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這句話?

0718阿盾哥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這句話是我們的俗語,從理論上講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圍爐夜話》,但是並非原文句子,原文是: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惡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作者王永彬無非強調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這本書很值得大家去讀,可以讓人靜心、修身養性,不斤斤計較。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

意思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有邪惡、貪婪的念頭是根據行為去判斷,而不是根據內心的想法。如果根據內心的想法,那麼古往今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了,其實文中潛臺詞無非是告訴我們要有道德約束。

《增廣賢文》中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當先“,文中的“淫”是指貪婪的意思,貪婪是最邪惡的。《圍爐夜話》中的“所以淫是萬惡之首“,文中的“淫”是指邪惡的念頭,所以說“淫”並非是只是淫蕩的意思。然而,每個人都是有慾望的,看自己是否能控制罷了。

戚夫人為了自己的慾望毀了自己和兒子的一生

戚夫人是漢高祖劉邦寵妃,趙隱王劉如意之生母,劉邦覺得太子劉盈太仁弱,一直想改立太子。戚姬經常跟著劉邦出征關東,日日夜夜在劉邦面前哭泣,希望劉邦能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呂后知道後非常氣憤,她知道劉邦一直想請商山四皓(四位隱居的高人),卻一直請不來。於是呂后設計把四位高人請來輔佐太子劉盈,從此以後劉邦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了。

戚夫人就單獨依靠劉邦的寵愛怎麼能與呂后抗衡,呂后不僅是劉邦的結髮妻子,她的兩個哥哥也被封為候,呂家在朝中的勢力可不容小覷,戚夫人並沒有家族勢力為她撐腰,一個人對抗一個家族簡直勢單力薄、飛蛾撲火。

劉邦死後,呂后的兒子劉盈即位,呂后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劉如意也被呂后設計殺害。戚夫人一生爭寵,最終下場卻悽慘。而薄姬(劉邦之妾,漢文帝劉恆母親)與世無爭,心地善良,遠離京都培養出最優秀的漢文帝劉恆。

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這句話跟前半句恰好相反,意思是判斷一個是否孝順不是看他表面做了什麼,主要是從心裡去判斷,看這個人有沒有這顆心,如果心裡討厭老人,那麼這個人大多是不孝順的。

漢文帝劉恆以仁孝而出名,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劉恆的母親薄姬臥病在床三年,劉恆不顧及自己帝王的身份,日夜不停的親自伺候母親薄姬,漢文帝劉恆的仁義和孝順感動天下百姓,並且他還提倡節儉與孝順。判斷一個人是否善良,首先要看他是否孝順,劉恆的本性是寬厚仁慈善良的,殘忍的肉刑也是他廢除的。

古代著名的孝行故事《二十四孝》中,劉恆是唯一一位孝子皇帝,劉恆便成為了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


小龍談歷史


“淫”是過度過分之意,後來被專門用在男女關係的放蕩不羈之上。《水滸傳》中的潘金蓮與潘巧雲都被稱為“淫婦”。而與他們一起放蕩的西門慶與裴如海的定位則又不同。西門慶被稱為“惡霸”,而裴如海被稱之為“淫僧”。這種差別,體現了古代兩性道德中,男女的不平等。潘金蓮與西門慶做了同樣的事情,潘金蓮稱之為淫,而西門慶稱之為惡,可見,淫與惡在那個時代,有道德上的關聯性。裴如海與潘巧雲的故事,無非是丈夫忙於工作,妻子鬧出點花邊新聞。這在今天,算不了什麼,可是在古代,二人卻雙雙送命,落得個淫僧淫婦的下場。因此,古代有“萬惡淫為首”之說。

中國人論事,常常把意義相關者一一對舉,比如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好與壞等等。可是“淫”與“孝”在意義上毫無相關之處,為什麼二者並舉呢?這還是因為,在古人的觀念裡,淫與惡相關,孝與善相連。因此,這兩者放在一起就是善惡對比。所以,這兩句話還表述為: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完人;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寒家無孝子。講的是做人處事的向善去惡,本意與個人修身有關。

君子修身,應去惡向善。具體言之,就是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做好事從哪裡入手呢?百善孝為先,還是先從善待自己父母的孝做起吧!儒家認為,孝敬父母是人生於世必須履行的道德責任,人如果逃避這種責任,就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根本,成為禽獸,甚至禽獸不如。父母生我養我,付出良多,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本是應該的。因此,孝敬父母是做人向善的基礎。其本質也是一種感恩圖報之心。所以,中國人都明白一個道理,不孝敬父母的人,是不可交往的。不孝父母,必是唯利是圖,不知感恩之人。把感恩孝敬之心推向社會,就有了中國古代的“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孝於親者,必能忠於君,必能勤於事。孝的背後隱含的是修身齊家平天下的人生邏輯。

行善從“孝”字入手,棄惡就要從“淫”字入手了。“孝”當然先要有衣食上的保障,此與“食”相關,而“淫”與“色”相關。聖人說:“食色,性也”。二者恰恰與人的兩大本能直接相關。“淫”是過分,指的是不正當的兩性關係。西門慶與自己的老婆在家裡再怎麼放蕩,終歸談不上一個“淫”字。但上了人家武大的媳婦,便與“淫”脫不了干係。於是,淫便與罪惡如影隨形。正是有鑑於此,聖人又告戒人們說:“少年之人,血氣方剛,戒之在色。”儒家所說,並不是讓人禁慾,而是說兩性關係要有婚姻道德和社會規範的約束。人,特別是年輕人,不要在這上面犯錯誤。

以上是關於淫和孝的大體含義。下面簡單說一下“論心”與“論事”的問題。對於“淫”的判斷,是以“事”,也就是行為為依據。西門慶見了潘金蓮的美貌,如果只在心裡產生了雜念綺思,而沒有付諸行動,就不算是“淫”。如果一見之下,不管別人是否有老公,便設法勾引,進而摸腳調戲,以至無恥苟且,害人性命。便不能不算是入了惡道。今天的標準也一樣,公共場合偶遇美女,心生羨慕,自然無損君子之行。若無故動手動腳,但是無恥流氓了。這便是“淫字論事不論心”。

而對父母盡孝,不能有一個統一的量化標準,不能以物的付出為依據。而應該以是否盡力的內“心”為依據。有錢有為父母盡孝,花費巨資當然是一種孝,可是貧寒之家,儘自己的努力滿足父母的需要,也是一種孝。這就是所謂的“論心不論事”,如果論事的話,窮人家就無法盡孝了。現實是,許多家庭儘管不富裕,卻一樣可以父慈子孝,其樂融融。


七月流火140400643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這句話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圍爐夜話》。

前一句的意思是,看一個人是不是奸邪之人,要看他有沒有表現出來,而不能看他的心裡想沒想,如果看心的話,這世間就沒有完美無缺的好人了。

後一句的意思是說:看一個人是否孝順,要看這個人有沒有孝順之心,而不能只看表面上的行為是不是孝。如果以具體行為作為衡量一個人有沒有孝順之心的話,許多貧窮人家就沒有孝子了,因為他確實沒有能力為老人做太多事情,來表達自己的孝順之心。

第一句的“淫”從狹意上解釋是“淫亂”,廣意上應該是指“奸邪之徒”。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一個奸邪之人,總是能隱藏起內心的邪惡,只有時間長了,在他的行為中才能表現出來。同時人都是有兩面性,一個是君子之心,一個是小人的陰影。

也就是說,好人不一定總想著光明正大之事,而壞人也不會總是有奸詐邪惡之心。“正”和“邪”的鬥爭始終伴隨著人的思想。而人的具體表現是內心“善、惡”鬥爭的結果。

所以,如果用一個人的內心想法去衡量一個人,天下真的沒有完美無缺的人。

第二句的“孝”本身就可以代表一個人善的一面。也可以說一個善良正直的人,一定會是孝順之人。

即使一個人內心如何善良、有孝心,他的家庭條件不具備。假如一個連飯都吃不上的家庭,你讓他拿出更好的東西去孝敬父母,他能做到嗎?心有餘力不足啊!

同樣,自己沒有能力的人,再有善心也幫助不了別人。

所以,如果從表面具體行動上去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孝心,是否善良,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孝順和善良的人了。

每個人的心裡,都曾有過邪惡的念頭,這並不是惡,如果將邪惡的想法付諸於實際行動,那他就真正意義上的邪惡之人了。

但是,善良正直的人,每時每刻都在抑制著內心邪惡念頭的泛濫和膨脹,時刻警醒著自己,讓內心充滿光明,去照亮黑暗的一面。

而邪惡之人,卻放任著邪惡念頭的滋長衍生,最後走向萬劫不復之地。



戈壁灘上的駝鈴


從前,有個容顏姣好的女子在河邊遇到一個和尚,一直對著她微笑。女子訓斥和尚道:“你看著我做甚,莫非想要非禮我?”接著,她大喊大叫“非禮”,驚動了附近的人們,大家一起把和尚押到了縣衙。縣太爺明鏡高懸、升堂審案,那女子首先說道:“這和尚心裡對我起了淫念,想要非禮我!”“那他到底有沒有非禮於你?”縣太爺問道。女子說:“他心裡一定是想非禮我,幸好還沒有!”

縣太爺一拍驚堂木,斥責道:“難道和尚因你容顏美麗,看你幾眼就是犯罪不成;那常人看你,你又為何不來告狀?”女子似乎覺得頗有道理,支支吾吾地答道:“和尚不是應該六根清淨麼?”縣太爺道:“或許他有想過,然而沒做,就不是犯罪,與是否和尚有何干系!”於是,那和尚得以釋放,原來他還是個啞巴……

所謂“食、色,性也”。貪淫之心人人皆有,只要不做出有違道德法律的事,就無傷大雅。如果心裡想過做壞事就是壞人,那全世界都是壞人了。所以說淫字,要以事實為憑據,不能以心裡所想作論斷。

古代的不少朝代都以“孝道”來治理天下,孝順是一個家庭後輩對於長輩的報恩回饋。然而,後輩又怎能面面俱到呢。現代社會,人人都要為生存拼搏,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獨自闖蕩。一年才難得見父母一兩次,想要孝順也無可奈何啊!甚至有些海外華僑,幾年、十幾年都見不著父母。生存已是不易,要以終生陪伴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就更難了。只要在外健健康康,多報平安,讓父母寬心,就是最好的報答。如果非要在父母身邊陪伴到終老才是孝順,那世上就沒有孝順的人了。所以說孝字,要以是否有心意為憑據,不能以事實作論斷。


倚齋聽風雨


其實這兩句話說的重點是我們不能太苛責一個人做的那麼完美,對於淫來說,有幾個人可以做到捫心無愧,能相守一輩子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誰可以保證自己沒有思想出軌過,或者心裡沒有一點點邪念,如果有這樣的人,可以做聖人了。千百年來誰敢說孝順父母是百依百順的,想想自己小時候,也有對父母不耐煩的時候,包括現在,父母催婚,父母對你的嘮叨,你每次都能對父母和顏悅色,沒有一點點不耐煩?但是我相信你心裡永遠都是愛你父母的,所以說,我們為什麼常常要說,要三省吾身,的確,我們太需要這樣的自覺,因為我們不是聖人,即便是聖人,他也要求自己三省吾身,所以,可以,對自己的約束有多麼重要!





木子散人


淫之本為繁衍,孝之初為哺育,兩者都是生物的本性,失去這兩樣物種豈不是要滅絕~


萬惡淫為首,淫不論心,因為淫念皆由心起不可避免,只要能剋制言行不生事端,便不算是惡人;百善孝為先,孝不論事,因為孝道在乎言行盡力而為,若能知恩圖報問心無愧,便可稱得上孝子~

人活於世誰能做到六根清淨,心中難免有雜念,只要能剋制言行不表現出來就行;同樣,人的生老病死在所難免,能做到盡心竭力對得起良心就好~


幾千年的人倫常理,老祖先早已經把所有道理說的明明白白,所有事情都離不開德和理,只有守住道德和倫理的底線,才能真正保住安身立命的本錢~


溪雲丶初起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這句話來源清代著名文學品評家王永彬的《圍爐夜話》。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看一個人是否淫蕩,不能用心去評判此人的好壞,而是要以事實行動去評判。如果憑心去評判那麼從古至今就沒有完美的人了。比如,某個女人穿著很前衛,一些人就背後指指點點,說這女人水性楊花,肯定不檢點。有的女人,外表很看似清純穿著也很保守,私生活卻很混亂,你認為誰更淫蕩。如果憑心想象,僅看外表去揣測一個人,而不以事實行為去判斷,憑心下結論是不是冤枉了好人。再比如,某個難在大街多看了幾眼美女,你就說此人很好色,是不是太過於武斷。男人都好色,但是有些男人用行動告訴你,他真的很好色。

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孝順父母是平心而論的,不能只看事實行為的表面,如果以事實行為去判斷,那麼就沒有孝子了。這個就好比,某個夫婦生了兩個兒子,都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一個外出工作,努力掙錢娶了媳婦,自己成家立業。



山農狼仔


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現在有種說法,思想出軌比身體出軌更可怕。意思就是說,想想更不行,不能說沒道理。身體出軌,過去也就過去了。思想出軌,那就是一直在惦記這事。常言道,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或許說得就是這個理。

近代理學家曾國藩一向注重個人品德修行,嚴於律己。曾經因為讀書時,偶爾會想到美色而感到恥辱,在日記中大罵自己是色狼、淫鬼。

但聖人也說過:食色,性也。意思就是說,好色跟餓了需要吃飯一樣,都是人的本性。

英雄愛美女,美女愛英雄,這都不能說是英雄專有的本色,普通人也有這個嗜好,也並不是罪過。

因此,才有“淫字論事不論心”之說。這還是很有法律意識的,要以事實為依據。只有作案動機,沒有具體作案行為,不能定罪。天下人都在懷疑隔壁老王,但沒有證據抓不住現形,不能給他定罪吧。

這就是說,想一想還是可以的,意淫一下不算有罪。如果想想都不可以,那麼就是“論心千古無完人。”因為像曾國藩這樣注重修為的理學家,也曾經想過。儘管想的次數比較少,但畢竟也想過,與從沒想過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像曾國藩這樣的人,也不能算是完人。

就此推論,作為一個有七情六慾的正常人,想一想是允許的,別真去做也就不錯了。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過於苛刻的要求,不僅都累,恐怕還對身體無益。

有些專家傳授經驗時,還在介紹幻想一些崇拜的對象,有利於提高夫妻生活的質量。

不過哪,專家的話也就是個參考,別信以為真。

至於孝嘛,說法就多了。

豹眼喜歡《論語》,看不太懂,但也讀過幾十遍,特別是關於”孝“的一些章節,尤為喜歡閱讀,也有一點感悟。在別的問答中,曾經較詳細地闡述過。鑑於平臺的規則,豹眼為了避免摺疊,就不贅述了。在此,友情提醒喜歡《論語》的友友,可以把其中關於“孝”的章節,集中摘錄下來,再一起閱讀,感悟肯定不同。

對於自己的父母,作為子女一般都有孝心。羔羊知跪乳,烏鴉能反哺。一般而言,能夠經常想到父母,關心一下他們的飲食起居,可謂孝矣,未必就一定要做什麼才是。

如果一定要論事才算孝心,那就累了,很難有一個具體標準。做到了就是孝,做不到就不是孝,這也很難把握,不算公允。

比如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許多人只說前半句,而不說後半句,這不完整。年輕人都需要發展,外出打工也是為了自己以及父母生活得好一些。如果因為父母在,就呆在家裡,也就不對了。今天通訊、交通都很方便,更容易做到“遊必有方”。也就是說,無論去哪裡,都要告知父母,讓他們清楚你的去處,有事方便聯繫。

如果是父母不清楚你的去處,找不到你的人影,那就是不孝。

有首歌曲叫”常回家看看“,這個沒錯。但大小事總跟父母嘮叨,這就值得商榷。有些煩心事,告知了他們,他們也不能解決,徒增加了心中的憂慮,這就不是孝心。

出門在外的人,經常聽到父母說家中都好,其實未必都好,只是不希望子女掛牽。

如果做子女的也以如此之心對待父母,所有困難自己去扛,豈不就是孝心呢?

目前,農村條件差一些,還不能經濟獨立,需要子女贍養。這個盡到自己的能力也就行了,無法說具體的標準。

城市一般人老了,多少有一些退休金,基本生活還是有保障的,那就多關心一下。

這就是說得“孝字論心不論事”,因為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盡心就好。

同樣是沒有完人的原因,要論事的話,萬年也不會有孝子。人總有一些做不到令父母滿意的事,自然也就不能令父母舒心。父母不舒心,也就是不孝。如此一來,也就沒有孝子。

因此,就“淫心”而言,還是以事實為依據,不能因為有一些想法,就斷定其為色狼、淫棍;就“孝心”而言,還是以心中有父母為準則,不能就事論事,有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也不能就把他看作是逆子、不孝之子。

在豹眼看來,做人能夠做到這個程度,也就可以了。至於像曾國藩那樣苛求自己、像王祥那樣臥冰求鯉孝敬後母,是更高的境界,只能讚賞、提倡,可以作為模範去要求自己,但不能作為一般的準則,去苛求別人。


豹眼看歷史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這二句話出自清代文學評論家王永彬的《圍爐夜話》。初看,好讓人云裡霧裡,找不著邊際;細思,又讓人醍醐灌頂,一語驚醒夢中人。

先表淫字

古人曰:淫是萬惡之源。可悲的是,只要是正常人,都有淫心。見了美女,是男人都難免衝動,天生的雄性荷爾蒙在作崇。但是,如果你心動不行為,就成千古完人了?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被後人封的所謂聖人,為了成為千古完人,他決心戒色(淫心)。後來走火入魔了,視女人為”腹蛇”,遇到美色,於是避之遠之而逃之,否則,被美女咬(親)上一口,不死也得殘廢。

後來的蔣介石,年青時是登徒子。除了家裡的紅旗不倒,滿世界彩旗飄飄。自從某一日,膜拜上了曾聖人,決心效法之;再也不能隨隨便便的,到處拈花惹草了……但,有了江山,又遇見美人——宋美齡,既然魚和熊掌可以兼得,還做什麼千古完人?所有的毒誓,權當是兒戲罷了!

從古到今,大凡飲食男女,在淫字面前,大抵有兩種態度:第一種人,見了美女,飽飽眼福而己!然後呢,內心有些波瀾,起一些漣漪,同時又要裝著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或者是事後意淫片刻;第二種人,見了美色,既有賊心又有賊膽,譬如象《水滸》中的西門大官子,遇到美女潘金蓮,一下子打足了雞血,彷彿象蒼蠅見了臭蛋,餓狼嗅到了血腥,為了滿足原始的慾望,任憑覆水難收,可以不擇任何手段,一待東窗事發了,也寧可做刀下鬼,死也要死在花叢中。

所謂淫字,不管論事、論心,都是穿腸的毒鳩,刮骨的鋼刀;一旦拈惹上,便欲罷不能,很是受用。跟做不做千古完人,沒有一毛線的關係。

再表孝字

中國是禮儀之邦,特別推崇忠孝二字。而這裡的”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淺釋之:無非是說,作為人子,孝順你的父母雙親,只要心意到了,就不拘泥於任何形式。

譬如說,你正在遠方工作,忽然接到家裡的電話,父親生病了,要你回家看望,而你此時手頭有重要工作,一時又脫不開身,於是你講明緣由,父母都會原諒你的,只要心中有父母,也算是盡了孝順。

再譬如說,父母遇到了困難,急需一筆費用,而作為人子的你,由於經濟條件不好,一時又拿不出這麼多錢,於是你掏出了兜裡所有的錢,也算是孝子一枚。

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從小到大,付出了多少艱辛。作為人子,不管你能耐大小,怎麼樣回饋他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永運有父母雙親,隨時念著如何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這就足夠了!


譚明慶Abel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

“食色性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淫”不是洪水猛獸,談之色變的東西。

《紅樓夢》中借警幻仙姑之口告誡寶玉:“淫雖一理,意則有別。如世之好淫者,不過悅容貌,喜歌舞,調笑無厭,雲雨無時,恨不能盡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時之趣興,此皆皮膚淫濫之蠢物耳。如爾則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輩推之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汝今獨得此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於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

這段話吧“淫”分為了兩種情況:

一、普通淫物,好色之徒。“悅容貌,喜歌舞,調笑無厭,雲雨無時,恨不能盡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時之趣興,此皆皮膚淫濫之蠢物耳”。這種“淫”是低俗的感官之淫,人所不恥。犯這樣的淫就是“論事不論心”的“事”。這個不能有,不然就應了“色字頭上一把刀”。

二、“意淫”之趣,審美滿足。“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這種“淫”是高雅的審美需求,人皆有之。擁有這樣的“淫”就是“論事不論心”之中的“心”。直接的說,這個可以有,否則就是“論心千古無完人”。



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百善孝為先”!

“孝”為中華民族之美德,烏鴉尚且知道反哺,羊羔也跪乳感恩,人作為高級動物,更應該孝敬父母長輩,報答養育之恩。但是“久病床前無孝子”,人們在盡孝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疏忽大意的時候,做出不盡如人意的事來,我們不應該對這些“疏忽大意”苛求指責,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事情背後那顆盡孝的赤子之心,否則就是“論事萬年無孝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