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

六儿电竞


《诗经》被称为《诗三百》和诗经中的数量息息相关。

《诗经》有300余首诗

《诗经》中共计有311首,其中有305首为完整的诗词,6首为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诗,也被称为笙诗,《诗经》取所包含诗数量的整数,也被叫做《诗三百》。

《诗经》最开始被称为《诗》,汉代将《诗》《书》《礼》《易》《春秋》奉为儒学经典,《诗》也开始更多的被叫做《诗经》。

300首诗或为孔子挑选整理

《诗经》中诗作内容大多不可考,据传从周朝开始就有诗歌内容收集了。在《史记》中有一种说法是,《诗经》原本有3000多首诗歌,孔子据礼仪的标准,选择整理出其中的300首,重新编纂为《诗经》。

《诗经》都有哪些内容?

在内容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分别有160篇,105篇,40篇。《风》多位各地民歌,《雅》多位宴会或者祭祀音乐,《颂》多位宗庙祭祀的诗歌。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诗经》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交流吖。


两只白吖


《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称为“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也是儒家“大六艺”之一,《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共三百零五篇,因此又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经》当作经典,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按照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类似于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包括政治诗、史诗、讽刺诗;“颂”分《周颂》、《鲁颂》、《商颂》,为庙堂乐章,用于宗庙祭祀。形式主要为四言,也杂有各种长短不齐的句子。

据《论语》记载,孔夫子教育大家说,学诗应该多认识点草木鸟兽,这是诗的日常功用;又说,学了诗,出使的时候不能正确运用,等于白学,这又是诗的政治功用,可见诗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






小小的小短发


诗经 -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说起诗经,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对于一些诗句,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等,这些非常有名的诗句都是出自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结,在这一本书里面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的一些诗歌。诗经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诗300首,是不是这一本诗歌集里面,只有300首诗歌,所以就取名为诗300首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本诗歌集里收录了311首诗歌,既然不是300首诗歌,那为何要叫做诗300首呢?

其实古代的编订者,就是为了好叫,取整数称诗三百首,如果不取整数的话,那就念诗311首,读起来会拗口很多,所以取名诗三百首,其实就是为了好叫一点吧

!再说了,300跟311,其实也差不了多少,就没有必要叫到那么具体了。

诗经的内容十分的丰富,这里面有很多的诗歌是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或者是压迫与反抗,以及战争等等,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本诗经的时候,不仅可以学到优美的诗句,还可以看到西周时期人民生活的样子。

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还是要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一读诗经的。


千指魔音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五经之一《诗经》
《诗经》反映了周初到周晚期,大约五百年间的一个社会面貌,成书大概是在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多次提到这个称呼。比如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个称呼“《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传世的版本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诗歌,为了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为《诗经》,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这样一个缘由。
五经之一《诗经》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一个形象反应。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鬼神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还有一些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文章。我们首先读到的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
【作者】无名氏 【朝代】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之所以美,就在于它的意会,在于他的意境。《诗经》在当时都是能够演唱的歌词。因为他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那时情节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司马迁也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可见,古人在其提及《诗经》时,取其篇目整数,而常说“诗三百”!




笑看风云风云啸


诗经原本叫《诗》,传为孔子编订,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也是儒家“大六艺”之一,《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共三百零五篇,因此又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经》当作经典,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按照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类似于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包括政治诗、史诗、讽刺诗;“颂”分《周颂》、《鲁颂》、《商颂》,为庙堂乐章,用于宗庙祭祀。形式主要为四言,也杂有各种长短不齐的句子。

据《论语》记载,孔夫子教育大家说,学诗应该多认识点草木鸟兽,这是诗的日常功用;又说,学了诗,出使的时候不能正确运用,等于白学,这又是诗的政治功用,可见诗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


中式木文化装饰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时期人们习惯上把《诗经》叫《诗》,也叫“诗三百”。《诗经》中大部分诗歌写成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大致有“王官采诗”、“献诗说”和“孔子删诗”三种说法。

一、王官采诗说

《孔丛子·巡狩篇<strong>》记载:“古者天子命史官采歌谣,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节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然后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为了了解民情。

西汉刘歆《与杨雄书》中也写道:“召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从以上史料的记载来看,《诗经》最初的收集和编选是由周王室主持的,也就是说采集诗歌的工作是由官方主持的,而且是由专业人士负责整理汇编。这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工作。从官方人员到各地区采集民歌,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全国各地收集上来的诗歌数量肯定是很多的。

二、献诗说

这种说法也是由根据的,周朝初期的时候,周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各地诸侯献诗。

后来到了周厉王时代,周厉王这个人可不像他的先祖那样,他没有励精图治的能力,是一个比较昏庸的人。当时召公曾对对周厉王劝谏,在劝谏的这段话语中,召公也提到了周代的创始者让诸侯献诗的事情。

他说了这样一段这样的话“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这就是被记载在《国语》中的有名的篇章《召公谏厉王弭谤》。

从这段记录能看出来,《诗经》的采集也是由周天子发出的,他是让各地的诸侯献诗。

三、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诗歌3000篇,孔子根据周朝的礼仪标准,整理选编出了300首诗歌。

但是对于《史记》中记载的孔子删诗的说法,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学者都持怀疑态度。

(孔子绘像)

根据《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天的《诗经》基本相同。在孔子出世的时候,已经有了基本篇数、编排方法和今本《诗经》大致相同的总集了。而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那个时候当时他才六、七岁,是不可能完成《诗经》的整理工作的。

孔子后来确实进行过删述“六艺”的工作,至于孔子对《诗经》是如何删述的,笔者认为,这是春秋末期的事情了,而且是孔子晚年才进行的一项工作。他对当时流行的《诗》版本经行了整理和校订,推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版本,一来是教育自己的学生,二来当然是“礼乐”方面的考量了。

为什么《诗经》又叫《诗三百》?

为什么《诗经》又叫《诗三百》?这是为了叙述方便的原因,也就是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感觉方便明了的原因,在先秦时期,诗经主要的流传方式就是口口相传。

在先秦时代,是没有《诗经》这个名字的。那时候的人们把它称为《诗》,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缘故。汉武帝把先秦时代的儒学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所以自汉武帝之时起,人们才把《诗》称为《诗经》的。

又因为在汉武帝时期流行的《诗经》版本篇数是305篇,取其整数部分,正好是300,这是一个约数,而这这个叫法在汉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比如孔子就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yǔ)!”逐渐地,出于流行传播和叙述方便的原因,人们口中的《诗经》也就有《诗三百》叫法了。

总结

笔者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王室采集,之后由专业的乐师和史官合力编纂整理而成,而《诗经》在先秦时期的叫法是《诗》,从汉武帝之时起,《诗》才叫《诗经》的。《诗经》现存311篇,此外有6篇只有题目而没有内容,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内容有题目的《诗经》篇数是305篇。


一缕英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所收诗歌305篇,所以在先秦时《诗经》又叫《诗三百》。

诗经中的诗歌,古人按题材和乐调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王畿(jī)与各诸侯国的民间土风歌谣,有15国风,计160篇;雅是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曲辞,分为用于贵族宴享的小雅和用于诸侯朝会的大雅两类,计105篇;颂是贵族阶层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计40篇。这些篇章大致产生于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是在周代成熟的农业文明沃土上绽开的艺术花朵,闪耀着上古中华黄河文明的熠熠光辉。它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广泛反映了周代社会农牧渔猎、婚恋风俗、徭役战争、劳动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状况,展现了人们充满热爱、憎恶、忧伤、欢愉等多姿多彩的内在精神世界,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宇宙人生、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种种哲思观念,成为后世人们观照周代社会生活、透视先秦人文精神的一面鲜活的镜子。

诗三百为后世中国诗歌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三百在艺术上开启了中国诗歌创造的现实主义传统。《诗经》中的大部分篇章是短小精悍的抒情诗,也就是说中国诗歌从一开始就以其“言志”、“缘情”的基本特征在世界诗歌之林中独树一帜。由它所开创的赋、比、兴表现手法,经后世一再发扬光大,已成为创造情景交融、意在言外审美意境的有效途径,从而也就使中国诗歌在抒情写意、象征寄托、展现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显示出更为丰瞻而强劲的艺术魅力。诗三百中所开发的大量物我融熔谐和、情意深切动人的意象,铸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系列长存不衰、日变月新的传统情感符号,从而也就成为后世诗人不断仿构和再创造的典范思维模式。

以上就是关于《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的一些见解,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诗词九州


《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


《诗经》原来不叫《诗三百》,甚至原来也不叫《诗经》。不过《诗三百》的称呼甚至要比《诗经》来得更早。

诗最早存在的形式,就是歌词,是人们在曲调附着之下的唱词。即使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这种带有曲调的哼唱其实就是“诗”。随着文字和音乐的发展,到春秋时期,诗的形式已经成熟并稳定下来。

民间存在着大量自发的诗歌创作,《诗经》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这个诗歌总集,是官方性质的。是周天子的中央音乐机构——乐府派出采诗官走访天下,搜集歌词,整理、加工、美化。

中央从民间采集上来的,称为“风”;周天子君臣创作或者诸侯进献的,称为“雅”;而主要由乐师创作,用于祭祀,歌颂先辈的诗史类作品,称为“颂”。

官方把这三类作品集合成一个集子,最早就叫《诗》。

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这是根据乐曲来划分的。但从内容上看,小雅主要的宴会歌舞的唱词,还有一部分民歌;大雅主要就是大型宴会的歌词了。

所以我们说《诗》分三部分“风、雅、颂”,也可以说四部分“风、大雅、小雅、颂”。

这里还有个对联故事,北宋的时候,辽国来了个人,出了个下联“三才天地人”,刁难宋朝文人。这个确实很刁钻,因为首字是三,上联肯定不能再用三字,但是“天地人”又正好三个字,难倒了很多人。

最后这个上联让苏轼给对出来了,就是“四诗风雅颂”。三诗、四诗,其实就是一个东西,都是指“风雅颂”。

周天子为何要费心力派人到处搜集整理诗歌呢?这个问题因为不是这里提出的,我们就留到文章里讲。我们还是说为什么《诗经》由《诗》变成经,又被称为《诗三百》。

春秋末期,到春秋末年,中央政府权利架空,天下开始混乱。而孔子的儒学的理想就是恢复周朝礼制,他将以前整理的诗搜集起来,进行了删减,作为儒学教材,共有311首,其中有6首只有名字,没有内容。个人猜想,这6首应该是纯粹的舞曲,而不是歌曲。

剩下的305首有歌词记载,就是如今的《诗经》内容。孔子自己评论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到汉代以后,汉武帝独尊儒术,孔子地位提高,这个集子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成为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一,逐渐和《易经》、《乐经》、《书经》一样被称为《诗经》,成为至今我们对这本集子的正式称呼。

所以“诗三百”这个称呼是孔子自己叫出来的,也为后世儒家文人所通用,但是一般都是指代《诗经》。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有311篇,其中有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而没有内容,称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应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五百余年间的社会风貌。

提起《诗经》,人们耳熟能详的便是“风、雅、颂,赋、比、兴”;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两句话。 其实,这两句话,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给《诗经》作了一个简略的概括。

所谓“风、雅、颂”,是指其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指周代各地区的歌谣,共十五组,一百六十篇。“采风”一词,即由此而来。《雅》是指周人的正声雅乐,共一百零五篇,又分为《大雅》(三十一篇)和《小雅》(七十四篇)两部分组成。《颂》是指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曲,共四十篇。又分为《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和《商颂》(五篇)。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形式。“赋”是指“铺陈直叙”,是直陈其事,直接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指“托物拟况”,是打个比方,用一件事物比喻另外一件事物。“兴”是指“托物起兴”,是从一物联想到另外一物。也就是先说他物,再兴起联想。与上文的“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集大成者。最初的时候,就直接叫做《诗》。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儒家《五经》之首,所以才改称为《诗经》。因其含有三百零五篇诗作,故又称之为“诗三百”。《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