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為什麼“能”?因為抓住了土地和糧食這個命門

——“農耕文明與國家治理”縱橫談之三

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抓住了土地和粮食这个命门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少仁人志士,不斷探求救國救民真理,但都歸於失敗。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千條萬條,觀潮君以為要加一條:百年黨史滲透著農耕文明精神。

早期的共產黨人,展開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兩翼鬧革命。在劉少奇、李立三發動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鄧中夏、蘇兆徵發動省港工人大罷工時,毛澤東、彭湃、方誌敏等緊緊盯住農村。

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抓住了土地和粮食这个命门

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呂高安供圖

他們出身農村,敬重農民,熟悉“三農”,鄉土情深。並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是農業立國的國度,農民是中國的基本群眾,農民起義是改朝換代、推進歷史前進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為此,共產黨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發動農民拿起鐮刀、鋤頭,與地主剝削階級做鬥爭。

1926年6月,毛澤東在農講所,從人口、生產、革命力量、戰爭關係等維度,闡明“中國國民革命是農民革命”。1927年初,毛澤東深入家鄉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作田間調查,綜合分析、撰寫了彪炳千秋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可以說,中國革命是以農耕文明為底線思維,抓住了土地和糧食這個命門。

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抓住了土地和粮食这个命门

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嚴重受挫以後,黨領導武裝轉移農村,“做革命的山大王”。井岡山、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贛、陝北、海陸豐等農村根據地相繼誕生。打土豪、分田地、種糧食,建立鄉村蘇維埃。根據地設銀行印鈔票,設市場搞活貿易,設工廠造槍炮、手工藝品……活躍農村經濟,保障軍隊後勤供應,抵擋了一次又一次反革命“圍剿”。

黨領導的抗戰,同樣依託敵後根據地。鬼子進村,燒房屋、佔土地、搶牲口、姦婦女,殺人放火,對農耕社會、對農耕文明進行毀滅性摧殘。哪裡有侵略,哪裡就有抵抗,中華大地到處湧現“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感人場景。

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抓住了土地和粮食这个命门

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獨輪車推出來的。呂高安供圖

解放戰爭,同樣以根據地、以農耕文明作支撐。比如淮海戰役。劉鄧、陳粟60萬軍隊,之所以打垮國民黨80萬精銳武裝,糧食後勤工作立下汗馬功勞。我方日需軍糧395萬斤,而江淮區、黃泛區,連年水旱蝗兵,糧食供應緊張,怎麼辦?建立一支素質高、能力強、“三農”工作經驗豐富的幹部隊伍,深入鄉村,與群眾打成一片,宣傳淮海戰役偉大意義;動員老百姓出人出糧,擁軍支前;制定公平公正、負擔合理的政策,有效開展糧食徵購、借租、交通運輸工作。

於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100萬鄉親,出生入死,積極籌糧草、運彈藥、攤煎餅、做軍鞋、當嚮導、護理傷員,保證了戰爭需要。正如陳毅所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可以說,中國革命勝利,基本上是農村根據地託舉起來的。共產黨人在從小到大,以弱勝強、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發揚了應天順時、腳踏實地、勇毅篤行、百折不撓的農耕文明精神,以及農耕文明的巨大張力。戰爭年代成熟的群眾工作,為解放後農村治理、當下的鄉村振興進行了有效探索嘗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毛澤東以土地改革為突破口,開啟國家治理序幕;以農耕文明推進工業文明;以腳踏實地、奮力開拓、向死而生的農耕文明精神,推進“兩彈一星”國防建設。鄧小平從安徽小崗村受到啟發,制定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解放土地、保障糧食、活躍農村經濟入手,開中國改革開放之先河,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農耕文明思想,貫穿了改革開放全過程。

許多時候,共產黨是按季節性時令性部署工作,又用腳踏實地、抓鐵有痕的農耕精神,一步一步抓落實。比如,歲末年初,中央兩個會議都會如期召開。一是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2004年至2019年連續十六年,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隨即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新年“中央一號文件”,可見對“三農”工作之重視。二是召開中紀委全會,部署反腐敗鬥爭,防止借拜年訪友,請客送禮,行賄受賄。

四十多年前,習近平下放陝北黃土高原,7年摸爬滾打,練就農業十八般武藝,犁田耕種、擀麵條、蒸糰子、醃酸菜等活兒,現在還熟絡。在梁家河村,習近平率領村民建成陝西省首個“沼氣池”,辦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磨坊、知青井;在河北正定,習近平牽頭處理土地樹林糾紛,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包乾到戶責任制,在兩河灘以林還林、使荒灘變寶灘;在塔兒莊設計生態立體農業。

在廈門,習近平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到田間地頭,挖渠抽水,抗旱保苗,搶插晚稻。在寧德,習近平徒步下鄉現場辦公,深入接訪,扶貧幫困,從事黨建。在浙江,習近平當場拍板開工省道改造工程,支持餘村關停汙染環境的礦山,倡導生態旅遊,借景生財……習近平深深踐履農耕文明,掌握了最底層的國情民情,為治國理政打下堅實基礎。

如今,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是以農耕文明為底色,吸收先進文明成果,進行民族復興的“中國之治”。

習近平總書記時刻牽掛脫貧攻堅戰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十八大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陸續提出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等。

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抓住了土地和粮食这个命门

為了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2018年9月23日上午,湘西永順縣松柏鎮福建村,土家族“曬龍谷”活動在這裡舉行。

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期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2018年起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

2019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脫貧質量、小康成色,要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短板,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執政黨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年年都有新措施。這既是“中國之治”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對農耕文明的發揚光大。

紅網時刻特約作者 觀潮的螃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