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其成就霸业

在好多元末明初时代背景的影视作品里,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长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前期发展策略

,被朱元璋重视并采纳。按照这项基本发展策略,朱元璋暗中积蓄力量,不提前称王、称霸,最终荡平其他义军割据势力,并消灭暴元王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这个人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其成就霸业

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不是这样的!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发展策略的不是李善长,也不是刘伯温,而是另有其人!

这个人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其成就霸业

这个人就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朱升!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迥溪人,因为朱升出生的时间是早上,太阳刚刚升起来,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朱升,寓意“昌盛”和“吉祥”。朱升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他在本村(安徽省休宁县迥溪乡台子上村)开设学馆教书,同时顺带着种地务农,使得朱升的家境在当地还算相对殷实。因此,朱升从八岁开始,就拜当地几位有名望的讲学先生为师,在他们的学馆里读书受教。

这个人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其成就霸业

元延佑四年(1317年),此时的朱升十九岁,在恩师陈栎老先生的推荐下,他通过了院试(相当于今天,在县里组织的考试)的考核,成为了“秀才”。考中秀才后,朱升便回到家乡(安徽省休宁县迥溪乡台子上村)子承父业,继续开设学馆教书,同时还顺带着种地务农,过上了半教半农的生活。后来,朱升又通过参加乡试(相当于今天,在省里组织的考试),并通过了乡试的考核,成为了“举人”。于是,朱升便更加努力的学习,开始为后面的会试(相当于今天,在首都组织的考试)做准备。

这个人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其成就霸业

元至正元年(1341年) ,四十三岁的朱升终于通过了会试的考核,成为了“贡生”。在这里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贡生和举生的区别:由官办学馆直接举荐,有资格参加礼部组织的殿试考核的,称之为举生,而师出于私办学馆或自学通过乡试、会试的考核,有资格参加礼部组织的殿试考核的,称之为贡生。在后面礼部组织的殿试考核中,因为朱升没有名次,所以没能成为进士(有一种疑问,朱升成为贡生后,到底有没有参加后面礼部组织的殿试考核,这个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贡生是朱升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取得的最高学历)。

这个人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其成就霸业

又过了四年,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四十七岁的朱升被元朝廷给了一个叫“池州路学正”(相当于池州官办学馆里的老师或行政人员)的小官,但朱升一直拖到五十二岁才去赴任。三年后,因为元朝廷政治腐败,人民暴动频繁,于是朱升辞去官职离开池州,带着全家移居到安徽省歙县石门乡,并在那里开设学馆教书。

这个人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其成就霸业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率军攻打婺源县时,听麾下大将邓愈说,隔壁歙县有个隐士叫朱升,是个很有学问、很有本事的人。于是朱元璋微服出访,亲自去歙县拜访朱升,和他探讨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于是,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基本发展策略,使得朱元璋对朱升佩服不已,把他比作当世的诸葛亮。朱元璋看到朱升对当今时局,竟有如此高深的见解,便将朱升请到自己的队伍里,作为自己的谋士,但凡有军国大事都与朱升商量后再决策。在朱升成为朱元璋的谋士后,为朱元璋后期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大量的谋略,在帮助朱元璋扫平群雄,消灭暴元,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其成就霸业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然后册封功臣。朱升也被列为开国功臣,被朱元璋册封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成为皇帝朱元璋的专职顾问,凡是涉及军、政机密的事情均和他商量后再决定。此外,朱元璋还赐予朱升一张“免死铁券”,作为对他功绩的奖赏。

这个人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其成就霸业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坟"为由,向朱元璋申请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想到他的功绩,便打算对他重新进行重赏,并让他在京师南京养老。但朱升已经看清了官场险恶,在谢绝朱元璋后,便辞官归隐。洪武三年(1370年),朱升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这个人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其成就霸业

【因为元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较模糊,在这里,向大家普及一下,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

第一级别是院试(相当于今天,在县里组织的考试),通过院试考核的,称之为“秀才”,秀才很厉害,见了县老爷不用下跪,还被免除了本人的所有徭役,但是秀才还不能做官。

第二级别的考试叫乡试(相当于今天,在省里组织的考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份组织考试,只有成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通过乡试考核的,称之为“举人”。成为举人,你才有可能当官。看清楚是有可能当官,不是一定能当官,除非朝廷在“有位无人”的情况下,才会想到举人,吏部才会在举人中挑选,所以说,举人就是后被以干部。值得一提的是,

这个级别考试里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元”里的第一元!

第三级别的考试叫会试(相当于今天,在首都组织的考试),只有举人才能够参加,通过考试的人称之为“贡生”,他们具备做官的资格,但一般都是很小的官,比如说县里的县丞等,都是很小的官,比县太爷差远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级别考试里的第一名被称为“会元”,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元”里的第二元!

第四级别的考试叫殿试(皇帝亲自提问),通过殿试的考核,会划分出三个级别,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甲:一甲三人,称号是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称号是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号是赐同进士出身。其中,状元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元”里的第三元!

这个人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其成就霸业


朱升的功劳跟刘伯温比如何? (单选)
0人
0%
不如刘伯温功劳大
0人
0%
跟刘伯温功劳相当
0人
0%
比刘伯温功劳大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