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说:康熙去看望装病的鳌拜,掀开鳌拜的被子后,康熙立刻回宫要杀鳌拜。你怎么看?

彭吉光


民间流传康熙与鳌拜的故事有很多。话说这么一天, 鳌拜正在家里试穿龙袍,沾沾自喜呢,没想到康熙皇帝突然到访。措手不及的他,来不及换装,只能装病躲到了床上。就在嘘寒问暖之间,康熙发现了鳌拜所穿服饰。这颜色竟然是皇家专用,鳌拜竟然如此大胆,阴谋犯上作乱。康熙不便发作,回到皇宫后,便有了杀鳌拜之心。这故事是真的吗?很显然不是,鳌拜有擅权之迹,却无谋反之实。

鳌拜曾经跟随皇太极、多尔衮南征北战, 他经历过皮岛之战,松锦大战,又带兵剿灭了李自成、张献忠。可以说,鳌拜为大清入主中原,一统江山,建立了赫赫功勋。顺治皇帝驾崩后,鳌拜更是因其忠勇,受命辅政。随着权势日增,鳌拜开始私欲膨胀了,他结党营私,骄横跋扈。特别是索尼死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他借机除掉了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独揽朝政。

鳌拜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品行不端,目无法纪,更重要的是,他已经严重威胁皇权,制约到了康熙的执政。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果放任鳌拜猖狂下去,康熙最后势必就成了傀儡。因此,康熙之所以要除掉鳌拜,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康熙想从鳌拜手中夺回失去的权利,做真正的万民之主。

在擒拿鳌拜前,康熙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孝庄太后,大臣索额图等人的帮助下,康熙秘密将鳌拜的亲信调离京师,又派心腹控制了京师防务。而鳌拜,对康熙的一举一动,竟然毫无察觉。鳌拜以为自己勇武不凡,而且还手握重兵,党羽众多,他根本没将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对鳌拜虎视眈眈,而鳌拜却以为康熙还是懵懂少年,只知玩耍。

康熙八年(1669), 鳌拜终被一群布库少年所生擒。此后,朝臣们议出了鳌拜30款大罪,按律,鳌拜难逃一死。鳌拜身上的累累伤疤和往日功勋救了他,康熙念及鳌拜昔日功勋,加之鳌拜并无谋逆之实,这才留了鳌拜一命。当年,鳌拜死于牢中。

鳌拜作为满洲第一勇士,权倾朝野的顾命大臣,最后竟然败在了16岁的少年皇帝康熙手里。成王败寇,不得不说,相比康熙的睿智果敢而言,鳌拜还是稍显稚嫩了。鳌拜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呢?因为他太过自大了,又太过小瞧康熙了。

鳌拜谋反,并无实据,因此,鳌拜才能免于一死,如果鳌拜真的穿过龙袍,康熙又岂能轻饶他呢。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更是恢复了鳌拜名爵,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又下旨赐予鳌拜祭葬,追封其为一等超武公,世袭罔替。这更加说明,鳌拜其实还是忠于大清的。因为一位反贼死后是决计不会有此殊荣的。


风雪梦不逝


康熙探望鳌拜,发现鳌拜被子中藏刀,进而下定决心除掉鳌拜,这个故事出自于清朝皇族昭梿所著的《啸亭杂录》。

关于康熙与鳌拜之间的这样一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且还被一次次的搬上了电视荧幕。

顺治皇帝去世,除了让康熙皇帝登基外,还为他安排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署理国政。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处于四人中最后一位的鳌拜,开始逐渐的把持朝政,“四大臣辅政”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鳌拜专政”。

特别是在首辅索尼去世后,鳌拜更加的肆无忌惮,在康熙皇帝已经亲政的情况下, 竟然在朝堂上公然以恐吓的方式,逼着康熙皇帝下旨将苏克萨哈全家杀掉。擅杀苏克萨哈全家,给予了康熙皇帝以极大震撼,同时也让鳌拜更加的嚣张跋扈,肆无忌惮,这也进一步激化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之后就发生了“鳌拜被下藏刀”的故事,这则故事并不是出自于《清史稿》,而是出自于《啸亭杂录》。

《啸亭杂录》的作者是清朝宗室成员爱新觉罗·昭梿,这个名字大家比较陌生,而他的爵位封号大家一定会非常熟悉,那就是和硕礼亲王。没错,昭梿正是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同时也是礼亲王爵位的袭承人,只是后来被嘉庆皇帝革除了世袭爵位,还有他人袭承。关于他我们按下不表,还是继续说鳌拜的事情。

根据《啸亭杂录》中的记载,鳌拜又一次故意称病不上朝,于是康熙皇帝在退朝后主动到鳌拜的府上府上进行探望,鳌拜就在床上与康熙皇帝会面。谁知期间竟让从鳌拜的被下搜出了一把刀,众人皆惊,只有康熙皇帝说了一句“满族勇士,身不离刃,这是本色,少保没有忘本。”缓解了现场的尴尬。于是康熙皇帝回到宫中,立马决定要彻底的除掉鳌拜,随后就是康熙皇帝利用索额图训练的布库少年“智擒鳌拜”的故事了。而这件事情也成为日后不少人判断鳌拜有谋反之意的重要证据。

其实,关于这则故事的真假一直以来都有着诸多疑问。说他的是真的,是因为《啸亭杂录》为清朝皇室昭梿所著,书中大部分的内容均为故事和实例论述,有着一定的说服力,并且在后世的历史研究中被广为应用。

但是单从这则故事来说,我认为其真实性还是有待商榷的:

一来,这则故事与顺治皇帝当初探望多尔衮的剧情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不免有借鉴之嫌。

二来,当年莽古尔泰“御前露刃”,遭到了极为严厉的处罚,被直接革去了和硕贝勒的头衔,康熙在事后却没有追究,也没有列为大罪,这也让人产生了疑问。

三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后来康熙在智擒鳌拜的过程中,索额图是站在武英殿门口要鳌拜交出了佩刀,鳌拜不假思索的直接卸下给了索额图。如果鳌拜真的是为了要防备康熙或者有谋逆之意,并不会如此轻易的交出佩刀。况且既然在自己的家中害怕康熙皇帝暗害自己,留刀防身,却在宫中放心大胆的把刀交了出去,这也是明显不符合逻辑的。况且鳌拜在被布库少年控制住之后,又利用自己的武力挣脱了束缚,这个时候鳌拜做的也仅仅是扒开了上衣,露出了满身的伤疤,并没有对康熙皇帝有任何的忤逆行为。

所以,关于“鳌拜被下藏刀”这件事情的真假,却是有待商榷,而关于鳌拜有谋逆篡位之心,更是被反复证明并无此事。鳌拜只是权臣,但并不是判臣和逆臣。


实际上,鳌拜的擅权专政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

顺治皇帝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但是这样的安排从一开始就将苏克萨哈放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索尼、遏必隆、鳌拜,出身于两黄旗,苏克萨哈出身于正白旗,两黄旗与两白旗自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进行“黄白互换”开始,就已经矛盾重重,后来经过了“豪格、多尔衮征位”、“多尔衮专政”以及“清算多尔衮”等时间,矛盾是更加的根深蒂固。况且,苏克萨哈的上位,靠的是“卖主求荣”,出卖多尔衮及其党羽,其人品和气节本就保守争议,特别是索尼,非常看不起苏克萨哈。

这些都使得苏克萨哈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其他三人以及朝中大部分官员的排挤和抵制,自然也就被逐渐孤立了起来。

而另一方面,索尼年老多病,长期告假,但是他与鳌拜关系密切且友好,当年在扶保豪格的过程中结为了八拜之交,自然会让鳌拜担任他的代言人。遏必隆的上位主要靠的是他高贵的出身,他是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儿子,但是他有勇无谋,长期依附于同样是名门之后鳌拜。这样一来,除了苏克萨哈,其他三人又将权力集中在了鳌拜身上,这也直接导致了鳌拜的专权。

除此之外不得不说的是,鳌拜从成为辅政大臣的伊始就已经开始了争权夺势

按照鳌拜的获得功劳和威望,他完全应该成为四位辅政大臣中,仅此于索尼的二号人物,但是最终的结果是鳌拜排在最后一位,可以说鳌拜的心中是极度的不平衡,或许对于索尼的首辅之位鳌拜无话可说,但是对于苏克萨哈,鳌拜必然是一万个不服气,这也注定了鳌拜会通过各种方式,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同时对苏克萨哈等其他势力进行打击。

所以鳌拜的在这一时期的专权也就变成了必然。


在此期间,一些事情的发生发酵,又进一步激化了康熙皇帝与鳌拜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康熙皇帝下定决心除掉鳌拜。

首先就是鳌拜对于汤若望的打击与迫害。

汤若望是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的西洋老师,并且在当时的西洋官员和汉族官员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于是,推行“首崇满洲”思想的鳌拜,必然不能容得下汤若望。

于是,鳌拜利用杨光先等汉臣为马前卒,挑起了“历法之争”,随后又构陷了“洪范五行案”,彻底将汤若望推入深渊。尽管在孝庄太后的不断努力下,加之当时北京突发地震引得人心惶惶,汤若望这才捡回性命,但对其身心造成了巨大打击,很快就去世了。

当年顺治皇帝临终前,正是汤若望提出建议要出过天花的康熙皇帝继承皇位,并且汤若望还是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后等人信赖的西洋医生,与皇室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汤若望的死极大的刺激了康熙皇帝,也让康熙对于鳌拜产生了极大的怨恨。

其次就是“换地之争”引发了八旗内部的动荡。

“换地之争”,是鳌拜单纯的想要提升两黄旗的地位,同时打压正白旗的所为,实际上除了鳌拜的党羽,就连牵扯到的两黄旗部众也对此项决定颇有微词,毕竟他们已经耕种多年,有了产业的积累,并不想放弃。然而鳌拜还是一意孤行的推行“换地”,期间更是矫诏处死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人,让康熙皇帝是大为震惊。

再次就是鳌拜擅杀苏克萨哈。

前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当时索尼去世,康熙皇帝亲政,苏克萨哈自知斗不过鳌拜,希望通过辞职的方式远离朝堂是非之地,然而却被鳌拜以藐视皇上、肆意妄为治罪。康熙皇帝对于处死苏克萨哈全家并不同意,然而却遭到了鳌拜的公然恐吓,这才同意了鳌拜的请求,只是将凌迟处死改为了处斩。就这样苏克萨哈顷刻间被鳌拜灭族了。

这些时间的发生,一方面是极大的刺激了康熙皇帝的内心,伤害的是康熙皇帝感情和尊严,使得康熙皇帝对于鳌拜的擅权专政产生了巨大的不满,另一方面,就是康熙对于自己皇权稳固的担忧,特别是苏克萨哈死后,康熙更加感觉到了危险的存在,更坚定了他除掉鳌拜的决心。

于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沦,康熙皇帝成功麻痹掉了鳌拜,使得鳌拜彻底忽略了康熙皇帝的威胁,而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在索额图的协助下成功训练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布库少年,并且通过他们成功智擒鳌拜,宣布鳌拜的“三十大罪状”。

康熙皇帝原本判处了将鳌拜处死,但是鳌拜的功劳太大了,再加上鳌拜亮出了自己一身的伤疤,就连康熙皇帝也为之动容,最终改为了将其监禁,两个月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结束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雍亲王府


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将门出身,精通骑射,自青年的时候就跟着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据说还救过皇太极的性命,之后在顺治皇帝福临登基的时候因为牵制多尔衮而立下大功,"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顺治死的时候还封他为辅政大臣。

鳌拜对于大清,对于皇太极其实是忠心耿耿的,对于顺治皇帝和康熙还有恩,可是却被亲政后的14岁的康熙在1669年五月设计擒住,给他定下三十条大罪,原本还要处死他的。

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

啥意思了?意思就是说原本应该要处死鳌拜父子的,可是最后念在他给大清效劳这么多年,就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和儿子纳穆福收监了,两个月之后鳌拜病死监狱,这个儿子也被释放了。康熙和雍正和乾隆皇帝又先后给鳌拜平反,最后给了鳌拜一等男爵位,总的来说,结局不是很惨。

14岁的康熙皇帝为何要杀鳌拜了?

据说还有这么一段神奇的野史了。

说的是鳌拜卧病在床,康熙皇帝去看望病重的鳌拜,可是掀开被子之后,马上就回宫要杀鳌拜,究竟康熙掀开被子时看见什么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话说14岁的康熙登基后,也开始想自己掌权了,可是朝中很多大事都还是鳌拜说了算,鳌拜的同党很多,康熙皇帝觉得自己有时候还被这些人给挟持了,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很是郁闷。

独揽大权的鳌拜已经到了杀人都不用禀报的地步,先是矫旨杀了和自己对着干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康熙的意思是各鞭一百,没收家产就可以了),接着又把要解甲归田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定下心怀奸诈、久蓄异志等24项大罪杀害灭族。

康熙龙颜大怒,希望鳌拜可以进宫和自己解释,可是传了几次鳌拜都不搭理,还说自己生病了。康熙就决定去鳌拜的府邸看看真实的情况,就带着自己的侍卫去了鳌拜的住所,这一去可不得了,居然发现了一个惊天的大阴谋。

康熙到了鳌拜的府邸,里面的人说鳌拜病到卧床不起了,就亲自和侍卫走进了内室,可是就在康熙靠近的时候被侍卫给拦住了,因为他们发现鳌拜的神色有异。

侍卫掀开了鳌拜的被子,发现里面有一把寒光闪闪的刀,康熙呆住了,可是这个时候自己也没带多少人了,好在他反应很快,笑了笑说道:“随身带刀是满洲人的习惯,你们有啥大惊小怪的。”化解了尴尬,但是也马上带人离开了鳌拜府。

鳌拜也许是准备不充分,还是让康熙离开了,几天之后,康熙再传他进宫就下令杀他。其实康熙在看见他拿刀的瞬间就已经决定要杀他了,所以这次传唤就命令一伙少年擒住鳌拜,然后定了30条大罪,关监狱了,鳌拜最后在监狱抑郁而终。

这段故事说完了,可是是真的吗?很明显是被夸大了的野史了。

第一,康熙一直知道鳌拜专权,不会傻到带几个人去看鳌拜。那不就是自投罗网了,孝庄太后这么精明,也不会同意他这么冒险的。

第二,鳌拜其实也没谋反之心,他不会在自己的府邸杀康熙,退一万步说,要是真的设计杀康熙,压根就不会半途而废,以鳌拜的性格那就是会杀的。

历史上康熙的确是擒住鳌拜了,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了?

那是因为鳌拜早期是战功赫赫,立下无数战功,可是后期也仗着功劳巨大而嚣张跋扈了,当时顺治皇帝立下的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可是鳌拜压根就没把其他几个人放在眼里,索尼年事已高,很多事都不过问,去世前上书请求康熙按照规矩应该亲政了到是干了一件好事。遏必隆基本上都是顺从鳌拜,不反对鳌拜干任何事情,压根就不敢反对。

苏克萨哈就最惨了,一直被打压,在请求解除辅政大臣去给顺治皇帝守陵墓的时候又惹怒了鳌拜,鳌拜可不想解任辅政大臣了,鳌拜干脆说他”欺藐幼主、不愿归政”将他杀了,这才是康熙杀鳌拜的导火线,康熙觉得鳌拜杀辅政大臣已经是无法无天了。

但是康熙杀鳌拜也是计划很久的事情,并非是一朝一夕成功的,先是招募了一批少年天天练习布库为戏,鳌拜看了是喜滋滋的,觉得康熙整天只晓得玩乐了;接着又把鳌拜的很多亲信都找借口派到外地去了,远离了京城,无人救鳌拜;最后康熙还把守卫都换成自己的亲信。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宣鳌拜进宫,鳌拜毫无防备就进宫了,他压根就没想到14岁的康熙要杀自己,最后就被一伙少年擒住,打入监狱,两个月之后在监狱抑郁而终。

康熙最终没有杀鳌拜,第一是鳌拜的确有功劳,满身的伤痕就是最好的见证,第二康熙也不糊涂,知道鳌拜只是嚣张跋扈,还没有谋反之意,所以才没有杀他还在晚年给他平反了。

怎么说了?人还是低调点好,特别是为人臣子,功高盖主还嚣张跋扈的话,很可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毕竟君王脾气不同,不会都像李世民那样善待功臣的。


湘西小木鱼


人满则溢,月满则亏,鳌拜之所以落得晚节不保的下场,错在其居功自傲、目无君主法纪,一副人生好牌被打的稀烂。




鳌拜被圣祖皇帝顺治誉为“满清第一勇士”,其功勋卓著得到顺治皇帝重用,并成为托孤辅政大臣辅佐康熙。但鳌拜却把辅佐演变成了“摄政”,屡次三番打压阻挡康熙亲政,康熙为了夺回权利,暗中密谋智除了鳌拜,并把其打入大牢,软禁终生。


历代皇帝对待有功之臣惯用的手段是兔死狗烹、卸磨杀驴。以防备功臣武将功高震主,结党营私凌驾于皇权之上,无视皇家威严。而鳌拜却把自己的功劳当做炫耀的资本,行事太过张扬,迷恋权势,忘记做臣子的本分,贪念太重,终把一生积攒的功劳给消磨殆尽。



清朝史上的顺治皇帝与多尔衮;康熙皇帝与鳌拜;雍正皇帝与年羹尧,皆是臣子自视清高,无视君臣纲纪,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历史上传说:康熙之所以杀鳌拜,是因为康熙屈尊亲自探望生病的鳌拜,结果在其病榻上看见“忤逆君王”的东西,这才决定对其痛下杀手。


其实不是这样的,鳌拜本身并不是乱臣贼子,也无谋反之心。他只是受人蛊惑,加上身边“别有用心”人的吹捧,仗着三朝元老的身份,权利熏心,被蒙蔽了双眼。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期间这几年一直是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代为“摄政”。在其辅佐朝政期间,康熙一直把他当做前辈对待,对其毕恭毕敬,礼敬有加。


而鳌拜却只把康熙看做一个乳臭未干的顽皮少年,从未把其当做主子看待(这点就是鳌拜的死穴)。而且他还肆意纵容手下圈地、行贿、营私结党。却从未想过这个14岁的少年一直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最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举擒获鳌拜及其党羽。




鳌拜是朝中三朝元老,在朝廷经营多年,人脉党羽盘根错杂,涉及到清政府各个部门,况且鳌拜还是满清“第一勇士”,没有十足的证据很难除掉鳌拜。


于是就有了后来电视剧中的片段,为鳌拜加上密谋弑君夺位的罪名。


传说鳌拜因为不满康熙亲政,置气谎称在家养病不去早朝,并以此来为难康熙。康熙知道鳌拜是故意为之,索性就亲自上门探望生病的鳌拜。康熙的突然到访让其措手不及,尤其是他手下人为其秘密准备的龙袍也没来的及收起来。慌乱之下鳌拜连忙将龙袍盖在被子里面,而他本人也躺在床上佯装着病殃殃的姿态。


康熙知道他老奸巨猾,为了“演戏”逼真,康熙在床边对其是嘘寒问暖,故意掀开被子查看身体状况,一副关心则乱的态度,当然藏在被子里面的龙袍也被康熙看到。当时康熙没有当场撕破脸揭穿鳌拜的罪证,而是带着身边侍卫立刻回宫。



在古代家天下的制度中,黄色龙袍是皇家的标配,九五龙袍更是为皇帝一人私人订制,其他人私自制作穿着都被视为谋反。


康熙对于鳌拜的专权跋扈早就恨之入骨,在回宫后不久,以进宫议事为由召见鳌拜,并命事先秘密训练的侍卫埋伏起来,一举将鳌拜拿下。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康熙皇帝智除鳌拜确是事实。


鳌拜被抓后,康熙并没有将其杀头游街示众,以儆效尤。相反康熙感念鳌拜曾在战场上救国先父顺治帝福临的性命,如果没有鳌拜就没有顺治帝,更谈不上今日登基的自己。


再加上鳌拜是受班布尔善等人煽动一时糊度才做出大逆不道的事,并没有不臣之心,而且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大清朝的江山。想起以上种种,康熙出于仁慈之心,就将鳌拜终身监禁在牢狱之中,对其家人并没有追究责任,也算是对鳌拜法外开恩吧!


微风之语


康熙擒杀鳌拜可以认为是康熙亲政的真正开始。实际上鳌拜一生忠君爱国,并没有任何反叛之心。


但是无论是民间演绎还是文学作品,亦或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历史影视作品,比如《康熙王朝》中都明显将鳌拜与康熙皇帝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放大,把鳌拜的位高权重、把持朝政放大说成是篡位夺权。这对于三朝重臣鳌拜来说确实冤枉。

而关于康熙皇帝去看望鳌拜的民间故事最广泛的版本是这样的。

相传康熙皇帝日渐成熟,独揽朝廷大权的鳌拜深感与康熙之间矛盾日深。但又不舍得将手中的扶正大权让出,还政于康熙皇帝。毕竟此时的鳌拜已经习惯了将生杀与多大权全部集一身。就连杀害朝廷大臣也是先斩后奏,完全把年轻的小皇帝康熙不放在眼中。可见两者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因此鳌拜打算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使康熙皇帝意识到大清王朝的朝政离了自己而无法正常运作。因此鳌拜称病多日不再上朝,也不去治理朝政。就连康熙皇帝召见鳌拜,鳌拜也称病以无法下床为名而拒绝前往。

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于是亲自前往鳌拜府中探望,更是让宫廷御医随行打算为鳌拜诊治一番,以探虚实。如果鳌拜是真的病入膏肓,那么康熙皇帝正好借机将其手中的权力收回,准其赋闲在家养老。

也许鳌拜也没有想到康熙皇帝会突然间造访自己的府邸,因此听闻门卫传报康熙皇帝亲临的消息后,鳌拜来不及宽衣解带就急忙钻进了被子里,躺在床上装出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

说是迟,那时快,康熙皇帝很快便来到了鳌拜的寝室之中。康熙皇帝竟然是以慰问鳌拜为借口,自然是坐在了鳌拜的床榻前,并且命随行而来的御医上前为鳌拜把脉。

当御医掀开被子的一角想要为鳌拜把脉时,鳌拜随身携带了一把弯刀漏了出来。所有人瞬间感觉到氛围紧张。只见年仅14岁的康熙皇帝不急不躁说道:鳌拜乃我大清王朝第一勇士,满族勇士历来有刀不离身的传统。想不到爱卿身体不适依然佩刀在身,不愧为我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

听到康熙皇帝这样说,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鳌拜也暂时放松了警惕。认为康熙皇帝并没有对自己起疑心和杀心。于是鳌拜躺在病床上恭送康熙皇帝等人离开了自己的府邸。

谁知康熙皇帝从鳌拜家中离开之后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擒杀鳌拜。最终就有了鳌拜进攻而被库布所活捉,之后更是罗列了30条大罪将鳌拜关押至死。

然后历史上是怎么样的呢?历史上的鳌拜并没有欺负康熙皇帝年幼而想要篡位自立。但是鳌拜也确实犯下了一些违反法纪的事情,比如说圈地弄权、把持朝政等等。

但是鳌拜之所以被擒。还是因为14岁的康熙皇帝已经不能接受别人代替自己治理朝政,而鳌拜成为了康熙皇帝实现亲政理想的最大绊脚石。因此康熙皇帝不得不搬开这块绊脚石,将鳌拜下狱。

康熙皇帝晚年亲自为鳌拜平反。并且恩赏鳌拜的后人继承爵位,世袭罔替。后来雍正皇帝与乾隆皇帝又对鳌拜的后人进一步加封爵位。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对鳌拜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鳌拜对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早期统治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这也难怪康熙皇帝会在自己的晚年为鳌拜平反并且加封鳌拜的后人。


珞珈山的猫


从电视上看到是鳌拜装病在家,康熙去看他的时候见到他穿着龙袍,,对于龙袍在历史上那只有皇帝才可以穿的衣服,康熙看到了鳌拜也穿了龙袍,起杀心是必然的,帝位都是代代相传,这相当于挑战皇室的烕言,拿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作死呀


路上行者


"历史上"是谁?这个姓氏很少见,《百家姓》中都没有记录。我送给这个叫“历史上”的朋友一句话: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

野史故事中,有人编过这个故事,我来说一个版本。

康熙继位以后,鳌拜仗着权势随意“圈地”,得罪了其他八旗贵族。于是,有人向小康熙告状。鳌拜知道此事后,把这几个人都给除掉了。小康熙让鳌拜进宫解释此事。鳌拜称病不去,于是,康熙就带着侍卫,去鳌拜府邸看望鳌拜。

侍卫们发现躺在床上的鳌拜神情不对,挡在康熙前面。侍卫们掀开鳌拜被子一看,鳌拜手里那些一把刀或者匕首一类管制刀具!

鳌拜很尴尬,要不要现在杀了康熙?

侍卫很尴尬,这可是鳌拜老巢啊!?我们才只有几个人。。。

康熙想起来黄渤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不要让别人尴尬。于是,康熙说:俺们满人马上得天下,都是身不离刀。一句话化解了尴尬局面。



回去之后,康熙就密令太监韦小宝,侍卫魏东亭,犟驴子等人,找个机会把鳌拜抓了。

这个故事漏洞百出!

第一,康熙没有杀鳌拜,也不想杀鳌拜!

第二,堂堂满清"三代元勋,第一勇士,康熙朝辅政大臣"鳌拜,竟然藏把刀杀皇帝?!真是幼稚!鳌拜不是小孩,躺床上不玩刀,只玩枪。

第三,皇帝不会亲自去看望生病的大臣!除非,那个大臣马上要死了!

第四,这个侍卫胆子真大!竟然敢掀开鳌拜的被子!你以为康熙是去鳌拜家捉奸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