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懷

安史之亂後,杜甫因為上疏救房琯這件事,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公元761元8月,杜甫辭官回到草堂,這5、6年杜甫寄人籬下,生活貧苦,"恆飢稚子色淒涼",孩子餓得在東門外號哭。在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被風吹破,飢兒老妻,徹夜難眠,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全詩描繪了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真實的記錄了草堂生活片段。末段忽然轉折,以切身的體驗,推己及人,進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一邊,抒發了希望大庇天下寒士造萬間廣廈的崇高心願。整首詩歌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是杜詩中的代表之作,也是歷代傳頌的名篇。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縱觀全詩,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面對苦難,詩人的擔憂的始終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千百年來,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打動了古往今來無數讀者的心,歷來的文人學者們都給了它極高的評價,至今仍被奉為經典之作。

1、對安史之亂後百姓貧困生活的嘆息無奈

詩中作者所描寫的生活,讓人感到心酸,詩人杜甫用自己的處境反映出貧苦的有志者,反映出安史之亂後百姓飢寒交迫的生活。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杜甫又被稱為"詩史""詩聖"。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懷

詩聖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懷

秋風捲走了屋頂的茅草

在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怒號的秋風捲走了屋頂的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裡。南村的一群兒童,面對一個衣裳單薄、破舊的老人拄著柺杖,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杜甫嘴唇乾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著柺杖,獨自嘆息,若不是戰亂連連,國家多災多難,大家又如何會生活的如此貧困不堪,詩人不由得感慨萬千。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懷

怒號的秋風捲走了屋頂的茅草

前五句,寫秋風破屋的情景。"怒號"不僅描繪了風勢之大,更是將風擬人化。試想八月的秋風本應該是涼爽,只是在貧困淒涼的處境下,詩人杜甫覺得風彷彿在怒號。"卷""三重"展現了詩人受害之深重,要知道,杜甫好不容易訪親尋友,借錢才建造了這間茅屋,這才有了棲身之所。下面"飛""灑""飄轉""沉"等動詞細緻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從中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懷

草被孩子搶走

後五句,寫茅草被孩子搶走。杜甫本人面對孩子搶走茅草,感嘆自己"老無力",只能"忍","焦""躁"的倚仗嘆息。杜甫仿若和這間茅屋相依為命,草屋仿若是他精神上的一個寄託。從茅草的爭搶中可以看出廣大人民生活在貧困苦難中。搶茅草這一事情的生動描述,在詩歌的整體氛圍的影響下,觸動人們的內心。杜甫的這種經歷,在他的人生中是刻骨銘心的,所以這首詩裡的情感才更加的真摯和深沉,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後來他獨自嘆息,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唐詩歸》點評說:鍾雲:好笑!好哭("南村群童"二句下)。鍾雲:"入竹"妙!妙("公然抱茅"句下)!本來是極無聊事,以直寫見筆力,這生動的描寫猶如大波軒然而起,為後面的如龍掉尾的抒情做好鋪墊。現實主義的敘事方式,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讓人身臨其境,倍感心酸。

2、屋破偏逢連夜雨,生活多艱,精神自救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儒家的積極的入世思想,鼓舞了無數文人的心,杜甫亦不例外。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懷

杜甫草堂

屋破偏逢連夜雨,沒有貧困生活經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嬌兒惡臥中惡臥兩字,把小孩子睡覺哭鬧的情景刻畫得入木三分。"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自己的悲慘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人民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破屋風雨中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溼,詩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何由徹""未斷絕",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相同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鏗鏘有力的結尾。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懷

詩歌結構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杜甫腦海裡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在自己面對的苦難前,杜甫並沒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反而發出了最崇高的吶喊,抒發了最偉大的心願,哪怕自己凍死也無所謂,希望有廣廈千萬間,庇護天下寒士俱歡顏。

如今的中華大地,廣廈林立,面對肺炎的侵襲,很多人同樣受困在家中。無法外出享受春日的暖陽,樹林間迷人的春風,禁足在家的很多湖北人飲食單一,生活在擔憂與恐懼之中。還有很多一線醫護人員,日夜與疾病相搏,缺睡少食,面對傳染疾病,她們勇敢得像戰士一樣護衛人民的健康。

面對肺炎傳染疾病的侵襲,讓我們像杜甫一樣,不僅僅考慮到自己禁足在家的不便,送給前線醫護人員和病患一份溫馨的祝福與支持。面對家難國難的時候,讓我們也停下腳步,傾聽心靈的聲音,在苦難生活中精神自救,實現生命的重建,靈魂的昇華。在有機會有能力的情況下,也做一回平民英雄,免費送給大家送口罩,給需要的人送食物物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3、無我利他的精神與心靈超越

杜甫雖然受困於現實不得解脫,但並未一昧地沉浸在悲哀之中,反而很快的從另一個的角度解脫出來,那就是無我利他的角度,杜甫參透了這個哲理,將自己從內心痛苦的掙扎裡解救出來,迴歸到精神世界的澄明中。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懷

杜甫

杜甫無我利他的精神來源於從小受到的佛法薰陶。杜甫年幼時母親就過世了,杜甫是被虔誠佛法而知書達理的姑媽一手撫養大的。杜甫的童年,深受佛法慈悲利眾精神的薰陶。有一次4歲的杜甫病重,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姑媽,一心一意精心照顧杜甫。在她的精心護理下,杜甫痊癒了,而她的親子卻夭折了。杜甫長大後知道這件事,感動得涕淚俱下。杜甫在《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誌》中,把姑媽比作《列女傳》裡魯義姑式的人物,評價極高,並說自己要"制服於斯,紀德於斯,刻石於斯。"

杜甫年輕時傾心禪宗,晚年受到許生的啟發,轉歸淨土。他詩歌中經常出現的贊公是一位和尚,與杜甫關係很好。安史之亂時,杜甫成了叛軍的俘虜。至德二年4月,贊公冒險為杜甫化裝,逃出長安,到渭南去投奔肅宗李亨。乾元二年秋天,杜甫辭官攜家到了秦州,在此住了三個多月,生活上得到了贊公的很多關照,使患難中的杜甫銘感五內。杜甫流傳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詩中,與佛教有關的約佔五十首左右。《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敘述了他青年傾心禪宗,對人生終極真理與超越的追求。

"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

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詮。"

勇猛為心極,清贏任體孱。

金篦空刮目,鏡象未離詮。"

這首詩,表達了杜甫青年時期"門求七祖禪"傾心禪宗的情懷。詩文中"勇猛"一詞,出自《楞嚴經》:"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杜甫藉此,顯然是表示自己決心克服體弱多病的困難,追求終極的真理與心靈超越。"心極"即是精神抖擻的意思。至於"金篦空刮目",出自《大般涅槃經》:"盲人為治目故選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篦抉其眼膜。"這裡的金篦是治眼病用的似箭鏃的手術刀,由此可以看出杜甫飽讀佛典古籍,深受佛家慈悲精進等無我利他精神的薰陶。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回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再看猶如神龍掉尾、氣勢磅礴的結尾,詩人茅屋漏雨還希望自己凍死也希望造千萬廣廈大庇天下寒士的崇高情懷,我們就會覺得不是意料之外,是在情理之中。

大乘以承擔人類終極關懷、度盡眾生、莊嚴國土為己任,其無緣大悲、無我利他、眾生平等的道德觀和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犧牲奉獻、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勇猛精進精神,極富道德感召力,足以磨礪人性光明,提高精神境界。"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歷經生活的貧困後,對人生苦難本質和人生價值的進一步參悟和理解,用他性格中的博大胸襟造就了超然物外的永恆不盡無我利他精神。


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懷

《登高》杜甫

此後的杜甫即便歷經貧困生活的風風雨雨,屢屢漂泊,也已經可以從容面對了,苦難化為心靈營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此時的杜甫,認為不論世事如何變化,只要自己無所繫縛,就可以隨遇而安,憂國憂民的少陵野老儼然成了心繫天下的摩詰居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