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仁宣二帝”重視人才後,所帶來的成效

仁宣時期,明王朝正式由創業階段轉為守成階段,所謂創業階段,是指明初洪武、永樂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建立統一的大明王朝,奠定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

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後,為鞏固其統治,再次進行了一系列開拓性事業,譬如北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遣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等,此乃明王朝的第二次創業。而繼位的仁、宣二帝則一改洪永時期的開創、擴張的國策,實行穩定務實的守成政策,因此這一階段是為明王朝的守成階段。

淺談“仁宣二帝”重視人才後,所帶來的成效

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守業就意味著要把國家內政處理好,因此明代社會從洪永到仁宣由創業向守成的轉變使人才需求愈顯急切,這是因為一方面,國家各種制度逐漸完善,經濟需要恢復發展,治理國家急需吸收並大力使用既有能力,又完全馴服可靠的人才。

另一方面,仁宗和宣宗先後繼位,他們在威望、才能和統治經驗方面明顯遠遜於其祖及父,因此也迫切需要得到各種賢才的支持和輔助,來保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實現經濟的恢復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安寧。故此時,熟知儒家傳統教義,以儒家思想為精髓地穩健、幹練的人才自然就成為國家的急需。

因治國的需要而重視人才

仁宗、宣宗都清楚地認識到人才治理國家,發展經濟中的作用,故而非常重視人才,因此他們二人在面對治理國家急需人才的局面,採取了各種積極措施選賢任能,儘量做到人盡其才,才得其用,具體措施如下。

淺談“仁宣二帝”重視人才後,所帶來的成效

明朝皇帝 劇照

(一) 注重通過保舉、科舉等方式選拔人才

<strong>1.保舉:為了保證能夠得到治國所需的人才,仁宗、宣宗提倡各級官員通過保舉、舉薦來選賢任能,或通過科舉來選拔人才。仁宗認為君以求賢為務,臣以薦賢為忠。宣宗則多次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及監察御史、給事中,在外布按二司正佐官及府州縣正各舉所知,除見任府州縣正佐官及曾犯贓罪者不許薦舉,其於見任及屈在下僚官員並軍民中有廉潔公正,才堪撫宇者,悉以名聞,務合至公以資實用,不得徇私舞弊。

如所舉之人受職有犯贓罪者,舉者連坐。除要求各級官員保舉、薦舉外,仁宗、宣宗還一再嚴申保舉之人務必謹慎詳察,不得徇私舞弊,若薦舉不實,或被薦舉之人犯罪,舉主對舉薦之人負連帶責任。

淺談“仁宣二帝”重視人才後,所帶來的成效

<strong>2.科舉取士:仁宣時期十分注重通過科舉來選賢任能,宣宗曾說:“國家設科取士為致治之本。”由此可見,科舉取士在選拔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仁宣二帝為了保證通過科舉能選拔到精通儒家治世思想的人才,採取了多種措施。首先,為了更廣發地選拔人才,仁宣時期制定了會試分南北卷取士的制度,並且規定會試試卷一律密封姓名,只在卷外標註“南”“北”二字。

並且如果會試定取100人,那麼中試南人為60人,北人40人,以此令南北人盡其才。其次,為了確保科舉取士的質量,仁宣時期制定了科舉取士之額,規定了各省鄉試及禮部會試取士額數。

淺談“仁宣二帝”重視人才後,所帶來的成效

<strong>上述措施不但限制了取士人數,保證了人才質量,而且比較符合各地士人進仕的要求,有利於籠絡更多的士人,以鞏固和擴大統治基礎。

(二) 重視學校師儒的選擇

仁宗要求吏部應慎擇師儒,並說道:“師儒之職不可濫授,此欲其成就人才德。古以模範稱之,模範不正,其所造器何由得正?”宣宗認為:“今之人才多出學校,若無明師訓誨,何以望成才。”顯然仁宗、宣宗都希望選擇那些通曉儒家經典並深諳儒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飽學之士任學校教官,以期培養出更多的忠君愛國、賢明之士為治國所用。

(三) 重視人才的使用

在人才的使用上,仁宣二帝對那些經過實踐檢驗證明確實是成熟穩健之士或經保舉、薦舉堪稱廉明剛正的人,能夠放手使用,給與充分的信任,且能知人善任,因材受職,從而保證人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正如仁宣時期,“三楊”、蹇義、夏原吉受到長期特別重用,原因正是他們經過長期歷練,積累了豐富地處理國政經驗且深諳情況,是以儒家傳統教義為指導的穩健成熟的政治家,故而得到了仁宣二帝的信任和重用,使他們都能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參與決策重大政務。而對那些廉潔公正、賢能的地方官,也能委以重任,並長期信任。如況鍾、羅以禮、趙豫在仁宣時長期任知府,周忱、于謙、趙新等長期任巡撫,他們在治理地方財政,發展經濟,整飭吏治等方面都頗有一番作為。

淺談“仁宣二帝”重視人才後,所帶來的成效

(四) 注重對人才的考核

仁宣時期還特別注重對人才的甄別和考核,仁、宣二帝要求吏部用人須謹慎,尤其在任用官員時,須認真考核,嚴加甄別,對於賢能清正、忠君愛民的官員即予以擢拔褒揚,而對無心理政,貪汙無能之人則予以罷黜,使“清濁有別”,激濁揚清,用以勸懲天下,使知戒飭。

仁宣二帝重視人才後所帶來的成效

由於在選人及用人方面採取了上述較為合理的措施,因此仁宣時期產生了一批堪稱廉能的治世名臣,對明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由於仁、宣二帝對“三楊”、蹇義、夏原吉等人的信任與重用,使得仁宣時期擁有成熟穩定的上層統治集團。後人曾稱“西楊(楊士奇)有相才,東楊(楊榮)有相業,南楊(楊溥)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他們參贊機要,秉國之鈞,能夠恪守封建綱常以臣事君之道,忠於職守,遵循封建統治的常規常法以裁處事務,妥善處理統治集團內部動亂,緩解其矛盾,儘可能維持其穩定,此外他們還能根據官員的實際優劣提出升貶意見。

淺談“仁宣二帝”重視人才後,所帶來的成效

<strong>他們以各自的才幹和特殊作用贏得了仁宗、宣宗的長期信任和重用,保證了仁宣時期政局的相對穩定和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及持續發展,為貫徹落實仁宣時期穩定務實的治國理念發揮了積極作用,對“仁宣之治”盛世局面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

其次,由於在官員的選拔任用方面採取了較為合理的措施,仁宣時期的各級地方官、司法官、監察官中出現了一批治世能臣,使封建統治中的行政、司法、監察等功能基本上得到了正常的發揮和運行。比如《明史》稱“周忱治財賦,民不擾而稟有餘羨。”而於謙在任巡撫期間,剛正不阿,不避權幸,很有作為,成為一代名臣。這些通過嚴格選拔出來的官員皆靜以愛民,能於其職,為整頓地方吏治,恢復發展經濟,穩定民生作出了積極貢獻。

淺談“仁宣二帝”重視人才後,所帶來的成效

周忱 畫像

結語

仁宣時期,面對明代社會由創業向守成的轉變,仁、宣二帝採取了合理的用人措施,適應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人才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從而使仁宣時期,無論在吏治還是民生方面都較好。並且仁、宣二帝對人才的合理使用也是“仁宣之治”盛世局面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