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诫子书》

332、《诫子书》[三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诫:警告,劝人警惕。②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③君子:品德高尚的人。④淡泊:也写做“澹(dàn)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⑤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⑥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⑦险躁:心浮气躁。治性:修性,养性。⑧多不接世: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⑨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332、《诫子书》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愚见】《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修身养性,立志勤学。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静以修身”。诸葛亮首先谈到了“静”在“修身”中的作用。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特别强调“静”在修身中的作用。无论是儒家的心定,佛家的禅定,道家的身定,表达的都是同样的看法。比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是内在的要求。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杂念,充满各种物质欲望,被各种外物所诱惑,最终难免走上腐化堕落之路。“静”就是要降低欲望,减少人的动物性,强化人的社会性。“静”就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弱物质欲。“静”就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明得失。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赞扬了“静”在“明志”中的作用。只有心中宁静,不为外界役使,才能坚定志向,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任正非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年青人要踏实做事,只要一直坚持,终能成功。”

“学须静也”。诸葛亮指出了“静”在“求学”中的作用。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习,而学习的过程中,又必须心静。一个人学习时如果总是浅尝辄止,不肯静下心来深入修习一门学问,那他终将一事无成。

【说明】图片及部分文字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只是普通的诗词爱好者,请宽容。

\u0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