅。

再有就是,官员到任前,地方上一般会提前接到吏部的咨文,也就是告知原县令或留守的县丞主簿,接任县官的情况,也是为了让当地安排迎接事宜。别忘了,县丞主簿也都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贬官,所以都是官场老人,基本就是一打眼就能看出新任的能力水平,更别说真假了。

所以啊,杀人后伪装上任这事多的也是小说电影里的事,现实里很少能出现。偶尔有一起,也会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