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固窮、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論語》是弟子整理出的孔子的言論集,簡潔凝練,微言大義。


君子固窮、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然而《論語》中很多句子會被人們長期誤讀,其意思變得不倫不類,不知所云。在此文中,我們試舉三例,分析其意思的內涵。

君子務本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句話相對來說被誤讀的不算太多,它的意思是說:君子應該專注於根本的事務,根本的事務建立起來了,做人處世治國之道也就有了。

何為“本”?即根本,最重要的東西。何為最重要的東西?孔子後面緊接著說道:“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孝敬父母、順從兄長,是仁的根本。這實際上是說出了“本”的具體表現之一,即孝悌。


君子固窮、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還有另一段話,更為詳細地詮釋了孔子眼中的“本”和“道”: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此話指出,人若敬重賢德、侍奉父母盡心、服事君主盡力、與人交往有信,縱然他說自己沒學問,我也認為他是博學之人。這段話進一步把“本”清晰地描繪出來,做到此者,即為博學“務本”之人。

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的意思也存有很大的爭議,常見的解釋為: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擁有一個方面的用途,言外之意君子應該是個多面手,這樣解釋佔了90%,但卻顯得牽強和膚淺。

《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玉不琢,不成器。何為器?有用的器物。璞玉不經過打磨,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材。很顯然說的是人要刻苦好學,求知上進,才能成全自己。


君子固窮、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以此話來推理,君子不器,豈不是成了君子不想成才了麼?孔子認為君子不想成才,不該成才?顯然也不對。其實,器有大器小器之分,所謂君子不器,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君子不屑於過早的過分地追逐道之外的世俗的小成功,而應該專注於“本”,即之前講到的“君子務本”。

為何作此解釋?我們再聯繫孔子的其他言語,如“君子固窮”,君子安貧樂道,不失節操,此處重在強調身處逆境之時,君子也保持氣節。又比如孔子的“義利觀”,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都能看出孔子重義,重氣節。君子不器,指的就是一種小的世俗利益,君子是不追逐的。老子曾說:大器晚成,即最高的才能要長時間積累才能達到,孔子問道於老子,不知道問沒問到這一句,但綜合來看,君子不器解釋為君子把當下的重點放在“本”的確立之上,本立道生,大器晚成,恐怕更為恰當。


君子固窮、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君子固窮

前面已將“君子固窮”有所解釋,此語最被人誤讀之處在於,君子喜歡貧窮,甚至追求貧窮,這顯然與孔子之原意不符,君子怎麼會喜歡和追求貧窮呢?君子固窮強調的是一個過程,一種狀態,在追去真理的道路上,哪怕一時受挫,思想彷徨,也不要失去初心,而保持原則,堅持內心的信念,固守“務本”,終至“本立而道生”的那一天。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君子固窮更多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是對“務本”的堅守,同時也有一種隨環境而變、善於適應外界保存自己實力、以待來時再進的意思。君子在什麼環境下,都可以前進,都可以精進而不失其志。環境固然惡劣,君子也能適應它,樂觀以待,因為心中有信念,知道自己終將達成目的,這恐怕才是君子固窮之準確含義吧。這樣解釋也不計較符合孔子一生的歷程,一個人的言論,都是根據自己經歷,有感而發。

最後順便再說一下三十而立,孔子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經過十五年的學習,他對於當時各類知識特別是“禮”的學習,已經有了很大的成果。“不學禮,無以立”,孔子把“禮”看得特別重,所以三十而立便是他能用學到的知識指引自己的行為,與人交往,參與社會生活,並初步確定了自己的主張和理念。三十而立和物質並沒有太大聯繫,現在的解讀更多地偏向了物質,甚至具體到了有房有車,這顯然與原意偏差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