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不救汉献帝?

笑口常开9046874


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可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是所谓的忠厚君子,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可不会为汉献帝冒险。而汉献帝对于刘备也并非十分的信任,对于他来说,本质上刘备和曹操都是一路货色,甚至于说,同为宗室的刘备还没有曹操可靠。

在汉献帝被李榷郭汜劫持,昭告天下,命令天下诸侯勤王的时候,刘备还不成气候,原本汉献帝对他就不报什么期望,刘备就算有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奈何实力不济,也只能作罢。

在汉献帝下诏勤王的时候,最有实力,最方便做这件事的是袁绍,只是袁绍正忙着和公孙瓒打仗。还有就是在袁绍看来刘协的皇位是董卓立的,含金量不是这么高,关键是袁家和董卓关系不好,迎回汉献帝就相当于手里拿着一块烫手的山芋,而且作为诸侯联军的盟主,袁绍认为自己的身份已经足够号令天下了,如果需要皇帝这面大旗,他希望可以像董卓一样扶植一个新皇帝。

实际上袁绍确实实施过立一位新皇帝的计划,在袁绍到东州组织“反董运动”期间,担任盟主的袁绍就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不仅如此,袁绍这人还鬼得很,拉上当时的冀州牧韩馥一起去劝说刘虞,结果刘虞还比较明智直接拒绝了袁绍。只是这件事不可能做的滴水不漏,汉献帝对于袁绍意见肯定是大大的,就算把汉献帝捏在手里,两人也很难相处得好,因此尽管袁绍手下的谋士给他分析利弊,多次劝他将汉献帝迎回,可袁绍就是不听。

而刘备当时则像丧家之犬一样,好不容易从徐州牧陶谦手里骗来的徐州,又被吕布占了,自己只能跑到小沛容身。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去管汉献帝,汉献帝可不是一个人,身边大臣,后宫嫔妃,各种勋贵,没有一定实力,可不敢去接这个活。

很有意思的是,汉献帝实际上对“三姓家奴”吕布实际上是充满期待的,吕布曾经在为董卓效力,与汉献帝相识已久,他是诸侯中与汉献帝关系最好的一个。汉献帝逃出来后,曾经让人告诉吕布接驾。但是吕布军队缺粮,连自己都快养不活了,又哪有多余能力去管汉献帝呢?只能派人向汉献帝请罪,汉献帝见吕布境况如此窘迫,只好不再寄希望于他,还给吕布重新封了官职。

刘备心向汉室,一心匡扶大汉,但是他心里的大汉是太祖高皇帝创立的刘氏江山,他自己也姓刘,他要匡扶的大汉是自己做皇帝的大汉,都是刘姓子孙,汉献帝那一支子孙做不好自然是轮到自己来做,所以刘备对汉献帝实际上没有所谓的愚忠。

在拿下益州后,刘备就迫不及待的封自己为汉中王,完全不顾及当时朝不保夕的汉献帝的处境。后来,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对汉献帝还算尊重,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说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实际上,曹丕对汉献帝还是不错的,在封地山阳郡,汉献帝遂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后来还死在了曹丕的后面。

反观刘备,在听说汉献帝禅让后,就假传消息说汉献帝已经被曹丕杀死了,迫不及待的称帝,完全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此时不要说营救汉献帝,要是汉献帝敢跑到刘备的地盘,刘备立即就会杀了他。


醉美木渎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汉献帝就像一个玩偶,被董卓、郭汜、曹操夺来夺取,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目的。

起初,黄巢起义,天下大乱,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或坐拥天下。织席贩履的刘备同样有这个野心,刘备落难到许昌,虽与国舅董承盟誓“为国除贼”,但刘备心心念念的是:“如何摆脱曹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求贤,刘备三顾茅庐求教诸葛亮,开口便问:“如何在吴、曹两强中求生存?”,而非营救汉献帝。

封王,刘备登坛自称“汉王”,提出的口号是:“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说的是自己不能久居西川,要得天下。汉献帝被迫禅位,他非但不采取行动,反而急冲冲称帝,并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兄弟私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

称帝,刘备称帝年号章武,是取自《尚书》:“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其用意显而易见,就是要取汉而代之。因为东汉自称“火德”,刘备自视汉室正统,仍然崇火德。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刘备想要做的不是开国功臣,而是继往开来的帝王。如此 他还会救汉献帝吗?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刘备被曹操称为,英雄。汉献帝是块金字招牌`,被曹操接到许昌,汉室朝庭已到了许昌。在曹操挟夭子以令诸候,这招屡试屡灵,让老曹亢奋不异。汉室朝庭吃穿供应,地盘都是老曹的。连小刘皇帝的媳妇也是老曹的三个丫头。他们之间的关系血浓于水,不可能再分离了。刘备什么人,他还想创业当老板呢?弄个顶头上司在上压着,多没劲呢。老刘才不干啥本的买卖呢。自已自称汉室宗亲,连他自已都心里清楚,是个冒牌货。如尽皇上认自已为皇叔。心里高兴极了。要不是在朝堂上,老刘会打自已几个耳光,试试痛不痛,是不是真的。有了皇叔这金字招牌,自已赶紧离开老曹。自已去打拼和创业,创办一家自已说了算的公司。至于小刘皇帝,已经用过了,再也没用了。救他?还不如自已已救自已。先开溜,自已去打拼。


用户7250116464786高


读《三国演义》的网友都知道,书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处处可见,有人甚至把这称为是罗贯中的“封建正统思想”。

不过这可能不是罗老先生的初衷。《三国演义》是在明代成书的,而早在宋代“尊刘贬曹”的思想就已是三国类文艺作品的主基调了。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

同时,罗贯中的“尊刘”也并非刘备姓刘(刘表、刘璋、汉桓帝、汉灵帝都姓刘,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关键是刘备所率领的军事集团从一开始就打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最早在桃园结义中见)”的口号,而这一民族思想一直受人们的追慕;另一方面刘备的军事集团中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智”、赵云张飞的“勇”,致使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进行讴歌赞颂。不过刘备作为集团的领军人物,集所有的权利和荣誉于一身,在权势和金钱的诱惑下,势必当初的那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忠义之心有所动摇。最明显的就是他想自己当皇帝了。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备的身世。关于刘备的身世,最能让人感兴趣的应该就是皇叔这个身份了。现在好多人对此有疑问,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刘备故乡在涿县,史实证明,他确是汉景帝玄孙,汉室宗亲。所以皇叔并不是刘备忽悠人的。

那刘备对他的汉室宗亲身份是怎么看待的呢?易中天曾从他的两个儿子刘封、刘禅的名字上说刘备有称帝之心。其实从名字上还不足以断定刘备有称帝之心,刘备认刘封这个螟蛉之子时绝不会是看上他的名字里有个封字。

不过刘备有称帝之心在后来就慢慢表现了出来。先是刘备落难到许昌时,国舅董承曾私下向刘备表示汉献帝想除去曹操,刘备虽然咬牙切齿,并与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过排在刘备心中第一位的还是怎样摆脱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还有他在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与东吴、曹操抗衡,成为第三股势力,而非如何营救汉献帝。如果刘备真凭自己的割据势力,打败了曹操,他会甘心只做一个开国功臣吗?答案是否定的,世上还没几人能真正摆脱权力的诱惑。

刘备听到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丕,徒居山阳城时,虽然哭得呼天抢地,但他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反而托病不理朝事,政务全交给孔明。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刘备就在诸葛亮的“妙计(实是借用耿纯劝刘秀称帝故事)”下,“被迫”称帝。而刘备称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布“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关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在众在臣谏阻无效下,起兵七十五万(这个是蜀汉对外兵势最大的一次讨伐战)讨伐东吴。

蜀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杀得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孙权没法可施,不得不送还张飞人头和范疆、张达二人,并许诺归还荆州、孙夫人来求和。但刘备并不领情,反想乘机并吞东吴。最后用兵失策,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也病逝白帝城。

刘备称帝时,年号章武,是取自《尚书》:“天命有德,五服五章。”而当时的曹丕年号黄初,孙权称王时年号黄武,称帝后改黄龙,连黄巾起义的张角也自以为“黄天”。他们的用意都是要取汉而代之。因为东汉自称“运应火德”,在五行中土能克火,土属中央,崇黄。刘备不用黄是自视为汉室正统,仍然崇火德。

在刘备心目中,他要做的并不是张良、韩信那样的开国功臣,而是汉光武帝刘秀那种继往开来的帝王。


静观夕阳


刘备不救汉献帝,要放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思考,具体原因,静听怀信同学慢慢道来!

第一:当时消息传播方式单一,曹魏封锁消息,说是禅让的,万一翻供怎么办,刘备确实没有得到汉献帝死活的正确消息。

第二:请汉献帝入蜀,请个大爷到家里,刘备当时以什么身份相处,所有指挥权交于汉献帝,刘备的的位置在哪里?手下的将领百姓不会太买账。

第三:确认汉献帝已死的消息,自立为帝重振汉室,刘备当时的口号是还都洛阳,在外人眼里可谓当时大汉的绝对忠诚者,而且还是汉室后裔,师出有名匡扶正义,所以才有众多人追随与他。

第四:蜀地内部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大小势力交织,都有各自利益的盘算。

第五:汉献帝自己呢?他其实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他知道所有人都不会再去收留他、辅佐他。他就像丧家之犬一般,于是他最后也只是安心的做自己的山阳公。他不指望刘备,也不指望任何人。同时刘协自己也已经没有了人身自由,虽然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即使参见曹丕,都不用俯首称臣。但是那不过是曹丕用来收买人心的手段,曹丕实际上是为了软禁刘协。可怜刘协一代帝王一生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作为帝王他自然不甘心,只是他的反抗却都是徒劳。最后的他也心灰意冷安享自己的晚年。

综上所述,刘备不救汉献帝,也有他自己的考虑,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是怀信同学,欢迎大家围观赐评,喜欢的话就点点关注。


怀信同学


刘备当时的口号是恢复汉室,他也做到了以汉朝的名义建立的一个国家,但他却不是把汉献帝接过来当皇帝,而是他成为汉朝的君王。如果当时的刘备,打败了曹操统一了中原,那么汉献帝所面临的可能就是被刘备给杀死或者流放,从此隐姓埋名,毕竟当时的刘备已经称王,不能再让百姓们只等汉式的正宗天子还活着。

刘备虽然是一个为人敬佩的英雄,但是当有他自己的利益有关的事情,还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主,毕竟皇室之间为了皇位,兄弟之间都可以互相伤害,更何况他离当时的正宗皇室的血缘差得远呢。


驴小毛69141


读《三国演义》的网友都知道,书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处处可见,有人甚至把这称为是罗贯中的“封建正统思想”。

不过这可能不是罗老先生的初衷。《三国演义》是在明代成书的,而早在宋代“尊刘贬曹”的思想就已是三国类文艺作品的主基调了。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

同时,罗贯中的“尊刘”也并非刘备姓刘(刘表、刘璋、汉桓帝、汉灵帝都姓刘,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关键是刘备所率领的军事集团从一开始就打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最早在桃园结义中见)”的口号,而这一民族思想一直受人们的追慕;另一方面刘备的军事集团中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智”、赵云张飞的“勇”,致使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进行讴歌赞颂。不过刘备作为集团的领军人物,集所有的权利和荣誉于一身,在权势和金钱的诱惑下,势必当初的那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忠义之心有所动摇。最明显的就是他想自己当皇帝了。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备的身世。关于刘备的身世,最能让人感兴趣的应该就是皇叔这个身份了。现在好多人对此有疑问,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刘备故乡在涿县,史实证明,他确是汉景帝玄孙,汉室宗亲。所以皇叔并不是刘备忽悠人的。

那刘备对他的汉室宗亲身份是怎么看待的呢?易中天曾从他的两个儿子刘封、刘禅的名字上说刘备有称帝之心。其实从名字上还不足以断定刘备有称帝之心,刘备认刘封这个螟蛉之子时绝不会是看上他的名字里有个封字。

不过刘备有称帝之心在后来就慢慢表现了出来。先是刘备落难到许昌时,国舅董承曾私下向刘备表示汉献帝想除去曹操,刘备虽然咬牙切齿,并与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过排在刘备心中第一位的还是怎样摆脱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还有他在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与东吴、曹操抗衡,成为第三股势力,而非如何营救汉献帝。如果刘备真凭自己的割据势力,打败了曹操,他会甘心只做一个开国功臣吗?答案是否定的,世上还没几人能真正摆脱权力的诱惑。

刘备听到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丕,徒居山阳城时,虽然哭得呼天抢地,但他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反而托病不理朝事,政务全交给孔明。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刘备就在诸葛亮的“妙计(实是借用耿纯劝刘秀称帝故事)”下,“被迫”称帝。而刘备称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布“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关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在众在臣谏阻无效下,起兵七十五万(这个是蜀汉对外兵势最大的一次讨伐战)讨伐东吴。

蜀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杀得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孙权没法可施,不得不送还张飞人头和范疆、张达二人,并许诺归还荆州、孙夫人来求和。但刘备并不领情,反想乘机并吞东吴。最后用兵失策,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也病逝白帝城。

刘备称帝时,年号章武,是取自《尚书》:“天命有德,五服五章。”而当时的曹丕年号黄初,孙权称王时年号黄武,称帝后改黄龙,连黄巾起义的张角也自以为“黄天”。他们的用意都是要取汉而代之。因为东汉自称“运应火德”,在五行中土能克火,土属中央,崇黄。刘备不用黄是自视为汉室正统,仍然崇火德。

在刘备心目中,他要做的并不是张良、韩信那样的开国功臣,而是汉光武帝刘秀那种继往开来的帝王。


学史泛舟


对于刘备来说,在东汉末年颠沛流离,但是,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气,刘备得以攻占益州,夺取汉中,进而成就帝王之业。在此基础上,如果让刘备将拼搏数十年打下的基业,拱手让给汉献帝刘协,自然是难为刘备的。进一步来说,即便是刘备愿意,跟随他南征北战多年的文臣武将,又怎么会愿意呢?比如张飞、赵云、魏延、诸葛亮等人,无疑是对刘备更加忠心耿耿,而不可能支持汉献帝刘协到蜀地当皇帝。

从这一点来看,刘备没有迎接汉献帝刘协,反而自己当皇帝,才是符合蜀汉文臣武将期望的行为。如果刘备真的迎接汉献帝刘协到蜀地当皇帝,反而可能造成蜀汉的内部消耗,引发不必要的纷争,在蜀汉本来就相对弱小的背景下,这样的行为很可能会加快蜀汉的灭亡。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当时刘备偏居一隅离曹魏所在的洛阳相隔千里,刘备如果相救汉献帝刘协就必须带兵攻到洛阳,当时刘备没这个实力,如果真能打到洛阳,刘备也就不用一直在蜀汉偏安一隅了


FJ·荣


 刘备故乡在涿县,史实证明,他确是汉景帝玄孙,汉室宗亲。所以皇叔并不是刘备忽悠人的。

  那刘备对他的汉室宗亲身份是怎么看待的呢?易中天曾从他的两个儿子刘封、刘禅的名字上说刘备有称帝之心。其实从名字上还不足以断定刘备有称帝之心,刘备认刘封这个螟蛉之子时绝不会是看上他的名字里有个封字。

  不过刘备有称帝之心在后来就慢慢表现了出来。先是刘备落难到许昌时,国舅董承曾私下向刘备表示汉献帝想除去曹操,刘备虽然咬牙切齿,并与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过排在刘备心中第一位的还是怎样摆脱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还有他在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与东吴、曹操抗衡,成为第三股势力,而非如何营救汉献帝。如果刘备真凭自己的割据势力,打败了曹操,他会甘心只做一个开国功臣吗?答案是否定的,世上还没几人能真正摆脱权力的诱惑。

  刘备听到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丕,徒居山阳城时,虽然哭得呼天抢地,但他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反而托病不理朝事,政务全交给孔明。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刘备就在诸葛亮的“妙计(实是借用耿纯劝刘秀称帝故事)”下,“被迫”称帝。而刘备称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布“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关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在众在臣谏阻无效下,起兵七十五万(这个是蜀汉对外兵势最大的一次讨伐战)讨伐东吴。


梅姑姑318


谁说没救?衣带诏事件不就是刘备救大汉的努力吗?刘备早期家境不好,书读的也不多。虽然他起兵很早,但由于底子太薄,在曹操、袁术、袁绍这些大咖面前始终跟不上节奏,别人都已经几个州了,他却只能在县里混混,虽然一度拥有徐州,但就凭他那点兵力根本守不住。自身都难保,救汉献帝那更是奢望

后期他虽然有了地盘,然而天下大势已定,再想问鼎中原,那是痴人说梦,毕竟曹操太强了,刘备想救汉献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另一方面想,如果刘备真的打败曹操,入主中原,就一定还政于献帝吗?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盘,到时候拱手让人,谁会愿意?就算你愿意,皇帝怎么想 ,会不会觉得你功高震主,想法子除掉你也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