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用思維?

遊通天下


【正確理解老子《道德經》的無用思想】

在人們通常的觀念中,顯然“有”更有價值,比如有錢、有勢、有權。但在老子思想中,相對於“有”,老子更強調“無”的作用和價值。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在有之前的,是高於有的;老子又說“有無相生”,有無互相依託,互相轉換,有生無,無生有。

老子的《道德經》在第十一章中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大概意思是說:三十根輻條構成一個車輪,正因為車輪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車的作用。調和黏土來製造器皿,正因為器皿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器皿的作用。開鑿門戶來建造房間,正因為房間中間是空虛的,所以它才能起到房間的作用。所以說“有”之所以有用,說到頭還是“無”在起作用。老子說,車輪正是因為“無”才能轉動;房屋正在因為“無”才能居住;器皿正在因為“無”才能容納。所以“有”只提供條件,“無”才起到作用。

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你用錢買了食物,錢用完了就是無,無之以為用,買來食物以後,有了食物,有之以為利,你把食物吃了,就成了無,食物為你所用,無之以為用。其實是一個有和無不斷循環的過程。老子告誡人們: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看到“無”的價值。盆子、杯子等器具內部是“無”的,所以能裝東西;人建造的房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住人。

遺憾的是,人們很容易看到眼見的實物,卻忽略了“無”的價值。世人只愛其所“有”卻不知用其所“無”。處世講求“踏實”,讀書講求“紮實”,為人更講求“務實”,買東西當然尤其要講求“用”,“實”和“有”代表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而“虛”和“無”則意味著竹籃打水一場空。在現在這樣一個利慾薰心、人心浮躁的年代,很少有人會把心思放在一個無用的事情上面。但是,在更多的時候,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或許會比有用的東西,給自己的人生起到的價值更多。

在老子思想中,“無”其實比“有”更有價值。當我們看到事物有用的一面時,其實發揮作用的價值,往往是事物的另外一面。有用和無用的思維方式是人生的一種的境界,既能幫助人們更全面的認識世界,還能幫助人們更全面的認識自己,沒有無用的人,只是缺乏看到"有用"的眼睛,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遊通天下


“無用之用”,乃為大用。我們很多人都在想,無用的東西,不就是垃圾嗎,為什麼反而說成是大用?

首先,我們從老子的話中來解讀一下。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這句話是說,輻和轂構成的空間,這些空處,才是真正的用處。如果把輻和轂都拆了,擺放在地上,就失去了車本身的用處。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這句話是說,陶器,是用來盛放東西的,而我們使用的正是它的空的部分。

所以,可以看出道德經中的無用並不是真正的無用,而是指無形的空間,以及看不見的用處。有,是看得見的東西,這算不上用,只可以說是利,無,是看不見的空間,這才是真正的用。比如說工作賺錢,它有看得見摸得著的酬勞,這就是利。而學習提升自己,它有的卻是提升我們自己能力的空間,表面上看是無用的,往深了說,學習卻是工作的一個基礎。不通過學習提升自己,那麼你的工作也就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清晰明瞭的看出無用思維的真正大用之處了。





小白家頭一條


《道德經》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而辯證法正是系統科學的哲學基礎。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道德經》中的許多語句,閃耀著系統思維的火花。通篇《道德經》讀完、理解透你會發覺裡面有幾種思維方式在裡面,有一條重要的哲學思想就是: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中指出: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老子的話對我們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啟迪:

理解成現代語言就是: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看到無的價值。盆子、杯子等器具內部是無的,所以能裝東西;人建造的房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住人。人們很容易看到眼見的實物,卻忽略了無的價值。

很多人費解,無用的東西,直接丟垃圾桶,為什麼說是大用?

通過車輪、陶器、房子,這三個例子,就可以理解,老子說的“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看得見的東西,是利;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用。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東西更重要。

我們一般只關注“有”的那層面的東西,而對於“無”的功效往往忽視,但是事實上我們往往就是利用“無”才能夠實現“有的”功效,所以老子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strong>對道德經中有無的理解後,對道德經中的思想無為而治,無知,無慾,無事,無味等就會有了深入的理解。比如無為,不是什麼都不作為,而是在事物所形成的狀態前,萌始的狀態下而為之,去做事。而不是有事了才去做,有事才做不是道德經所告訴我們的思想。

在生活中,我們身體的病痛,從沒有這個病痛之前,我們都得去做一些事情,比如,飲食的注意平衡,勞動運動的平衡等,以防止病痛的來臨。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strong>


吾愛分享資源


對於哲學思想的理解一定不要脫離時代背景,"無用之用”乃莊子繼承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的無為是維護自然而不損害萬物,但是莊子所處的戰國時期情勢比老子所在的春秋時代更為混亂,戰爭頻繁,死者如山上枯草一樣多。莊子的無用則可免於他人之利用,以此無用則可免殺身之禍,則可以自保。


掌心裡的海778


你好!我是專注於分享的番薯伯伯。關於這個問題我想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學的知識進行回答。希望對你可以有所幫助。

老子在道德經所書都無用,思想其實是讓我們以一種辯證法的思維去看待世間萬物有用和無用,是客觀存在的,有用的時候只是體現在客觀出現的某個方面,當然無用,也是我們看到的表象,吳用的時候也有好也有壞,吳勇也有它自己的作用,這就是老子的無用思想。

就類比於莊子的無為,他的意思就是表明世間萬物都有它自然的規律,我們不要刻意的去做什麼事情。而打破這種平衡規律。如果打破了這種平衡的規律,我們也將自食惡果,自己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這個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很希望可以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歡迎大家和我一起探討,歡迎大家指出不足,互相學習,互相進步。


番薯伯伯


老子稱謂的“無”、“有”,是一對高度抽象概念的單詞,而且是在表達最為普遍性的哲學命題。“無”,是表達事物或現象的“氣”、“始”、“勢”、“德”、“無體”、“形而上”,以及“精神世界”;“有”,是表達事物或現象的“精”、“母”、“有體”、“形而下”,以及“物質世界”。

所以,老子稱謂的“無”、“有”,其概念在當下屬哲學概念,“無”屬精神範疇,“有”屬物質範疇。因此說,老子稱謂的“無”、“有”不是科學範疇的“有”是存在,“無”是不存在(0)或“無用”這種狹義的概念。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正是,老子採用最為精彩、最為智慧的語言之一,在表達 “無”與“有”之間的關係。


老子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在告訴我們,在認識過程中要“無”,只有“形而上”的辯證思維與思辨,才能“名”天地之始之氣之勢,才能知道天地之德之精神。同時,老子在告訴我們,在認識過程中要“有”,只有“形而下”的辯證思維與思辨,才能“名”萬物之母之精之陰陽,才能知道萬物之體之現象。

《老子》的第一章中“無”與“有”,有其如下蘊意:

針對認識論而言:“無”與“有”,就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認識觀之關係。也就是,“形而下”是“形而上”的本體,“形而上”依存在“形而下”之中相統一的認識觀。

針對道之本而言:“有”,反映的是無限無體的道之本之“精”,即無限無體的陰陽雙方之“精”的抽象;“無”,反映的是無限無體的陰陽雙方之間之“氣”之“神”,即“精的陰陽雙方之間的陰陽之氣之行”的“神”,即“氣、神”的抽象;“精”是“氣”的本原,“氣”依存在“精”之中共同存在。“神”,是指“氣之行”的“神”。

針對道之體而言:“有”,反映的是有限有體宇宙的物質,即物質世界的抽象;“無”,反映的是有限有體宇宙的精神,即精神世界的抽象;物質世界之“有”是精神世界之“無”的本體,精神世界之“無”依存在物質世界之“有”之中而共同的存在。

老子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句話,是老子通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在告訴我們如何進一步去認識“道”,或解釋宇宙本體。

老子說,要常“無”;這就是說,我們在認識超越現象的認識過程中,要有“形而上”的認識觀。而且,是在知性已獲得理性的範疇知識上進行“形而上”的思維與思辨,並理性的“損之又損”地梳理所獲得的範疇知識,從中獲取最為普遍性的抽象概念,形成抽象到超越現象的概念運動,去領悟宇宙萬物生化演變的行為精神之奧妙。

老子說,要常“有”;這就是說,我們在認識現象界的思維過程中,要在“形而下”的認識中,通過感性到知性範疇的思維與思辨,以理性的分析並獲得範疇之多的知識是“益”,從而去把握宇宙萬物生化演變的物之現象。

老子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在認識論中,“形而下之有”是“形而上之無”的本體;“形而上之無”依存在“形而下之有”之中。

針對《老子》中的無名、無為、無事而言:無名,就是“道之德”之名,或“道常”的行為原則之名;無為,就是“道之德行”,或“道常”的行為原則之行;無事,就是遵從“道之德行”的“無為”而無不為地處事。因此說,《老子》中是沒有“無用”的學說。

特別指出:“無用”之說,是後人編譯《老子》時,沒有全面系統的、透徹地理解《老子》中“有”與“無”哲理概念,由編譯者主觀自認為的觀點將老子的“無”,狹義理解為“沒有”、“無用”、“不作為”含義的“無”,即科學概念的“無”。因此,使得人們一直無法正確理解《老子》的哲理思想。


主要內容,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理解老子《道德經》,在同一時段兼併學《狼道》,學孫子《三十六計》,還學習《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說唐》,等等。

那是說的,肯定思維方式,方法不同,如果和《易經》一起研讀,那是心德一幕又一幕。


鄭新鎮


什麼是“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老莊思想裡,有一條重要的哲學思想: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這讓很多人費解,無用的東西,直接丟垃圾桶,為什麼說是大用?

我們讀老子和莊子,以及先秦的典籍,都不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讀,要用《說文解字》古文的意思去讀,才能讀準確。

“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春秋時期的馬車輪子,是用魯班工藝,木和木組合而成,不用鐵釘,三十條輻共一轂,就成一個輪子。老子的意思是說,輻和轂構成的空間,這些空處,才是用處。如果把三十輻和轂都拆下來,擺放在地上,就失去了“車之用”。

老子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陶器,用來盛放東西。

比如說,一隻碗。我們使用的是空的部分,這個空的地方用來裝飯,裝菜,裝水,都可以。“當其無,有器之用。”

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一個房子,有圍牆,有門窗,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可我們真要住進去,使用的,卻是房子的空間,“當其無,有室之用”。

通過車輪、陶器、房子,這三個例子,就可以理解,老子說的“無用之用”,是指無形的空間,看不見的用處。

看得見的東西,是利;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用。

老子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就是看得見的東西,這是利。

無,就是看不見的空間,這是用。

比如說:一雙鞋。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見鞋的款式,材質,設計,這些是“利”,而看不見的部分,就是這雙鞋內的“空間”,老子說是“用”。

我們在商場看見一雙鞋,很好看,心中喜歡,試穿一下,感覺可以,就買回來。只有自己真正穿出去,才能感受到這個鞋的空間,是否合腳。如果鞋內空間,符合腳形,那麼人穿起來就很舒服,不磨腳;如果鞋的空間大了,小了,穿起來就會很不舒服。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有雙鞋自己很喜歡,可是每次穿都磨腳,只能置之高閣,丟了可惜,穿又硌腳。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老子說“無之以為用”,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東西更重要。

我們人是篤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所以很相信看得見的東西。其實,看得見的東西只是利,是表面的東西,人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感悟到“看不見的用”這個層次,人的見識才有深度。


興華453


道家推崇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作人更傾向於達到和光同塵的境界。單論“有用”,個人認為與道家價值觀不符,與現在人生興趣的生活態度也不符。[呲牙]乞丐身上都有兩三無用之物,那是他的興趣所在。

PS:再說個噁心的。你用的那一節衛生紙,90%都浪費了。你能說無用?那是防止你抹手上[呲牙]


瀘州老窖味兒香水


《道德經》字數少但字字是精華。

道家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無用則大用,無為則大作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終歸於塵。

再有用的東西也有時間和空間的侷限。

無用的就會讓人失去戒備,

往往失去戒備,就會在關鍵時刻變需要,

但卻往往追悔莫及!

無用實為大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