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何为养护生命的道理?免除人间烦恼与灾难的方法就在这里

《庄子·庚桑楚》中记载了一个叫南荣趎的人,担着粮食,走了七天七夜,来向老子请教“

何为养护生命的道理”的故事。

老子在此做了一番非常精彩的回答,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老子没有直接作答,而是提出九个问题:

“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

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

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养护生命的道理,试问:能保住完整的生命吗?能不失去本性吗?能不靠占卜就知道吉凶吗?

能安分吗?能知足吗?能不学别人而反身自求吗?能无拘无束吗?能无知无识吗?能像婴儿吗?

婴儿整天啼哭而喉咙不会沙哑,这是因为气息淳和到极点;整天握拳而双掌不会弯曲,这是因为配合他的本性;整天睁眼而双目不转动,这是因为心思不受外物干扰。

走路时不知要去哪里,安居时不知要做什么,顺应万物,随波逐流。这就是养护生命的道理了。


傅佩荣:何为养护生命的道理?免除人间烦恼与灾难的方法就在这里


老子的九个问题,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我们不妨逐一加以分析:

1“能抱一乎?”

意即:能保持完整的生命吗?

如果太过忙碌,会让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变得琐碎而凌乱,由于外务太多而分散注意力,以致自我也陷于分裂状态。

这正是我们现代人的通病。

若要保住完整的生命,必须给自己安静沉思的机会。

2“能勿失乎?”

意即:能不失去本性吗?

迷失自我,是现代人容易患的疾病,怎样治疗?

每隔一段时间,就须反省自己: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是否离开原本纯真朴实的本性,越来越远了?

是否早已忘了年轻时期高远的怀抱与志趣?

3“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

意即:能不靠占卜就知道吉凶吗?

占卜并不神秘,因为人的遭遇可能出现的变量早就存在了;

只是我们受制于主观的欲望与成见,以致无法看清也无法推理而已。

如果只问占卜而不愿运用理性思考,那么就可能终身陷于困惑之中。

4“能止乎?”

意即:能安分吗?

安于自己的角色与职位,尽好自己的本分。

像孔子称赞子路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论语·子罕》)

只要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呢?

5“能已乎?”

意即:能知足吗?

知足,才会心甘情愿地停下来。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誓言:“只要如何如何,我就满足了”。

但是,有几个人真的能遵守?

一旦做到这“如何如何”,又有新的欲望、新的目标出现,人生就是这样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啊!

6“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

意即:能不学别人而反身自求吗?

西方有句谚语:

“快乐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享受你所有的。”

世人大都只知第一种快乐,以致终身难以快乐。

若是蓦然回首,珍惜并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将会发现快乐其实是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

7“能翛然乎?”

意即:能无拘无束吗?

既然反求诸己,就可以无待于外,在任何时空环境及状况之中,都不妨自得其乐。

心中无欲,则少受拘束,既不会追逐时尚风潮,也不会在意闲言闲语;

而是一派轻松悠闲,从容不迫地活在当下。

8“能侗然乎?”

意即:能无知无识吗?

知识是文明进步的利器,但是学海无涯,若是一味求知,将会疲累不堪,并且注定陷入困境。

当然,所谓无知无识,不是要人做个文盲;

而是希望人少用聪明智巧,少用心机谋略,然后才有可能顺其自然。

9 “能儿子乎?”

意即:能像婴儿吗?

老子说过:“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

就是说,随顺气息,追求柔和,能够像婴儿一样吗?


傅佩荣:何为养护生命的道理?免除人间烦恼与灾难的方法就在这里

庄子对此进一步描述:

“婴儿整天啼哭而喉咙不会沙哑,这是因为气息纯和到了极点;

整天握拳而双掌不会弯曲,这是因为配合他的本性;

整天睁眼而双目不转动,这是因为心思不受外务干扰。

走路时不知要去哪里,安居时不知要做什么,顺应万物,随波逐流。

这就是养护生命的道理了。

最后,老子用“至人”(最高境界的人)作比喻:

“最高境界的人与大家一样在世间饮食,在自然中同乐,不因人、物及利害而扰乱内心;

不参与标新立异,不参与图谋策划,不参与具体事务。

无拘无束地去,无知无识地来,这就叫做养护生命的道理了。”

老子反复提问,又举出“至人”的比喻,就是在提醒我们:

养护生命的道理并不复杂,把注意力从外界渐渐收摄回到内在;

行动时,遵循“无心而为”的原则;

如此可以超越祸福,也免除了人间的烦恼与灾害。


傅佩荣:何为养护生命的道理?免除人间烦恼与灾难的方法就在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