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書齋軼事

(來源:八邑潮人,只做學習分享,宣傳家鄉,不出於任何商業目的,特此鳴謝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我們立即刪除)

書齋,在潮汕就是指私家書館,是舊時有錢人家提供子孫讀書或供男人讀書、休息、會友和小娛的場所。書齋建築不同於普通住宅,但也是庭院式,有圍牆與大門,進大門便是庭埕或天井,正座是一正廳兩邊房,連著走廊或拜亭。庭埕或天井中常種花卉,宗族中的讀書人或族紳可以在這裡進出,清代常以這種地方辦起私塾,聘師教育族內少年兒童。(但私塾不一定辦在書齋,在祠堂中也有之。)書齋地方,不讓婦女居住,平時婦女也很少進入。雖是較文雅地方,然而在封建禮教中,男女活動界限分明,婦女除了尋人與問話外,也就不常進書齋了。

“海濱鄒魯是潮陽”,自古以來,潮汕地區就有崇文重教的好傳統。據乾隆《潮州府志》載:“三陽及澄饒普惠七邑,閭閻饒裕,雖市鎮也多鳥革瀈飛。家有千金,必構書齋,雕樑畫棟,綴以池臺竹樹”。未有學堂之前,子弟的啟蒙教育,都是延請名師在書齋課授。到了較高學段才到書院(鄉校)就讀。這種好學之風,應該是韓昌黎刺潮之後,提倡、鼓勵潮汕人讀書,自此蔚然成風。宋朝鄉賢王大寶尚書曾有“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總結。及至明清,潮州的經濟增長促進了文教的發展,更有薛侃等一大批先賢致力於教育,儒家文化滲透到下層社會,追遠報本、榮宗耀祖的理念普遍為潮汕人接受。

民國開始,隨著新學的興起,城鄉各地新型學堂、學校,逐漸取代了書齋。在潮汕地區,儘管書齋淡出人們視野已是幾十年了,但它的名字和當時一些趣聞軼事不時還被人提起。

潮汕書齋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