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法正誰的才華高?

千山萬水215610010


我來回答:

因為三國演義,以及諸葛亮活得比法正長,在後期是蜀漢的實際控制人物,所以從歷史及知名度上來講,諸葛亮肯定是遠遠甩開法正幾條街的。但是說到才華吧,兩人各不相同。

根據三國志記載,法正與龐統兩人是劉備比較喜歡的謀士,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隨軍參謀,在軍隊裡負責出謀劃策。龐統死得早,劉備統一西川后很重視法正,基本有啥軍國大事都會與他進行商議(三國演義描述中劉備是向諸葛亮詢問的多,其實主要是法正)。法正的定位有點像楚漢之爭中陳平那種,計謀百出,但沒有獨當一面帶兵或者進行相關政治建設的記載。

諸葛亮就比較熟悉了,他的主要功勞一個是隆中對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戰略宏圖,然後就是在劉備死後一己之力撐起了蜀漢。諸葛亮更多的歷史才華體現在政治上,更因為自己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被後人千古流傳。

所以個人認為兩個人都是當時的才華一流的人物,只是側重點各有不同,諸葛亮善於治國理財,法正善於謀略,都是劉備的左膀右臂。

如果一定要分個高下,可以互換著來。首先法正的主要功勞是帶著劉備順利打下的西川,從當時的情況看,即使沒有法正劉備入蜀也是趨勢,最多就是在過程上更加複雜點什麼的。另外法正後期如果活著,可能劉備東征孫權不會發生活著發生了也不會有這樣的慘敗。

而如果歷史上,劉備死後,把法正放到諸葛亮的位置上,那法正做的肯定沒有他好的,政治治國才華在當時能跟諸葛亮媲美的人不多,人品忠心耿耿的就更少。劉備死後的蜀漢那是危如累卵,隨時有奔潰的危險,這時候這個人既要人品好,又要有威望讓下面的人服從,還要有才華能撐起這個國家,從蜀漢來說,除了諸葛亮不可能有其他人能勝任。

所以個人認為兩人都是才華出色的人,現實中也不在同一領域不能直接對比,兩人都收到劉備重視。但是要從對歷史的貢獻度及影響程度看,沒有法正大局影響不大,但是沒有諸葛亮可能格局都要變動。所以歷史影響肯定是諸葛亮大於法正的。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阿踏米


曹操曾言: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三國志》原話,劉備得諸葛亮是【如魚得水】,得法正是【如虎添翼】。無疑水對於魚更重要,魚沒水得死啊。

先不說才華,講講地位吧,在蜀漢地位亮亮高於法正,這是不容置疑的。

再說定位: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從中可看出兩人定位不同,諸葛亮更善於後勤內政,法孝直更善於打仗出謀劃策。諸葛亮在《蜀書5》,單獨列傳名臣第一,法正在《蜀書7》,與龐統同列,類比程昱郭嘉的意義。

諸葛亮我們大多數人更瞭解,講講法正吧。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劉備謀士,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因其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法正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其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與諸葛亮共為蜀國肱骨之臣。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被追諡為翼侯。

對比一下法正與亮亮,性格上兩人一正一邪,如同黑白對立,截然相反。而有一件趣事,諸葛亮在法正公報私仇之後沒有向劉備告狀反而拍的一手好馬屁,而馬謖失街亭時候諸葛亮則以軍法處置了馬謖,這樣一對比,大家就覺得一向紀律嚴明,公正執法的諸葛亮怎麼會不敢惹法正?反而還要提法正說情?

歷史總是如此奇妙。






醉觀歷史


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明年卒,時年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賜子邈爵關內侯,官至奉車都尉、漢陽太守。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自封漢中王時,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第二年,法正病逝,死時年僅四十五歲。劉備為此一連痛哭數日,追諡法正為翼侯,拜法正之子法邈為關內侯,官至奉車都尉、漢陽太守。諸葛亮與法正雖然喜好與崇尚不同,但都能以大義為重,彼此取長補短,諸葛亮常常對法正的智慧和謀略感到驚奇。劉備稱帝后,準備東征孫權為關羽復仇,很多大臣勸諫阻止,劉備一概不聽。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1年),劉備兵敗夷陵,撤退至白帝城駐守。諸葛亮感嘆道:“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話,一定能勸阻陛下,使他不會匆忙東征;即使東征伐吳,也不會遭遇如此的慘敗。”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好尚不同”,意為所喜歡的和所推崇的各不相同,這也是首創於《三國志》的成語之一。

諸葛亮與法正的關係,一向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有人以兩人在性格和行事作風上的巨大差異,認為他麼之間的關係不好,經常進行明爭暗鬥,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從整體上看,諸葛亮自知自己在謀略上不及法正,故此對法正非常尊重。雖然兩人的政見上有所不同,還一度出現爭執,但都是以公開探討的方式在進行的,期間並未在背後做手腳。

文中最終提到的諸葛亮的感嘆,便是諸葛亮對法正的無限思念。在諸葛亮的心中,如果法正依然在世,劉備東征的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而這一點是他自己無法做到的。一句話,諸葛亮對法正能發揮的巨大作用感到自愧不如。


梅姑姑318


各有千秋吧,我個人覺得諸葛亮計謀比法正高。

在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寫給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奏章中,陳壽對蜀漢丞相諸葛亮治理蜀國的政績評價極高,認為諸葛亮治理蜀國時:“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達到了:“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的完美程度。

但是,諸葛亮不是一個真正執法如山的執法者,因為所謂無惡不懲,那只是對於普通人罷了,而一旦遇到硬茬,諸葛亮是絕對不敢去碰的,非但不敢碰硬,反而還要不遺餘力的為這個硬茬辯護。諸葛亮遇到的這個人就是法正!

PS: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郡(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嘻遊一生


諸葛亮的特色:

呼風喚雨,無所不能;行陣用計,百不失一。大到天下三分,小到主公進洞房,全部計算在內。中國民間評話類小說牛鼻子老道型軍師的集大成者,集中凝聚了民間想象智慧的極端。魯迅先生曰:“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人格上,小節有不厚道處,比如篡改《銅雀臺賦》哄周瑜跟曹操搶老婆很讓人莞爾,但大節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啥可挑的。羅貫中自己都說了,“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完美型。

法正的特色:

照搬了史書裡說的睚眥必報和驚人判斷力,外加入川時和龐統共同謀劃,減少了和劉備奇妙感情的戲份。定軍山一戰被重點描寫,採取反客為主步步為營誘夏侯淵出戰最後一擊襲殺的策略極為漂亮,但其他戲份被奪。

總括便是:

法正非常現實,和賈詡一樣現實,深明人心的脆弱所在。

他不相信虛名,鄙視普通人,就像一切憤世嫉俗的天才。

他有郭嘉級的恐怖判斷力和口才,所以劉備無法拒絕他的提案。

睚眥必報。

尤其是:

要勸劉備躲避,就先把自己暴露在箭雨中。

法正從來不追求道義上的最優解,而是給出最現實而有效的方案。

剛烈,狠辣,豁得出去,現實,殘忍,精確,睚眥必報。

一句話總結這兩人對劉備對蜀國的作用:諸葛亮對劉備是雪中送炭,沒有諸葛亮蜀國只能被凍死;法正對劉備是錦上添花,沒有依舊蜀國還是蜀國,偏安一隅問題不大。



SVIP至尊版


諸葛亮和法正都是三國時期蜀漢陣營的核心人物,諸葛亮由於一部三國演義已經名揚四海,而法正卻一直默默無聞,很少受到關注。

但是近年來卻有人說如果法正不那麼早死,蜀漢將會統一三國。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法正可就比諸葛亮厲害了,畢竟是三分天下諸葛亮。

歷史上記載的法正,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如此看來法正確實很有才華,但他依然比不過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是給劉備制定大方向的人,未出茅廬而知天下,隆中對制定三分天下政策,給了落魄的劉備最大信心和人生目標。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是三國時期唯一被唐玄宗選入武廟十哲的人。可見其才華等到了後世的認可。


向天空


引言:

諸葛亮和法正誰的才華高,個人覺得諸葛亮才華高於法正。諸葛亮屬於全才,是蜀漢戰略方針的制定者;而法正屬於隨軍的參謀,是蜀漢戰略方針的執行者。

諸葛亮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過分被神話,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了諸葛亮的才能。正史中說諸葛亮奇謀為短,其實我並不這麼覺得。劉備去世後蜀漢的重擔全部壓在諸葛亮一人身上,不僅要發展內政還要匡復漢室這兩大重任全部繫於諸葛亮的每個決定。如果諸葛亮一個不謹慎,完全有可能將整合蜀漢葬送,時間久了諸葛亮做事就會變得謹慎,這也導致數次北伐的失利。在行軍打仗中謹慎有餘,剛猛不足是不會取得大的勝果的,並不是諸葛亮能力不行。

結合正史和野史來解讀諸葛亮,諸葛亮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佼佼者。但是諸葛亮唯一一點不好的就是過於謹慎了,無論軍事還是內政諸葛亮都要親力親為,生怕是哪個環節出現紕漏讓蜀漢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當然這也不能怪諸葛亮,蜀漢相比曹魏、東吳立國太晚了,而後又有兩場惡戰幾乎耗盡了蜀漢的國力。劉備去世後可以說是諸葛亮一人撐起了蜀漢的爛攤子。能夠保證蜀漢能夠不受外地侵擾,還能組織幾次北伐諸葛亮已經做的非常優秀了。

法正

法正在《三國志》中被評價為可以和曹魏的郭嘉、程昱比肩的人物,但是德行卻是遭到了質疑。有更大話說諸葛亮只三分了天下,若是法正活著蜀漢可以統一天下。說法正可以和郭嘉比肩,很大的原因是法正瞭解劉備的心思,但是未必能做到郭嘉對曹操那樣思曹操所思,解曹操所疑。法正肯定是有才氣的,但是比照諸葛亮的長遠目光法正還是略有遜色的。

法正對蜀漢的貢獻只要在於勸劉備奪取漢中。張魯投降曹操後,曹操北歸留夏侯淵等駐守漢中,法正勸劉備說夏侯淵等人的謀略不足以抵擋蜀漢大軍現在是出征漢中最好的時機。如果法正真的有奇謀,那麼漢中之戰應該很輕鬆不會像歷史中那樣是個慘勝的結局。


總結:法正確實有些軍事才能,但是除了漢中一戰的貢獻再沒有其他的提出表現。而諸葛亮卻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軍事還是內政都有持續性的突出表現。因為我覺得諸葛亮的能力高於法正。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諸葛亮在國家內政上是非常厲害的,但是在軍事上面的才能並沒有太出色,雖然諸葛亮在後來的的時候也帶著部隊把南蠻都給平定了,而且後來也帶著大部隊去攻打魏國北伐了。但是事實上,當時在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在軍事上面的才能並沒有出現過太過於突出的表現,所以在劉備的心裡面,諸葛亮在領兵打仗的能力,是沒有法正厲害的。

但是法正不一樣,雖然在治理國家的內政上面,法正跟諸葛亮是差很多的,但是在軍事上的計策上面,法正是要比諸葛亮強一點的。當年在漢中大戰的時候,就是法正出的奇謀給劉備出了計策,然後在定軍山的時候讓黃忠把夏侯淵給斬殺了,就是這一場戰鬥就把漢中大戰的勝勢給奠定了。因為法正在軍事上面把握的時機還有對於戰鬥所做出的計策都是非常正確的,所以在軍事鬥爭的上面,法正是要比諸葛亮更有話語權的,劉備在軍事方面的問題也都會傾向於聽從法正的。

而且作為在傳統上面的軍事來說,作為非常有奇策的法正肯定是要比諸葛亮有權力的,所以在戰爭上面,都是作為軍師的法正,肯定會更得到劉備的相信。諸葛亮的確是非常有才能,但是諸葛亮比較多的才華更多的是表現在治理國家的內政上面。但是法正在軍事上面是很有才能的,每次戰鬥的時候,都會有奇策,在軍事的上面是很有才能的。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法正在很早的時候就死掉了,不然的話,如果軍事上面有法正,內政由諸葛亮來治理的話,蜀國是非常有可能統一天下的。


都挺郝


法正,原先是劉璋的部下,劉備進攻成都,勸說劉璋投降的時候後才收的法正。劉備進軍漢中,是法正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其謀,頗受到劉備的敬重。

諸葛亮,諸葛亮是未出茅廬而三分定天下的人, 前知八百載,後知五百年,懂陰陽熟八卦,可以說是蜀漢的成就者,荀彧說徐庶之謀略勝於他十倍,徐庶說諸葛亮之謀勝於他十倍,勝於荀彧二十倍謀略的人,並非空有其名。

三國裡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但還有一句話說的比較好,這並非是史書中記載的,而是後人加上去的,這話是:“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句話中孝直正是這位法正,既然後世對法正有如此評論,看來也並非是胸無點墨的人,肯定有多少謀略。但是跟諸葛亮比稍微那麼差點,法正畢竟名氣沒那麼大。


名士張海


我是小任,請多指教!

諸葛亮和法正都是劉備手下最重要的謀士,兩人的才能也各有千秋,但相比之下,諸葛亮的才能要略勝於法正一籌!我們拋開歷史小說,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

兩人對蜀漢的貢獻

1.建安十二年,在劉備屯兵新野的時候,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從此諸葛亮為了蜀漢的事業鞠躬盡瘁!那麼諸葛亮對蜀國的貢獻有哪些呢?

  • 制定三分天下的戰略,為劉備集團制定了匡扶漢室的戰略計劃,劉備在聽到諸葛亮的分析後,說了一句"孤之得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在這之前的劉備雖有雄心壯志,卻一直是顛沛流離,三分天下的策略讓劉備有了更加明確的計劃。
  • 促成孫劉聯合,擊敗曹操,助劉備奪取荊州,徵調荊州賦稅,充實軍備!
  • 留守成都,治理內政,為軍隊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在劉備進入益州後,法正成了劉備的首席謀士,諸葛亮則主要負責內政!
  • 受命託孤,鞠躬盡瘁,平衡內部矛盾,整理內政,平南蠻,六出祁山!

2.法正是扶風人,原來是益州劉璋的下屬,官職是新都令,不得重用!劉璋和張魯打的不可開交,聽到曹操來襲的消息,嚇的趕緊派法正去請劉備來幫助自己討伐張魯抵抗曹操!法正見到劉備後,給劉備獻計,趁劉璋和張魯打仗虛弱的時候奪取益州,自己做內應!法正在此時便投靠了劉備!法正對於蜀漢的貢獻主要有:

  • 做為劉備在益州的內應,幫助劉備奪取益州,並且將益州的所有情況告知了劉備!
  • 勸諫劉備重用禮待名士,以收買人心!
  • 建議劉備征討漢中,法正隨行!
  • 為劉備出謀劃策,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

劉備為何對法正的信任要比諸葛亮高呢?

劉備對法正的信任要超過諸葛亮的說法,來源於劉備在關羽死後發動對東吳的討伐,群臣都反對,劉備不聽最後大敗,諸葛亮嘆息說: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勸住劉備不去討伐東吳!原文是: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劉備能聽進去法正的勸諫,即使勸諫不了,如果法正在,必能使劉備不會如此的慘敗;這句話看出了兩個方面的,一是劉備信任法正,能聽進去法正的意見,二是法正有能力使劉備不會慘敗!這和曹操當年赤壁之戰後哭郭嘉有點類似!

為什麼感覺劉備更信任法正呢?

個人認為原因有幾種:

  1. 劉備害怕諸葛亮,有意疏遠!諸葛亮有王佐之才,荊州集團的人對諸葛亮非常敬重,連桀驁不馴的關羽對諸葛亮也是欽服,關羽只怕就聽的進去兩個人的話,一個是劉備一個就是諸葛亮!在永安託孤的時候,劉備還對諸葛亮做了一番試探,所以劉備在提防著諸葛亮!
  2. 劉備和諸葛亮的意見有了分歧!劉備在奪取益州後,他有了爭奪天下做皇帝的野心,而諸葛亮一心想匡扶漢室,這就與劉備存在了分歧!諸葛亮和荀彧是很相似的人,堪稱國士,都是忠於漢室,都想匡扶漢室!
  3. 政治的平衡!在劉備進位漢中王后,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法正為尚書令!法正原屬於劉璋手下,是屬於東州集團的,而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代表,一方面平衡內部集團矛盾,另一方面也制約諸葛亮的權利和影響力!
  4. 法正確實是人才,尤其擅長軍事謀略,漢中戰役劉備帶著法正,就是因為法正有卓越的軍事謀略,所以在軍事行動上,劉備會聽法正這個首席軍師的建議!

史書對二人的評價

在三國志中,諸葛亮的篇幅要遠遠長於法正,同樣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也高於法正!《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原文是:

可謂治世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三國志》中對法正的評價原文是:

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

法正著見成敗、有奇謀,其軍事謀略極高,應該來說法正的軍事才能要高於諸葛亮的;但諸葛亮是相才,是治理內政的能臣,陳壽在評語中將諸葛亮比肩管仲和蕭何,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法正和諸葛亮都是蜀國最重要的謀士,若要比較,諸葛亮要高於法正一籌!而且諸葛亮一生對蜀漢的貢獻也要遠遠大於法正,且諸葛亮長於巧思,製作木牛流馬,連弩等,出師表名流千古,堪稱國士無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