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可以被当做选择职业的一部分吗?

小小嫻


1、昨天我们学校的校花(当事人说这么写,点击率会高一点)来跟我探讨一个问题,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工作,她巴拉巴拉说了现在工作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我第一反应是,先自己去适应,因为跳槽的成本远大于内化解决的成本,我让她可以去观察理解这些现象 ,学习里面优秀员工如何混出头,吸取老员工的为何碌碌无为还是拿了那么点工资的原因,但是从她的回复,我看到的还是一些负面的回应。于是我问,你是否想过跳槽。她说有的。于是我换另一个方向跟她交流了:

1)你好好回忆这些年来 ,什么事情让你感到有成就感,觉得自己价值得到体现。她答,成功组织一个事情后就很有成就感,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事情。于是我建议她可以考虑往策划、组织、运营这个几个方向发展。

2)再交流分析到她的性格类型,她属于“红色”的性格,即以快乐为导向、活跃的、乐于助人的性格,并且她有一些完美主义。则可以考虑往给人带来快乐、服务类型发展。

3)接下来则是盘点她的资源及能力,她说她之前有婚庆策划的实习经验,现在公司的项目管理及策划活动都有一些经验,我说,虽然岗位不一样,但是其中都会用到了全局统筹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所以那么这样一来,更验证了前面两点得出的发展方向的可行性。

4)再结合她是一个有很多有趣想法的女孩、也有旅游的兴趣爱好,就建议她也可以往旅游策划、活动创意方面去考虑。

我说,内部条件已经基本确定了,那来分析外部条件吧。

1)行业的发展前景,因为我不是从事公关策划的,所以这一点我让她自己上网去了解,但我则提醒她还要跟着大趋势走,即互联网+,因为一个传统的行业+互联网思维,则会激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互联网教育。

2)等确定行业方向找具体公司之后也记得有好好了解去了解这家公司的过去与外来。

最后则要考虑到一些很现实的问题了

1)家长的建议,因为她现在还是跟家人住在一起,父母的意见还是得去了解的。

2)地域的限制,因为她不是在一线城市,新型有活力的创业公司资源有限。

3)辞职的代价,因为她现在是国企,离开国企也意味着失去一些福利待遇,这也是值得考虑的

最后跟她巴拉巴拉很久了,汇总了以下分析思路:

1)内部条件:自己的价值导向、性格导向、资源能力、兴趣爱好——确定方向

2)外部条件:行业前景、公司历史前景、大趋势——提高成功率

3)现实考量:家长、地域、代价——权衡利弊

然后在最后的最后,她主动了发了



河南小张vlog


兴趣可以被当作选择职业的一部分吗?

答:当然能。

有兴趣,是不需要理由的。

我是草根老周。离离原上草的草,一根一枯荣的根。很乐意分享这个话题。

兴趣是什么?我的理解兴趣就是爱好。和喜欢,愿意,你管不着等等都是相近词。[呲牙]

我有个朋友从小喜欢摄影。本人也长得挺帅人模狗样的,很受女同学喜欢。我当时挺嫉妒他的,后来就渐渐疏远他了[大笑]

听说他家亲戚送给他一部海鸥相机,他如获至宝整天摆弄。那时候照相是需要胶卷的。好像叫120的还是135忘了。他家境不错,买胶卷,給女同学拍照,建暗房——就是冲洗胶卷的地方,洗照片,用化学药水配比等等。

我现在才明白,这个同学为什么化学考得最好,原来就是有摄影兴趣,和摄影有关的知识他都如饥似渴的学习。

以后我们都长大了。当兵考学下乡参加工作,天各一方。有一次看报纸,在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名字里,看到有他。原来这同学混到新华社去了。

我们那个时代,有个工作就不错了。托关系走后门进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很了不起啦,干什么岗位都行。进不了的就去了大集体企业。没办法都是为了生存和生活。更谈不上兴趣等于职业这样的好事了。

当我们感叹有的人为什么运气总是那么好?其实他们背后的付出也是蛮大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兴趣坚持不妥协不勾兑,还被人看做傻,其实那不过是人家坚守自己梦想,给职业按上翅膀的结果把?你说是不是?





草根老周五世


说真的,我自己刚开始寻求第一份工作时,我是完全奔着兴趣爱好去的,坚持了一年,我放弃了,选择了自己力所能及高薪职业。对咱这样的普通95后来说,有多少人做了当初的选择又放弃,可能数不清,但是后来就会明白,做为一个男人来说,有钱、有权再谈兴趣会更美好。


强明哥哥


有这种可能喔。

以前我们乡政府有个新招的小职员。他喜欢摄影,而且搞得有模有样。

本来这也就在乡里吃香,没有关系,没有后台,可能一辈子就呆在乡里。

想不到那年市里要一个有基层经验的职员。有多少人基层经验丰富啊,结果他胜出,就因为他的摄影兴趣。不用走后门,不用拉关系,就这样一步登天了(我们那里都这么说)。

所以,一般选择职业,都要填兴趣爱好,有的老板很重视职员的兴趣爱好,也会因为兴趣爱好给Ta分派工作。

一个人的工作如果跟Ta的兴趣相关,那会最大程度的发挥Ta的潜力。也将是Ta最喜欢的工作。


一叶草73


  1. 兴趣必须被当成选择职业的关键因素。
  2. 如果兴趣能够跟职业完美结合,那就是最好的。例如喜欢摄影就在摄影公司上班,喜欢教书育人的在学校或者培训公司上班,喜欢写文章的在报刊杂志社工作等等。
  3. 如果兴趣不能改跟职业完美结合,但是相关的也非常不错。例如喜欢摄影运营淘宝店,喜欢化妆的在美容公司上班、细化足球的可以在俱乐部上班等等。
  4. 如果兴趣不能跟职业结合的,实在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话,建议“先就业再择业”,先把自己的肚子喂饱了,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问题解决了,再考虑追求理想。
  5. 因此,兴趣可以成为选择职业的关键因素,但不是必然因素。
  6. 毕竟生活都是现实的,如果饿着肚子谈理想,那就是空谈,完全没有实际意义。
  7. 如果实在是职业与兴趣无关,可以做“斜杠青年”,在干好本职工作时,利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将爱好发展成可以为自己带来收入的第二职业。当第二职业的收入超过第一职业,或者有超过第一职业的潜力时,可以将兴趣的第二职业变为第一职业,专心用功发展职业兴趣。那么人生也会就经历了一次华丽转身!

读梳人


当然可以,喜欢就会有动力,可以找感兴趣的职业,当然选择了就要专心提高自己的实力。

清代章学诚先生有说过“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意思是学习后必须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业贵在有专长并能精通。选择了感兴趣的职业后要认真的去钻研,把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这样工作才会持久,如果喜欢却没有匹配得能力就没办法坚持自己喜欢的职业了。

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找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也没关系,还是可以边工作,边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修,不要懈怠荒废。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总有一天量变会变成质变。

像我喜欢Excel,就买本书系统的学习,个人觉得学一样知识技能,还是要以看书为主网上看教程例子为辅。现在互联网太发达了,可能你本意是要学习,上网着就变成玩了,不能够专心。

有兴趣就立刻去学习,不要停,增强自己的执行力度,不要总在心里想却不去行动,加油!





陈先生My


可以



瑾_263


答案:可以

下图是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
兴趣,能力,价值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当你有了某一方面的兴趣,你自然会提高相应的能力,提高了能力之后,会产生相应的价值,有了价值回报,能够进一步提高你对这件工作的兴趣。这个循环就是职业生涯的良性循环。如果你对这份工作失去兴趣之后,情绪上会产生厌倦感,久而久之会讨厌这份工作,进而影响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最终价值回报也会降低。


但是有一点也需要明白,如果选择职业完全只看你之前的兴趣也是不靠谱的。


小步知道


提起90后,就会想起“个性”、“另类”、“叛逆”、“非主流”、“张扬”等等的标签。近段时间,90后这一社会群体又被贴“油腻”、“佛系”等关键词。在尚未成熟之前,90后的问题和缺陷就早已被灌入成年人的刻板印象中,仿佛他们就是垮掉的一代。 其实从现实来看,90后不仅没有网上调侃的那么丧,反而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早一批的90后早已在各个行业和领域摸爬滚打多年。 据智联招聘4月8日发布的90后职场肖像报告的内容显示: 90后择业的第一要素是兴趣爱好。与70、80后遵循父辈传统追求安稳的就业观不同,90后在择业时多以主观喜好为第一选择,他们承认自己的与众不同,渴望走出家门,享受生活,体验一切新鲜刺激的事物。 正因为90后有着一颗爱挑战爱尝试的心,越来越多的90后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更在乎的是工作与自我兴趣的契合度以及平等的团队氛围。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兴趣当成职业,那肯定是美好的。可是工作有时候压力很大,难免会产生厌倦心理。那么我们要不要把兴趣当成职业呢? 你想过你的兴趣是什么吗? 当别人问到“你的兴趣是什么?”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 唱歌?跳舞?读书?画画?跑步?这真的是你的兴趣吗? 比如我,喜欢唱歌,但五音不全,和那些大V相比,相差实在太多,如果我现在辞职去做歌手,我知道我肯定会被吊打得连骨头都不剩。 有时候,我们在同一件事情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以为那就是兴趣,就像看电视剧,自以为阅片无数,但是却连个“发烧友”都算不上,对情节设置、表演、道具等各方面没有任何研究,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里的“兴趣”,只不过是消费而已,是把自己的大脑当作别人的跑马场;而所谓的“兴趣广泛”,也不过是诸多的休闲娱乐活动而已。 所以说,你所谓的兴趣,可能根本就不是你的职业方向。 通常来看,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可以快乐,可以全情投入,因此可以做得更好。但仔细想想,哪有什么事情是你全部喜欢的。 就像我喜欢公关类职业,也许要承受陌生人的不理睬甚至面斥;我喜欢做管理,那就得准备好承担巨大的业绩压力;我喜欢做设计,可能方案会被甲方爸爸一遍一遍地驳回;我喜欢写文章做公众号,那文章你可能写了一个星期都憋不出来,比便秘还难受。 兴趣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消费,而在于生产。做一个消费者是容易的,能够满足欲望和体验就好,但是做一个生产者,需要持续地投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很多人都只想做一个舒服的消费者,对生产却望而止步。兴趣,需要你去慢慢地琢磨和钻研它。当你想把你的兴趣,作为你的职业的时候,想一想,你对兴趣热爱到了哪一个程度,是否能让你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 那些年少时候接触某种东西并为之而痴迷的人,显然是很幸运的,可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然后不断地去涉足各类领域,却又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地去了解,无法领会其精髓。如果没有毅力坚持一条路深入下去,那么兴趣终究只是一个爱好,而不会成为你的职业。 兴趣为你带来的价值有多大? 职业用来养活自己,兴趣用来提升自己。 生存,是一切的基础,而兴趣,是对生活的锦上添花。有多少人,为了追求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兴趣,而本末倒置,回归现实之后,再与人谈及自己,说什么年轻就该放纵之类的难懂的话。 也许你确实拼搏过,确实有过理想,有过目标,但是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也许某件事对你来说是兴趣,而对人家来说是职业,相比之下,你的竞争力便弱了很多。 当你的兴趣给你带来的价值比职业带来的价值要更大的时候,就可以去考虑把兴趣当成你的职业。 寻找一个平衡点 兴趣不等于特长,更不等于你得以谋生的手段。兴趣和职业的关系,有两种。 一种是,兴趣和职业相辅相成,我的职业就是我的兴趣,我的兴趣就是我的职业,这是一种最理想化的状态。 还有一种是,兴趣和职业互不相关,职业是谋生的手段,不能丢掉。这个时候就需要把兴趣和职业两者之间协调好。兴趣和职业并行不悖,有时候甚至相互促进。 我认识一个师姐,热衷于穷游,只要有一有时间,她都会跑去不同的国家,每次穷游,她都详细地写了自己的攻略和感受并不断投稿,一开始,并没有多少公众号、期刊杂志理会她的稿件,可是她也没管那么多,一直坚持着,直到后来,一家新媒体企业找上了她,因为她的文章中,自己对旅行的感悟特别的独特,想让她去做一些内容产出。她也很爽快地答应了,很快便辞职转行去专门写攻略和游记。再后来,据说是一边旅行,一边写游记,工资不菲。 兴趣促进了她的职业,在不影响自己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去发展兴趣,找到职业与兴趣之间的平衡点,也许会有意外惊喜。 兴趣与职业,有时候界限是模糊的,有时候是分明的,谁能搞的那么泾渭分明呢?不论做什么,喜欢什么,如果这一切能够殊途同归最好。如果不能,那就寻找一个兴趣,慢慢地发展它。 即便不能把兴趣变成职业,也能把兴趣好好培养好,成为自己的独特的闪光点。


哎哟1459


肯定是的,一个人的兴趣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愿意为这个工作付出努力。

以前我是做朝九晚五的工作的,每天除了上班,工作,下班,感觉每天都过着同样的日子,一眼都可以望到退休,觉得这样朝九晚五的生活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的兴趣是喜欢舞台,喜欢不创新,喜欢接受新的挑战,当我成为了一名培训师,我觉得每一天的阳光都是新鲜的,每次培训我都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能够体味当地的风土人情,当精进自己的课程成就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无比幸福。

兴趣可以让你的工作越做越好,而做不喜欢的事,只会消磨大好时光,即使挣钱还可以,你也会感觉自己特别无所事事,时间过得好慢。所以按照你的兴趣来选择你的职业才是最主要的,因为当你拥有兴趣的时候,你就拥有热情,你可以一路披荆斩棘,你会因为兴趣而支撑你的意志,达到人生的高度,即使现在刚开始的时候挣钱平平,以后也会越来越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