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遷都事件,公元前十四世紀,商王盤庚力排眾議,從“奄”遷都到“殷”,開啟了商朝此後二百多年的燦爛文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從櫟陽遷都咸陽,加快了秦國崛起的步伐。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贏得了中原文化的認同。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從上都開平府遷都燕京,改稱大都從此繪就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廣闊的版圖。遷都需要足夠的膽識與氣魄,接下來,該輪到哪一位帝王了呢?

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永樂成功登基

公元1402年,是明太祖之孫,建文帝朱允炆在位的第四個年頭,也是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從北平起兵的第四年,因為擔心分封在外的叔父們兵權太重,建文帝即位後著手削蕃,這立即引起了勢力最為強大的燕王朱棣的反抗。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從北平起兵,四年後,燕王軍隊在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等人的內應下,攻下都城南京,建文帝在一場大火中不知所蹤,這一事件,史稱靖難之役。四十三歲的朱棣,即將成為明王朝新的主宰者。

就在這一年的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在謁拜朱元璋孝陵歸來的途中,導演了一場黃袍加身的勸進鬧劇,一番裝模作樣後,朱棣既皇帝位,從此皇位正式易主。

公元1403年,明王朝的年號被更改為永樂,明朝歷史進入了永樂時代

謀劃遷都

永樂元年正月,朱棣在南京郊區隆重祭祀天地後,回到奉天殿。群臣行禮之後,善於揣摩上意的禮部尚書李至剛,向朱棣提出了一個建議,建議以“北平”為北京,這開啟了明朝遷都的序幕,然而,大明王朝的國都,由南京遷至北平,不僅要舉全國之力,而且後來花了整整十九年,才得以實現。

都城在哪裡,牽扯到國家、君主對於他的廣大疆土的控制。同時他還要考慮到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軍事的等諸方面的問題。所以在永樂元年,李至剛提出來要遷都,這不是一個突然出現的問題,這是一個必須馬上解決的問題。

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明中都皇城遺址

李至剛恰恰說出了朱棣的心意,應該說,這不僅是朱棣的心意,也是朱元璋的遺願。在大明王朝最初的幾十年時間裡,都城定在哪裡,似乎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曾對汴梁、洛陽、西安等城市做過考察,他還曾在家鄉鳳陽建中都皇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中途停建,轉而修繕南京城,但是,南京似乎也並非是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的都城,晚年的朱元璋,曾特意派出太子朱標北巡,考察遷都之事,遺憾的是,太子朱標不幸於洪武二十五年去世,遷都之事就此擱置。

將都城遷往北平,在朱棣看來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他下令改北平為北京,並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同年二月,朱棣下詔,設置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北京刑部,北京國子監。於是,北京嚴然成為第二國都。完成太祖的夙願,雖然讓朱棣遷都北京的理由,顯得名正言順。但是統一朝中對遷都的認識,完成遷都的各項準備工作,時機還遠未成熟。

對朱棣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來說,遷都還有它更深層次的思考

帝王一怒,伏屍百萬

在《明史紀事本末》中,有這樣一段血淋淋的記錄:

方孝孺之黨坐死八百七十人,鄒瑾案誅戮四百四十人,練子寧之獄棄市一百五十人,陳迪之黨杖戍一百八十人,司中之系姻婭從死者八十餘人,胡閏之獄全家抄提三百一十七人,董鏞之逮姻族死戍二百三十人,以上七案共牽連兩千二百多人。

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方孝孺畫像

朱棣皇位的取得,在眾多建文帝舊臣看來,是大逆不道的。因此,朱棣取得皇位之後,他們有的效死建文帝,有的逃匿不仕,有的甚至圖謀行刺朱棣。朱棣十分惱怒,大肆屠戮建文帝舊臣,特別是身為帝師的方孝孺,因拒絕為朱棣寫即位詔書,而被誅殺十族,比九族還多了一族,學生。一人受株,更多的人受到連累,就像瓜藤一樣,延綿不絕,形成所謂的“瓜蔓抄”。15世紀初年的南京城,被朱棣殘酷殺戮後的血腥,恐怖和疑懼氣氛所籠罩,經久不散。然而,再強悍的心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捫心自問,多少也會有幾分脆弱與不安。

朱棣曾問手下大臣:我這樣做,是不是會得罪天地祖宗,手下安慰他說:陛下應天順人克成先志,何罪?朱棣這才心裡稍稍感到安慰。

朱棣遷都的戰略目的

然而,如果過分強調遷都與逃避心靈自責的關係,未免把這位鐵血帝王看得軟弱。其實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主要是出於現實考慮,是要控制北方邊界

公元1368年八月,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率領明朝軍隊攻克元大都,元順帝被趕回北方,蒙元殘餘勢力就此開始了與明朝的長期對抗。後來朱元璋將自己的四個成年兒子分封在西安、太原、北平、大寧為王,鎮守邊疆。在之後於蒙古軍隊的戰爭中,北平幾次都被作為軍隊調集的集散地。從戰略角度考慮,將首都定在北京,是一個極具膽識的選擇。朱棣挺身站在北方前線,樹立了天子狩邊的氣概。但是朱棣遷都,除加強北部邊防之意外,還有他更宏偉的英雄之略

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鐵血帝王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如果要做一個偉大的帝王,他有一個現成的學習榜樣,就是忽必烈。北京不僅可以控制廣大黃河兩岸、廣大江南、江北、還可以控制長城以北、大漠以北,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選擇。

自秦朝以來,很多朝代都把長城作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武裝勢力的屏障。而朱棣則要控四夷天下而制天下,把王朝的勢力延伸到長城以外,建立一個與元帝國媲美的強大王朝。在這張宏偉壯闊的大明版圖中,北京是整個國家的中心。因此,朱棣不惜多次北征,壯志不已。

遷都從人口開始

然而,朱棣面對的滿朝文武,又有幾人能讀懂他的雄心呢?的確,遷都是一項極其複雜而巨大的政治、經濟、乃至心理變化的工程。朱棣對新都的經營首先從移民展開

永樂元年十月,(公元1403年),一批被流放的犯人,移往北京地區進行墾荒。接著直隸、蘇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富民,總共近4000戶落籍北京。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和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政府又將山西太原等地兩萬戶居民遷至北京地區。另外,南京、浙江等富民三千戶,也被遷往北京的宛平和大興兩縣。從此北京地區的人口開始劇烈增加,勞動力充沛,農業生產逐漸恢復。

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移民墾荒

作為一個都城,北京必須以一個繁榮的經濟做支撐。所以當時就開始了大規模移民,這種大規模移民,不僅僅是為了往都城去遷移。而是從山西這些所謂的“窄鄉”,向河北、山東等所謂的“寬鄉”來遷移。其實這種移民早在洪武時期就曾經有過,只不過是在永樂時期,規模更大,持續的時間更久。

平地起高樓:北京城開始修建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以修建皇帝北巡宮殿為名,北京悄悄開始修建。然而,一個龐大帝國遷都,勢必牽動全國的神經。都城的修建,除了要聚集大量的人力,還需要調配和聚攏各種資源。其中最為重要的當然是糧食。眼下僅僅依靠大量的移民屯田,還遠遠不能徹底解決首都的糧食供應。

永樂七年2月11日,朱棣踏上了他登基後的第一次北巡。他從南京出發,經過近一個月的長途跋涉,到達北京。隨同他一起北上的,還有一個處理政務的行政班子。天子所在的地方稱為行在,隨行的朝中大員,職銜中便也多了行在的字樣。皇帝及政府大員的到來,表明此時的北京,分擔了帝國的部分行政功能

。然而,這次北巡的舟車勞頓,也讓朱棣感覺到建造新都城的最大難題——物資運輸

修建大運河

依靠水路溝通南北,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多位帝王的夢想。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鑿連通了南起杭州,北至涿郡的京杭大運河。元朝增修了通惠河,洛洲河和會通河,與隋代運河連接起來。但這條新的運河從未全線通航過。

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現在的京杭大運河

公元1391年,黃河在河南原陽西南決口,從此會通河淤塞報廢。到朱元璋統治時期,北方和遼東一帶的軍糧運輸,只能依靠風險損耗極大的海運。以及廢時廢力的陸運。重新疏通運河,顯然是解決遷都物資運輸的,最佳選擇。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初,朱棣命令重修大運河,三月,工部尚書宋禮和刑部侍郎金純帶領30萬丁夫開始疏浚會通河。一年後汶水改道,會通河疏浚並拓寬。兩年後,朱棣又派遣平江伯陳瑄負責運河。開鑿了淮安段的清江浦,短短一年之後,陳瑄完成任務,京航大運河全線暢通

600多年後的今天,這條為遷都而疏浚貫通的京杭大運河,依然發揮著強大的運輸功能。而當年從杭州灣向北,延伸近2000公里的大運河,一經疏通,立刻就成為明朝糧食運輸的大動脈。這條大運河連接長江、淮河、黃河與衛河。流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和天津。十萬餘官兵,幾千艘運糧船,沿著世界上最長的人造水路常年南來北往。朱棣在位期間,這條大運河每年向北方運輸的糧食多達600萬石。確保了京城糧食供給,這一數字是朱元璋時期的6倍。

更為重要的是疏浚後的大運河,也成為修建北京城所需大量物料的運輸通道。在完成漕運的基本任務外,負責運送糧食的船工,和押運糧食的官兵,允許隨船攜帶少量貨物,與沿途當地人進行交易,於是運河兩岸一些漕運碼頭,開始繁榮起來,北方的街市上,常常會出現來自南方的特產,熱鬧的運河碼頭,也混雜著南腔北調,在運河沿岸。更多的城市因漕運的暢通逐漸繁榮,近2000公里的大運河,成了溝通中國南北經濟文化的重要通道。

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漕運船隊


朱棣定都北京的決心

大運河疏通後的第二年,也就是永樂11年(公元1413年),朱棣再一次踏上了北巡的行程。這次到達北京後,朱棣一呆就是三年,他似乎越來越喜歡這座未來的皇城國都。朱棣幾乎將南京忘卻了,皇帝第二次北巡,讓明王朝的權利中心越來越像北京集中。

就在第二次北巡期間,朱棣還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將徐皇后安葬在北京。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與朱棣生死與共的徐皇后,在南京去世久久沒有安葬。就在第二次北巡出發之前,朱棣命令次子漢王朱高煦,護送徐皇后的靈柩前往北京,最終安葬在了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之中。按照明太祖關於皇后合葬的定製,這座這座陵墓也將是朱棣本人的陵寢。皇后下葬長陵這一舉動,等於向天下表明遷都北京的行動即將全面展開。

舉國之力,修建北京城

開採木料的艱辛

集天下良材,是修建北京城的必需品。這場牽動全國的原料大采辦,早在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就已經開始。長江上游的橫斷山脈崇山峻嶺、人跡罕至是珍貴楠木的產地。為了給即將興建的都城準備木料,數以萬計的民夫披荊斬棘,入山採木。

經過嚴格挑選的優秀木材,由於體量巨大先要經過臨時開掘的山路。由民夫運送到最近的河道,漂流進入長江,然後順運河一路北上。在沒有現代運輸工具的時代,巨木採伐運輸過程中的人力死傷可想而知。曾經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比喻。萬里輾轉而來的木材,堆放在崇文門外的神木廠,供北京城的建築使用。

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故宮裡的漢白玉石雕

石材艱難的運輸

建造都城所需的另一種重要的原料就是石材,產自北京周邊的漢白玉,顏色渾白,質地均勻,體積較大,成為修建皇城的首選,然而,這些優質的石材,往往埋藏較深,開採異常艱辛。

在修建紫禁城中,有一塊最大的一塊漢白玉石雕。它長16.57米,寬3.07米,厚1.07米,重量超過200噸。石料的開採就花了十多年時間,運送他更是費盡了周折。巨大的方木拼接成旱船,從房山通往北京的沿途開鑿了無數水井,在潑水成冰的冬季開始運輸。

有資料記載,運送這塊巨石,共動用人力26000人,騾馬1800頭,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

專供的“金磚”

都城修建所需的物料,很多都是各地專供北京的。運河邊的蘇州御窯廠,就專門為皇宮製作地磚。這種兩尺見方的地磚,以特有的黏土作為原料,經過繁瑣的手工工藝製作而成。從永樂時期開始他就一直是紫禁城的專用品,用來鋪設皇宮最重要的宮殿。經過千挑萬選後。只有那些質地堅細,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的地磚,才能被運往京城。因此又被稱為“金磚”。

在那個皇權至上的社會里,建設北京所需的任何一種材料,無不是品質最優,工藝最好,價值最高的,製作要求也最為嚴格。從工程營建的第一天起,就有很多工匠的身家性命,與這座建築綁在一起了。木、石、磚、瓦等建築材料的準備,花費了整整十年的時間。

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核心的建築:紫禁城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北京城修建工程正式拉開了序幕。其中最為龐大的工程,當屬都城的核心建築,

紫禁城

整個天空有三大星垣,居中的叫紫薇垣。紫薇垣是紫宮,紫就是此的意思。宮就是中的意思,紫薇、紫宮就是“此中”。就是這個中心就稱為“紫宮”。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就有人把那個皇宮稱為禁城,進而稱為紫禁城。

處於都城中心的紫禁城,四周城牆高築,牆外護城河環繞,宮中有8000餘間房屋。整個宮殿格局按前殿、後寢的禮制規範建設而成。前三殿包括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用於朝廷大典及皇帝重要朝會。後三宮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用於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及生活起居。文華殿,武英殿,東六宮、西六宮,則分列左右嚴格對稱。宮殿設計所蘊含的禮制規範,更是超乎想象。從臺階數量到大殿的尺寸,甚至小到一顆門釘,都不是隨意安放的

修建材料堆積如山,規劃設計細緻縝密。無數工匠開始在這塊幾十萬平方米的場地上有序施工,北京一時間成為明王朝疆域內最熱鬧最龐大的建築工地。

紫禁城儘管規模宏大,但是能夠看到的部分,其實不過佔全部工作量的四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地表以下是13層大磚,就是用城磚滿鋪滿擠,用純灰來砌制的。在這些大磚的基礎下邊,才是一層三合土,一層碎磚層,就是把碎磚鋪在底下,然後要壓,再把它碾實。一層一層築起來,所以它的基礎工程非常費時。

據史料記載,修建皇城動用了,十萬夫匠,百萬工役,而當時全國的人口不超過一億。


這些工匠們默默無聞,終其一生。但這座舉世無雙的皇城,就是最好的見證。直到今天,我們還能聽到許多關於他們營造這座皇城的傳奇故事,歷史不會忘記他們。

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北京中軸線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九月,紫禁城基本竣工。一座建築史上的奇蹟屹立在擁有古老文明的東方。這座輝煌的宮殿不僅氣勢磅礴,精美絕倫,同時還巧妙地蘊含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觀念。

在縝密的風水觀念佈局和儒家哲學的指引下,整個北京城沿中軸線鋪展開來。輝煌的皇宮之外是皇城,正門為承天門,也就是清代改名的天安門。向南至大明門為寬闊的大道,道路兩側築有東西千步廊,千步廊左側禮、戶、吏、兵、工五部等中央機構。右側為五軍都督府衙所,皇城之外為大城,南部為繁華商業區。大城共開九門 ,大城南郊建有皇帝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和山川壇。

遷都北京

皇城營建基本竣工,中央機構進駐完畢,街市林立,人群熙攘,帝都北京初顯繁榮。營造北京的十多年間,大明帝國耗費無數人力物力,明成祖朱棣也從不惑之年走向了花甲。四十年前,他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時,滿目荒涼。四十年後,他讓這個城市變得光彩奪目。

永樂十八年十月(公元1420年),朱棣帶領許多大臣,並攜帶各府部的印信,入居新落成的都城。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是朱棣欽定為遷都大典的日子。這一天的北京城,紅日東昇,天朗氣清,冰雪融化。朱棣在奉天殿接受群臣的朝賀,禮部主事蕭儀曾這樣描述這一場景:

九夷八蠻,莫不來廷,山呼之聲,遠邇歡動,

與新都北京的華麗和熱鬧相比,南京卻是另一副模遷都之後,南京變成了陪都,這裡雖然保留著整套的中央機構,但各部門的名稱之前都要加上南京二字。

淺談“永樂遷都”以及朱棣修建北京城的艱辛歷程

遷都北京的影響

遷都北京以後,北京以國都的身份,開啟了它對這個王朝越來越重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了,以後幾百年的政治格局。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明明成祖也是一個帶有開創性的皇帝。明朝遷都北京以後,實際上加強了對北方的控制。在西北地區,明朝當時派出了很多使者出使西域。同時明朝在建都北京以後,繼承了元朝的做法,就是加強對西藏的控制。所以遷都北京是一個綜合的工程,是走向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一步。

不僅如此,遷都北京還相對緩和了宋元以來,中國經濟南強北弱的趨勢,儘管朱棣遷都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裡,北方經濟總體上仍然落後於南方。但國家權利中心的北遷,給北方注入了實實在在的發展動力,給中國地域經濟結構佈局,帶來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也就是明政府正式遷都北京後的第四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的回師途中,突然去世。

朱棣死後,紫禁城金鑾座上的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這座百萬民眾為之付出艱辛勞作乃至生命的北京城、這座耗費永樂皇帝無數心血、和帝國鉅額財富的紫禁城,一直成為國人的目光聚焦之所在,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中樞。

今天,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已不再是昔日的皇家禁地。而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已經成為兩千多萬人口共同生活的家園,同時也是13億中國人,共同的心靈家園。北京它屬於每一箇中國人,也屬於東方,屬於世界。

《中國通史》

《明史》

《明史紀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