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陷入两线作战前,应该先和亲皇太极还是先平定内部叛乱?

早晨初生的太阳


崇祯不是两线作战失利,而是没钱没粮经济破产。如果有钱有粮,两线作战也没事。明朝末年,土地兼并,天灾不断,官员腐败。崇祯不是个果断的人,他不敢大杀贪官,抄家以充实国库。龙袍都是带着补丁,生活节俭,不喜女色。有中兴之心,没有雄才。为人刚愎自用,用人多疑,瞎指挥。本可以把李自成消灭商洛山,又因为满人,绕进北京,调兵北上,使李自成死灰复燃。皇太极太高明,农民军不行了,清军就进关,明朝疲于应付,实力消耗巨大。最后李自成进北京,明朝灭亡。


梦随风1949


攘外必先安内是惯常的措施。在当时的局面下,清朝已经实际建立,双方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是完全可以握手言和的。而且,在清朝早期没有展露出非常强烈的灭亡明朝的野心。基本上战争都是以争夺辽东。关外为中心展开的。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则是以彻底推翻明朝为目标,两者根本不能共存,明朝与闯军属于是在根本利益层面存在矛盾。所以,无论怎样选择都应该以先平定内部叛乱为优先。

从力量上看来,闯军的流动性很强而且主要活跃在明朝的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道。如果不平定李自成,那么明朝的税赋与粮饷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的账面数字,根本就无法使用。而清朝方面占据了关外,这片土地实际上从明中期就已经不再属于明朝的有效管辖之下,因而对于明朝的影响不大。所以,保障东北的和平,平定国内的叛乱是当时国家的唯一生路。可就是在明朝混乱的朝政和迂腐的大臣手下,这条唯一的生路也被彻底堵死。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比较复杂。满清地处关外,距离京师的直线距离比较近,加上又是蛮夷,在道义和舆论上影响比较大。所以,崇祯错误的将全部力量都压在了东北地区,以至于南部的叛乱最后做大。可以说,这是根本路线上出现了偏差,让后人唏嘘。


经典守望者


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唯一的陷入两线作战的皇帝,而且陷入两线作战完全是崇祯帝自作自受。

事实上,天启帝朱由校留给弟弟崇祯帝朱由检是一个不错的局面。

对外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在宁远大战指挥一万多明军以少胜多大破努尔哈赤统帅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击毙一万七千多后金军,努尔哈赤也被火炮打伤,八个月以后死去。

宁锦大战袁崇焕又指挥明军大胜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四大贝勒率领的七旗十万后金军主力,击毙几千后金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贝勒,打死努尔哈赤的侄子觉罗拜山与巴希、额真博博图等后金军将领,皇太极狼狈撤退。

崇祯帝朱由检继位以后,铲除大太监魏忠贤与天启帝乳母客印月为首的阉党,提拔重用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明朝出现了拨乱反正的中兴气象。


因此袁崇焕在军事上修筑城池对后金步步紧逼,积极筹备建立六万关宁铁骑及车炮装甲部队收复辽东平定后金,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是完全可行的。

可惜崇祯帝等多疑急躁、刚愎自用,对袁崇焕“皇太极西向窥视中原”的提醒置若罔闻,甚至逮捕袁崇焕派去协防蓟州的关宁军将领,拒绝袁崇焕改革蓟州明军的计划,导致皇太极绕道蒙古长驱直入攻占蓟州,直逼北京。

北京保卫战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浴血奋战打退皇太极统帅的十万后金军主力,却被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的崇祯帝逮捕下狱,距离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只有一年五个月时间。

在袁崇焕被逮捕下狱以后,北京城的明军对城外的关宁铁骑谩骂甚至杀害。袁崇焕的部下祖大寿等被迫带领关宁铁骑离开北京。

崇祯帝又逼迫满桂、孙祖寿等明军出城与皇太极的后金军主力决战,结果几万明军全军覆灭,满桂、孙祖寿等战死。

在孙承宗、马世龙、秦良玉、祖大寿等率领四十万勤王大军打败阿敏的后金军,取得遵永大捷,北京城转危为安以后,崇祯帝自毁长城把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千刀万剐传首九边,导致明朝将领尤其是北方边境明军将士人人自危离心离德。

在国内方面,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在崇祯帝继位以后爆发的。

正是因为崇祯帝节俭到了吝啬的性格导致他舍不得用自己的小金库里的几千万两白银,而用裁减驿站的办法节省了几万两白银,导致李自成等人下岗走投无路被迫造反,星火燎原,成为蔓延全国的农民大起义。

即便如此,崇祯帝有多次平定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机会,明朝擅长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名臣将领人才济济,比如陈奇瑜、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熊文灿、郑崇俭、杨嗣昌、曹文诏、曹变蛟、贺人龙等,可惜这些人才都被崇祯帝瞎指挥浪费了。

比如名将孙传庭活捉农民起义领袖闯王高迎祥,把新闯王李自成打得只剩下18骑逃进商洛山,可惜崇祯帝又自毁长城莫名其妙把孙传庭逮捕下狱,导致李自成起义军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中原战局彻底恶化不可收拾。

崇祯帝有多次平定国内农民起义避免两线作战的机会都被他瞎指挥浪费了。

崇祯帝另外一个致命失误是冤杀明朝抗金名将、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孙元化是继承袁崇焕镇守辽东抗击后金的最好人选,可惜也被崇祯帝冤杀,更严重的后果是孙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走投无路带着一万多人的舰队与西洋火炮投降后金,使明朝彻底失去对后金的火炮与舰队优势。

从此以后,即使崇祯帝想避免两线作战,狡猾的皇太极也不可能让他如愿以偿。

皇太极先后五次派清军大举入侵中原烧杀抢掠,一方面是为了抢夺金银财宝粮食物资青壮年人口,摧毁明朝的抵抗力量,比如孙承宗卢象升等明朝名将都被清军杀害。



另一方面皇太极多次派清军入侵中原也是声援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使明朝无法消灭农民起义军,让明朝军队陷入两线作战顾此失彼的困境无法自拔。

在松锦大战之前崇祯帝还是有与皇太极议和避免两线作战的机会的,但兵部尚书陈新甲按照崇祯帝的指示与皇太极议和,因为议和事宜意外暴露却被崇祯帝作为替罪羊杀害,导致明清议和彻底破裂。

松锦大战是决定明清命运的决战,洪承畴统帅的十三万明军主力也给清军造成很大的压力,可惜崇祯帝又一次瞎指挥逼迫洪承畴与皇太极的清军主力决战,造成明军全军覆没,洪承畴祖大寿等被俘投降清军,曹变蛟邱民仰等一百多明军将领被清军屠杀。至此在明清战争中,清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明朝外线对清军败局已定,崇祯帝又逼迫孙传庭率领十万明军主力在内线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决战,结果四万明军战死,明军一败涂地,崇祯帝输掉了逐鹿中原的最后的筹码。

即使在李自成兵临城下围攻北京的最后时刻,崇祯帝仍然有摆脱两线作战的机会,李自成提出向崇祯帝称臣联合明朝共同抗击清军,条件是崇祯帝封李自成为西北王,赏赐李自成军队一百万两白银。


李自成联合崇祯帝抗清的主张与现代国共合作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颇为相似。

可惜崇祯帝不能像蒋介石那样能屈能伸,崇祯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或者说崇祯帝要钱不要命,他也许舍不得给李自成那一百万两白银,居然拒绝了李自成的建议。

最终崇祯帝自杀殉国,导致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明朝灭亡,而李自成从崇祯帝的小金库里获得3700万两白银,黄金等财宝还不算在内,远远超过李自成向崇祯帝要求的100万两白银。


厚德载物49847


如果崇祯皇帝不错杀袁崇焕,那么清军就打不进北京城,明朝也不可能灭亡的。就是明朝两线做战也是没有问题的,下面我列举以下的战例。

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大军主力攻打宁远城,后金兵举着盾牌架起几百个用木头做的云梯,往城墙上爬。明朝的官兵们在袁崇焕的指挥下,用弓箭、磙木垒石往下猛砸,大批的后金官兵从城墙上掉下来,摔死摔伤的无数。但是在努尔哈赤的亲自督战下,大批的后金兵是倒下一批又冲上一批。袁崇焕命令士兵们开炮,炮声一响,后金兵们是被炸的哭爹喊娘,血肉横飞,后金兵们是纷纷逃跑。努尔哈赤只得下令收兵。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站在高岗上,指挥大军攻城。袁崇焕也站在城墙上的指挥塔楼上,命令士兵们往后金兵多的地方开炮,几声炮响后,是大批的后金兵们被炸的人扬马翻,死伤无数。努尔哈赤也从战马上被炸的掉了下来。几天后,努尔哈赤是毒火攻心加上伤势严重就死了。这个打败草原上无数枭雄的大英雄,没有想到会栽在小小的宁远城下。

皇太极即位后,接着攻打几个月的宁远城,也是损兵折将。聪明过人的皇太极知道自己不是袁崇焕的对手,就率几十万大军,不得不绕过宁远城,攻打河北去了。所以说袁崇焕不死,清朝的大军就进不了北京城。下面再介绍一下农民起义军的克星—卢象升。

崇祯六年,山西的农民起义军袭击京师郊区。卢象升临危受命,率领大军镇压,在临城冷水村大破起义军数万人。在战斗中,他亲率大军冲在前面,被冷箭射在脸上,他把箭拔下,虽然血流如注,但是他依然提着大刀搏杀,最终把起义军打得溃不成军。后来,起义军把他称为*卢阎王*,可以说起义军是十分的害怕他的。

崇祯八年(1635年),崇祯任命卢象升为剿匪总理领军,与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进军清剿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献忠受明军招安投降,李自成被卢象升的剿匪大军打得只剩十八个人,狼奔豕突的逃跑了。农民起义军们都几乎被消灭了。

可是这时,清军大举进攻明朝。崇祯把袁崇焕杀死后,再没有将领能够低挡清朝的大军了。只好把卢象升调走,去和清军拼杀。卢象升调走后,农民起义军又死灰复燃,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又重新组织起来。

最后,卢象升率五千人的军队与多尔衮的八万大军在巨鹿军事要地进行决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在疆场。但是卢象升的五千官兵,没有一个人投降清军,全部战死。而距离巨鹿县贾庄的约50里的明军将领高起潜(崇祯皇帝宠信的爱将)率领两万的大军,却惧怕清军不敢出战,也不派兵增援卢象升将军。

崇祯皇帝是心胸狭隘,生性多疑。如果不杀袁崇焕,清朝的军队是打不进中原的;卢象升也不可能调走去低挡清军的,李自成的起义军们也不可能死灰复燃的。


隐者康司马


其实大明王朝在灭亡之前所面对的困局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辽东战事焦头烂额,另一方面是李自成张献忠所领导的农民起义转战大江南北,把明朝统治搅了个底朝天,客观上来说辽东战事不是崇祯这一朝才出现的问题,而是从万历朝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候辽东的局势还不是很严峻,直到崇祯登基之后,辽东战事开始变得一塌糊涂,一发不可收拾。

而农民起义确实是在崇祯这一朝开始的,而最终推翻明朝统治的也正是闯王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打进紫禁城,崇祯帝出逃无路,最终选择自缢于煤山上的歪脖树上,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大明王朝也就此结束,虽然之后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几十年的时光,但不过是回光返照,大明王朝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从崇祯帝的角度来看,其实对他威胁最大的还是农民起义,看过往历史,农民起义是威胁封建王朝最大的隐患,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无一不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导致汉唐两个统一的大王朝走向灭亡,所以国内的农民起义才是崇祯帝应该首先应对的,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其实李自成差一点就被明军杀死,只不过阴差阳错之下李自成死里逃生,又死灰复燃了,最终打进了紫禁城。

另外当时的清政府这边,皇太极已死,顺治帝即位,当时顺治帝还是个孩子,大权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看似稳定的政权其实内部充满了各种的较量,所以刚刚进行过权力交接的清政府其实并没有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的志向,所以对于辽东,崇祯帝所面对的问题还没有到生死存亡的地步,完全可以用和谈或者其他的方式拖延一下,如果没有闯王李自成的出现,以明朝的国力再和清朝周旋几年或者十几年完全不是问题。

只是可惜上天没有给崇祯帝这样说机会,李自成的侥幸逃脱已经宣告了崇祯帝的死期不远了,如果上天再给崇祯帝一个机会,他肯定会举全国之力把农民起义扼杀掉,毕竟农民起义才是威胁王朝统治最大的隐患。


心立方


读者老爷好,我是龙马君。

这个问题稍有瑕疵,因为和亲皇太极与平定内部是一回事,要先平定内部,就要先稳住皇太极。提问的读者老爷可能是想问,当时情况下应该是以和亲稳步皇太极先平定内部,还是消灭皇太极后再回来消弭内部的叛乱?简单来说,就是先内后外,还是先外后内?

龙马君的回答是,先内后外。应该先与皇太极议和争取时间稳定内部,再将矛头对外,理由如下:

其一,先内后外是基本原理

当一个国家同时面临内部威胁与外部威胁时,合格的决策者多数都会对外部威胁暂作妥协,待内部矛盾消弭之后再应对外部威胁,这是历史的基本原理。

一方面,内部威胁往往更致命,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心腹之患。外部威胁有时虽然看起来很严重,但毕竟远在天边,尚有腾挪余地,事分缓急,应优先处理内部威胁。

另一方面,内部威胁不首先处理,会极大影响外部威胁的应对。由于有内部威胁的存在,执政者往往就不能很好的整合内部力量,会大大减弱应对外部威胁的能力。当与外部力量展开博弈时,内部的威胁会成为非常大的安全隐患,随时可能与外部威胁相联结,共同发难,届时局面将不可收拾。

因此,以一般原理论,先内后外,即牺牲部分利益稳住外部力量以争取时间,消弭内部矛盾后再应对外部威胁,这是常规的决策思路。

<strong>

其二,以当时的历史条件,先内后外是完全可行的

先内后外符合基本原理,但外部力量是否允许呢?

崇祯即位之初,辽东局势尚算稳定,满清此前虽屡战屡胜,但终究是偏居一隅,国小民寡,综合实力远不及明朝。当时皇太极在位,地位不稳,明朝又实行封锁政策,其国内也出现若干困难,因此,曾多次主动向明朝寻求议和。以当时的情况,明朝是能以极其微弱的代价达成合议的。

明朝为应对满清的威胁,军费浩大,为弥补军费不足,大幅度加税,征收所谓“辽饷”。民众因加税而不堪重负,更多人成为流民,农民流民武装越发壮大,于是军费更加浩大,又征收“剿饷”以充作围剿农民军的军费,于是税负更加沉重,流民武装更多,于是军队不够了,又征收“练饷”以训练扩充军队。明朝就在如此的恶性循环中滑向深渊。

以此来看,与满清的连年战争是内部矛盾的重要诱因,如果能与满清议和先稳定内部,流民武装叛乱绝不至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局面可以得到极大改观,先内后外是完全可行的。

<strong>

其三,为何明朝未能采用先内后外这一正确决策?

这个问题原因是多样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明朝士大夫观念中的夷夏观在作怪,他们认为明朝是华夏正统,满清是蛮夷,一旦与满清议和,与满清平起平坐,等于是否定明朝的正统地位,向满清蛮夷屈服。所以他们观念上渡对议和是很难接受的。

二是决策层严重缺乏现实感。明朝的决策层对内部和外部威胁的严重程度以及自身的实力缺乏客观的认识,他们认为可以同时应对内部和外部威胁,这是他们作出这一错误决策的主要原因。后来,局面糜烂之时,再想回到先内后外的轨道上来,已是不可能了。满清也认清了这点,连续发动军事行动打击明朝,目的就是明朝的国内形势进一步糜烂。

综合以上两大原因,明朝由于传统的夷夏观念以及严重缺乏现实感,错过了黄金决策期,也错过了历史机遇。

<strong>

结论

明朝在完全陷入两线作战之前,先行与满清议和以集中力量稳定内部,待内部矛盾消弭之后再集全国之力以抗满清,不仅符合历史的基本原理,也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允许的,无疑是正确的决策思路。


我是龙马君,与诸位分享有观点、有态度的历史分析。欢迎关注。

<strong><strong>


龙马人文历史


当然是和亲皇太极,以实际控制线划分国界,封皇太极为金国国王,两国互市。

然后调关宁铁骑镇压西北民变。

攘外必先安内,在国内平定之前,尽量要稳住金国。因为两线作战,乃兵家之大忌。

国内平定之后,消灭鼠疫,安抚流民,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成了当务之急。

设大明银行,发行纸币,设立准备金,收税只收纸币。

培育并推广己经传到福建的土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耐寒耐旱耐贫瘠农作物。

全面开关,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贸易。

建立西式新军,并灌输以武士道精神。

奖励发明,建科学院。

改良科举,加入数学与物理等科目。

将违法官员与宗室人员抄家,以充国库,其土地分与流民,并逐步废除宗室供养制度。

待国力强盛后,与朝鲜、蒙古林丹汗以及俄罗斯联手围剿金国。

或者坐山观虎斗,看林丹汗与金国角逐草原霸主。此时俄罗斯人己经来到黑龙江流域,金国可能要腹背受敌了。



当代曹植


著名的政治家张居正就说过:“攘外必先安内。”

  

  杨嗣昌在上台剿灭农民军时,他把大明帝国比做一个人,后金如肩膀上的跳蚤,农民在心腹,肚子烂了这人就废了。他也是要攘外必先安内,他要稳住后金,同后金议和。这可不是作者说的和亲。当时后金是很愿意议和的。

  

  崇祯十一年,有过一次廷议,议的就为了是该不该议和而发起的,杨嗣昌说议和之事,甚至还用天象示警,这黄道周却绕过他的主题,老拿夺情起复说事,杨嗣昌被驳的没有闭口不言。

  

  但是崇祯帝还是相信了杨嗣昌并且说道:“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

  

  还派了宦官高起潜跟后金接触,议和就要成功,崇祯帝却让,高起潜继续细灼,便没了下文。后金在信中明说了,如果不答应还会入关,八月果然后金入关,卢督战死。

  

  

  从当下人的视角来看,议和方能救大明,议和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但是站在三百多年前,你就知道为什么人人都反对议和,宋的屈辱就要眼前,在加上土堡之变皇帝被抓都没有议和这么一说。当年的土堡之变可是比现在危险得多。所以没有人会同意。

  

  

  回答到一半发现作者的两个问题实际就是一个,先和亲还是先平定内部叛乱,和亲的目的你不就是为了平定内部叛乱么,难道是为了玩?

  

  

 不过作者硬要说和亲的话,也不是不可以,找一个公主嫁过去,稳住皇太极,就像文成公主那样,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不过这样的话,大明国脸上还有一丝威严么?崇祯皇帝的脸上还有一丝天朝上国的荣耀么?在大明一朝,动不动就是“失地辱国”的罪名谁又敢担当后人戳脊梁骨的事。

  

  崇祯末年议和都只敢偷偷进行,可以看出当时舆论压力,没有大魄力的人无法担任和亲之事。








雨哥港历史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明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为崇祯皇帝,那时候的崇祯皇帝面对的内忧外患,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兴亡,记得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城的时候,李自成曾经给了崇祯皇帝一个机会,那就是闯王要受封,希望与明军一起将辽东咄咄逼人的满清赶走,赶走之后,希望崇祯皇帝将陕西地区封赏给自己,而自己也不过是王,年年也会进贡明帝国的。

这样一听,确实不错,毕竟此时的李自成的势力范围已经从陕西扩展到了山西、河南大部,而且大有将北京拿下的势头,这可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将李自成的叛军招安,一起将满清这个威胁拔除掉之后,何乐而不为呢?

起初崇祯皇帝已经被个在每个人看来非常合理的要求打动了,但是崇祯却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假装在朝会上,希望有人提议,答应李自成的要求,自己好顺水推舟,这样一来可以驱虎吞狼,一箭双雕。

没出现此时东林党的人站了出来,大骂武将们无能,让李自成发育的这么好,大肆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的那一种不低头唱诵了一番,总之大体的意思就是,我们不会将你这威胁当回事的,要战那便战。

这好,这可是将李自成放在架子上烤了,既然你不给我台阶下,那我们就打吧,结果一场战争下来之后,李自成完胜,崇祯皇帝上吊自杀。若是按照惯例,往往朝廷都是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基准的,但是他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李自成的实力已经威胁到了明廷,“攘外必先安内”已经成了一个非常冒险的选择,毕竟后金已经在辽东地区发育成熟,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作为崇祯必须要做一个选择,那就是招安了,国家都快亡了,你还要什么面子?

综上,崇祯平内乱是一个有必要的选择,而且平内乱还必须要招安,因为继续打下去,唯有亡国了。


北派说书人


我是史学长空,来回答此问题。我认为一面与皇太极和谈,一面调精兵平定叛乱。

明朝在面对内部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时,双拳难敌四手。崇祯帝全面发动战争,一面在东北投入重兵与后金作战;一面派兵平定陕西、四川叛乱。我个人认为这决策是错误的。

当时后金与明朝发生战争,后金主要是想占领关外的领地,没有入主进中原之意。皇太极当时也非常渴望和谈。有附属明朝的意思,只是大明朝的内部出现了和谈与主战两派的矛盾。才迫使皇太极下令进攻明朝。皇太极当时以为明朝想要消灭他们后金。

史学长空带着大家穿越历史时空,亲身体验一下崇祯年间的危局。

李自成起义队伍的壮大,主要是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才揭竿起义,农民纷纷加入到李自成的队伍中。崇祯帝为了应对后金的战争,朝廷加派官员,向农民增加赋税,当时明朝的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明朝派兵镇压,越镇压,李自成的队伍就越强大。

此时崇祯帝应该果断采取措施,与后金议和,许以重利,甚至以割让山海关以外的土地来稳定暂时的和平。调辽东的精兵去内地平叛,起义军就不会那么猖獗,也不会看着他们坐大。

后来吴三桂的军队与清军联合作战,就能看得出,辽东的铁骑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在袁崇焕死后,明朝能与后金抗战的将领,非常的少。后来与后金在萨尔浒大之后,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松锦大战确立了后金的帝业。此战役之前,后金根本没有信心能战胜明廷。

嘉庆皇帝曾说:“太祖一战(萨尔浒大战)而王基开,太宗一战(松锦大战)而帝业定。”这点从后来得知,清朝建立后,清廷一直不肯让汉人去东北。为的是自己有朝一日不能完金征服中原,也可以退守东北。

袁崇焕死之前,皇太极也同意议和,还有附属明朝之意。原本议和变判是由陈新甲负责,秘密进行。

因陈新甲的家奴泄露了此事,遭到明朝主战的反对,认为有辱国体。应惩罚幕后操纵者,崇祯帝把议和的事情,全部推卸给了陈新甲。崇祯帝为了颜面,杀害了陈新甲。

议和计划失败,皇太极认为明朝廷不与他议和,是为了消灭后金。才不得不主动进攻明朝。经过多次的大战后,明军惨败收场。

从萨尔浒大战到松锦大战,明朝完全丧失了对外的控制权,后金逐渐推进,防御战线突破后,只剩下山海关最后一道防线。

经过多次的交战,明朝军队的弱点完全暴露在后金眼皮下。袁崇焕发明凭借城墙用炮的战法,可以扼制后金的进攻。崇祯帝中了后金的反间计,杀害了袁崇焕。对于后金来说,看到富饶而广阔的中原,让后金的将领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才有入主中原的想法。

崇祯帝错误的判断当时形势,同时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把农民起义,当成了不成气候的流寇。

明朝末年,国家财政枯竭,政治腐败,各地农民揭竿起义。崇祯帝既要与后金作战,还要面对朝内的农民起军。没有力挽狂澜的手段,是难有作为的。

史学长空说:

崇祯帝如果与后金达成议和,调集辽东精兵,平定内乱,然后,整肃吏治,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再徐徐图之,也许还有一番作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