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不驚。人生的起和落都當成財富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②,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道德經》第十三章

①若:作“乃”字或“則”字講。

②所以:可譯為“……的原因”。

譯文:得到寵愛或遭受恥辱,都像是受到驚嚇一樣。重視大患,就好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什麼叫作“寵辱若驚”?寵愛是卑下的,得到它會感到心驚不安,失去它也會驚恐萬分。這就叫寵辱若驚。什麼叫作“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會有禍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倘若沒有了我的軀體,我還有什麼禍患呢?所以,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樣寶貴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擔交付於他;愛天下和愛自己的生命一樣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責任託付與他。

《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不驚。人生的起和落都當成財富

張青春 《道德經》十三章

本章主要討論兩個問題:一是“寵辱若驚”,一是“貴大患若身”。這兩句是《道德經》裡經典的語錄,老子對寵辱、進退均有獨到的見解。

一、受寵和受辱,其本質是一樣的?

寵和辱,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是截然不同的待遇,一個是受到禮遇,喜愛,一個是受到侮辱、輕視,避辱而求寵是人之常情。但在老子眼中,寵辱都是相同的,它們都會讓人“若驚”。受到寵幸,得寵者就會心中欣喜,一方面乎所以,容易導致邪行:另一方面,寵是別人的恩惠,是卑下者才會享有的待遇,得寵者就會以得寵為殊榮,為了不失去它,就不得不在賜予者面前誠惶誠恐、戰戰兢兢,甚至曲意逢迎、阿諛諂媚。這既傷害了身體,又摧殘著人們的人格尊產。同樣,受辱也是如此,受辱者心中憤懣,人格樣受到損害。所以寵與辱是同樣的,都會損害人的本性。一個人只有看破榮辱,不愉不懼才不會患得患失,才能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精神的獨立。否則,自身且不能保全,如何談得上治天下。王弼在注《道德經》時就解釋此處說:“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亂,為治理之意)

人作為情感動物,對榮辱的情感體驗十分敏感,因為芸芸眾生奔走於各種名利場,不可能完全擺脫榮辱的影響。面對榮辱,人們總會有所反應。比如,受到別人恭維和讚許時,心裡會感到喜悅;但這種喜悅是短暫的,因為人有患得患失的特點,得到寵愛並不會令我們永遠快樂;同樣,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冷眼、辱罵、輕視的時候,我們也會表現出不安、驚恐;其實,這一切都是由人類自身的弱點決定的,因而人無論得到寵愛還是得到屈辱都會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所謂“貴大患若身”,貴,以之為榮,看重;大患,極強的憂慮;若,如。得寵就驚喜,受辱就驚懼;把心中的憂慮看得與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世間一般人的普遍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人對於身外的榮辱得失十分看重,甚至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寵和功名利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佑子孫。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外之物,對於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才好呢?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遠貴於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動於衷,然後可以受天下之重寄。因此,老子認為,沒有必要視榮寵為寶貝,也沒有必要視恥辱為洪水猛獸,兩者沒有必然的界限,並非勢同水火,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如果善於正確對待,恥辱就會變成榮寵的墊腳石;如果不善於對待,榮寵就會變成恥辱的前奏。正確對待榮辱,就能豁達處世,不至於為榮辱所羈絆。

古之達人,驚寵如驚辱,知寵之為辱先也。貴身如貴大患,知身之為患本也。是以遺寵而辱不及,忘身而患不至。所謂寵、辱,非兩物也。辱生於寵,而世不悟,以寵為上而以辱為下者,皆是也。若知辱生於寵,則寵固為下矣。故古之達人,得寵若驚,失寵若驚,未嘗安寵而驚辱也。所謂若驚者,非實驚也,若驚而已。

——蘇轍《老子解》

古代通達的人,驚恐於得寵就像驚恐於受辱一樣,因為他知道得寵之後必然有失寵受辱的一天。重視自身就像重視大的災禍一樣,因為他知道身就是禍患的根本,禍患通過人的身才能作用於人。所以遠離寵愛也就不會招來恥辱,不以自身為意,禍患就不會到來。榮辱不是兩種事物。恥辱從寵愛而來,但是世人不領悟,以寵愛為高貴,以恥辱為卑下,都是不領悟的體現。如果知道恥辱生於寵愛,那麼寵愛就必然是卑下的了。所以古代通達的人,得到寵愛與失去寵愛都會驚慌,不曾對寵愛感到安逸,也不只對恥辱感到驚慌。所說的如同驚慌一樣,並不是真正的驚慌,只是如同驚慌。


《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不驚。人生的起和落都當成財富

寵辱不驚 楊谷作品

《莊子,逍遙遊》中講了許由辭避帝位的故事。堯帝想把天下讓給許由,對他說:“太陽和月亮已經升起,可是篝火還在燃燒,它想和日月爭明,不是很難嗎?季雨已經降落了,可還在引水澆灌田地,這豈不是白費氣力?您如此賢能,請允許我將天下交給你。”許由說:“天下已經大治,我接替你難道是為了名嗎?名只不過是派生、次要的。鷦鷯築巢林中,只不過佔據一條樹枝:最鼠到河邊飲水,填飽肚子就可以了,天下對我又有什麼用處呢?”許由將功名利祿都看為身外之物,他知道物是用來養身的,而不是用來役身的。所以,他能擺脫榮辱的束縛,得不知喜,失不知悲,逍遙自在,無憂無慮。

歷史上,像許由一樣的隱土有很多,他們榮華富貴唾手可得而不取,皇帝權貴對其尊寵無比而不甘榮幸,得位則泰然處之,失位亦無所憂懼,隨時都能夠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兩漢之交的嚴光就是這樣的一位高士。

很多人擠破腦袋想得一功名,就像《儒林外史》中的周進、范進一樣,在功名面前悲傷得要死,高興得發瘋。其實這是不知名利為虛,而生命為本的道理,因為虛名而害身傷性,實乃本末倒置。談泊名利,完全將榮辱權位視如無物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二、把挫折當作誇獎一樣去珍惜,就有所成了

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被誇獎,討厭被批評,討厭碰到挫折,但是按照老子的這種思想,您應該把挫折當作寶貴的東西,當作誇獎一樣去珍惜。這樣您就進步了,就能有所成了。

我們該怎麼對待挫折呢?

我們可以先想想動物是怎麼對待挫折的。心理學家做過很多研究,他們拿狗做實驗,只要一搖鈴就用電擊來刺激狗,讓狗建立條件反射。接下來準備兩個連體的箱子,一個箱子中有電擊設備,另一個箱子中沒有,兩個箱子中間有一個小門檻,狗一步就能跨過去。實驗開始時,把狗放進有電擊設備的箱子裡。那麼,搖鈴時,狗會不會跨過小門檻躲到沒有電擊設備的箱子裡去?


《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不驚。人生的起和落都當成財富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實驗的結果是:狗會立刻縮成一團,不做任何躲避。為什麼?因為它已經形成條件反射了,只要聽見鈴響就縮成一團,狗認為躲不過去,便很快學會了忍受挫折。

那麼人呢?我們人比狗聰明吧?心理學家又做了一項實驗,把兩組人分別放到兩個噪聲非常大的房間裡面,每個房間都有一個按鈕。其中一個房間的按鈕一按,噪聲就能停止;另一個房間的按鈕怎麼按都不起作用。再把兩組人分別帶到兩個新的有噪聲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有一個能讓噪聲停止的按鈕。那麼,先前在按按鈕無效的房間的那組人,到新房間後,他們是否會按按鈕讓噪聲停下來?

實驗的結果是:那一組所有人都不按按鈕了。為什麼?因為他們已經習得了面對挫折無助,學會了逆來順受。

這說明,人與動物遇到挫折時的態度基本是一樣的。

人面對挫折有三種態度:忍受,更加消極,看清全局跳出來。大多數人是前面兩種,只有智者是第三種,他們能看出為什麼會有挫折。

為什麼會有挫折呢?因為自己肯定有缺陷、短板,所以才會遇到挫折,沒有無緣無故出現的挫折。比如,你憑空摔了一個跟頭,要想想為什麼會摔跟頭。是自己的眼睛沒注意地面,還是穿的鞋不合腳,等等,一定是有問題的。如果這回摔完跟頭,總結了經驗,以後就能避免再摔跟頭。

所以結論是:第一,挫折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是您有短板;第二,如果在挫折中學會反省並以此提升自己,您以後的挫折能少很多,甚至可能因此躲過大災。

《論語》裡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那麼,每天的多次反省是想自己的優點嗎?絕對不是,是要找自己的缺點,找自己哪個地方做得不夠好。這樣的人會不斷把小毛病、小挫折一點點剔除掉,把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怎麼面對挫折、面對侮辱,這是個態度問題。

越是擁抱挫折的人,提升得越快,境界越高。一直都躲避挫折的人,指不定哪天一個大跟頭就會讓他掉進溝裡,倒更大的黴。所以聰明的人都會擁抱挫折。

大野先生和你一起讀《道德經》,不僅僅是為了傳承我們自己的文化,更是把平臺發文當成自己的筆記本。和大家一起讀完《道德經》,為自己和周身帶來些許變化,那便是成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