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怎么知道马谡不可用?

燚燊焱炎火


刘备的识人之明,非诸葛亮可比!

马谡最初是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当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

后来,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诸葛亮比较器重他,因为马谡熟读兵书,诸葛亮每当和他谈论军事时,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说明马谡对军事上是有一定见解的,而且,他给诸葛亮出过一些好计谋,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诸葛亮是想重点培养他的,第一次北伐就委以重任,也是想让他立功擢升,尽快独当一面,谁知马谡刚愎自用,痛失街亭,导致身败名裂,北伐军不得撤军返回。诸葛亮痛心之下,斩了马谡,悔当初未听刘备临终劝告,第一次北伐就此无功而返。

刘备临终时,除了托孤,单把马谡的事拿出来劝告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希望诸葛亮谨慎用之,意思很明显,就是马谡这个人是有点才能,但是让他当当参军可以,如果急着让他独当一面,是要出事滴!诸葛亮当时还不以为然,哪知道刘备的良苦用心。

刘备为什么会如此评价马谡呢?

因为通过刘备的观察,发现马谡身上的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没有战争经验,没有务实的作风、没有谨慎的心态。

作为一代枭雄,刘备自黄巾起义到自立为帝,几十年的时间,都在不断征战,深深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一个合格的将领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丰富的战斗经验和管理军队的能力,光会兵法是远远不够的。

马谡从荆州就跟随刘备,后来又当了县令、太守,而刘备一直在观察他,发现马谡做事并不务实,事情总是停留在口头上,说起来夸夸其谈,干起来并不见效果,后来,通过于大臣们互相聊天,大家都有同感,所以,诸葛亮让他做参军后,刘备还是会暗暗的观察他,经常向别人了解他的情况,又发现马谡自信心过大,什么事情都自以为是,仗着诸葛亮的信任,更是得意忘形,完全没有坚定的心态和宠辱不惊的修养。再加上马谡没有领军打仗的经验,所以,刘备担心诸葛亮没有看清此人的实际才能,委以重任,可能要出问题,所以,临终之前苦心劝告,希望诸葛亮再认真考察考察他,放他到基层去历练一番,磨磨他的性子,敲打敲打他,如此才能进一步重用,谁知诸葛亮并未理解刘备的良苦用心,根本没当回事,或者当时心里不痛快也难说,后来,也只有后悔的份了。


正史风云


刘备的原话是:马谡言过其实,未可大用。

话虽然很短,逻辑却非常严密!

刘备先摆事实,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结论是不可大用。

刘备讲的很清楚,言过其实,就是马谡不可重用的原因!

为什么言过其实,就断定不能大用呢?

因为对做大事的人来讲,言过其实,是非常致命的缺陷!

喜欢言过其实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极度自卑的人。因为自卑,为了维持心理平衡,就喜欢炫耀、喜欢吹牛。

另一种,是极度自负的人。这种人自信过头,对自身才能估计过高,也往往会说一些过头话。

显然,马谡属于后一种。他是极度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平日里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仿佛天下尽在掌握之中,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自我感觉极为良好。实际上实践经验极为匮乏,没有经受过大风大浪的考验。在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却由于极度自信+毫无经验,往往手忙脚乱,判断失误,导致重大损失。

马谡就是这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也是这样的人!

刘备久历江湖,阅人无数。早就洞悉人性的弱点。早就看穿了言过其实的人,绝不可大用!

所以,他在日常观察中发现了马谡的毛病,就对马谡下了不可大用的定论。

等到即将离世,因为诸葛亮与马谡关系要好。刘备担心诸葛亮重用马谡,又特意叮嘱。可惜呀,可惜。


上将嗳福斯


马谡是马良之弟,他们共有五个兄弟,他们的字里面都带着常字,马良的眉毛是白色的,所以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刘备成为荆州牧的时候,马良担任荆州从事。

而当刘备称帝的时候,马良担任的是侍中,地次是仅次于尚书令的,是刘备身边的顾问,章武二年,刘备伐吴,马良先行到荆州联系地方,配合刘备伐吴,刘备兵败于夷陵,马良则遇害身亡。

马良与诸葛亮相熟,以兄弟相称,而马谡的年纪比马良小很多,所以马谡视诸葛亮如父。那我们再来看看马谡,马谡先后担任成都的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十分聪明,有才华,而且十分喜欢讨论兵法。

诸葛亮也喜欢讨论兵法,所以对马谡十分的器重,刘备对这个事情是很清楚的,所临终前跟诸葛亮说过:马谡这个人是纸上谈兵,他的实际能力远不如他的口才,不能让他担任大事,希望你多加注意。

可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让马谡担任自己的参军,经常从早上到晚上,讨论兵法。在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就向诸葛亮建议主要采取怀柔政策,攻心为上,这样南中地区就不易反叛。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七擒七获孟获,所以南中地区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一直没有反叛,这个可见马谡其实是有才华的。

马谡确实有街亭之败,诸葛亮用马谡确实用得不对,但是就因为马谡的事情,就说诸葛亮不识,这个也是不合适的,刘备死后的蜀汉人员都是诸葛亮安排的,而在诸葛亮死后,蜀汉还能持续三十年,可见诸葛亮用人之准确。

我们不能因为曹操因为用夏侯渊,失去了汉中,就认为曹操不会用人,所以不能因为马谡之败而认为诸葛亮不会用人,毕竟再厉害的人,也不能保证自己用的人一定能打胜仗。

不过,个人觉得,刘备不大可能在临终提到马谡这个人,这个极有可能是陈寿自己添加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刘备病重于白帝城的时候,他主要做几个事情,一,托孤诸葛亮和李严,二,交待自己的几个儿子要好好学习,然后要视诸葛亮为父。

刘备病重的时候,交待的都是很重要的事情,而马谡在蜀汉大臣里面只是一个小角色,刘备根本没空答理他,也更不会说到他的事情了。

那么陈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陈寿之父是马谡的参军,街亭之战,陈寿之父也受到了牵连,受到了髡刑,所以就怨恨上了马谡和诸葛亮,说诸葛亮你不听刘备的话,重用马谡,才有街亭之败。

不过,刘备也确实能看出马谡是纸上谈兵,毕竟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大家都比较熟,而刘备比较喜欢的是脚踏实地的人,自然对夸夸其谈的马谡,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人没啥用。


历史简单说


说到看人刘备真比诸葛亮强太多了,刘备本皇族出身但出生时已家道中落只能以编草席为生,颠沛生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刘备看人很准的,关羽和张飞能力是他最早发现的。而且刘备很会做事与之结拜为兄弟,把他们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为自己服务,成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关于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充分说明刘备的看人之高明,刘备在生前从不用诸葛亮带兵打战,就只是用诸葛亮做“后勤部长”。因诸葛亮做事细致面面俱到有大局观,是宰相之才。但过于小心谨慎缺乏冒险精神,不是一个优秀的带兵统帅。



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有道理的,过去老人们常说“叫唤的狗不咬人”也是此等道理。一些人平时说起事来夸夸其谈,但做起事来一无是处。


那马谡就不可用吗?我看不见得就看怎么用。其实马谡是可用的,但不能马上委以重任指挥街亭那么大的战斗。应让他循序渐进由小做大,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让他的才华在战争中得到充分的锤炼,这样马谡在未来绝对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统帅为蜀国开疆拓土,青史留美名。

其实“纸上谈兵”的赵括也是如此道理,让一个没有经过战争历练的书生去与一个身经百战的“杀神”白起作战,不败才怪了。


黄金涛7


白帝城托孤,刘备奄奄一息,马上就要死了。这个时候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排好身后事。刘禅的继位,蜀国的权力分配,各文臣武将之家的互相制约。
就在这紧急的档口,刘备单独将马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提出来,特意苦口婆心的嘱咐诸葛亮,此人不可重用。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隐情?



三国里面:用人第一是曹操,识人第一是刘备。

刘备起自微末,这江山可是一刀一枪自己打下来的。我们可以想一想,他手下的关羽,张飞,赵云,法正,诸葛亮。哪一位对他都是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刘备在看人这方面是非常准的,识人之名三国第一。

那为什么刘备会对马谡的能力怀疑呢?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是刘备临死前对马谡的评价。 看到这个评价,我们是不是想会想起历史上的另外一位名人——纸上谈兵的赵括。



我们翻开三国志,可以看到,刘备对马谡的评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在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的。

临死之前,时间就是最宝贵的,刘备为什么单独要把马谡提出来说话呢?

原因有以下两条:

1.马谡此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2.丞相诸葛亮对他很器重。

这两条就是说马谡这人就像赵括一样,没有经过实战经验考验,但是他喜欢他论军事,而且当时的蜀国丞相,实权人物诸葛亮对马谡很器重。

打了一辈子仗的刘备,深知打仗不是纸上谈兵,那是要死人的。一个对战争毫无敬畏心的人,他所做出的决策一定会很轻率,不会考虑方方面面。

当时诸葛亮身为丞相,他的军事能力,其实是远低于他的政治能力的。一个军事能力不强的统帅,再加上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的参谋,这俩人凑在一起一定会引起大乱。这才是刘备最担忧的问题。



3.马谡最后终于不负刘备的期望,惹出了大祸。

建兴6年,诸葛亮第1次出祁山,当时有老将魏延和吴壹等人,大家都希望这二人当先锋。

可诸葛亮不顾大家反对,毅然决定让马谡当先锋官,统领大兵,最后马谡被张郃打败。诸葛亮进无所进,只有退军到汉中。并为了严肃军纪,含泪杀了马谡。

我们不怀疑诸葛亮是准备为了历练马谡,因为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就让马谡做了参军,每天晚上与马谡谈论军事昼夜达旦。

可不幸的是,马谡就跟赵括一样。满肚子经天纬地的才能却无用武之地,最后被诸葛亮一刀给杀了。



所以诸葛亮在杀了马谡之后才想起刘备的话,才见识到刘备的识人之名。后悔不已。


少校柳下惠


选用人才,除了德才以外,还要看人才是否知进退,有行止。看德才,是静态思维,也很重要,但忽视了人才的动态,一个人天天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要有一个总开头。很多人才的坠落,就是没有一个总开关。某单位招司机,出了一道面试题,说什么悬崖旁有一块金锭,你会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多远才安全,有人答XX米,只有一个回答,离悬崖越远越安全。面对金锭,只有一个有闸门。军队中有句名言:“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服从就是一道死闸门。反过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就要求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也要担抗命的政治风险。马谡,不知行止,诸葛亮是下的死命令,马谡既使有高见,也应当诸葛亮面说出来,而不能我行我素。我做考试二十年,从没出过失误,我坚持一条,一切按省考院的规定办,只有一次,省考院改变了一条规则,公务员考试排座位,要求把职位打乱来排,我向省考院申诉了不同意见,按职位来排,有利于考生互相监督,有利于监考。事实证明,公务员笔试的公正性一致是公认的。


朵朵佬爷


刘备对马谡的评价只有一句话,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只有这八个字。因为刘备历尽乱世沧桑,成败荣辱,最实际最现实,所说所想都是符合实际情况和切实可行的,从这个角度看人觉不会偏差大。这点即便孔明也不如。只不过孔明花花肠子多,善于揣摩人心,而且都能奏效 这点刘备不如他。刘备从这个角度看马谡,觉得他说的话总是夸大书本的兵法,免不了大事琢磨小了,或者小事夸大了,让刘备皱眉。小事琢磨大了倒没什么,大事的时候心里没数或者乱弹琴就会有大麻烦,比如街亭之败。但是孔明是兵法派,马谡的花花肠子正好对其胃口,他难免只看其谋,而忽略是否合乎实际。所谓一美遮百丑,正好把孔明的眼睛遮住,一直遮到最后守街亭。马谡是最大的定时炸弹。整个三国把孔明从头骗到尾,这点司马懿不如马谡,哈哈!马谡正好对孔明胃口。


浩浩和汤汤


我认为并不是刘备有先见之明,不是刘备对马谡有偏见,刘备看不上马谡的原因是马谡的哥哥马良。

马谡的哥哥马良当时也很有名气,主要在荆州辅佐关羽,而且马良的名声很好,但是光名声好没有用啊,刘备看的是最后结果。

关羽发兵攻打襄樊时,当时关羽部面临吴魏两线夹击的战况,可是马良对如何防范东吴来袭拿不出太好的办法,当时关羽部像前拿不下襄樊,向后又打不退东吴,最后关羽兵败身死丟了荆州,马良可以说负有很大的责任。

在刘备了解了关羽败亡的经过后,肯定对马良大失所望,而现在马良之弟马谡也很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看重的人刘备肯定也会观注些,再了解了马谡也是爱夸夸其谈的人后,刘备联想到马良肯定也觉得马谡也是徒有虚名的人,所以在临终时特意叮嘱了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可诸葛亮当时不以为然,事后马谡丢街亭后证明刘备是对的。

刘备作为蜀国英主肯定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看人看的很准,不得不令人佩服。


天宇的文史情怀


刘备活着的时候,估计马谡的名声已经如日中天了。文韬武略,估计是很多人心目中隔代大将军接班人了。也就是关张身后的统帅候选人。不论是关张还是魏延包括赵云和诸葛亮都应该是对其赞许有加的。而刘备、法正等人也挑不出其大毛病。没有直接提拔马谡也是跟一开始不给诸葛亮独立指挥权同样的原因:聪明不代表能实干。刘备想做得更稳一点。刻意打压马谡是为了保护老班底的安全。诸葛亮则是因为急于培养接班人,利用荆州集团最佳种子选手遏制益州本土两方势力才破格提拔马谡。不用魏延也是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但也不排除诸葛亮意欲保护魏延,同时急于建功又不敢任用益州本土的将军不小心出了昏招。

还有一种可能:刘备不曾说过马谡言过其实,而是重点要栽培马谡。诸葛亮说自己没听刘备的话是为了转移视线,掩盖自己刻意打压益州本土势力的用心。说自己看走眼总比让人揭发出荆州集团搞小团体和对其他人做小动作要好看些吧。事后自降三级也是跟刘禅一起演苦肉计而已。有人分析过,蜀汉最早灭亡跟诸葛亮、刘禅的统御能力不足,一直无法真正控制益州本土势力有关。


虚拟佛子


马谡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曾经跟随刘备入川,做过成都令,越太守。精通军事理论,也有过智慧之举。反间计使司马懿差点送命。是个谋士,不是个军事家。

刘备字玄德,汉中王,三国演义里,一代枭雄。三英战吕布,也是个马上君王。顶级政治家,识人准确。白帝城托孤,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未听刘备之言,差点送了自己的命。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刘备死后,马谡被诸葛亮重用做参军,孟达反水被司马懿识破被擒,诸葛亮大惊,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问道谁可守街亭,马谡挺身而出,诸葛亮告诫说,街亭虽然小,但是非常重要。马谡愿立军令状,诸葛亮大喜,诸葛亮对马谡非常器重,到了街亭,马谡不听王平之言,屯兵于孤山之上,司马懿大喜,听是马谡守街亭,说道马谡徒有虚名,庸才也,诸葛亮重用此人,岂能不败。街亭失守,诸葛亮安排兵将各自行动,准备启程返回汉中,忽报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往西城县而来。诸葛亮身边无将,老弱残兵几千人。诸葛亮焚香抚琴,泰然自若。司马懿疑心有诈,率兵撤退。这就是历上闻名的空城计。

回去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叹马谡一代理论家就这样完了。

马谡实战经验不足,平时喜欢高谈阔论。刘备是很精明的政治家。看出马谡的不足之处。诸葛亮杀马谡是恨,诸葛亮一生谨慎,从未出错。信任马谡,把蜀国的重要的事情相托。而马谡令他难堪,能不杀他而泄心中怨恨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