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火耗归功,那么火耗是什么意思?

红雨说历史


火耗归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抑制官僚贪腐的制度。

虽然是抑制贪腐,但火耗归公跟以前的刺史制度、御史台等监察制度有着根本的不同。雍正是试图深入制度内部,通过系统性的改革去约束贪腐,而不是在外围增加一个监察人员。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罕见的一种制度理性,我们来看一下。

所谓火耗归公,火是火焰的火,耗是消耗的耗,归公就是归属公家的归公。先解释火耗。清承明制,明代采取两税法,一年收两次税,夏天一次叫夏税,秋天一次叫秋粮。因为是太祖朱元璋确定下来的,所以是个死规定。但因为太机械,根本没法执行,所以在后世皇帝那里,虽然制度本身没有改变,但出现了很多通融的方法,最显著的就是可以以物资或钱财交税。实际上在朱元璋死后,大家交税就已经倾向于用钱财,而不是实物了。到了清代,银本位的货币制度已经在民间自发确立,清政府把它当作明代的遗产接收了下来,在地方缴税过程中,也不再用实物粮,而是用银子了。

但用银子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地方收上来的银子往往都是散碎小块,这不能直接送往中央。所以每年当地政府收完税,都要将一大堆碎银子回炉锻造,重新打造成大块的银子,再装箱转运。而银子在回炉重铸的过程中会出现损耗,这一笔损耗是需要算在当地征缴的赋税里的,这就是“火耗”。打个比方,你的税是100块,填补损耗需要5块,那你要交的就是105块,只不过今年是5块,明年可能是10块,没准儿。你肯定也看出来了,这追加的火耗银数量,是地方政府贪腐的重要来源。而雍正的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将这追加的钱确定下来,由政府统一征收。收上来之后呢,中央财政也不留着,用来补贴当地政府,名字叫养廉银,抚养的养,廉洁的廉,寓意非常清楚。火耗归公这个制度承认了灰色收入的合理性,承认官员也是人,而后通过制度来约束这些灰色收入。这比一味喊打喊杀地遏制贪腐,要更有效。到了后期,养廉银甚至比官员俸禄还要高。火耗不够用的时候,皇帝还从财政里出钱补贴。


穿插游击队


国库要的是大银锭,老百姓交税用的是碎银子。碎银子回炉重铸变成大银锭,就产生了损耗。

当官的收税交上去,要给够数啊,怎么能有损耗呢?那就得多跟老百姓收银子,这是惯例。

多收多少就是个大学问了?并不是说损耗了多少收多少,而是在保证不出事儿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这一帮官员的花销需求和对银子的渴望。

雍正就不干了,靠,借我的名字收税,大头你们拿了,还讲不讲理了?

于是就明文规定火耗就这么多,比如三分,要是凑不够老子认了,全算我的!

火耗哪用得了三分,所以雍正老赚钱了,但是老百姓负担还轻了,也说明之前的官员有多狠。


史川ShiChuan


现在的乱收费,要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