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府的變遷


松江府的變遷


松江府是中國元代設立的行政建制區,明清沿襲其制,是上海的歷史文化之根,有“先有松江府,後有上海灘”之說。其地域相當於現今的上海市(崇明等部分地區除外)全域。松江府治(府衙)在今上海市松江區中山街道松江二中附近。目前,松江只是上海的一個區,但如今的松江區與歷史上的松江府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松江的歷史變遷從下面的資料記載中可窺一斑。

文淵閣四庫全書《江南通志》卷五:

“松江府,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吳地。戰國屬越,後屬楚。秦漢為會稽郡婁縣地。後漢至隋屬吳郡。唐屬蘇州。天寶十載(751年)始置華亭縣,屬吳郡。乾元初復屬蘇州。五代吳越錢氏改屬秀州。宋因之。慶元初屬嘉興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昇華亭縣為華亭府。十五年(1278年)改松江府,仍置華亭縣為屬。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分置上海縣隸江南浙西道,領縣二。明直隸南京。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華亭、上海二縣地,置青浦縣,領縣三。國朝因之隸江南布政使司。順治十三年(1656年)又分華亭縣地置婁縣,領縣四。康熈六年(1667年)隸江南江蘇布政使司。雍正二年(1724年)增置金山縣,分華亭、上海、青浦三縣各為二,共領縣八,松江府華亭縣、奉賢縣、婁縣、金山縣、上海縣、南匯縣、青浦縣、福泉縣。”


松江府的變遷


弘治年間的《上海縣誌》:

“上海縣舊名華亭,在宋時,番商輻續,乃以鎮名,市舶提舉司及榷貨場在焉。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民物繁庶,始割華亭東北五鄉,立縣於鎮,隸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除松江府、上海道,下轄各縣改由江蘇省管轄。民國3年(1914年),設滬海道,民國16年((1927年),撤銷滬海道,設立上海特別市,上海基本形成目前的行政區劃。


松江府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