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傳統社會中,紳士階層的起源、地位和功能

導語

說到紳士,你可能會想到西方國家的紳士,不過我們這篇文章所說的紳士,可不是那種頭戴禮帽、西裝筆挺的紳士。這裡的紳士是古代社會特有的一個階層。比如那些告老還鄉的大官,有知識有地位,他們回到家鄉之後,就成了當地的紳士,也叫做“士紳”。再比如一些有知識的地主,也可以稱為紳士,總之就是一些有知識和社會地位,但是沒有官職在身,沒有政治權利的人。

漫談:傳統社會中,紳士階層的起源、地位和功能

那麼這些人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可以獨立於普通民眾,成為一個特殊的階層呢?今天我就帶領打擊詳細的瞭解紳士階層的特別之處,這個階層的人沒有政治權力,卻能夠得到政治庇護。他們還靠著自身階層的特殊性,擔任起了政府與百姓之間的溝通橋樑,成為了傳統社會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紳士階層的起源。

在公元前200年前,也就是秦統一之前的社會,是沒有紳士階層的。因為從西周開始一直實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給貴族,建立諸侯國,以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在貴族當中,最底層的就是士大夫,士大夫與我們所說的紳士類似,但是由於士大夫屬於貴族,雖然地位最低,但是也掌握著政治權力。所以在費孝通看來,士大夫並不屬於真正的紳士階層。而真正的紳士階層是在秦統一,建立郡縣制之後才出現的。

漫談:傳統社會中,紳士階層的起源、地位和功能

郡縣制

在之後的朝代,權力都集中在君主一人的手裡,沒有貴族再去分他的土地和權力了。但是治理國家,僅憑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他還需要助手,這些助手就是朝廷中的官員。這些官員與皇帝並無血緣關係,只是給皇帝辦事的,雖然他們最接近權力的中心,但是卻並無真正的改變政策的權力,也就是我們之前說的政治權力,所以當這些人上了年紀,告老還鄉之後,就成了當地的紳士,他們在經濟上很富有並且有一定的知識。在政治上,雖然沒有政治權力,但是他們有朝廷上的人脈,這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特權,例如徵兵,賦稅,都可以通過所謂的朝廷人脈而豁免。這就是紳士階層,相當於有特殊待遇的百姓。滿足這些條件的不僅是退休的官員,還包括官員的親屬,以及有知識並且富有的地主,這些都屬於紳士階層。

那麼這一階層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就要先說一說,在中央君主制權力下的窮人和富人,面對專制的皇權都是如何應對的。在費孝通先生看來,在這樣的社會中,皇帝想要修繕一座豪華的宮殿就可以修繕,想要建造一座巨大的陵寢就可以建造,想要擴張領土,就可以發動戰爭,完全不必聽從百姓的意願。尤其是貧苦百姓,是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完全乾涉不了皇帝的決定。所以當皇帝想要徵稅,募兵的時候,百姓即使不願意,也只能看著弱不禁風的年幼兒子遠赴戰場。

漫談:傳統社會中,紳士階層的起源、地位和功能

然而這種在戰爭年代家破人亡的無奈,就很少在富人家庭中出現。因為富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財富買來安全。因此當國家讓百姓遭受痛苦的時候,揭竿而起的都是貧窮的百姓,他們沒有退路,只有反抗才能搏得一線生機,如果默不作聲,就只能等死,所以他們拿自己的生命做一把豪賭,贏了就能做人上人,而輸了也大不了一死。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就是這個意思。而作為富人,他們並沒有達到走投無路的窘境,他們還可以用自己的財富來保護自己的家族,所以造反的事情很少發生在富人階層。既然富人想要保護自己,那麼他就必須要與權力附近的人接觸,也就是官員。

他們要麼傾家族之力,培養出一個大官,然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整個家族自然得到庇護,得到政治豁免權。或者用他們的財富與官員交好,得到一個在朝廷上可以遮風擋雨的大樹。而富人與官員的合作當中,就產生了這個特殊的階層——紳士。

也就是在職或退休的官員、官員的親屬、有一定知識的地主這一類人。他們不必如貧苦百姓一樣受到壓迫和剝削,因為他們與權力中心接近,可以逃避壓迫。這是他們的生存之道,也是他們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的保護色。

二、在中央集權的大背景下,紳士們為了求得安全,逐漸屈從於專制君主權力的過程。

在專制君主的權力還未建立起來之前,紳士階層就湧現出了一種觀念,叫做道統。這種道統是一種哲學思想,一種行為規範。尤其是孔子學說,逐漸成為了主流思想。這種道統得以發展,有賴於一類我們稱之為學者的人,他們發展的道統,被紳士接受,並且試圖利用這種倫理體系,來中立和制衡帝王的政治權力。他們希望可以通過走這樣的倫理路線來規範帝王的行為,從而得到政治上的庇護。

漫談:傳統社會中,紳士階層的起源、地位和功能

比如,皇帝看中了一位民間女子,於是帶回了宮中,沒過兩年,生下了一個皇子。皇帝龍顏大悅,封其為太子,母憑子貴,這位民間女子亦被封為皇后。可是事情真能這麼簡單嗎?如果在專制君主集權的情況下,皇帝想封誰就封誰,反正天下都是他的,就他一個人說的算。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的,因為有道統的存在,大臣們會通過走倫理路線來規勸皇上,比如“此民女身份低微,萬萬不可立為一國之母,這樣於理不合。”等諸如此類的勸諫,更有激進的大臣,有可能在大殿上長跪不起,以逼迫皇帝收回成命。

所以道統的發展,讓社會上出現了兩種權力,政治路線的權利和倫理路線的權力。在學者們的理想狀態下,這兩種權力應該是相互平行的,並沒有誰壓制著誰。不像是歐洲中世紀的時候,俗世權力要服從神權,君主權力要服從宗教權力。在孔子看來,倫理和政治是分離的,不存在服從關係。

但是孔子又說:“推而行之”,也就是說學者的作用只是說服皇帝按照道統行事,最後到底執不執行還要看皇帝自己的決定。如果是一名賢君,自然會按照道統來治理國家,比如堯舜。但是如果是一名暴君,比如桀紂,則完全可以棄道統於不顧,按照自己的意願肆意而為。所以說到底,在現實情況下,倫理路線是不可能與政治路線平等而論的,政治路線始終高於倫理路線。

漫談:傳統社會中,紳士階層的起源、地位和功能

所以,紳士階層想要通過倫理路線來制衡帝王的權力,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後來學者們又試圖發展一種新的力量,來與帝王的權力相抗衡,這就是神權。漢朝的學者董仲舒曾試圖以天譴來威脅皇權。在他的概念裡,神在上,而帝王在下。皇帝如果做事被神所不容,就會遭到天譴。上天會通過異常的自然現象來懲罰皇帝。但是董仲舒的理論最終還是被皇權鎮壓了下去,他被投入獄中,之後再也不敢用這種方式來解釋皇權。

天譴理論失敗了,倫理路線再一次被政治路線所壓制。這時候,一些學者們發現,既然倫理路線不能夠制衡帝王,那麼是否可以通過用道統來服務帝王,以達到保全自己,保護親族,獲得政治豁免權的目的呢?

採用這個方法的學者之中,要說最有代表性的,就不得不提漢武帝時期的另一個學者——公孫弘了。他出身低微、放過豬、當過獄吏,卻能一步一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這與他的為官之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道統在他這裡不再是制約皇帝行為的規範準則,而是用來維護皇帝的工具,皇帝永遠沒有錯,皇帝的看法,皇帝的行為皆是符合道統的,這就是他的為官之道。比如在早朝的時候,他為皇帝提供各種方案,讓皇帝選擇,即使他的意見與皇帝不一樣,他也不會提出來,一切都以皇帝的看法為準,所以皇帝特別喜歡他,覺得他謙虛謹慎,善解人意。

漫談:傳統社會中,紳士階層的起源、地位和功能

從那以後,倫理路線徹底服務於政治路線。學者們雖然依舊堅持著倫理路線的規範,卻不能再對道統產生任何積極的影響。紳士階層也由於倫理路線的失敗,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只能屈從於專制君主的權力之下。他們是一個非鬥爭的階層,不會像走投無路的貧民一樣反抗,他們只會適應這樣的社會體系,在這樣的社會體系下找到屬於紳士階層自己的生機。

三、紳士階層的功能:作為百姓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

自從中央集權的政治體系被建立起來之後,政治權力只掌握在一人手中,百姓是非常被動的,只能被迫接受來自上面的命令。法律上也只有一條自上而下的政治軌道,皇帝可以自上而下的逐級傳達命令給百姓,百姓卻不能從下往上遞交意見。在這樣的狀態下,必須要求百姓完全服從,或者完全被鎮壓,社會體系才能和平有效的運轉。

漫談:傳統社會中,紳士階層的起源、地位和功能

但事實上,想要百姓完全服從是不可能的,比如國家過度納稅,百姓入不敷出,忍飢挨餓,或者國家過度徵兵,讓百姓家破人亡。那樣百姓自然不會完全服從,總要反抗。所以雖然法律上只有一條自上而下的政治軌道,但是其實還有一條非正式的自下而上的軌道,可以為百姓服務,提交百姓的意見。只有在這樣的雙重軌道下,社會體系才能夠和平的運行。

那麼,這條自下而上的軌道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政府的官員等級,最小的就是縣衙門了,也就是說縣衙門是與百姓最近的政府單位。可是雖說縣衙門的官員被稱為百姓的父母官,可是這父母官卻根本深入不到基層,縣衙門對於百姓來說,那是比天還高的地方,可不是想進就能進的。

所以縣衙門和百姓之間還要有一箇中介人物,這就是皂吏,你可以把他理解為官方的僕人。當政府要進行徵兵,或者納稅等需要下達到每家每戶的工作時,就需要皂吏來與百姓進行接洽。但是他對接的也不是每家每戶的百姓本人,而是與一個地方自發組織的非政府自治單位對接。這個自治單位是每一個區域的百姓自發組織的,被稱作為“公家”,領導人都由有知識的紳士階層擔任。但是紳士階層不會直接與官方的僕人皂吏接觸,因為他們的身份是不對等的,所以“公家”會派出一個人,被稱作為“鄉約”,來與皂吏交接工作。

漫談:傳統社會中,紳士階層的起源、地位和功能

鄉約把政府的命令帶回來之後,公家的管理人員,也就是紳士階層會在茶樓開會,討論這個命令可不可以接受,對百姓來說,會不會負擔太重。如果不能接受,那麼這個結果還會由可憐的鄉約傳達給皂吏,皂吏再回復給縣衙門。然後紳士階層會直接到縣衙門拜訪縣官,和他協商這件事情,因為在身份地位上,紳士階層是與縣官對等的,所以他們可以平等對話,互相協商。如果協商不成功,縣官不同意百姓們不接受命令的事情。那麼紳士階層就會利用他們在朝廷中的關係,直接把意見遞交給最高當局,有的時候,甚至可以遞交給皇上本人。通過這樣迂迴的方式,委婉地向皇帝提出意見,以達到改變命令的目的。這就是非正式的從下到上的政治軌道,雖然不被政府承認,但是卻真實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不過,宋朝開始建立的保甲制度體系,卻破壞了這種雙軌道共同運行的穩定狀態。政府為了更有效率地將命令下達到每家每戶,建立了保甲體系,它相當於代替了自治單位公家的作用,可以把縣衙門的命令直接對接給每家每戶。保甲體系中的管理者被稱作為保長,這個保長可以說扮演了皂吏、鄉約、紳士階層所代表的公家管理人員這三種角色,但是作為縣官的下屬,他並不能夠如體制外的紳士階層一樣,與縣官站在相同的地位上討論命令的對與錯。所以保甲體系雖然提高了最高當局下達命令的效率,但是它卻只是自上而下軌道的延伸,不能夠起到反饋百姓意見的作用。

漫談:傳統社會中,紳士階層的起源、地位和功能

保甲體系的出現,紳士階層所管理的自治單位公家,也成為了非法機構,不能夠再發揮它的作用,所以百姓從下到上的政治軌道可以說被徹底堵死了,這樣百姓的意見遞交不上去,只能被迫的接受命令,那麼長此以往,當百姓再也無法忍受政治壓迫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揭竿而起,走上造反的道路了。

四、總結

首先我們說了,紳士階層的起源。紳士階層是指一些有知識有地位,但是沒有政治權力的人,君主專權之後,百姓容易受到政治壓迫。富人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就會與官員合作,比如與官員交好,或者在自己家族當中培養一位官員,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政治豁免權,比如免除兵役等。通過這樣富人與官員的合作,就產生了紳士這個階層。

其次我們說了,在中央集權的大背景下,紳士們為了求得安全,逐漸屈從於專制君主權力的過程。在專制君主權力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前,紳士階層就出現了一種觀念,被稱之為道統,它被作為一種規範行為的準則。紳士們試圖利用道統中的倫理路線來制衡君主的權力。但是學者和紳士只能起到勸說作用,實際上遵不遵守這種規範,還是皇帝自己說了算。所以君主的政治路線始終壓制著倫理路線。後來,有學者又想利用神權來壓制皇權,卻也以失敗告終。最後學者和紳士們採用了一種中庸之道,那就是不再試圖利用道統來壓制皇權,而是用道統來維護皇權,事事以皇帝為準,皇帝做的事就是符合道統的事。由此來達到獲得政治庇護,保護自己和家族的目的。

漫談:傳統社會中,紳士階層的起源、地位和功能

最後我們說了,紳士階層的功能就是成為百姓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自中央集權建立起來之後,法律上只有一條自上而下的政治軌道,皇帝的命令可以逐級傳遞下來,但是百姓的意見卻反饋不上去。如果現實情況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社會結構是無法保持穩定的,所以其實在法律之外還有一個非正式的自下而上的軌道,來幫助百姓提交他們的意見,而紳士階層就是這個軌道的中樞系統。紳士階層通常擔任民間自治單位“公家”的領導者,他們管理百姓的日常生活,但同時也會把百姓對政策的想法,通過自己在朝廷中的關係,遞交到最高當局,有時甚至能夠到達皇帝本人手中。

所以,紳士階層可以算是百姓和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