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寵辱不驚

道德經雲: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

得之也驚,失之也驚,寵辱皆驚,終而惶惶不可終日,誇張否?世間有幾人不是這樣的狀態呢?有幾人能得大智慧看透、真正做到寵辱不驚呢?

其原因,分析之,表面上看是內心不夠強大,得失心太重,因為太看重,太害怕失去所以寵辱皆驚。深層原因,其實還是愚昧,還是無明,沒有真正看透世上之事的變化規律;沒有真正認知得失的轉化;沒有真正認識人生的本質,從而本末倒置。

《易經》的辯證哲學思想是:世間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其實不必引用《易經》之說亦可證明,由人生經驗,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生活、工作每天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真正是“水無常形,人無常態”。想一想你以往的人生經歷中,有些你躊躇滿志、滿懷希望的事,最終卻落空。如有一個獎你算來算去,覺得此次應該你拿的,最終卻給了別人;有些你未曾想過,不曾期待的事,最終卻幸運降臨在你頭上。如有些升職的機會別的同事做了很多年也不曾有過,而你才工作一年多就可能擁有這樣的機會。

此次你失去了,沒有得到,不代表你以後就得不到了,人生那麼長,不要那麼急,要爭取,要努力,然後就應該是“盡人事聽天命”了,功利得失之心不要那麼重。而如果此次你得到了,那又怎麼樣?你能保證一直屬於你?不會再失去了?生活中、工作中見識過多少人、多少次的得得,你要明白,這樣的事例真的不是少數的,因為這才是人生,它永遠不會一成不變的。

再換個角度看待,與人生更重要的事相比,如生命、如親人的安康、很多得失是否可以更加看開,因為他們沒那麼重要。然而我們卻經常本末倒置。從人生的本質來看,我們的目的亦或意義,是生活,然而如果我們總是懷著這樣的心態,我們如何生活?每天惶惶、無法平靜,這樣的心情,生活對自己來說有什麼意義?其實人的一生很短的,人生就是一天一天的生活,人生的真諦就是以平和的狀態、享受的態度、知足的心態去過好命運賜予我們的每一天。

因此,既然世上之事經常變化、無法預料;得與失不是永恆、經常轉換,那麼就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去工作、去生活,不是不作為,而是用勇氣去爭取可以爭取的事,用胸懷去接受改變不了的事,用智慧去區分兩者。

讓工作歸工作,讓生活歸生活,讓努力歸努力,讓運氣歸運氣,讓事實歸事實。

最後以老子的話來結束吧: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內心如深淵般深沉平靜,與人為善,真誠守信,做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選擇時機。我們只有不爭,內心才能沒有憂慮,才能寵辱不驚。


談寵辱不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