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在好多元末明初時代背景的影視作品裡,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前期發展策略

,被朱元璋重視並採納。按照這項基本發展策略,朱元璋暗中積蓄力量,不提前稱王、稱霸,最終蕩平其他義軍割據勢力,並消滅暴元王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不是這樣的!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發展策略的不是李善長,也不是劉伯溫,而是另有其人!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這個人就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朱升!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寧迥溪人,因為朱升出生的時間是早上,太陽剛剛升起來,所以他的父親給他取名為朱升,寓意“昌盛”和“吉祥”。朱升的父親是一位教書先生,他在本村(安徽省休寧縣迥溪鄉臺子上村)開設學館教書,同時順帶著種地務農,使得朱升的家境在當地還算相對殷實。因此,朱升從八歲開始,就拜當地幾位有名望的講學先生為師,在他們的學館裡讀書受教。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元延佑四年(1317年),此時的朱升十九歲,在恩師陳櫟老先生的推薦下,他通過了院試(相當於今天,在縣裡組織的考試)的考核,成為了“秀才”。考中秀才後,朱升便回到家鄉(安徽省休寧縣迥溪鄉臺子上村)子承父業,繼續開設學館教書,同時還順帶著種地務農,過上了半教半農的生活。後來,朱升又通過參加鄉試(相當於今天,在省裡組織的考試),並通過了鄉試的考核,成為了“舉人”。於是,朱升便更加努力的學習,開始為後面的會試(相當於今天,在首都組織的考試)做準備。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元至正元年(1341年) ,四十三歲的朱升終於通過了會試的考核,成為了“貢生”。在這裡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貢生和舉生的區別:由官辦學館直接舉薦,有資格參加禮部組織的殿試考核的,稱之為舉生,而師出於私辦學館或自學通過鄉試、會試的考核,有資格參加禮部組織的殿試考核的,稱之為貢生。在後面禮部組織的殿試考核中,因為朱升沒有名次,所以沒能成為進士(有一種疑問,朱升成為貢生後,到底有沒有參加後面禮部組織的殿試考核,這個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有一點可以明確,貢生是朱升通過參加科舉考試取得的最高學歷)。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又過了四年,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四十七歲的朱升被元朝廷給了一個叫“池州路學正”(相當於池州官辦學館裡的老師或行政人員)的小官,但朱升一直拖到五十二歲才去赴任。三年後,因為元朝廷政治腐敗,人民暴動頻繁,於是朱升辭去官職離開池州,帶著全家移居到安徽省歙縣石門鄉,並在那裡開設學館教書。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率軍攻打婺源縣時,聽麾下大將鄧愈說,隔壁歙縣有個隱士叫朱升,是個很有學問、很有本事的人。於是朱元璋微服出訪,親自去歙縣拜訪朱升,和他探討自己今後發展的方向。於是,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基本發展策略,使得朱元璋對朱升佩服不已,把他比作當世的諸葛亮。朱元璋看到朱升對當今時局,竟有如此高深的見解,便將朱升請到自己的隊伍裡,作為自己的謀士,但凡有軍國大事都與朱升商量後再決策。在朱升成為朱元璋的謀士後,為朱元璋後期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大量的謀略,在幫助朱元璋掃平群雄,消滅暴元,建立明朝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然後冊封功臣。朱升也被列為開國功臣,被朱元璋冊封為翰林院學士兼東閣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誥銜,成為皇帝朱元璋的專職顧問,凡是涉及軍、政機密的事情均和他商量後再決定。此外,朱元璋還賜予朱升一張“免死鐵券”,作為對他功績的獎賞。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歲的朱升以“年邁”和"祭掃祖墳"為由,向朱元璋申請告老還鄉,辭官隱居。朱元璋想到他的功績,便打算對他重新進行重賞,並讓他在京師南京養老。但朱升已經看清了官場險惡,在謝絕朱元璋後,便辭官歸隱。洪武三年(1370年),朱升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因為元朝時期的科舉考試製度較模糊,在這裡,向大家普及一下,明朝的科舉考試製度】

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級別:

第一級別是院試(相當於今天,在縣裡組織的考試),通過院試考核的,稱之為“秀才”,秀才很厲害,見了縣老爺不用下跪,還被免除了本人的所有徭役,但是秀才還不能做官。

第二級別的考試叫鄉試(相當於今天,在省裡組織的考試),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份組織考試,只有成為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通過鄉試考核的,稱之為“舉人”。成為舉人,你才有可能當官。看清楚是有可能當官,不是一定能當官,除非朝廷在“有位無人”的情況下,才會想到舉人,吏部才會在舉人中挑選,所以說,舉人就是後被以幹部。值得一提的是,

這個級別考試裡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元”裡的第一元!

第三級別的考試叫會試(相當於今天,在首都組織的考試),只有舉人才能夠參加,通過考試的人稱之為“貢生”,他們具備做官的資格,但一般都是很小的官,比如說縣裡的縣丞等,都是很小的官,比縣太爺差遠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級別考試裡的第一名被稱為“會元”,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元”裡的第二元!

第四級別的考試叫殿試(皇帝親自提問),通過殿試的考核,會劃分出三個級別,就是我們所說的三甲:一甲三人,稱號是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稱號是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稱號是賜同進士出身。其中,狀元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元”裡的第三元!

這個人向朱元璋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助其成就霸業


朱升的功勞跟劉伯溫比如何? (單選)
0人
0%
不如劉伯溫功勞大
0人
0%
跟劉伯溫功勞相當
0人
0%
比劉伯溫功勞大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