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皇权一直都比较稳固,没像其它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

十早韦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统治天下只有区区十余年,而反观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其却能一统天下276年。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清朝皇权被牢牢握在统治者手中。(撇开同治、光绪两个傀儡皇帝被慈溪控制以及年幼的溥仪不说)

纵观有秦一朝,其主要亡在宦官赵高和暴虐昏庸的秦二世手中。赵高独揽大权,为所欲为,而胡亥又愚蠢至极,以至于断送秦国江山。而反观清朝,从其入主中原后,前面七位皇帝的皇权都不曾坠地不收,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更是在执政期间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并且勤于政务,有效防止了宦官、外戚揽权,将皇权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朝代想要千秋万代,自己手中必须得握有大权。

故本文将从外戚、权臣、皇帝自身以及清朝制度四个方面来看待清朝是如何防止大权旁落的,最后再加以总结。

在防止外戚夺权方面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里,外戚夺权的例子并不少见,汉有吕后夺权,唐有武则天改天换日,辽有萧皇后临朝摄政。而清朝便是吸取了诸多的历史教训,对外戚的防范和控制有了自己独特的举措。

因此努尔哈赤设立了八旗制度。这个时候的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清朝入关以后,皇太极更是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也为了达到增强军事力量和笼络人心的目的,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这样一来便直接加强对旗人的束缚,也加强了对一些亲王以及贝勒的约束,让他们手中权力不能过大。

八旗制度在清朝初年时,在统一全国及维护朝廷统治中发挥了最重要,同时对于防范外戚执掌大权也有着一定的牵制作用。

在防止权臣和朋党揽权方面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雍正皇帝将其发挥到了极致,用的方法虽然有点有点“不体面”,但是却很实用。

这便是所谓的“密折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俗说的“打小报告”。这与明朝负责情报收集的锦衣卫有点相似之处,这种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而所奏的内容几乎什么都有。除了社会上的一些小道消息以外,众多官员的隐私也都成了密折上的内容。除此之外,官员之间可以利用密折相互告密,以此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

久而久之,官员之间相互猜忌和堤防,难以勾结在一起,故权力也就无法集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君主专制,并且有效地防止了大臣揽权。

清朝皇帝勤政

纵观整个清朝,我们不难发现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快,使得外戚、权臣难以找到揽权的可乘之机。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的领导之下,国内改革颇多,国力逐渐强盛,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也较为迅速,为清王朝走向鼎盛做出巨大贡献。

康熙在位期间,废除“圈地令”,永远停止圈地,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另外他还下令所圈土地要退还于农,并且鼓励开荒,开荒越多,得到的官职也越大,这极大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为清朝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雍正在位期间,皇权专制走向顶端。其先是大力改革、整顿吏治,其次便是让密折制度得以完善,强化君主专制。除此之外,还施行摊丁入亩,就是你们家有多少人就可以分多少土地,按人口分配,这一举措导致社会人口急剧增多,在道光年间人口突破了四亿大关。这样一来一方面斩获了民心,另一方面也使得皇权牢牢握在其手中。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的文治武功方面都有所作为,在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基础下,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这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一来使得民心所向,二来皇帝亲力亲为,没有给小人留下夺权的机会。从统治时间来看,康熙的六十年,雍正的十二年,乾隆的六十一年,这三人都将皇权紧紧地抓在手中,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勤政,皇权才不会旁落。

在制度上防止皇权旁落

军机处内景

例如康熙成立南书房,想要加强皇权,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雍正帝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其作用为处理紧急军务,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乃是绝对的亲信。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这其中没有王公贵族,也没有内阁大臣,所以皇帝大权不会旁落,臣子也不会阻挠旨意,让雍正手中的权力得以达到巅峰。

结语

纵观有清一朝,其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国祚276年。其能够存在这么久,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皇权没有旁落。

在清朝的发展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功不可没,三位皇帝在位133年,在此期间,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另外,皇帝的勤政让他们成为百姓中意的君主;密折制度让朝中大臣无法勾结在一起,逐渐加强皇帝的权力;而军机处的设立也让皇帝手中的权力达到巅峰,使得王亲贵族、内阁大臣都无法阻挠旨意,皇帝得以乾纲独断。

以上便是“为什么清朝的皇权一直比较稳固,没像其他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的主要原因。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创作不易,请多支持,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参考资料:《大清十二帝》、《清史稿》、《雍正皇帝》


泽放史


因为清朝是对权利的内外各方制衡做的最好的王朝,同时也是中央皇帝集权做的最成功的的王朝。

纵观历史其他朝代,导致大权旁落的势力主要有:宗室外戚、宦官、朋党。

有清一代,这几大势力都被限制的很好,因此没有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

对宗室外戚的限制

满清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王朝初立时非常依赖宗室外戚的势力,可以说宗室外戚是满清皇权旁落的最大危险。

但是自康熙以来,就开始逐步限制宗室的权利。

康熙通过设立“南书房”,逐步摆脱“亲王议政”制度;雍正开创军机处,直接将内阁变成了私人秘书;

乾隆皇帝更是乾纲独断,把任何皇族人物都排除权利核心之外,形成了亲王宗室不入军机处的潜规则,这一制度到慈禧时才被打破。

对宦官的限制

自古以来,宦官太监是最容易破坏政治秩序的群体,汉、唐、明都深受其害,满清成立之初,就以史为鉴,时时防范太监干预朝政。

顺治皇帝一进京,就颁布了严禁太监干政的铁牌三块,分别设立在内务府、刑慎司和交泰殿。

<strong>


清代皇帝很好的执行了这项制度,即便后来的李莲英,也只是慈禧的奴才和发声筒,翻不起大风浪。

所以终清一代,一个能够干预朝政的大太监都没有出现。

对朋党的限制

官僚集团往往是封建王朝最大的敌人,他们擅长钻制度政策的漏洞,占皇帝便宜,为亲人朋友谋取利益。

满清深刻吸取明朝亡于党争的教训,将权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并通过宗室贵族来牵制文官集团,而在宗室内部和文官集团内部都互相牵制,通过完善的权力制衡系统,有效的避免朋党带来的危害。

满清是外来政权,一直以来都有危机感,满清的统治者们时时提防社稷倾倒,大权旁落,因此也勤政治国,对权利不敢有丝毫放松。


飞马观世界


为什么清朝的皇权一直都比较稳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细细的探究一下。

01 完善宦官制度

清朝虽然是承袭了明朝的制度,但在太监问题上,由于汲取了前者的教训,因此清朝统治者实际上对太监心生厌恶。所以制定了十分完善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太监,限制太监的言行,令太监彻底成为皇家的奴才。而且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将约束太监的规章制度世代传袭,使得太监失去了干预朝政的机会,所以终清一朝,也就没有出现过太监干政、太监误国的情况。

而清朝完善的宦官制度也并非一日之功,它也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清初入关时,由于太监的人数激增,为了方便管理,顺治帝设立了十三衙门,与此同时,顺治帝也颁布了许多法令限制太监的行动:

“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事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结交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字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

并且在顺治十二年制下严令:“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劣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

在康熙即位后,他则对宦官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他罢黜十三衙门,恢复了内务府。并且设立敬事房,康熙六十一年下旨:“设敬事房五品总管一名、五品太监三名、六品太监二名。”至此,清朝太监才正式被授予官职,只不过最高也只有五品,康熙通过降低宦官的品级从而很好的打压了太监势力。

02 设立军机处:加强了君主集权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央权力机构的重大改革,军机处无专官,所谓的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其实都是以原官兼职。

而且,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是出于皇帝的意愿安排,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处自建立起,只是奉旨办事的机构,因此军机大臣并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兴风作浪。

03 完善的王爷制度

在清朝的王爷,他们的日子要比明朝的王爷苦多了。因为清朝的王爷们不仅被严格限制在京城,而且其爵位也是一代降一等,如果后世子孙没有为朝廷立过什么功劳,最终只会被降为平民。

清朝只有12个铁帽子王不受限制,可以世袭罔替,因此满清统治者根本不必担心王爷们会兴风作浪。

以上就是清朝的皇权为什么一直比较稳固的原因。


渔公子读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朝统治者满族是起于东北的一个新兴族群。为了争夺天下,对中原王朝的兴衰有深入地探究,发现中原王朝王纲不振有四大原因:一是皇帝怠政,二是皇室内讧,三是外戚干政,四是宦官擅权。清室对此四个方面均釆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

第一,清室皇帝都比较勤政。特别是康雍乾嘉四朝,基本都能做到勤于政务,深夜读书学习,批阅奏章,早晨临朝听政,从不懈怠。大事皇纲独断,不轻易委予他人;第二,清室虽然在皇位继承上也内斗不断,但并未酿成大禍,这与皇室对宗室的严密控制有关。清朝虽然也封近亲宗室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但这些封爵只有俸禄,沒有领地,更沒有军备,所以掀不起大浪;第三,清室对外戚控制更严,外戚只享有一定的经济特权,但从未出现过外戚独擅朝纲的情况;第四,清室的阉人在宫内只有侍奉洒扫之职,沒有干政议政之权,如有干政者,一律处予严刑。像为清室服务的江苏杭三织造,在明朝室全为宦官把持,而清朝从不用宦官,而是用内务府包衣奴才。在清朝也未有派宦官监军等事。即使清末的大宦官李莲英也沒有多少实际权力,也算小心翼翼,不敢干预朝政。正是这些措施的得力,所以清室皇权一直比较稳固。但是,也正因如此,清室一直比较保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願接受现代文明,终于腐朽沒落,国破家亡。


陈老师224723857


1.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与。 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合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然保存。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而顺治十五年(1658年)仿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在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和文渊阁、体仁阁、东阁设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 清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中,随着入关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专制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障碍。

2.南书房 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除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3.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消。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天清日晏2013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入关以来历经十位皇帝,其中有七位皇帝都有实权,之后的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都为傀儡皇帝,除去宣统皇帝溥仪只在位三年且年幼不说,同治和光绪两朝的政权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可以说清朝入关后的前七位皇帝加上慈禧太后这八人掌握了清朝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权,大权旁落的时候极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清朝的皇权高度集中,其集中程度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历史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君主集权制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最好的写照。但是一个制度刚兴起时也是不完美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君主集权制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就比如宋朝之前的大臣可以坐着与皇帝对话,到了宋朝就变成了大臣站着与皇帝对话,明清时期大臣则变成了跪着与皇帝对话。其中由站到跪是一个转折点,其原因就是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皇权高度集中。没有了宰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君权再也不用与相权抗衡,天下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到了清朝,则将皇权进一步集中。既然已经没有宰相了,皇权相对于之前的王朝已经十分集中,为何清朝还要进一步集中皇权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就是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大大小小的王朝几十个,但能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少数民族也只有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和建立清朝的满族,而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其原来的民族文明落后中原文明。就比如在清朝政权刚建立时,其内部还是比较落后的部落奴隶制度。原因就是明朝对关外的民族实行排外政策,导致关外民族的制度发展与中原脱节。正是由于清朝之前的部落奴隶制度,导致爱新觉罗家族壮大并统一全国后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是全国的“主人”,从满族大臣在皇帝面前得自称“奴才”就可以看出。而且“奴才”这个称呼不是谁都可以用的,像汉族大臣就只能自称“臣”。“奴才”在满族人眼中就是自家人的意思,满族官员自称“奴才”意思就是跟皇帝走得近,汉族大臣是不可能享受这份“殊荣”的。基于这种主仆观念,清朝统治者当然会集大权于一身,丝毫不放手。

其次清朝也是吸取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才进一步集中皇权。清朝入主中原后对历朝历代的失败都做了总结,尤其对明朝更是做了大研究。明朝后期皇帝多慵碌,而清朝统治者就认为皇帝庸碌会导致大权旁落,造成朝中朋党相争。明朝也正是朋党相争最严重的朝代之一。所以清朝的皇帝个个勤政,就连懦弱无能的咸丰帝也继承了勤政这一特色。勤政的好处自然是事必躬亲,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清朝能够将皇权进一步集中,也得要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行。在一个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人治是大于法治的。所以说若统治者拥有雄才伟略,那么国家就能高速发展,若统治者碌碌无为,国家只能坐吃山空,可见皇帝对国家的发展起多么重要的作用。那么能否做到独揽大权就与皇帝本身的能力有关了。像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在前几任有能力的君主的管理下,明朝前中期也实现了集权。但随着明朝皇帝能力的逐步下降,对于政事慢慢懈怠,皇权也就慢慢旁落了,又由于没有宰相,导致旁落的皇权不能集中于某一人之手,那么就会导致两个或数个团体争夺这些权力,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东林党与阉党、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党派之争,最终只会让国家走向灭亡。而清朝很幸运,没有出现慵懒的皇帝,个个都十分勤政。

纵观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能够做到向清朝这样帝王整体都十分勤政的王朝绝无仅有。而且清朝更是连出康雍乾三位伟大帝王(乾隆帝前期还是比较有作为的),这三位君主统治清朝的时间又长达134年,占据整个清朝入关后历史的一半,正是这三位君主将皇权一步步集中的。康熙帝亲政后先是慢慢摆脱亲王议政制度,然后通过设立南书房将内阁拟票由原来的在朝堂之上变成皇帝私下授意。雍正帝登基后首创军机处,将其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乾隆帝登基初虽然废除了军机处,但仅仅两年后又因实际需要复设军机处,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自此以后军机处就成为了清朝的权力中枢,又由于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想旁落都难。当然掌握皇权的不一定是皇帝,也可能是慈禧太后。

皇权高度集中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但是在世界大变革中,在世界各强国的共和制和立宪制中,清朝的这种皇权集中制就显得十分落后了。也正是因为清朝的皇权高度集中,使得统治者十分贪恋权力。在鸦片战争后清朝最落后的就是制度,可直到清朝快要灭亡了慈禧太后也不愿意实行君主立宪制,最大的原因就是她尝到了权力集中的甜头,不愿意放权。制度的严重缺陷,使得清朝的历史定格在了1912年,这一年,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结束了。但这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只有结束旧有的落后制度,才能实行更加先进的新制度。而中国也摸索了数十年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制度,最终发展到了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正在慢慢实现。


风尘讲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抛开清朝后期的统治(后期清朝的命脉已经掌握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新军),我们看清朝其他时间段。纵观一下,唐代武则天的武氏集团也好,宋朝秦桧也罢,还是明朝的东厂、西厂的宦官,确实都出现了皇权落到他人之处的现象,而且尤其是宦官这一角色的存在,也是多次因为专权问题而被人们所熟知。但是,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在受到汉族人民的反抗(白莲教、天地会),不但没有使得权力被分散,反而很集中,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还有元朝),对于皇权的把握都比较好吗?

首先: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朝代的存在,在开国建都之际也是有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可以借鉴,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尤其是游牧民族统治汉族,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所以,清朝皇帝更要做好管理国家的功课。为了保证大权在手,防止被将帅专权,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首先采用的是八旗制度;另外,吸取明朝的教训,做好防止宦官专权的问题隐患。加强权力的集中统治。对内,采用满汉交融,鄙弃重满轻汉的错误观点,保证国内的安定。

所以,前面有这么多的朝代可以借鉴,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说是一个爱学习的皇帝,另外我们都知道,在学习上,皇帝自小的课程安排的是非常充足,满族文化要学,蒙古文化要学,汉族文化也要学,而康熙和乾隆就是很好的例子。


历史上的小书童


大清王朝的统治者们非常的务实。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整体比较勤政的朝代,可以说大清王朝是绝无仅有。而且,大清王朝还是接连三代勤政,即康熙、雍正、乾隆他们都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并且坚持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从康熙十四年到乾隆四十年)。在相对治理之下,封建统治大清王朝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被推向了巅峰,而中国的版图也被扩充为最大,也为现在我国领土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很多人会提出质疑,唐朝时期的版图是超越了大清的,但是唐朝时期很多领土只是名义上的归属,唐朝的中央政府对边境地区并没有做到有效的管控。但是大清王朝却做到了对每寸领土的管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功绩。

在这些骄傲的政绩的背后,是大清王朝三位君主的不懈努力,也就是后人所说的“皇权集权制”。康熙皇帝登基之后,废除了亲王议政制度,后来他又通过“南书房”这个讲学机构,将内阁投票搬到了朝堂上,变成了帝王私下授意而为之。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开创了军机处,也就是说内阁变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皇帝的命令可以直接传达给下属,投票这一过程直接就略过了。

乾隆皇帝登基之后,立即宣布:我朝帝王历来就是乾纲独断!将集权统治之霸气侧漏无疑。乾隆皇帝通过对宗室、外戚、朋党、官宦甚至是普通人民的权力之彻底打击限制以及思想钳制等手段,真正做到将中央大权集于一身。

所以,皇帝集权程度的多少,这和皇帝的个人能力水平有关。所以,大清王朝的皇权集权制度也没有维持太久。

大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抑制外界分权势力最好的一个王朝,这是皇权集权制被肯定的一面,但它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咸丰皇帝死后,两位“载”字辈的皇帝都被慈禧太后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也是皇权集权制负面影响的恶果之一。

制度上的缺陷,最终将大清王朝推向了历史的深渊。大清王朝奖金300年的基业,被定格在公元1912年,而从此中国也结束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统治,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公元前


纵观历史上王朝的大权旁落,通常都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一是主少国疑,外戚干政。二是帝王昏庸,宦官秉政。三是结党营私,权臣乱政。清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自从顺治帝1644年入主关内以后,就无时不刻以一种高度的危机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王朝的封建政权。满清的王朝政体设置基本上是照搬前朝明朝的,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即位后,为了感激太监集团的大力支持而重用太监,使明一朝多次出现太监干政的局面。清朝统治者出于对宦官干政的深刻防范,顺治帝时,废明太监制度,设宫执事、司礼监、司设监、御用监、尚膳监、尚衣监、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等十三衙门,太监人数也减为九千人。康熙十六年又废十三衙门,设总管内务府,置总管太监两人,管理宫中一切事务。清建国后,吸取前朝灭亡之鉴,严禁太监参政,太监地位一再受压制,参政机会大为减少,并且整个清朝太监不参与军事,还不允许离开京城。所以太监在清一朝始终没有兴风作浪,虽然晚清两大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极受慈禧皇太后宠信,但一个落了个身首异处,一个只不过是处处听命于慈禧的忠实奴才。其次清朝对于王族参政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许多王爷只给予大量庄田,允许其过上富家翁的生活,但参政的权力极少,也不允许随意离开京城。虽然清初权臣多尔衮和鳌拜曾专权一时,但都是昙花一现。康雍乾三朝帝王都励精图治,始终注意打击结党营私及朋党之祸,所以都牢牢把握着皇权,未造成大权旁落的局面,至于光绪帝始终被慈禧把持皇权,那也是统治者内部的权力的易主而已。


含谟吐英


有一首歌唱的特别好,好像就是《雍正王朝》的主题歌吧,“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句用在解释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合法性是最有说服力的。本来,满清以区区几十万人,定鼎中原,给主要包括汉族的上亿其他中国人当家做主,不仅一直就被所谓的正统思想认为是机缘巧合,得国不正。甚至就是到了满清政府灭亡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还有很多人秉承狭隘的民族观念,认为多尔衮携清兵入关时异族入侵。其实,当年不仅明朝的遗老遗少和老百姓没想到满族人到了北京一下子就呆了二百六十八年,就是很多满族人自己,都认为自己早晚也要回到关外的龙兴之地。回到陪都盛京。为啥呢,就是因为整个满族群落同它面对的汉族群体,实在太小了,感觉自己无能为力。据史料记载,多尔衮在武英殿第一次听政之后,就有很多满洲将军不同意迁都北京,甚至还准备像过去一样,彻底抢劫一次就返回关外。必须承认,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三人不仅仅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尤其是皇太极和多尔衮兄弟二个,更是拥有治国理政,安邦天下的大胸怀。还是在接到吴三桂请求清军支援,共同剿灭李自成的时候,多尔衮就听从了汉族大臣范文程的劝谏,采取了和以往不一样的入关政策和军事纪律。在对待明朝的遗老遗少问题上,除了本能地对崇祯直系后代予以警惕之外,他们不仅仅厚葬崇祯,对他的后妃们也是给予尽可能的照顾。同时规定老百姓税银一律按照万历年的标准,后来的各种“响银”完全取消。很多很多人对满清诟病最多的一个是所谓的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另一个就是跑马圈地。试问,中国历史上几千年,城头大王旗不知道换了多少次,哪一次不是血流成河?战争过程发生人员死亡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嘉定三屠完全是汉族降将李成栋的杰作,而扬州十日在历史证据上也颇为稀疏,至少在当年扬州人口数量上,是不符合逻辑的。八十万?当年北京人口有多少?跑马圈地?满族人当家做主了,怎么可能让明朝留下的无主之地荒废下来?他们没有圈禁有名有姓的老百姓土地。这些一直到今天对满族人的积怨,请理智对待。1644年,顺治入主紫禁城,除了善待朱明王朝的遗老遗少之外,把维护和管理十三陵作为严格的规定执行下来,派专门兵丁守卫,这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的事情。整个清朝时期,只有在雍正年间发生了十三陵盗挖,虽然什么也没有得到,但守陵大臣还是遭到皇帝的训斥。想想晚清灭亡之时,清朝的东西二陵几乎都遭到了盗挖和破坏,虽然不能说是国家组织的,但孙殿英之流也算是汉族民国的军人。不去挖明十三陵倒也是“盗也有道”,其胸怀和满清统治者无法相比。

十年五月的时候,他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天下初定,疮痍未复,频年水旱,民不聊生,饥寒切身,迫而为盗。魁恶虽多,岂无冤滥,胁从沈陷,自拔无门。念此人民,谁非赤子,摧残极易,生聚綦难,概行诛锄,深可悯恻。兹降殊恩,曲从宽宥,果能改悔,咸与自新。所在官司,妥为安插,兵仍补伍,民即归农,不原还乡,听其居位,勿令失所。咸使闻知。”

这是一道亲民的诏书。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

.顺治帝亲政以后,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在稳定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入关之初,虽然公布以明朝会计录征收赋税,但战乱之后,地荒丁逃,赋无所出。再由于连年用兵,国库耗支巨大,已入不敷出。

各直省钱粮缺额已至四百余万两,“赋亏饷诎”,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顺治帝认识到“兵饥则叛,民穷则盗”的道理。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比较突出的有鼓励垦荒等政策。

在大学士范文程等人建议下,于顺治十年以后推行屯田垦荒,不管是穷人富人,都予以鼓励。重点地区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四川及北方各省,由政府发给牛犋籽种,招民开垦。

顺治十三年秋下令鼓励富人垦荒:“如有殷实人户,能开至二千亩以上者,照辽阳招民事例,量为录用。”十四年夏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则例中规定督抚按及道府、州县、卫所等各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同时还规定了文武乡绅及贡监生民人等垦荒的奖励办法。

当时由于战乱,不仅出现地荒丁逃的现象,还有隐匿土地及占垦明代藩王勋戚地产不报的情形,以致官府所掌握控制土地的数量很少,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顺治帝亲政后对隐匿土地者实行了宽大政策:“直省报荒地方有隐漏田粮以熟作荒者,许自行出首,尽行免罪。其出首地亩,即以当年起科,以前隐漏钱粮概不追究。”

此外,顺治帝为了不“苦累小民”,多次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产贡品,并一再蠲免受灾地区的钱粮,以休养生息。

如上这些举措,极大地稳定了清初的社会局势,赢得了天下百姓的心,同时,开启了康乾盛世的的大格局。

到了康熙王朝,除了我们熟知的平定三番,统一台湾,平定准格尔叛乱,巩固蒙藏关系,抵御俄国入侵之外,在藏富于民,发展生产,选贤任能,洁己爱民方面也是用尽了心血。尤其是康熙五十一年,他规定国家对丁银(人头税)永远按当年的份额收取,永不加负。(从当年到嘉庆道光时期,清朝人口增加了三倍,但是税收一直按照康熙五十一年数量征收)同时尊儒重教,仰慕先贤。每次南巡,都是去时候祭拜孔府,回来时祭拜明太祖。这种博大的胸怀,无不感动着汉族仕民,极大缓和了民族矛盾。借助电视剧,对于雍正皇帝我们了解的更多了。在有限的十三年里,他做了许多王朝几代皇帝都做不出的贡献,清理亏空,摊丁入亩,耗羡归公,改土归流,整顿吏治,除豁贱籍等等,每一项都是可歌可泣的善政。到了乾隆朝,更是把其祖父和父亲的爱民精神发扬光大,仅仅是六次蠲勉全国钱粮的行为,可能在封建历史上属于空前绝后的。要知道,在那个时代,钱粮是国家税收的根本,占比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他还有盐税,关税等),放到现在,那几乎就是停收国家税收六次,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因地方灾害的蠲勉,总共不下几万万两。清朝人口之所以大爆发,就是国家的富民政策让人丁兴旺。请不要单单说是土豆地瓜的出现养活了三四亿人口,没有正确的惠民政策,有啥也白扯。人民生活安逸,对其平稳统治就打下了根本的基础。说这些也是就标题论标题,并没有完全美化清朝。封建帝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客观事实不能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