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為何要把姜子牙的後人齊哀公活活煮了?

岩石龍


談到君主,一般人想到的應該都是朝堂之上處理國家大事的領袖。

既然身為領袖,是身處權力最頂層的人,其行為和言語對下面臣子和百姓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通常來說,一個能治國,有擔當,得民心的君主,在許多方面都會做出表率。如唐太宗曾經隨兵士親征外敵,還為受箭傷的兵士吸出毒血。漢文帝為提倡節儉,自己平日穿布衣,吃素菜,還親自勞動。歷史經驗證明,執政期間國家發展勢頭盛的君主,一定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並且善作表率。

這次的問題就涉及到兩個君主,並且按照上面這個標準來說,他們都不合格,所以最終自食苦果。一個沒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將本就不可控的事態弄得更加失控。另一位更可悲,甚至因此而丟了性命。


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 這兩位君主分別是誰?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

這兩位中一位是周夷王。他是西周的第九位君主,在位時期分封制弊端開始顯現。有些勢力過大的諸侯已經不來朝貢,周王室的權威開始受到挑戰。

另一位君主是齊哀公,是當時周王室分封下的一個諸侯。這二人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周夷王身在中央,號令諸侯。齊哀公則聽其號令,定時交納貢品和朝見天子,但是後來周王卻在沒有什麼特殊理由的情況下把齊哀公殺了。

本來這一切應該正常運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是他頂撞了周王嗎?還是說兩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事實上,矛盾的確是有,不過周王針對的並不僅僅是他一個人,而是眾多和他身份相同的諸侯。

他只不過是在一個不恰當的時間做了不恰當的事,最後被不恰當的處理掉了而已。 周夷王是怎麼殺的他?用的什麼理由?

說到他被殺的方式,現在讓人想想真的是會起雞皮疙瘩。他是被扔到一口燒滿開水的大鼎內活活煮熟的。而他被殺的理由,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他自身的原因和外界原因。

他自身方面的原因就是他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封地,每天沉醉在酒色享受之中。使得下面的百姓包括他的親弟弟都對他十分不滿,甚至在他被殺前還和相鄰的紀國密謀反叛之事。

外界原因就是紀國君主在周王面前多了幾句嘴。因當時齊國看紀國勢力小,所以多次騷擾,使得紀國境內很不安定。紀候怕有一天齊國會攻打過來,就向周王說了許多哀公的罪狀。

周王此時正發愁怎樣挽救一下王室的權威,聽到這不禁有了一個主意。就是在諸侯面前處死哀公,以震懾他們,樹立君威。因此,就有了後來的事情。


殺掉哀公之後,周王達到他的目的了嗎?王室是否重振聲威?

事實證明,簡單粗暴的方法永遠無法解決長期積累形成的問題。在他殺掉哀公之後,諸侯們的確有所觸動,但並沒有對他產生畏懼,更多的是不滿。因為他如此隨意的處置一個諸侯,事前沒有商量,事後也不解釋。在諸侯心中,這種做法既不合乎規矩,也不合乎律法。殺人完全成為了他天子一個人的掌控的事情,在這些諸侯眼中,他這樣做,不僅沒有提高自己的聲望,反而還損害了它。


因此在這之後,此前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如果百年之後再回頭看的話,估計周夷王自己也沒料到這樣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最後會加速周王室瓦解的進程。


歷來現實


簡單來說,殺雞儆猴,震懾諸侯。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週夷王之時。”

從這裡可以看到,齊哀公被活煮一事有三個主人公,作決定的周夷王、打報告的紀侯和被煮掉的齊哀公,要分析此事的原因,就得從這三個人入手。

西周王朝到了周夷王這一代,已經頗為衰弱,其表現在於王室內部的混亂和諸侯的日漸不朝。

在西周初年,周公等人制定了完備的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度等等制度,目的就是保證王朝的長治久安,但這些制度有一個根本保證,那就是王室自身必須具備足夠實力。

當時間來到周夷王時期,王室的勢力已經大為下滑,王室帶頭破壞嫡長子繼承製,強大起來的諸侯也敢於不來朝見,而王室缺乏強硬措施予以制止。

西周第一次非嫡長子繼位,就發生在周夷王繼位前。

《史記·周本紀》:“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周懿王去世後,繼位的並不是他的兒子太子燮,而是他的叔叔闢方,史稱周孝王。太子燮氣炸了,本來他才是名正言順的王位繼承人,忽然跳出個叔祖就搶了他的王位,太欺負人啦!

按理說,這種搶奪王位之後都應當斬草除根的,但太子燮卻活了下來,直到十五年後熬死叔祖,終於繼位,是為周夷王。

十五年的時間,周夷王顯然沒在閒著,《史記》說他是被諸侯擁立的,說明周夷王爭取了不少諸侯的支持,他一個落魄太子是怎麼在周王壓制下獲得支持的呢?總不可能全憑理想和禮法吧,肯定許了好處,這種場景在後來的東周時期屢屢重現。

《綱鑑易知錄》記載:“周夷王元年,天子始下堂見諸侯,覲禮廢。”

能讓天子廢除覲禮的諸侯,除了擁立他的功臣,恐怕也沒誰了,但此舉直接破壞了森嚴的禮樂制度,使得君臣關係減弱,這些功臣甚至會因此居功自傲、不可一世。另外有可能某些諸侯還是支持周孝王而否定周夷王的,那麼這次王位世系交替,必然在諸侯之間引起動盪,加上王室實力下降,使得上位之初的周夷王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局面。

《史記·楚世家》記載:“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這時候,槍打出頭鳥,找個鬧事的強國揍一頓,顯然可以殺雞儆猴。

沒多久,有人把雞送上門來了,送貨的正是紀侯。

紀國為姜姓諸侯國,國土位於山東,算是山東境內的三號國家,僅次於齊魯,因齊國最強,紀國的主要國策為聯魯抗齊。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諸侯沒有盡到諸侯的義務,周王是有權懲罰諸侯的。此時王室雖已衰落,但仍有底子,出兵攻打戎狄也都還行,諸侯之間鬧了矛盾也有可能會找王室調停,至於王室能不能調停,那就是兩說了。

我們可以想見,齊國跟紀國鬧了矛盾,紀侯找周夷王打報告說齊國如何如何,期待周王給予齊國懲罰,周夷王順手把握機會,把齊哀公當雞煮了。

那齊哀公有沒有犯錯呢?不得而知。

早在周懿王時期,就已經是“王室遂衰”,諸侯不朝天子的數量增多,且大國欺小國情況越來越多。齊國作為東方大國,本身是有徵伐權的,還是周王室自己授予的,畢竟是太公望的封國嘛。但齊侯也要按時朝見天子,齊哀公很可能就是犯了這個錯。

按照周王室自己的規定,諸侯不朝是有累計期限的,最高懲罰是出兵奪其封地,而不是叫來煮了,周夷王採取這種暴烈措施主要還是因為王位不穩,需要威權鞏固。

這種暴烈措施對中原諸侯或許有所威懾,但對於南方的楚國,沒有絲毫用處,楚人已經敢明目張膽地僭越了。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子熊渠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諸侯僭越為王,是對王室天大的挑釁,上一個敢這麼做的還是被周王室滅掉的徐偃王,然而楚國這麼做了,卻並未招致周朝討伐,說明此時周朝的實力無暇南顧。倒是後來“暴君”周厲王在位時,楚國反而開始擔心周朝南征,主動取消了王號。


平沙趣說歷史


周夷王煮齊哀公的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很有影響力的大事,很多人可能會問,齊哀公是姜子牙的後人,是功臣之後,為何還會遭到周天子這樣的對待呢?縱橫今天就給大家簡單掰扯掰扯這件事。

題目中所說的周天子就是周朝的第九代天子周夷王姬燮,在說他之前,應該從他的父親周懿王開始說起,周懿王是周朝第七代國君,按理來說,周懿王之後就應該是周夷王,但是這裡面就出現了第八代君主周孝王。

周孝王姬闢方在周懿王去世後,奪取了王位,但是礙於周朝的宗法制度,最後還是將王位還給了姬燮,周孝王去世“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這個王位的一波三折讓姬燮的內心極度自卑,在上位後迫切地想要作出一些成績來證明自己,然而西周經過幾代國君的折騰,在諸侯國面前的威信大不如前,甚至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受到威脅。

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這種制度在初期能夠很大程度上的穩定政治環境,然而缺點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越來越淡,難以維繫穩定的政治格局。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姬燮的叔叔周孝王在位期間就有這個打算,重塑周王室天下共主的身份,但是壯志未酬就先走一步了,到周夷王上位後,自然也要加強周王的權威。

但是周夷王的即位,本身就是一波三折,後來還是在各路諸侯的擁戴下才即位的,這就導致周夷王欠當初擁立他的諸侯一些人情,在進行封賞的時候,周夷王竟然“下堂”會見諸侯,無疑間也縮短了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距離,說白了,周天子的跌份舉動更加動搖周王室的權威。

在這樣的情況下,重塑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已經成為擺在周夷王面前的當務之急。

分封制的核心其實就是一種按照血緣親疏確立的等級制度,天子只有一個,剩下的諸侯國按照“公、侯、伯、子、男”進行排序。

這個排序在西周初期的時候,的確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後來,僭越的事情就經常發生了,比如當時地處偏遠地帶的楚國,原來就是一個小小的子爵,是屬於不入流的諸侯,到周天子祭拜的時候,還要去幹活。然而,風水輪流轉,周夷王時期,楚國乾脆不聽從周夷王的分封,還自立為楚王,效仿周天子,將自己的兒子也封為王。

由此可見,周夷王面對的政治環境還是很糟糕的。

在諸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的同時,意氣風發的周夷王決定考察考察天下諸侯,都有誰有不臣之心,於是策劃了一場生病大戲,召集天下諸侯到周朝王都來覲見。

這就要說到齊哀公了,齊國是功臣之後,而且還是侯爵諸侯國,在當時還是很有影響力的,然而齊哀公卻沒有來覲見周夷王。

本來天下諸侯都來覲見,讓周夷王還是很高興的,齊哀公的缺席自是讓周夷王十分震怒,這不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嗎?

至於齊哀公為什麼沒有去覲見周夷王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當時齊國國力很強,由於地處沿海地區,資源豐富,齊哀公就有點飄了;另一方面,自己是周朝功臣之後,是姜子牙的傳人,從輩分上來說,比周夷王還高一點。在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質疑的時候,強大的齊哀公自然是有一些傲嬌的資本的。

要是放在從前這也不算什麼罪不可赦的大錯,但是周夷王比較敏感,他沒有想到齊哀公會不來,從內心就有了猜忌,最要命的是當時與齊國敵對的紀國國君就向周夷王告密,說齊哀公根本就沒有病,而是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有不臣之心。

在這次裝病大會結束後,周夷王挾餘威徵召齊哀公到王都鎬京,都說槍打出頭鳥,奈何齊哀公想當出頭鳥,卻沒有做好捱打的準備,由於不敢公開挑釁周王室的權威,齊哀公乖乖的到鎬京去請罪了。

在周王都等待齊哀公並不是一句原諒,而是一口煮沸的大鼎,齊哀公到了周王都後,就被人給扔煮沸的鼎裡面活活給煮了。

儘管姜子牙神通蓋世,為周王室的建立立下巨大功勞,但是也沒想到會有齊哀公這樣的後代,被人活活煮了。

從周夷王的角度來說,把一個侯爵諸侯國的國君給煮了,應該是一件震懾天下諸侯的事情,也是重塑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一個手段。


史論縱橫


這裡所說的周天子是周夷王。周夷王,名姬燮,是在周孝王死後繼位的。姬燮本來是懿王太子,在懿王死後,本該由他繼位,由於他軟弱無能,他的叔父奪取了王位,也就是周孝王。直到孝王死後,他才在諸侯的擁護下拿回屬於自己的權力,因此,姬燮對諸侯十分感激,他對許多大臣十分尊敬,這直接導致了天子威儀的減弱。

而齊哀公則是姜子牙的後人。周朝剛剛滅商時,大肆分封諸侯,將諸位有功之臣都分封到了四海之內,而姜子牙就被分封到了齊國。在分封之初,諸侯對周天子都是畢恭畢敬,大家都是一同出生入死過的,感情也比較深厚。所以也不存在爭權奪利之事,諸侯之間關係親密。

但是隨著時間的延續,他們的子孫後代沒有一起經歷過苦難,相互之間可能也只是點頭之交或者是利益上的關係,而並非親密的朋友。久而久之,諸侯的關係開始破裂,他們之間出現了嫌隙,爭權奪利,斤斤計較的現象開始出現。諸侯之間矛盾、紛爭頻起,周天子也不得不耗費精力制止各部族勢力之間的戰爭和兼併。但是到了周夷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已經大大下降,再難以維持本該有的秩序了。<strong>

<strong>

周夷王在位三十餘年,他雖然怯懦膽小,但在位如此長時間,也曾有過雄心壯志與自己的抱負。他也曾幻想回復周王室曾經的輝煌,增強王室的話語權。恰巧,齊國國君齊哀公已經兩年沒有向周王室進貢了。按照當時的分封制的規定,諸侯雖然享有對自己封土的世襲統治權和管轄權,但是還是得服從天子的命令,對周王室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力役。若是長期沒按規定對周王室進貢,就有試圖謀逆之罪。

齊哀公可以說是恰好撞在了周夷王的槍口上,周夷王當時正在愁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殺雞儆猴。紀國國君就向周夷王造謠說齊哀公長久不進貢,是因為試圖造反。齊哀公可以說是為周夷王解決了這個擔憂。周夷王決定借題發揮,他將各國的諸侯都召集進入了京城,然後命令將士當著各位諸侯的面逮捕了齊哀公。

齊哀公叫苦連天,連連告饒,但是他只是周夷王的一個棋子,周夷王是不會輕易放過他的。周夷王看著滿朝官員和諸侯,將齊哀公投入一個大鼎之中,鼎中煮著滾燙的開水。齊哀公就被這樣活活地給煮死了。不知道場面該有多麼的慘烈,熊熊燃燒的火焰讓水溫更高,而在鼎中慘叫連連的就是不久前還身著朝服,佩戴珠玉的諸侯。伴隨著慘叫的漸漸停歇,其他諸侯知道齊哀公已經快死了,而瀰漫的肉湯的香味像是對他們的諷刺與恐嚇。

這件事情之後,各位諸侯都小心謹慎起來,生怕被抓住把柄,像齊哀公那樣被活活煮死。齊哀公其實並無謀反之意,而他不過是運氣不好,恰好被選做了那隻被殺的“雞”。齊哀公若真有謀逆之心,他大可以不應詔前往,而沒想到這一去,便再也沒辦法回去了。此後,齊國不忘恥辱,也忘不了紀國對他們所作的一切,這種仇恨一直延續下去,直到齊國將紀國滅國才算了結。


鄧海春


周天子為什麼會烹煮齊哀公,史書上的記載是: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史記·齊太公世家》)。也就是說齊哀公被周天子誅殺的直接原因是紀侯在天子面前說了不少齊哀公的壞話,周天了一生氣就將齊哀公給烹殺了。透過歷史的塵埃,我們看到周天了殺齊哀公的原因是齊國越來越強大了,威脅到了周天子的權威。

齊國是周朝建立後成立的第一批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赫赫有名的姜子牙姜太公,而齊哀公是齊國的第五任國君了。周公旦制訂了一系列的禮樂制度,就是要各諸侯國各安天命,做好自己拱衛周王室的本分就行了。不過姜太公表明上尊周禮,實際上卻在推行霸道,在其它諸侯國老老實實做臣子時,齊國卻在不斷的擴張。

姜太公做了一件事,可以表明他治齊得力,絕對不是溫文爾雅的說教,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順我者生,逆我者死。滅了商朝後,姜太公並沒有留在中央,而是車不停軸的跑到自己封地搞建設,名為協助王室擊滅商朝餘孽。當時山東有名士華士,他公然說不臣服天子,不結交諸侯,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不樂哉?姜太公三次派人召華士出山效力,華士不允,姜太公安排人將華士殺死。並明告萬民,不服號令者死,從召令者生,由於齊國大治。

周公旦聽聞姜太公要殺名士華士,專門下命不要殺,結果周王室的命令還沒有傳到,華士就死於姜太公的屠刀之下。姬旦質疑姜太公,殺賢人而治國為之奈何?姜太公的解釋是國家需要順民,人人如華士這樣自由自在,不服國家管理,那麼我作為國君統治誰去?殺一個華士,則人民都不會學華士 ,聽我號令,我才能令行禁止,才能國家昌盛。齊國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先後吞併了山東省的許多商朝諸侯國,到第五代齊哀公時,周圍只剩周朝冊封的諸侯國了。

齊哀公就是因為侵佔了姬姓諸侯國以及先賢前聖諸侯的領地,故遭到紀侯的彈劾,最終周天子召他到鎬京,趁機將他烹殺,以示各諸侯務必各安本份,不要想著擴張。其實齊哀公如果不去周王室都城,也不至於被烹殺;楚國國君滅國無數,他就從不去朝拜天子,等周天子昭五來征伐他,戰而可勝,還設計將周天子沉入江中淹死,可謂明智之舉。周昭王的兒子周夷王接受父親的教訓,他就沒有親征齊國,而是把齊哀侯召到都城來,再處死。後來齊國強盛了,紀被滅,魯國也被蠶食,齊恆公代天子行政令,也算是為齊哀公報仇了。


大秦鐵鷹劍士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周天子把齊哀公煮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史記》上並沒有具體說是什麼原因,只說紀國的紀煬侯向周天子嚼耳根說壞話,然後齊哀公就被煮了。到底紀侯說了什麼,沒人知道。但我認為,周天子要殺齊哀公絕對不會是因為紀國的挑撥,而是周天子心中早就有了殺機,然後借紀煬侯的這陣耳風順勢殺了齊哀公。

周天子與齊哀公有仇

西周到了周昭王的時候已經是“王道微缺”,周穆王即位後“王道衰微”,而到了周夷王時期則是“諸侯或不朝,相伐”。由此可見,周夷王時期不來朝拜的諸侯相當多,並非只有齊哀公一人,為什麼周夷王要拿他開刀呢?有人說齊國威脅到周朝天下,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先來看下方的地圖。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齊國的封地相當偏僻,離鎬京也很遠,雖然齊國一直在擴充地盤,但是齊國的征伐之權其實是有限制的,“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這就是周成王賜給齊國征伐之權時的要求,從地圖上看,齊國也沒有越權。所以周夷王時期,如果說齊國會威脅到周王室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周夷王殺齊哀公,並非他不來朝拜,也不是齊哀公要造反,而是周夷王與齊哀公有仇,或者說與齊國有仇!是什麼仇呢?我們不妨看一下週夷王的上一任天子——周孝王!

周孝王是周夷王的叔公,周夷王的父親周懿王死後本應把皇位傳給周夷王的,但是周孝王卻搶了他的天子這位。西周是“嫡長繼承製”,周孝王也是整個西周唯一打破這個制度的人,是什麼原因要搶侄孫的天子之位,《史記》中沒有交待,只是短短几個字“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

雖然史料上沒有說周孝王因為什麼原因要奪位,但我們可以推測出一個事實,那就是周孝王想做天子,必須要得到眾諸侯的支持,否則他就成不了事。在諸侯國中,齊國實力很強,因此齊國說話也很有分量,而從周孝王成為天子的結果來看,齊國在當時肯定是支持周孝王的。

後來周孝王去世,周夷王登基,他心裡憋屈啊!本來父親去世自己就應該是天子,偏偏這時候殺出一位叔公來,所以他要發洩心中的怒火!當年支持周孝王的諸侯中,姬姓諸侯他是不敢碰的,因為是同宗,而齊國是外姓諸侯,自然就把怨氣都撒到齊國身上了。

齊哀公被煮了,扔進大鼎裡煮了。有人說齊哀公是被油炸,不是水煮,在這裡我澄清一下,西周時期食用油非常珍貴,用油炸人不太現實,所以應該是被水煮。大家覺得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商周時期,流行一種名為"烹煮"的酷刑。關於"烹煮"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紂王烹煮伯邑考,並把其肉給其父西伯吃這一事件。也正是紂王這一舉動,掀起了姬氏伐紂的篇章。

到了周夷王時,他聽信讒言烹煮了齊國國君,也在史冊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那麼,周天子為什麼會一言不合就烹煮身為一國之君的齊哀公呢?

武王伐紂時,其他部族也紛紛幫忙,各有戰功。於是周朝建立後,武王分封了許多國家,封地的大小按照功勞的大小而定,其中,輔佐武王伐紂居功至偉的姜子牙被分封至東海之濱的齊國,這裡雖然長久以來被稱作"東夷",不過漁業資源豐富,還擁有鹽這一項暴利的資源。

到後來,春秋五霸的第一位就是齊國的齊桓公,雖然管仲功不可沒,但桓公的霸業和齊國優勢的地理位置、資源也是分不開的。可以說,齊國的土地其實很有價值,將姜子牙分封到這樣一塊寶地,也體現了周天子對他的尊敬和感激。

齊癸公五十二年(公元前880),齊癸公去世,其子呂不辰繼位。這時,齊國從姜子牙以來僅僅傳了五世,這時天下還沒有陷入互相攻伐的境地,諸侯們尚算安分。而周天子的權威也還沒有得到太大的挑戰,不過多年的固步自封使得別國發展的同時,周天子的勢力沒有什麼增長。

新繼位的周夷王察覺到周朝權威正在減弱,於是對各國前來朝貢的態度非常敏感,偏偏這個時候,齊國國君兩年沒有來朝貢的記錄被周夷王關注到了。

那麼,齊哀公身為諸侯,為什麼不去朝貢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呢?

這是因為,到周夷王這一世,周朝已經傳到了第九代。而齊國僅僅五代,於是齊哀公認為自己輩分較高,不應該年年到小輩那裡朝貢。再加上自己熱衷於"荒淫田遊",喜歡四處尋歡作樂,就更加懶得去遙遠的鎬京面見天子了。周夷王對齊哀公已經非常不滿了,另一個人的到來則點燃了周夷王肺裡的炸藥。

齊國的周邊有一個小國名為"紀",紀國國君紀侯早就覬覦齊國之地,妒火中燒之際,人就容易做陰毒之事。紀國弱小,沒法對齊國造成什麼傷害,但堂堂周天子,想要整治齊國還不是舉手之勞?

在周夷王氣憤之時,紀侯"譖之周",栽贓齊哀公正蓄意謀反,所以沒有前來朝貢。周夷王正在氣頭上,加上正好想"殺雞儆猴",彰顯天子權威,於是齊哀公成了那隻"雞"。

齊哀公十二年(公元前868),齊哀公奉命前往周都"商議要事",誰想卻是一次又去無回的旅途。到了國都,周夷王不給他任何解釋的機會,便將他投入大鼎烹殺,另立他的弟弟為齊國國君。

齊哀公死去,新君繼位,但這件事還遠遠沒有結束。齊哀公死後九世,齊國的國君變成了齊襄公,他帶兵將昔年向天子進讒言的紀侯的封地紀國滅國,留下成語"九世之仇"。齊哀公為臣,不朝貢天子是其罪。紀侯挑撥離間,是其罪。而周夷王,一起到了震懾諸侯的作用,二將齊國的怒火轉移到紀侯身上,沒給自己留下太多惡名,烹殺齊哀公之計不可謂不成功。


煮酒君


《竹書紀年》中記載了一件命案:“(周夷王)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說的是周夷王三年,周夷王召集諸侯,並當眾烹煮齊哀公的事。那麼周夷王姬燮究竟和齊哀公有什麼仇什麼怨,竟然一定要對他做出這麼令人髮指的事情呢?

(周夷王劇照)

算起來,姬燮是西周第九代天子。他本是第七代天子周懿王姬囏的長子。按西周王朝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在姬囏去世後,身為長子的他本該繼承王位,然而因為他的懦弱無能,竟讓他的叔公姬闢方奪取了王位,於是他的叔公便成了第八代天子周孝王。

當時的周朝已經朝政腐敗,國勢衰微,西戎又不斷攻打鎬京。周懿王在世時,不僅沒想辦法扭轉這種局面,反而認為是上天懲罰他,所以成天疑神疑鬼,祈醫問神,不問政事。於是一向“天下共主”的諸侯們漸漸對周天子也不再唯命是從。

周孝王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他繼位後為了重振王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注意到,西戎之所以戰鬥力強,和他們有優良的馬匹有很有大關係,所以他招納會養馬的人,為周國蓄養優良強壯的馬匹,以擴充軍隊實力。

不過,周孝王儘管為強大周國振興王室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於生病,他僅在位10年便病逝了。

周孝王去世後,諸侯們湊到一起,認為祖宗的制度不能廢,還是應該回歸父死子繼的繼承製上,所以姬燮在大家的扶立下,終於登上了天子之位。

姬燮繼位後,諸侯按規矩要來朝拜。

以往周天子都是站在堂上接受眾人禮拜,但姬燮出於感恩之心,竟一改往日高高在上接受禮拜的規矩,而是走下堂來與諸侯們相見。

(諸侯朝拜)

這下,周天子的威嚴,再次因姬燮的舉動,而在諸侯們的心中大大下降。

諸侯們本就覺得有扶立之功,再加上姬燮自降身份,所以大家對他漸生藐視之心,有的諸侯乾脆不來朝見進貢了。

這樣的現狀讓姬燮好生氣惱,又找不到方法改變它。正在苦悶之際,地處偏遠的呂國和蜀國竟然派使者來進獻瓊玉。

姬燮聞聽,非常高興,不顧“天子不迎諸侯”的禮制,親自帶領文武大臣到黃河邊去迎接,並待兩國來使以上賓之禮。

姬燮本想以此鼓勵諸侯們向周王室覲見進貢,可惜諸侯們認為他自降身份,更加瞧不起他了。

姬燮沒想到諸侯們竟然如此,心裡很是憤然,覺得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

就在姬燮憤然的時候,紀國的國君紀煬侯向姬燮構陷齊哀公。

原來,紀國緊挨齊國,眼看齊國不斷吞併周邊的小國擴大勢力,紀國擔心有朝一日也會被吞併,但紀國顯然不是齊國的對手,所以便想借姬燮之手除掉齊國國君齊哀公。

正想殺雞儆猴的姬燮認為齊哀公既是西周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人,又是強國之君,殺他樹威,那是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周夷王以“有要事商議”為由,召集諸侯們聚到了宮中。

(四處征伐的楚國,圖取其意)

由於齊國與鎬京相距千里,齊哀公好不容易趕來時,已經遲到了。

誰知就在他準備列位時,姬燮竟派侍從把他綁了,投到了一口齊人高裝滿沸水的大鼎中,並以熊熊大火把他烹熟了。

姬燮看到諸侯們臉色驚恐,好不得意,緊接著他又把齊哀公的弟弟呂靜冊封為齊國國君。

就在姬燮洋洋得意,大施君威時,諸侯們卻認為他既不遵禮法,也不和執政大臣商議,便隨意處置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心裡都對他極度不服,所以以前來朝拜進貢的也不來了。

最囂張的是楚國國君熊渠,他本來就不服周天子,乾脆帶著楚軍一路打到了中原的邊界庸國。庸國是周王室的屬國,眼見就要被吞併,誰知姬燮看楚國軍隊強大,竟睜一眼閉一眼,只裝不知道。

熊渠又率軍順漢水南下,一直打到了鄂(現鄂州一帶)一帶,還仿照周天子分封的那套,把3個兒子分別給封了王。

熊渠這樣大膽妄為,姬燮都一言不發。眾諸侯們一見,也顧不得講什麼周禮,於是開啟了你爭我奪,天下大亂的局面,而姬燮一心想重振王權威嚴的美夢也就徹底破碎了。

(參考史料:《史記》《竹書紀年》)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

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把人民和土地分給親屬及功臣,封為諸侯。諸侯必須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納貢,為天子守土固疆,戰時還要隨天子出征。實行分封制,周天子為天下之主,華夏最高的統治者。

史書記載周天子初期分封七十一個諸侯國

周天子分封天下,齊國是姜尚(即姜子牙)的封地。因姜子牙輔佐文王,武王兩代周天子。大周建立後,被封齊國一等爵位,更是齊國的開國明君。封神榜裡的姜子牙過多的是被神話了,現實中的姜子牙前半生窮困潦倒,多與低階級人士接觸,所以他深知民間的疾苦。建立齊國後,他廣實親民政策,齊國也從一個東夷雜居之地變成一個國富民強替天子征討四方的強國。齊國也是最後一個秦國滅亡的強國,可以說齊國是唯一一個見證了周天子周國的興衰史。



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諸侯國齊國,有一位國君竟然被周天子抓去扔到大鼎中活活煮死了。他就是齊國的第五位國君齊衰君,姜子牙的玄孫。

齊衰公在位12年期間,也是一個遊手好閒,惹事生非的主兒。所以和周邊的諸侯國經常發生領土等各方面的摩擦。這其中就包括紀國,紀國國君為了打壓齊國,繼而向周天子進言齊國國君目無天子,拉幫結派勾結諸侯及遊牧民族準備起兵造反。

當時在位周天子是周夷王,當時的周天子對個個諸侯國的管控能力已經大大不如以前。他也害怕震懾不住周邊的諸侯國,以及邊緣民族,從而造成諸侯反叛周天子的局面。

周天子聽到紀國國君的進言後,大發雷霆,不管三七二十一,派軍隊直接到齊國把齊衰公抓回鎬京,抓回來之後周天子並沒有聽取齊衰公的任何辯解,把各路諸侯都召集到鎬京,對著眾諸侯的面,直接把齊衰公扔到大鼎裡過煮了。明眼人一看這就是殺雞給猴看啊。

當齊衰公的死訊傳道齊國後,齊國百姓悲憤交加,可是他們也不敢反叛周天子。齊國上下也把這筆賬記到了紀國頭上。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知道過了多少個十年,也不知道過了多少個風水三十年,直到九世後的齊襄公舉全國之力把紀國滅亡。

喜歡隨口話歷史的可以關注我o


隨口華歷史


齊哀公,名為呂不辰,齊國第五任國王,公元前868年被周夷王以烹殺之刑處死。

齊國乃是周王朝的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封國,且周武王的王妃又是姜子牙之女,可見齊國與周王室間的關係匪淺。

而關於齊哀公的死,《史記·齊太公世家》有記載: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

那麼周夷王又為何要將齊哀公殘忍的烹殺呢?

其實,原因不外呼如下幾點:

其一:權力博弈的犧牲品

周夷王是西周第九位周王,按照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周夷王應當是西周第八位周王才對。

但是在其父周懿王姬囏逝世後,周夷王並沒有如願以償的當上週王,而是被周懿王姬囏的叔父姬闢方將周王之位奪了去,是為周孝王。

而周孝王繼位的背後,齊國就是姬闢方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在周孝王逝世後,眾諸侯擁立周夷王為天子,繼位後的周夷王,自然對齊國心生芥蒂。


其二:挑戰天子權威的後果

周孝王逝世後,眾諸侯擁立周夷王繼位,繼位後的周夷王曾召集天下諸侯會盟,在周夷王在位期間,雖然周天子的威望開始衰弱,但天子的權威還是有的。

所有諸侯都應召前往,只有齊哀公自恃齊國強大而不應召,由此使周夷王十分不滿。

其三:被人嚼舌根

齊國與紀國是鄰國,齊國強大後讓紀王十分的恐懼,於是在會盟上,由於齊哀公拒絕參會,紀國國王紀煬侯趁機向周夷王嚼舌根,說齊哀公的壞話,想通過周王的勢力來懲罰齊國。

於是,齊哀公被周夷王以烹煮之刑殺死,也因為紀煬侯的小人之舉,成為害死齊哀公的罪魁禍首,齊靜公繼位後,隨即發動對紀國的戰爭。
最終,紀國被齊國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