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寧古塔是現在的哪裡?為什麼罪犯都流放那裡呢?

wh突然的自我


犯了罪就要受到懲罰,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古代的刑罰各種各樣,但是有一種刑罰非常普遍,卻令受刑者聞風喪膽。清宮劇裡常會出現一句話,“ 發放寧古塔,永不許入關”,犯人每聽到這句話,恨不得求得一死來個痛快。



寧古塔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犯人都害怕被流放到那裡呢?它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長汀古城村,是清朝吉林三邊之首。 寧古塔有新舊兩城,舊城在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當年努爾哈赤曾在這裡駐紮軍隊。

在清朝之前流放犯人大多選擇廣東、四川、海南等地,蘇東坡曾被流放到廣州惠州,在那裡耕田、遊玩,好不瀟灑,還曾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可見生活還是滿愜意的。 但是到了清朝這些地方,已經漸漸發展的有些規模,此時再把犯人發配到那裡已經不是懲罰,而是享受了。

康熙五年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建立了新城,寧古塔在當年非常有名,是國防重鎮,是提供八旗兵源和輸送物資的重要地點,也是東北各族向朝廷進供的接收點,那時的寧古塔甚至和盛京齊名。


(披著枷鎖的犯人)

老婆餅裡沒有老婆,寧古塔其實也沒有塔。寧古在滿語裡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六個。據說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把寧古塔分給自己的六個兒子,他們曾居住在此地。

寧古塔是個苦寒之地,常年冰封,吳兆騫在給他母親的信中曾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被流放寧古塔的犯人,如果從南方出發,可能兩年都走不到到地方,當時又沒有其他交通工具,全靠步行,犯人們還要戴著手銬腳鏈,一路上獄卒對犯人監視打罵,再加上病死餓死,很多人還沒到目的地就死了。

如果從北方出發,從河北過山東再到黑龍江,那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冬天犯人沒有足夠的衣服御寒,就算能堅持到地方,寧古塔缺衣少穿,冬天零下40度,如果不生火取暖兩三天就會活活將人凍死。


犯人之所以害怕被流放到寧古塔,一是因為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另外就是非人的待遇,因此獲罪的犯人一聽寧古塔三個字便心驚肉跳、魂飛魄散。

寧古塔在順治年間成為獲罪官員和文人的夢魘之地,宮廷劇中還會看到一句話“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哪些人呢,其實給披甲人為奴還不如死了痛快,尤其對於女犯人更是生不如死。

年輕的女犯人和丈夫在一起,披甲人會先把她們的丈夫殺掉,孩子也會被當做奴隸隨意打罵,真的生不如死,所以他們一聽說要給披甲人為奴,便知道沒有什麼活路了。

披甲人大多是投降的人,屬於不同的民族,他們的地位比一般軍人低,但又不屬於奴隸。多數是投降的人,朝廷不讓他們披甲上陣保衛邊疆,他們世代居住在邊疆,把犯人流放到那裡給他們做奴隸,也是為了穩定軍心。


從清朝順治年間,寧古塔成為流放人員的接收地,歷史上一些有名的文人志士也曾被流放到這裡。清朝的文字獄非常嚴重,寧古塔三個字一度成為獲罪官員和文人心中最不吉祥的符咒。

很多文人被流放到寧古塔,他們帶著屈辱,邁著沉重的腳步來到這片黑土地,雖然有很多人喪命,也有一些人有幸活了下來。

倖存下來的人在和這片黑土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生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寧古塔是蠻荒之地,這裡的讀書人少之又少,能夠活下來的讀書人在這裡受到了尊重和優待。

各地的流人來到寧古塔,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經營方式。使這片黑土地的文化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也帶動了這裡的商賈交易的繁榮發展。



當地的官吏和百姓十分敬重這些讀書人,才使得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才子們有了生存的空間。 文人雖有才能,卻不會耕種,他們只能靠教書育人獲得一點收入,這也成為他們在這苦寒之地的一種生存之道。這些有文化的流人在寧古塔可以不當差,不納糧,還可以得到官府的救濟,他們常常成為官員們家中的坐上客。

寧古塔很苦也很冷,但這裡也很多情,這裡有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鐵馬,也有長河落日圓的壯闊藍圖。活下來的人們在與這片土地的融合中,深深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純樸風情,就算有朝一日他們有幸能夠回到曾經的家鄉,在黑土地上經歷的一切仍然會永遠留在他們的心中,這其中有悲苦,也有懷念,有苦寒,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溫暖。那暖暖的火炕和皚皚白雪會永遠留在他們的記憶裡,成為不可抹去的一份懷念。(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這事兒我來回答吧,其實說倆地方大家就知道了,一個是雪鄉,現在東北著名的旅遊景區,還有一個就是著名的威虎山,寧古塔就離這倆地方不遠,我路過過。

那次是由吉林霧凇島開車去雪鄉玩,第一次去,膽子小,怕山區雪地開車出危險,就現在海林住了一夜,找了個車。

第二天出門沒多久就看見了威虎山,再往前開看見個路標,指向寧古塔遺址,急著去雪鄉就沒拐彎去看看,但是因為喜歡歷史,就記了下來。

寧古塔遺址在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雪鄉的地址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大海林林業局雙峰林場,距長汀鎮7.9公里,所以廣義上說您去雪鄉旅遊基本上就是發配寧古塔了。

威虎山則在海林市北40公里,您說這幾個地方近不近吧。

不過這是在康熙5年之前的事情,所以這裡是寧古塔舊城。

康熙年間遷址新城,在黑龍江寧安,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沒塔。寧古翻譯過來是六,塔是個,連一起就是六個的意思。

傳說努爾哈赤的六個爺爺都是在這裡出生成長的,不過考證出來其實人家是在遼寧新賓,遺址還在呢。

不過有這樣一個傳說挺有意思,沒有實據,挺好玩的,就是努爾哈赤這一支是排行老四,是愛新覺羅,其他的幾家後代就是覺羅了,滿語覺羅的意思是“趙”,所以其實他們的漢姓就是“趙”。

您要說清朝皇帝姓趙也不能說一點譜不沾,還有傳說他們都是宋徽宗趙佶在五國城囚禁期間留下的後裔,所以說愛新覺羅有可能是宋朝皇室後裔哦。

您還別樂,這事兒是他們皇族自己考證出來的,說愛新滿語是金,覺羅是趙,合在一起就是歸順金朝的趙氏,據說有某努爾哈赤的直系後裔一直以大宋皇室後裔自居呢。

咱還是看正史,這事兒說來聽聽就是了。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邊疆有一個地方叫做寧古塔,古代人經常會說把人流放到邊疆,其實就是把這些犯人流放到寧古塔,所以古代人提起這個地方都會特別的害怕!寧古塔是古代非常著名的一個流放之地,而且這個地方非常的荒涼,一旦把人流放到了這個地方之後,朝廷就不再保護他們的安全了,而且他們極有可能一輩子都不能夠入關!邊疆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非常亂的地方,在古代邊疆這個地方是很少有人出現的,雖然如今邊疆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但是很多人仍不願意在邊疆久住下去,大多數人都是去邊疆旅遊的。而寧古塔也變成了邊疆的一個旅遊景點!

大家可千萬不要覺得寧古塔是一個塔,其實這只是一個地名罷了!罪犯一旦要被流放至此的話,那麼他們也極有可能還沒到寧古塔就死在路上了,因為這一路上交通並不發達,他們前往寧古塔全部都需要靠步行,並且為了防止他們逃走,還會為他們上沉重的腳鏈和手鍊。全程至少也是需要走一兩年的時間的,他們會經過一年四季,而這些罪犯所帶的生活物品又非常的少,很多人都因為沒有衣服穿被凍死了,最重要的是,這些罪犯若是中途死了的話,那麼就只能夠暴屍荒野了,根本就不會有人管他們,更不會有人為他們收屍。

之所以古代人喜歡把罪犯流放到此地,是因為這個地方的環境特別的惡劣,對於這些罪犯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懲罰,很多罪犯得知被流放的消息之後,紛紛選擇了自殺,因為他們受不了接下來的苦日子,更不能夠確定自己能不能生存下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說的是流放到寧古塔就要給披甲人當奴隸。這裡面所說的披甲人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所謂的披甲人其實就是一群野蠻人!

這群人大多都是戰場上的俘虜,他們並不是同一個種族的人,並且他們對於漢人和其他不同族的人是十分不友好的,當他們看到有新的罪犯來到此地的時候,他們就會想盡辦法去折磨這些罪犯。年輕的罪犯也許會成為他們的女人,一些強壯的男人也許就會被他們所殺害,又或者是成為他們的奴隸。披甲人並不是甘心留在邊疆的,朝廷美其名曰讓他們駐守邊疆,其實就是怕他們有什麼大的動作,本意是想要把他們困在新疆罷了,所以他們名義上面雖不是罪犯,但是卻和罪犯一樣忍受著惡劣的環境和身心的折磨,因此當他們看到了罪犯之後,就想盡辦法的去折磨他們,以尋求優越感。

被朝廷下令流放邊疆的人,要麼就是十惡不赦的罪人,要麼就是一些當官的又或者是一些文人墨客。這些人在前往邊疆的途中就會死去很多,剩下的人也許會好好的在邊疆生活,但是這部分人大多是有大的才華或能力的,又或者是可以帶動邊疆發展的人,因此他們才會受到披甲人友好的對待,並且會對他們畢恭畢敬的。披甲人雖然有些不講理,但是他們也希望邊疆能夠發展起來,這樣他們的生活也能夠越來越好,所以他們會在罪犯當中挑一些有才華的人,並且對他們好生招待。

事實證明,一些懂得經商又或者是飽讀詩書的人們被髮配到了寧古塔之後,確實帶動了這個地方的發展!如今,寧古塔就是我們口中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這個地方如今的氣候依舊寒冷,但是已經慢慢的發展起來了。古代之所以喜歡把罪犯流放到這兒,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所犯的罪還不至於要了他們的命,但是又不能不對他們進行懲罰,所以就把他們流放到寧古塔受受罪了,為的就是讓他們長記性,另一方面是覺得這個地方人比較少,並且希望那些最終活下來的人,能夠給這個地方帶來生機,因此這樣做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木劍溫不勝


古代要是有人犯了罪,基本是有兩種人會被髮配到邊疆去,有本來應該是要殺頭的,不過皇帝覺得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就會發配到邊疆,有的是罪不至死但皇帝覺得罪大惡極,也是把他們發配到邊疆。

一般被流放的地方都是蠻荒之地,而流放的地方也是隨時代不同而改變,當初劉邦的封地就是秦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宋明的時候流放地一般是在嶺南,清朝的時候則多是新疆的烏魯木齊和黑龍江的寧古塔,象鐵齒銅牙紀曉嵐就因為給親家通風報信獲罪,被髮配到烏魯木齊呆了三年。

寧古塔是個地名,不是一座塔,說到關押犯人的塔,想起仙劍奇俠傳中的鎖妖塔,那就是關押妖怪的地方,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在滿語中數之六為寧古,個為塔,相傳是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住於此,各佔一方,因此得名,寧古塔有新舊兩個城,舊城就是現在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的時候在那裡駐紮過軍隊。


寧古塔的新城與舊城相距25公里,建於康熙年間,城址是現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是清政府設在盛京(今瀋陽)以北用來統轄黑龍江和吉林地區的軍事重地,處於邊塞要衝,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地靠日本海。

清朝的罪犯為什麼會發配到寧古塔?

清朝發配罪犯主要有兩個地方,並不是只有寧古塔,還有一個就是前面說過的新疆烏魯木齊,不過這兩個都屬於邊疆,清宮劇中經常會說道:“發放寧古塔,永不許入關”。一般來說被流放到寧古塔的都老死在那裡,也有得到別人幫助的還有可能回去,比如清初詩人吳兆騫被流放寧古塔23年後,得到納蘭性德的幫助,求得父親納蘭明珠營救,納資贖歸,才得以回到關內,回到家鄉。
(吳兆騫)

那些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主要的目的肯定是要讓他們去受苦的,首先被流放寧古塔的人要受到路途遙遠的折磨,古代交通可沒有現在這麼便利,這些被流放的人都要靠步行,為了防止他們逃跑,還要給戴上手鍊和腳鏈,這路上走的慢的半年一年的都有,快的也要三四個月,因為是罪犯的身份,一路上沒有給解差好處的話,自然是倍受呵斥責打,如果不幸死於途中,就只能暴屍荒野了,還有一路上野獸眾多,被虎狼等惡獸吃到肚中的也很多。

寧古塔在遼東極北,離京七、八千里,是個極其苦寒之地,常年冰封,溫度極低,吳兆騫被流放到那裡後,寫了一封信給他的母親,其中就提到寧古塔的環境: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也有人把寧古塔和黃泉路相比,說道:“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可見寧古塔的環境多惡劣,還有就是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也是為了充實邊疆人口,流放的人到那裡後要去開荒,還要當雜役,相對來說,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因為很多是文人,開荒耕種的事對他們來說也是難事,不過寧古塔的官吏及當地百姓十分敬重這些讀書人,所以流放到寧古塔的人也還算自由。



大量的中原文人被流放到寧古塔,也給寧古塔這個苦寒之地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也帶去了先進的經營方式,使得寧古塔逐漸繁榮起來,只不過遠離家鄉到寧古塔那種苦寒之地的流人,心裡面自然是很悽苦的!


歷史紅塵


如果有喜歡清代劇的朋友,對寧古塔一定不陌生,影視作品中,皇帝經常有一句臺詞:把×××發配到寧古塔,永不能入關!


康熙、雍正、乾隆執政時期,就有不少文人因文字獄被髮配寧古塔,寧古塔有兩個城址,舊城在海林舊街,新城在現在黑龍江省的寧安市,結果寧古塔發展到現在,從一個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轉變成旅遊景點,有點不可思議。



古代處理罪犯流放的地方有很大區別

從隋唐至宋代,政治重犯大多被流放到南邊邊荒之地,一般罪犯流放到北方守護邊疆。元代和明代流放的地點大多在煙瘴之地,就是今天的湖廣地區和遼陽地區。清代流放地主要是東北和新疆,一開始犯人被遣送到瀋陽,鐵嶺,尚陽堡,後來到吉林烏拉,寧古塔,齊齊哈爾等地方。因為民族文化不同、政治中心偏移、軍事防禦體系轉變等原因,導致從清朝起,寧古塔成了罪犯的主要流放地。



不用質疑,寧古塔是最出名的一個罪犯流放地

寧古塔名稱的由來也是有很多說法,簡化描述下:這是沒有一座塔的城!“寧古塔”由滿語翻譯而來的,寧古塔其實就是滿語“六個”的意思。曾經流放當地的詩人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寫在《寧古塔紀略》中記載:

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寧古塔的另一種由來是,張縉彥在《寧古塔山水記》的《寧古臺》一文中描述:

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

清朝是怎麼把寧古塔作為定罪標準?

在清朝流放是被經常使用的刑法,是五大主刑之一,五刑從輕到重,分別是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說流放是僅次死刑的重刑,關於流放又分成四個等級:

清政府先後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軍道里表》等法律條文,裡面明確規定流放的遠近標準,即2000裡、2500裡、3000裡、4000裡。當然以上只是個概數,相對公里數就可以看出,流放寧古塔就是流放裡面最重的懲罰,一般都是重大的政治犯才有資格被流放至寧古塔。





為什麼寧古塔讓人談之變色?

  • 寧古塔環境惡劣,寧古塔位置處於邊疆,氣候多變,寸草不生。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中記載: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 寧古塔路圖遙遠,從京城起步到寧古塔約4000公里,當時沒有飛機、高鐵、汽車,罪犯全靠一雙腳徒步至寧古塔,除了面對惡劣的環境,還的受盡官差的欺負,最悽慘的就是女性罪犯,隨時面對性侵風險。能走到寧古塔不死就算幸運的
  • 寧古塔讓人生不如死,即使罪犯靠著強大的意志力走到寧古塔,那麼罪犯又開始奴役生活,每天高負荷的勞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凡家中所有,悉為官物!只能勉強有口飯吃餓不死,女子更是沒有人生自由,隨意販賣、佔有、被人玩弄


寧古塔對清朝統治者還有重大意義

一、充分利用勞改犯。寧古塔雖然環境惡劣,卻是軍事重地。罪犯就成了免費的勞動力,被髮配過去後都成了披甲人的奴隸(披甲人指:清朝守衛邊疆的戰士),成了建設邊疆的主力軍之一。而且還能讓他們在勞動改造中自我反省、自我贖罪。

二、政治壓制。寧古塔是滿清的發源地,寧古塔代表是的滿清執政者不可被侵犯的權威,彰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主權,只要是犯罪,就別想逃過我的責罰,罪犯除了忍受身體上的折磨,在人格,思想上也是倍受壓迫。

參考資料:《清史稿》、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寧古塔紀略》、《寧古塔山水記》、《清太祖實錄》、《地方誌》

關於寧古塔的介紹就到這裡了,如果古代的流放之刑放到現在,很多人樂的於此,我們自然不會靠著腳丫子徒步跋涉,可以開著汽車一邊走,一邊玩,很爽的一件事,至於服刑幹活又是另一說了。對寧古塔十分感興趣的朋友也別發愁,一張飛機票就可以解決你所有的煩惱!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寧古塔沒有塔,滿語數之六為寧古,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寧古塔目前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


  • 寧古塔的位置


既然“寧古塔”是滿語,那“流放寧古塔”自然就是一種專屬於清朝的刑罰。但流放這一刑罰至遲在唐代就有了,那個時候稱為“流刑”。宋代又有“刺配”,也就是在臉上刺字+打板子+流放。


清朝的“流放寧古塔”應該與宋代的刺配的性質差不多,都有減輕罪行的性質,就是給一個原本可能需要判死刑的人活命的機會。


“流放寧古塔”恐怖的不是終點,而是路途中


寧古塔在黑龍江,氣候自然比較寒冷。但也不是不能忍受。最艱苦的在流放的過程中。


清代刑律規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



就現在的公路規劃而言,從北京城到寧古塔的距離大概是1433公里。清朝時具體怎麼個走法我也不確定,反正“流放寧古塔”的路程不是一般的長就對了。既然是獲罪流放,自然途中不會讓你舒舒服服的坐馬車,並且若在途中無故稽留,將受到懲罰,所以行程也趕。吃的也不好,犯人每天必需的口糧,每人每天8兩,15歲以下減半。很多人很可能就死在途中了。


為什麼是流放到寧古塔?

像宋代,比較惡劣的是流放到“沙門島”,位置在今天的山東,還有蘇軾,曾被流放到海南島,在當時也是比較惡劣的地方。清朝為何是“寧古塔”?



原因其實也簡單。清朝的先祖是從東北崛起的,後來才入關的。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有的在那邊也是要為奴的,其實某種程度也是為那邊增加勞動力了。


當然,不能說流放的犯人都被流放到寧古塔,還有別的地方的。就說在元明清時期有個流放的規則是“南人發北,北人發南”。主要是為了防止犯人逃逸回家鄉。




文物考古聊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當下一種說法是,寧古塔為古地名,約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地靠日本海,舊屬吉林管轄

總之,這是一個非常寒冷,而且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古代的犯人之所以被弄到這個地方,是因為他們犯了重罪,統治者給予他們嚴重的懲罰。

有些犯人直接被判處了死刑,但是,皇帝開恩,最後赦免他們死罪,讓他們去寧古塔受罪,也就是所謂的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為什麼流放寧古塔呢?因為這個地方能讓罪犯從身體和心靈上受到雙重打擊,從而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深深的懺悔。

我們可以從史料記載中看看寧古塔是一個多麼讓人感到絕望的地方。



根據《研堂見聞雜記》的描述,當時的寧古塔,根本就不是人去的地方,一旦有犯人被流放到了寧古塔,一般在半道上就被野獸吃掉了。

這本書中還有更恐怖的記載,說的是有的犯人餓昏了,結果被當地的人分而食之了,因此前往寧古塔的犯人活下來的並不是很多。

我們也可以想一下,在數百年前,寧古塔遠遠沒有現在這麼繁榮,很多犯人被帶到寧古塔,或許他們一輩子都不能夠回到自己家鄉了。


可以說寧古塔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帶著流放寧古塔的皇帝的聖旨,邁著失落的腳步前往不知歸期的未來。這對犯人是多麼嚴重的一次打擊啊。

所以,統治者讓犯人前去寧古塔,是給予他們一次非常嚴重的懲罰,這種懲罰不亞於處決犯人。

所以,這種懲罰途徑對一些重大罪犯而言,是能夠帶來強大威懾效果的,統治者的這一處罰,其實也是給人們一種警示,告知民眾,以後儘量不要犯罪。


朗照千江月


寧古塔就是現在的黑龍江牡丹江市寧安縣。

寧古塔在遼東極北,重冰積雪,環境惡劣,氣候多變,寸草不生。



去寧古塔的旅途遙遠,交通非常落後,路上有很多無法預料的艱險,當時很多流放的犯人往往在半路上就被野獸吃掉了,有的幸運的沒被野獸吃掉, 卻有更恐怖的等著他們,那就是被所經之地餓昏的當地人分而食之,到最後能活下成功到達目的地的人並不多。

僥倖活下來的並來到寧古塔的犯人,死罪是免了,活罪難逃啊,到了寧古塔開荒種地,修橋修路,每天累死累活為滿族建設他們的家鄉,忍飢挨餓更是常事,而且還要淪為家奴,為當地的官員做牛做馬。



將罪犯流放至寧古塔,不但可以讓罪犯在環境惡劣的勞動改造中自我反省、自我贖罪。還能為統治者建設家鄉,兩全其美的地方,當然比較受歡迎了。


歷史小貓咪


魚香肉絲沒有魚,寧古塔也沒有塔!

寧古塔是一個地名兒,位於東北邊疆地區,大抵就是現如今黑龍江一代,地處荒涼,乃是清朝時期的著名的流放之地,是一個當時人人談之色變的地方!古代啊,刑罰眾多,“流放”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咱們再影視劇裡也經常看到。既然是受刑,那麼肯定就不是去享福了,那些流放之地肯定都是偏僻落後的地區!

再明清以前,流放一般是往南方或者西北趕。比如唐宋時期,一般就是流放嶺南,這裡屬於未開發地帶,荒涼落後,瘴氣叢生啊。當年蘇軾就曾因“烏臺詩案”被貶嶺南,還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說實話也就是蘇軾這樣的人能這麼豁達,要是換柳永來,恐怕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了。

而到了清朝,南方都開發得很不錯了,像什麼廣州、泉州,富得流油了簡直。這時候肯定不能往那些地方流放了。於是就選擇了“寧古塔”這個極北苦寒之地。

寧古塔地處偏僻,人煙稀少,環境非常惡劣,真正得苦寒之地。除了周圍有零星的居民之外,剩下的就是森林猛獸,當地的環境條件真的是屬於半開發的狀態。而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清朝統治者一直都想開發這裡。只是由於環境惡劣,不好找人,開發成本比較大。一個地方要開發起來,那自然就少不了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人力方面,清朝的皇帝們,他們充分地利用了寧古塔這個地方,就是將那些犯罪的人,通通地送到了寧古塔,為當地的開發建設做出貢獻。

即達到了懲罰的目的,又幫助了家鄉建設,一舉兩得嘛!

可是這個地方太苦了,沒有人願意去!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有這樣一段:

和珅貪汙,坑了當時的士林考生,紀曉嵐審他的時候給了他兩條路:一是拿出百萬兩銀子,二是直接送他去寧古塔。

那個時期的和珅職位是軍機大臣,一聽到“寧古塔”這三個字,腿都軟掉了。我們可以從這個細節看到寧古塔是有多麼地恐怖,連堂堂的軍機大臣都差點尿褲子,更何況是那些被流放到那裡的文人文官。


說一句比較直白的話,這些犯罪的人到了寧古塔,那就是奴役生活的開始。前面說過了,寧古塔地處東北邊地,那裡人煙稀少氣候惡劣,根本不是那麼地適合於居住。

再加上還沒有開發的狀態之下,森林猛獸非常地恐怖,傳聞有些犯人到了那裡之後,有些就想著逃跑,可是在那種地方,不是迷路了餓死,就是天寒地凍凍死,有些更慘,進了森林之後餵了猛獸。

和珅害怕去寧古塔,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這個地方氣候地理條件如此地惡劣,平時養尊處優的官老爺子,說不定到了半路就掛了。

寧古塔猶如人間地獄,除了惡劣的地理條件,奴役生活也難捱!

被流放的吳兆騫和方拱幹,兩個人都描述過寧古塔的奴役生活,一個說到了這裡的人都是骨瘦如柴,意思是過的是苦日子。另一個直接把寧古塔拿來跟黃泉路相比,說人到了寧古塔,就是10次黃泉路也比不上,恐怖之處,也就可見一斑了。

到了乾隆皇帝時期,寧古塔地犯人才開始享受到一些待遇,比如犯人在寧古塔奴役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可以有機會返回原藉繼續過日子。

當然,能夠捱到回到原藉的人是少得可憐,畢竟那不是適宜人住的地方。


白話歷史君


“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這是清朝電視劇中常見的臺詞。那麼,所謂的寧古塔到底在哪裡呢?

寧古塔其實是一個音譯的地名,滿語寫作ningguta。

其地理範圍是今黑龍江省的東部,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上游,牡丹江流域及以東的地界,這裡以前是由吉林將軍管轄。

因此,清朝的吉林將軍以前被稱為寧古塔將軍。寧古塔將軍的全稱是:

ningguta i jergi babe tuwakiyara jiyanggiyūn. (管理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

關於寧古塔城的方位,請看下面這張地圖:

清朝入關以後,寧古塔確實曾作為內地漢人的流放地點。

例如,順治年間的丁酉科場案時,吳兆騫、方拱乾等文人就被流放到了寧古塔。

但值得一提的是,寧古塔並非清朝唯一的流放地。根據《清史稿》的記載:

初第發尚陽堡、寧古塔,或烏喇地方安插,後併發齊齊哈爾、黑龍江、三姓、喀爾喀、科布多,或各省駐防為奴。乾隆年間,新疆開闢,例又有發往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各回城分別為奴種地者。

這裡說的很清楚:

尚陽堡、寧古塔,烏喇、齊齊哈爾、黑龍江、三姓、喀爾喀、科布多、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乃至於各省八旗駐防所在地,都可以成為流放的場所。

以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三處為例。

這三個流放地點,都處在新疆的行政範圍內。而這片地區成為清朝的疆域,其實是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後才實現的。

不僅如此,清朝的臣民不只有滿、漢,還包括蒙、回、藏三族。針對後者的流放,其方向則是與前者相反的。

也就是說,內地的漢人要流放到邊疆;而邊疆的臣民要流放到內地。

舉例而言,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朝取得廓爾喀之役的勝利後,就將引發這場戰爭的紅帽活佛十世沙瑪爾巴的駐錫地羊八井寺的紅帽喇嘛,全部發去福建、廣東、浙江等地流放。

總而言之,寧古塔並不是唯一的流放地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