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功法:站樁不得不說的事

調意

站樁首先要靜,有“凝神入靜”和“身心合一”兩種入靜方法。在樁功態中心平氣和,氣血才能保持流暢,滋潤五臟、貫通六腑,恢復各器官正常的功能。長期煉功得益之人免疫力增強。《黃帝內經》中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有了健康的身體再習武,才能越練越強。

調氣

當全身心站樁時,細深棉長的呼吸中“收腹提肛;含胸拔背;沉肩墜肘”,促成內氣下沉丹田,以“元;宗;營;衛;中”後天真氣補先天之元氣。或以“外動”導氣,可使內氣沿任督二脈的運行。經絡連通五臟六腑,當內氣通暢運行時,身體得到調理、保健。

當練到外動氣隨動,以動行氣,以氣運身時。意念一動,內氣隨即運行到身體這一部位,氣感隨意而至。

傳統功法:站樁不得不說的事


由於,站樁由於形體變化,參與“氣;力;勁”三者不同的變化。力與意;意與氣;氣與勁三者相生相合;進人氣功狀態。無思無我隨呼吸內氣本能運遍佈全身,無微不至。

站樁身形的正確與否關係到內氣的通暢程度,也是增強內功功力的不二法門。

在樁功修習前,我們有必要對樁形樁架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特別是“以形練氣”的入門氣功。對樁架的正確性是非常嚴格。經常在很多功友交流中,聽聞“樁架不重要;只要意到了氣就到了”。甚至站的樁也是特立獨行,每每看到如此。我都是“呵呵”一笑了之。

中醫有云: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一個標準的樁架前期的目的就是“以血液帶動氣的流動”;這一過程又是極為緩慢的一個修習過程,很枯燥。試問,如果沒有這一過程。所謂“以意領氣”“以意帶氣”就有我們想象中的實效嗎?尊師經常說“外動帶氣動;這裡說的“氣動”實際上是“氣血在身體中的特定流向”,也可以說是某特定一經絡內“氣”的潮汐潮落。因此,身體內的經絡經常性的“行氣”才得以有保健功效。

只有在標準動作中,我們才會體驗到周身舒時內氣聚向丹田,呼氣時內氣直貫至四肢末梢。淋漓盡致,酣暢通透。節節鬆開,氣機通暢。

通過站樁打開骨縫,任內氣流通修復身體,經過一段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改善身體狀態。通過站樁等方式訓練,筋被排長,在武術表演時,動作就容易做到位。

傳統功法:站樁不得不說的事


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講,有松就有緊,有虛就有實,有靜必有動,在對立中達到統一。具體地講,站樁中,腿部的緊張用勁,促精神集中。使氣血通暢,內氣暢行創造了條件,反之肌體地放鬆,使意識也隨之放鬆下來,就會求其裡面得其表。

持之以恆

練功提高了在一定範圍內自我抵禦能力,比如“寒暑不侵”。練功讓我們體會到順應自然;順應天時。這也是追求“天人合一”的逐漸過程。把握外界環境無時無刻的細微變化的敏感,隨“天時、地利、人和”之變化而順應相隨。防範於未然,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勿安勞作,”創造條件使身體內機能按生物節律正常。

功夫不練則退,過逸則萎,日日練功才能長進。人體的能量比作油燈,油燈芯在燃燒時,要依靠油料源源不斷的補充。一旦缺油乾燒,燈很快熄滅。當碗中油量沒有添加,而燈芯挑得很大,火苗爆燃,燈油很快燃盡。同理,站樁、打拳訓練後,需要合理的營養補充,足夠的休息及靜功的休憩補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