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關於雷射物理學領域的,獲獎者具體的貢獻是什麼?目前都有什麼應用?

清明的星空


今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 以表彰其發明光鑷子(Opitcal tweezer) 技術。 另一半授予法國科學家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 (女),以表彰他們發明了可用於產生高強度超短光學脈衝的方法(啁啾脈衝放大方法)。

本不是專業做激光的,但這兩種技術幾年前就聽說了,沒想到發展的這麼好,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替這些領域的研究者表示高興,明年寫基金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開始正式科普:

第一個光鑷,你可以很形象的想像一下,星際裡的兩隻光劍,做成一個鑷子。哈哈,還真錯了,這個鑷子只是形象的說明了功能而非外形。用一束激光作用一個極小物體上,由於能量勢阱,這個物體會被光束控制,甚至移動。這個數量級非常小,大約是皮牛數量級,也就是十的負十二次方牛。這種光鑷對控制病毒體,微小顆粒什麼的就非常有用了。

而啁啾(讀音:粥糾,Chirp)是指頻率隨時間而改變(增加或減少)的信號,由於這種信號聽起來類似鳥鳴的啾聲。啁啾脈衝放大方法(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簡稱CPA),就是利用啁啾一樣的脈衝調整,產生高強度、超短激光脈衝,脈衝寬度可達飛秒(10的負15次方秒)量級,有的實驗室可做到阿秒(10的負18次方秒)量級。 高強度、超短激光脈衝的軍事價值大家看電影早已有目共睹,厲害的是,如果把單脈衝時域降至10的負18次方秒左右,這樣的時間分辨率已經超越了分子或聲子譜頻域,相當於找到了一把更小的尺子,可以測量原子和亞原子層面的電子和原子振動狀態,這對基礎物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總之,這次激光領域內的諾貝爾物理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

本年度諾貝爾物理獎的一個亮點是有一位女物理學家獲獎,這是諾貝爾物理獎歷史上的第三位女性獲獎者。此前有居里夫人(因發現自發放射性而於1903年獲獎),和邁耶(於1963年因發現原子核的殼層結構而獲獎)。


科普新視界


今年物理學諾獎給了激光技術領域。一個是光鑷子技術,另一個是大功率激光技術,啁啾激光放大技術。

光鑷技術顧名思義就是用光鑷取物體。只不過是用激光約束、陷阱原子、分子級微小物質。得獎者已將此技術用於醫學、生物學領域,用於鑷取細胞。

光鑷原理類似用水柱固定物體。一個物體周圍被水簾包圍,則其很難移動。但水是實物粒子,費米子,具有很強的動量,對操作目標有很強的破壞作用,用水等流體進行“軟繩”抓取物體,不行!但用光,特別是激光等進行“軟性抓取”,可以!光子是玻色子,動量很小,對目標破壞性不大。用激光當作“簾子”捕陷分子,然後移動激光源就可將分子移動。不過用於光鑷的光頻不能太高,以紅外激光為合適,但抓取物體在0.8微米大小。光鑷的意義在於,人可以用玻色子能量束來抓取物體。應該說未來的人類武器,可以用“光能罩”替代坦克裝甲。

人們對激光的一個重要應用方向就是大能量、大功率輸出。激光強大主要在於其,將光能可以集中照射在0.8~0.001納米(看光波長是紅外、可見、紫外,還是伽瑪射線)的一個點上。衡量激光強度是單位面積上的能流密度,即單位面積上輸入的光功率。激光的照射面積看激光波長。紅外激光,如,0.85微米;可見光0.7~0.3微米,…。

現在激光可在這麼小的面積上輸入1.16PW(10的12次方瓦特)能量。目前情況是,激光能量輸出可以一直增大,但是,諧振腔窗口受不了了,超過這個數值,就會被擊穿,從而激光能量再不能“諧振”到更高量級輸出,得想別的辦法,如,並聯、級聯…,總之,你得“集腋成裘”。那麼,這個啁啾激光放大技術,就是“激光擴能”技術。啁啾法其實最早是用在光通信上。另外,早在很有幾年前,就已經有10的22次方瓦(可能是eV)的激光報道,用的就是一種“擴能”技術。

激光基本上是由“孿生光子”,即光子狀態基本一樣的光子組成。如,一束激光由10的24次方個光子組成。普通一束光,即使由10的20次方個光子組成,但它們的狀態大概也有這麼多個,即每個光子狀態都有可能不同。激光性質的優異就在於其狀態的“純淨”。玻色子凝聚態物質,也是由激光“演義”而來。

目前,激光將用於光量子信息技術,幾個方向,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類人腦的量子神經網絡、量子探測技術、量子幾率發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