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无声 大爱无形——一家三代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

春节,本该是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社会安乐祥和的好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喜庆的2020鼠年春节蒙上了一层阴影。大年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一场史无前例、人类历史上最大面积、最大规模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国大地上打响了……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曲靖市马龙区纳章镇,有一个偏远寂静的村庄——方郎村,在清澈龙洞河畔,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看着苍天和白茫茫的大地悲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遇到困难了!”

誓言无声,父子“撞捐”

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家庭式战斗堡垒

大年正月初一,纳章镇的方朗村天寒地冻,漫天的雪花在风中飞舞,“簌簌”地落进龙洞河里,瞬间就被融化,悄无声息地奔流远方。一大清早,李玉才老人像往常一样打开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党中央国务院正紧锣密鼓决策部署,筹集物资、调遣医疗队支援武汉人民、防控疫情。儿子李文辉是村党总支书记,早早就冒着冰雪上班,连饭都没有回家吃,镇上的、村委会的同志们也开始忙活起来,排查外出武汉务工返乡人员、武汉就读学生,宣传防护知识……

老人心里沉甸甸的,这些孩子忙碌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是顾上了,大过年的又去哪里买菜做饭啊?他神色凝重,用沙哑的声音与老伴儿商量:“老伴儿,没有国家的安宁就没有幸福的小家,现在国家遇到困难了,我是共产党员,还是捐点钱吧?”老伴习惯性欣然支持他,这也不是第一次,她已经习惯了。

同样的想法也在儿子李文辉的心中萌生,在安排完防疫工作后,他与村委班子的同事说:“习总书记大年初一大清早就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现在疫情严重,国家有难,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要带头捐点特殊党费,为国家尽一份责任、为家乡献一份爱心。”

大年初四一大早,李玉才老人拿出每个月节俭出的1600块钱,拿着自己家腌制的一坛酸菜,来到了村委会,交给了村总支书记。就在这一天,李文辉来到镇上,将钱交给党工委的同志说:“我交6000元的特殊党费,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钱虽不多,哪怕能给抗疫一线的同志买几个口罩、几瓶消毒药水也好。”

父子二人在捐款前从未讨论过,却不谋而合想到了一块儿。这场毫无商量的“撞捐”故事在邻近几个村群众中传开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此赞赏有加。大疫当前,国难当头,人们不仅看到了农村党员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誓言的具体行动,还从父子捐款这一平凡举动中,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家庭式战斗堡垒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与国家前途命运兴衰与共的家国情怀。

乐善好施,勤俭节约

平凡人生的风骨和人性中的真善美

李玉才老人还在城里上班那会儿,他对村里在县城读书的孩子总是格外关照,常常叫到自己家吃饭,还塞给他们零用钱。村里需要修沟修路,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村里夫妻吵架,总是想到请他去给评理,邻里不睦也常找他主持公道。村民李绍林说:“他上街买点饵丝、药都要送点来给我,还经常给我送点烟、酒、茶。”村里一位在外任职的领导说:“李玉才在外工作那会儿,不论是谁,只要找到他,他都会热心帮忙,经常喊村里经济困难进城赶集的人到家里吃饭。退休回老家,积极主动帮村民解决实际困难,热心公益。总的来说,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高。”

因为深情眷恋着生养他的土地,李玉才退休后便回到马龙区纳章镇方郎村三组农村老家生活。如今他已67岁,中等身材,却依然身形魁梧壮实,只要一有空就到院子里捯饬,已成为每天的习惯。早晨的风霜打湿了他花白的头发,硕壮的手指被冻的通红,菜地除草却手脚麻利。这双粗糙的手将菜种播撒到院前院后、角角落落,让全家人都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自给自足,既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又满足生活所需。

老伴身体不好,换过骨头,常年靠药养着,李玉才每月3000多块钱的退休金,除去生活费和老伴的医药费,省吃俭用,有点结余。为了节省开销,李玉才老两口不讲究吃、不讲究穿,舍不得花钱去旅游。一顶深色帽子,一身蓝布衣服,这便是李玉才的日常装束,乡里乡亲一眼就能从人群中认出他来。这样的退休生活,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寡淡无味,但在老两口看来确是恬淡和充实。

在李玉才看来,自己现在什么都不干,国家还每个月发养老金,要养好身体,多为社会、为他人尽一份力,回报养育他的家乡人民。

退休回到老家后,没有选择安逸,继续发挥余热,默默为乡亲做事,这是李玉才一生克勤克俭的生动写照,也是一名老党员的本色。

心系桑梓,家国一体

家风传承中的党性修养与道德升华

父子俩这次“撞捐”,与其说是不约而同的巧遇,还不如说是因为“红色基因”的传承熏陶和家教家风家训的深远影响。

李玉才老人和老母亲、儿子都是共产党员,这在村里并不多见。老母亲年轻时思想进步,在解放家乡的斗争中受过枪伤,晚年旧伤复发却从不言痛,她时时告诉孩子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扛得起苦难,经得住风霜,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李玉才把对母亲的爱戴和孝敬,转化为对母亲家训的坚守。他一生谨记母亲教诲,“有国才有家,国家有难不能袖手旁观,乡邻有难要伸出援手”,始终与国家前途命运紧紧捆在一起,与乡邻群众患难与共、和睦相处。老人这一生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但无论多苦多难,每当遇到困难,似乎就看到母亲瘦小的身影,看到母亲在白色恐怖下为组织提供帮助。

母亲对他的谆谆教诲,李玉才不仅自己一生坚守下来了,还把它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文辉。李文辉是一名优秀复转军人,也是纳章镇方郎村党总支书记,父亲的形象就是自己的榜样。在他眼里,父亲特别严厉,从小家里就是他说什么是什么,兄弟几个怕他怕得要死,但父亲的热心和善心却深深影响着李文辉。他在部队是优秀士兵,在地方是致富能手,更是助人为乐的企业家,在办企业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不忘扶危济困。

李文辉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图名图利,只有在工作中尽自己的努力,为大家多干点事,心里才会踏实。”当他得知龙洞大沟饮水灌溉工程因缺乏资金而停工时,立即捐款;当得知县机关幼儿园扩建资金短缺的消息后,为了能让孩子们早日到宽敞的教室学习,他又为地方教育事业慷慨解囊、奉献爱心。

李文辉的善行义举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和赞扬,授予他“心系桑梓·润泽故土”荣誉称号。他说:“我来自农村,生活、成长在农村,我的根也深深地扎在农村。”

……

这一家三代党员,一脉相承的,不仅是传统优秀文化中立身处世的原则,还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心系桑梓、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还有共产党员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担当。

大爱无形,润物无声

无名英雄铸就新时代的精神丰碑

春风化雨,成风化俗。远近相传的不只是名声,还有见贤思齐、学先进当先进的纯朴民风。

作为一名老党员,李玉才从未忘记过入党时的誓言。这么多年来,村里需要义务劳动、捐钱捐物,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一次“心系家乡办实事”,他第一个为家乡捐了10棵紫薇树,栽在龙洞河畔,儿媳受他影响毫不犹豫捐了90棵,后来村里人陆陆续续一百多号人捐赠,这样的小村庄从未出现过如此壮观的捐赠场面。

行动是最好的引领和标杆。这一次,受李家父子影响,邻近村民又纷纷捐款为防疫贡献力量。

离武汉市1400公里外的云南小山村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党心民心团结一心逐渐汇集起磅礴力量共抗疫情,无数无名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抗击病魔的生命屏障。那耄耋之年为疫情奔波的老教授,那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抢生命的医生,那双手被消毒液、滑石粉浸泡得不成样子、剃光头发的护士,那昼夜不停的火神山医院建设者,那主动请缨义务运货到武汉后自行隔离的货车司机,那捐款捐口罩的环卫工人、小青年和小男孩,还有日日夜夜在防控一线坚守的工作者,他们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无数“战士”厚植家国情怀,播撒人间大爱,舍小家为大家,成为新时代最美“逆行者”,是他们的大爱和无私点亮了黑夜里的希望之灯……

多难兴邦,天佑中华;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最痛的伤结最硬的痂!在2020这个时间隘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9000万共产党人不辱使命、砥砺前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抗击病魔!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追梦路上必将筑起一座新时代的精神丰碑!

刘冬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