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者,何意?想問問《成語詞典》

有一個成語叫“士為知己者死”,《成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甘願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其中對“知己者”的解釋是:瞭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

問題就來了,什麼是“知己者”?顧名思義,“知”就是知道或者瞭解,“己”就是自己,“者”在這裡用做代詞,指代人,所以“知己者”連起來的意思就應該是瞭解自己的人。什麼時候多了個信用,為什麼要有信用。

知己者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管仲的一句名言,“士為知己者死,馬為知己者良”。他所說的知己就是他的好朋友鮑叔牙,管仲和鮑叔牙一起長大,後又一起做買賣,管仲出的本錢比鮑叔牙少,但是分紅時卻要比鮑叔牙多拿錢,別人指責管仲,鮑叔牙說:不是他貪心,是他家裡有八十歲老母需要他贍養,他多拿點我心甘情願。後來兩人都棄商從政,又都在齊國做事,分別輔佐齊王的兩個兒子,齊王死了以後,兩個兒子爭位,管仲為阻止公子小白回國繼位,射了他一箭,結果小白裝死逃過一劫,並提前回國繼承王位,就是後來特有名的齊桓公,鮑叔牙陪著小白流浪多年,齊桓公就想讓他當宰相,鮑叔牙說:若論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你還是請他回吧。在鮑叔牙的勸說下,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了管仲,管仲也不負眾望,內政外交大膽創新,幫助齊桓公終成一代霸主,“管鮑之交”也成為美談。

知己者,何意?想問問《成語詞典》

關於知己者,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的例子,《史記》記載:周顯王八年,就是公元前361年,魏國宰相公孫座臥床不起,魏惠王前去探望,諮詢國是:萬一你有個三長兩短,國家有難可問誰呀?公孫座說我有個家臣叫公孫鞅,人雖然年輕卻很有本事,希望大王重用他,把國家大事交給他,我就放心了。看見魏惠王不吭聲,公孫座又說:如果大王不想重用公孫鞅,那就請殺了他吧,千萬別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聽完後,魏惠王糊塗了,怎麼一會說要重用公孫鞅,一會又說要殺了他,過後,魏王就沒把這個事放到心上,不久有人報告,公孫鞅跑到秦國應聘,而且很快被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很快強大起來,把魏國打得割地求和。這個時候。魏王才後悔沒有聽從公孫座的建議。

知己者,何意?想問問《成語詞典》

兩千多年後,有一位清朝文學家,名字叫計東的認為,“世之稱知己者,其最,則憐其才,稱譽之,援引之;其次,則深忌其才,而必欲殺之;其最不能堪者,視其人無足輕重,其人自生、自滅、自貧賤,且老於天地之間,一不介於胸中也。夫天下能殺才士之人,即能憐才之人也;故凡欲殺我者,皆我知己也,可感也”。什麼意思呢?在計東看來,像公孫座這樣的人,也是公孫鞅的知己,因為他太瞭解商鞅的價值和才幹了。

總之,按計東的觀點,知己應該有兩種,一是非常瞭解你,而且能夠信任重用你的人,二是也同樣十分的瞭解你,但是如果不為他所用就要殺死你的人,當然不管哪一種都是非常瞭解你的人,符合“知己者”的本意,你同意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