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施耐庵呢,還是施羅合著的?證據何在?

醉心創作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歷來就有爭議,各家說法不一,甚至大相徑庭。個人認為可能有如下幾種。

首先是施耐庵或羅中獨立完成。例如,明代著名文學批評家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曾說《水滸傳》是“武林施某所縮”,“世傳施號耐庵”。杭州師範大學的馬成生也贊同這種觀點,並給出了具體的論據:“從《水滸傳》中江北部分的氣候物象描寫、地理態勢描寫以及素材採集、歷史知識文字功底等來看,其作者不應是大豐施彥端。而從《水滸傳》中江南部分(主要是杭州一帶)的氣候物象描寫、地理態勢描寫以及素材採集、方言‘尾詞的運用等來看,其作者應是‘錢塘施耐庵’”(馬成生:《“讓〈水滸傳自己來指認”一一關於水滸傳〉的作者》,載於《濟寧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與施耐庵是《水滸傳》唯一作者的觀點不同,另外一些人則提出羅貫中才是《水滸傳》的唯一作者,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認為《水滸傳》是羅貫中獨立所作。現代學者李偉實在《〈水滸傳〉成書於元末明初之說不能成立—兼論〈水滸傳〉的作者為羅貫中非施耐庵》(載於《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6期)中,也堅持認為《水滸傳》的作者就是羅貫中而非其他人。楊子華在《〈水滸〉的作者是杭州書會才人施耐庵——兼駁ㄑ施耐庵墓誌〉、ㄑ施耐庵與水滸》(載於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會聯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中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由於學界普遍堅持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或者至少是《水滸傳》的作者之一,北大教授遊國恩等人編著的《中國文學史》和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著的《中國文學史》中,編者都將《水滸傳》看作施耐庵的著作。

其次是施耐庵與羅貫中合著。而這種觀點又可被劃分為兩類,首先是有人認為《水滸傳》前面的七十回是施耐庵完成的,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續補的。其次,另外一些人認為《水滸傳》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並沒有參與具體的文字創作,而只是對已經完成的書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理和編輯今所見最早的天都外臣序本《水滸傳》,其題署上面就非常明確地寫著此書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意思是施耐庵撰寫了此書,而羅貫中完成的大體相當於現在出版社編輯的工作,但我們並不能說羅貫中就是這本書的主要作者。

此種說法後來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如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作者就認為《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郎瑛的《七修類稿》中也曾經說過:

“《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書志》亦記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

李贄《忠義水滸傳敘》中提到作者時,同樣說是“施、羅二公”。從目前學術界的學者認同來看,這種觀點頗有影響力。

最後是“世代累積型群眾創作”也稱“陸續完成說”。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傾向於認為早在《水滸傳》成書之前,當時社會上就流行著大量的水滸故事。而施耐庵和羅貫中在對這些故事進行創作和深加工的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曾經大量參考、借鑑和吸取了當時的很多素材和史料,其中既包括史籍和筆記等,比較具有可信性的內容,同時也參考了某些完整的小說和戲曲作品等具有藝術誇張成分的某些文學片段。

他們之所提出這種觀點,一方面是承認施耐庵的創造性勞動;另一方面也想提醒人們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並不是白手起家,在他們之前的歷史故事對於這部書的成書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而這一點是不容抹殺的。例如,陳松柏在對前人各種研究成果進行彙總整理的基礎上,認為《水滸傳》並非是有一人一地完成,而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陸續完成的:“關於《水滸傳》作者有施耐庵說、施羅合作說、羅貫中說、山東羅貫中說、明中葉同名小說家說、羅著某續說、非羅非施說、陸續完成說。綜合研究這八種說法,陸續完成說比較可信。”(陳松柏:《〈水滸傳作者研究八說》,載於《南都學壇》2000年第5期)

除目前廣泛認可的《水滸傳》為施耐庵和羅貫中合作完成外,關於此書的作者問題,歷史上還有其他幾種觀點包括施惠說、郭勳託名說、宋人說等。但這些觀點所依據的材料相互矛盾之處不少,讓人很難信服。所以我們初步還是認為《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或者是施耐庵與羅貫中兩人。

1982年4月18~25日,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邀請了國內外大量《水滸傳》研究專家,對江蘇省興化縣和大豐縣新發現的《處士施公廷佐墓誌銘》、《施讓地照》、《施氏長門譜》等文物資料,進行了實地參觀和詳盡考察,最終提出這些材料都是確信無疑的,而且都是關於《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具體考察內容可以參見《對江蘇省新發現的關於〈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報告》(載於《江蘇社聯通訊》1982年第7期)。由此可知,從目前出土的一些材料可以證明,《水滸傳》的作者之一至少是施耐庵。








鄉村故事瘋一把


目前,比較為廣大讀者所接受的觀點,認為《水滸傳》是施耐庵所著。但是,施耐庵沒有寫完,只寫到梁山好漢大聚義便去世(或者是別的原因)了。後來,他的學生羅貫中補寫了後面的五十回。因而,總共一百二十回的《水滸傳》就是這對師徒的共同作品,署名:施耐庵、羅貫中。

這種說法是極端錯誤的,可以百分之百的予以否定。為什麼呢?假若這個最為讀者所知、或者所接受的說法是錯誤的,那麼,《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呢?

關於《水滸傳》的版本問題

本回答導語中所講到的《水滸傳》署名問題,是一個極大的笑話,這樣署名太不負責任。且讓我們簡單的瞭解一下《水滸傳》的版本問題,看看這個錯誤荒唐到什麼地步。

《水滸傳》到底成書於何時,是洪武初年,還是洪武中晚年,甚至更晚一點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這個課題暫且留到後文再講,這裡,先來辨析一番羅貫中署名這件事。

這部偉大的著作成書之後,一直沒能刊印傳世,直到明嘉靖年間才得以付梓。但是,據說嘉靖時期刊印的《水滸傳》只留下五卷殘本,學術界認為,這應當是現存《水滸傳》的祖本。祖本不全,自然不能作為全面考察《水滸傳》版本依據了。現在的通行本所祖之本,應當是萬曆年間的容與堂本,以及託名天都外臣序的石渠閣補刊本。這兩個本子大致相同,都是百回本。

也就是說,即便是現在通行的所謂“水滸全傳”,也有二十回書是在萬曆年(大約萬曆三十年)之後補寫的。此時,羅貫中早已作古,他怎麼能把田虎、王慶的故事寫進“水滸傳”?

說《水滸傳》是施耐庵、羅貫中合著的依據,大概是出自明代高儒《百川書志》史部野史類,其中提到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題有“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一行字。先且不說這種說法的對錯,就憑“編次”二字,就可否認羅貫中的著作權。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署名羅貫中,經毛綸毛宗崗父子整理潤色,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演義》。毛氏父子所做的這件事,就是“編次”,如果像《忠義水滸傳》那樣,難道《三國演義》的作者署名應當是這樣的:羅貫中、毛綸、毛宗崗?

《水滸傳》刊印以後,金聖嘆極端不滿後幾十回書,認為這是羅貫中狗尾續貂,施耐庵只寫了前七十回,加上“楔子”,也不過七十一回。於是,便揮刀斬掉了梁山大聚義之後的故事。金聖嘆的這個本子,就是非常有名的貫華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水滸傳》就只有七十回,綠野老道最早讀到的也是這個本子,所宗版本就是金聖嘆批註本。大約是在“評水滸,批宋江”時(上世紀七十年代),《水滸全傳》才為廣大讀者所見。據說,這個本子是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發現的冠有天都外臣序的石渠閣補刊本(或說“容與堂本”)。

後來,為了給《水滸傳》擴容,幾乎絕大多數的《水滸傳》都是以此為“祖本”,但卻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腰斬、增刪,把《徵四寇》作為後五十回,搞成了一百二十回本。版本亂了,自然署名就搞不清東南西北了,只好原文照抄,依舊署上“施耐庵、羅貫中”。

金聖嘆先生腰斬《水滸傳》沒有做錯,但他把“續狗尾”這件事安到羅貫中頭上,則有失公允。這個問題,留待下文再講。

施耐庵一定就是《水滸傳》的作者嗎

上文講到,把《水滸傳》的作者說成是施耐庵,是明代高儒的觀點。據此,便開始“按圖索驥”,“製造”了一個真真切切的施耐庵來。還說,施耐庵的“耐庵”是字,此人的名字叫做“施彥端”。

施耐庵就是施彥端,最早的依據大概是王道生撰寫的施耐庵墓誌。據說,這個王道生與施耐庵是鄰居,兩家僅間一牆。由此人所撰之墓誌,難道還能有疑問嗎?大有疑問。此處只說兩點疑問,便可一窺王道生這個墓誌銘的謬誤了。

首先,王道生所說的這個施耐庵,生於公元1296年,歿於公元1370年,也就是明洪武三年,享年七十五歲。後來,出土了施耐庵之子施讓的墓誌和地照。地照,就是人死之後在土地廟賣一小塊地,把去世之人的生卒年刻在磚塊上埋葬。施讓的地照上清楚的寫著,施耐庵的這個兒子生於公元1373年。難道死去三年的人還能生兒子?那麼,是不是施耐庵去世之後沒有後代,從其他房過繼了一個兒子呢?學術界基本上否定了這個說法,而且,作為與施耐庵一牆之隔的鄰居,王道生難道不知道這個情況?

其次,王道生所撰墓誌銘說,施耐庵不願意為大明做官,躲在鄉下著書,其著作共有《志餘》《三國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江湖豪客傳》(即《水滸傳》)。好個王道生,簡直是貪天功為“施”有,這麼多著作都成了施耐庵寫的了。那麼,是不是這些著作同樣也存在署名不清的問題,果然就是施耐庵所為呢?

別的暫且不論,只說《三國演義》。上文講到,羅貫中依據《三國志平話》再創作,他的書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明末清初時,毛綸、毛宗崗父子才改名為《三國演義》。施耐庵的鄰居王道生此時早就不在人世,他怎麼知道羅貫中的著作改名了?

王道生的墓誌銘不值一駁,施耐庵就是施彥端,施彥端寫了《水滸傳》也就十分的不可信了。

那麼,《水滸傳》的作者是不是羅貫中呢?這個問題說起來就十分複雜了。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看,還真講不十分清楚。從《水滸傳》與《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淵源看,似乎有可能是羅貫中所為。《水滸傳》中的宋江、關勝、朱仝與關羽的形象很接近,三個人的合體似乎就是關羽了。林沖的形象則與張飛很相似,呂布被分解為史文恭、郭盛、呂方,也隱約的出現在了《水滸傳》中。

不過,從語言特點和小說體式來看,應當不是羅貫中寫了《水滸傳》。《三國志通俗演義》採用的是章節式的體式,故事以“則”分段。《水滸傳》是章回體的,回目對仗,很整齊。經毛綸、毛宗崗父子之手,《三國演義》才變成了章回體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的語言比較接近文言文,《水滸傳》的語言則更白話,而且有非常多的方言。這一點,讀者可以自己體會,兩本書的語言特色是非常獨特鮮明的。

那麼,是不是施耐庵指導了羅貫中寫《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又在師父死後,續寫了《水滸傳》呢?

施耐庵、羅貫中是師徒嗎

綠野老道通過對《水滸傳》的解讀,非常懷疑施耐庵是羅貫中老師這個說法,當然,也質疑施耐庵指導羅貫中寫《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續寫《水滸傳》這一結論。

按照王道生施耐庵墓誌的說法,施耐庵生於公元1296年,而有人考證出羅貫中生於1330年。那麼,這兩人相差三十四歲,有可能成為師徒。但是,施耐庵就是出生於公元1296年嗎?

在先承認施耐庵就是《水滸傳》作者的前提下,且讓我們從《水滸傳》文本中來討論一番,施耐庵到底有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貫華堂本“楔子”、容與堂本“引子”及第一回,都寫了“洪太尉誤走妖魔”的故事。其中的洪太尉加上朱武,以及文本中的暗示,都指向朱洪武,即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年號“洪武”是公元1368年的事,按照王道生的記載,施耐庵在明洪武三年就去世了。

有“洪武”年號,才有《水滸傳》“朱洪武”的隱喻。假若施耐庵死於1370,七十三歲的老人還有精力對整部著作進行調整嗎?

更重要的是,《水滸傳》的故事充滿了反元寓意,大明王朝推翻了元朝,漢人王朝又回來了,這不正是施耐庵所希望的嗎,他有什麼理由不顧如此高齡,要對這個王朝進行譏諷呢?

有人說,施耐庵早年參加過張士誠起義,而滅掉張士誠的,則是朱元璋及其兩員得力大將徐達和常遇春。確實,放走妖魔之前,洪太尉在龍虎山上遇到的就是這兩人。但是,別忘了,施耐庵七十三歲高齡再有仇恨,也來不及寫書洩憤。那麼,是不是他的學生羅貫中給師父出了這口“鳥氣”呢?

上文講到,王道生的所撰墓誌銘,施耐庵不可能死後三年再生個兒子,那麼,施耐庵就不可能卒於洪武三年。學者還討論出,施耐庵曾得到過兒媳婦的侍奉,也就是說,施讓成婚時,他的父親尚且健在。若此,施耐庵恐怕要活到洪武中期了。施讓出生於公元1373年,古代男子成婚較早,即便是施讓十六歲結婚,施耐庵便有可能活到了1399年。按照施耐庵屬猴的說法,其卒年便存在1406年的可能。此時,已是明太祖永樂四年。這個結論說得過去嗎?

《水滸傳》中有一條好漢,名叫病尉遲孫立。此人武功極好,上梁山之前,帶領兄弟孫新及登雲山強人劫了登州牢獄,救出瞭解珍解寶兄弟。但是,梁山大排名時,卻被打入地煞之列。為何?

頭條朋友提醒我,這件事與朱元璋的帝位傳承有關。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做了皇帝,當然是“孫立”了。朱武與洪太尉隱喻朱元璋,孫子怎麼能排在皇爺爺的前面?

朱元璋這樣傳承皇位,自然招來燕王朱棣的不滿,便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水滸傳》認為,這樣一來,朱家皇朝的傳位就“順”了。所以,龍虎山上洪太尉遇到的那隻白額錦毛虎不僅隱喻了徐達,還隱喻了“燕順”。陳達不過是“跳澗虎”,燕順才是“錦毛虎”。

因而,《水滸傳》的作者極有可能見證了這段歷史。那麼,施耐庵卒於公元1406年應當可以成為一說。倒推回去,施耐庵出生之年就是公元1331年,比羅貫中還小一歲,如何做師父呢?當然,如果一定要拿“能者為師”來說事,我也沒有辦法了。

《水滸傳》的作者有可能不是施耐庵

《水滸傳》這部著作,隱藏了大量的歷史真實,作者至少要閱讀到《宋史》、《揮塵後錄》、《大宋宣和遺事》、《東都事略》等歷史資料。僅以《宋史》而言,是元脫脫於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四月開始編修的,兩年半之後完成。這在當時來說,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得到這部典籍。而《水滸傳》一開篇,就摘錄了《宋史·本紀第一·太祖》中的內容。此外,書中很多故事都是能夠從《宋史》中查到依據的。假若施耐庵就是施彥端,隱居鄉下,又是如何能夠查閱得到如此多的,如此高級別的史料呢?

所以,《水滸傳》極有可能不是現在所認定的施耐庵,一定是一個很有地位的大學者。究竟是誰,一如《金瓶梅》那樣,將是一個文壇死結了。

那麼,羅貫中有沒有可能增補了七十回之後的故事呢?上面講了,羅貫中有可能比施耐庵還小一歲,大約卒於公元1400年,他怎麼還能給“師父”寫續書呢?

同時,從續書的內容看,是歌頌皇帝,妖魔化起義的。這樣的內容難道還要被查禁嗎?不被查禁,《水滸傳》應當早就刊印流傳,也不至於版本紛繁,甚至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了。一定是《水滸傳》七十回之後,對大明王朝繼續進行批評,這才遭到禁止刊印。後來,腰斬掉七十回之後的故事,補寫了宋江向皇帝乞求招安,宋徽宗得到平反等內容,於是,“水滸傳全傳”出籠了。

因而,金聖嘆先生把髒水潑掉羅貫中身上,沒有道理。羅貫中其實並沒有寫續書。

本文僅從幾個方面探討這個問答,更著重於文本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僅是一家之言,共同好者參考。


綠野萍蹤01


《水滸傳》是施耐庵一人所著。施耐庵是金眼彪施恩的曾孫,自幼喜文好武,練就祖傳功夫“二郎脫銬拳”。二郎脫銬拳乃是當年武松在飛雲浦手鐐腳銬束縛情況下,大戰企圖刺殺他的公人和蔣門神請來的四大武林高手,最後殺盡歹徒。後來武松從中悟出此脫銬拳,又叫二郎拳,並傳授給金眼彪施恩,施恩又傳子,子又傳孫,施耐庵乃第四代傳人。施耐庵除早晚練習武功之外,對學習文化也很刻苦,博覽群書,真是文武全才。卻說武松乃施恩的恩人加兄弟,家中歷代供奉著武松的牌位,牆上粘貼著武松打虎的畫像。由於施耐庵自小聽著老人講武松和梁山好漢的故事長大,更兼他的文學造旨高,一心想為武松等梁山好漢立傳。於是施耐庵為了寫好心中的英雄武二郎,便帶足乾糧,深入深山老林,在一棵參天大樹杈上用樹枝繩索構成一個小屋,住在上面觀察老虎的習性,發現老虎撲食只有三大招:一撲,一掀,一剪。於是他就從武松打虎寫起,寫完“武十回”,再回頭去寫魯智深林沖宋江……寫了幾年,經反覆修改,終於寫成一部震驚世界的“水滸傳”。在寫武松時,本來武松沒有大哥武大郎的。武松自幼父母雙亡,只有一個姐姐,姐姐打小就給人家當童養媳了。武松十二歲上少林寺當雜役,二十歲下山,練就一身少林功夫。這個武大郎其實和施耐庵是同學,同時喜歡上一位臨村的美女潘金蓮,但武大郎是大戶人家,有錢有勢,最終大郎抱得美人歸。施耐庵失戀了,他一怒之下,便把身高八尺的武大郎寫進水滸成“三寸丁谷樹皮”,把淑女潘金蓮寫得淫婦。但不管如何,施耐庵先生乃是大文學家也。


猛龍再過江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歷來就有爭議,各家說法不一,甚至大相徑庭。不過簡單總結一下,倒有如下幾種。

首先是施耐庵或羅中獨立完成。例如,明代著名文學批評家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曾說《水滸傳》是“武林施某所縮”,“世傳施號耐庵”。杭州師範大學的馬成生也贊同這種觀點,並給出了具體的論據:“從《水滸傳》中江北部分的氣候物象描寫、地理態勢描寫以及素材採集、歷史知識文字功底等來看,其作者不應是大豐施彥端。而從《水滸傳》中江南部分(主要是杭州一帶)的氣候物象描寫、地理態勢描寫以及素材採集、方言‘尾詞的運用等來看,其作者應是‘錢塘施耐庵’”(馬成生:《“讓〈水滸傳自己來指認”一一關於水滸傳〉的作者》,載於《濟寧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水滸傳》劇照

與施耐庵是《水滸傳》唯一作者的觀點不同,另外一些人則提出羅貫中才是《水滸傳》的唯一作者,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認為《水滸傳》是羅貫中獨立所作。現代學者李偉實在《〈水滸傳〉成書於元末明初之說不能成立—兼論〈水滸傳〉的作者為羅貫中非施耐庵》(載於《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6期)中,也堅持認為《水滸傳》的作者就是羅貫中而非其他人。楊子華在《〈水滸〉的作者是杭州書會才人施耐庵——兼駁ㄑ施耐庵墓誌〉、ㄑ施耐庵與水滸》(載於水滸爭鳴[第七輯]——2002中國水滸學會聯會暨全國明清小說研討會論文集)中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由於學界普遍堅持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或者至少是《水滸傳》的作者之一,北大教授遊國恩等人編著的《中國文學史》和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著的《中國文學史》中,編者都將《水滸傳》看作施耐庵的著作。

其次是施耐庵與羅貫中合著。而這種觀點又可被劃分為兩類,首先是有人認為《水滸傳》前面的七十回是施耐庵完成的,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續補的。其次,另外一些人認為《水滸傳》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並沒有參與具體的文字創作,而只是對已經完成的書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理和編輯今所見最早的天都外臣序本《水滸傳》,其題署上面就非常明確地寫著此書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意思是施耐庵撰寫了此書,而羅貫中完成的大體相當於現在出版社編輯的工作,但我們並不能說羅貫中就是這本書的主要作者。

此種說法後來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如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作者就認為《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郎瑛的《七修類稿》中也曾經說過: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書志》亦記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

李贄《忠義水滸傳敘》中提到作者時,同樣說是“施、羅二公”。從目前學術界的學者認同來看,這種觀點頗有影響力。

最後是“世代累積型群眾創作”也稱“陸續完成說”。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傾向於認為早在《水滸傳》成書之前,當時社會上就流行著大量的水滸故事。而施耐庵和羅貫中在對這些故事進行創作和深加工的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曾經大量參考、借鑑和吸取了當時的很多素材和史料,其中既包括史籍和筆記等,比較具有可信性的內容,同時也參考了某些完整的小說和戲曲作品等具有藝術誇張成分的某些文學片段。

他們之所提出這種觀點,一方面是承認施耐庵的創造性勞動;另一方面也想提醒人們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並不是白手起家,在他們之前的歷史故事對於這部書的成書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而這一點是不容抹殺的。例如,陳松柏在對前人各種研究成果進行彙總整理的基礎上,認為《水滸傳》並非是有一人一地完成,而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陸續完成的:“關於《水滸傳》作者有施耐庵說、施羅合作說、羅貫中說、山東羅貫中說、明中葉同名小說家說、羅著某續說、非羅非施說、陸續完成說。綜合研究這八種說法,陸續完成說比較可信。”(陳松柏:《〈水滸傳作者研究八說》,載於《南都學壇》2000年第5期)

除目前廣泛認可的《水滸傳》為施耐庵和羅貫中合作完成外,關於此書的作者問題,歷史上還有其他幾種觀點包括施惠說、郭勳託名說、宋人說等。但這些觀點所依據的材料相互矛盾之處不少,讓人很難信服。所以我們初步還是認為《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或者是施耐庵與羅貫中兩人。

1982年4月18~25日,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邀請了國內外大量《水滸傳》研究專家,對江蘇省興化縣和大豐縣新發現的《處士施公廷佐墓誌銘》、《施讓地照》、《施氏長門譜》等文物資料,進行了實地參觀和詳盡考察,最終提出這些材料都是確信無疑的,而且都是關於《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具體考察內容可以參見《對江蘇省新發現的關於〈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報告》(載於《江蘇社聯通訊》1982年第7期)。由此可知,從目前出土的一些材料可以證明。


陶政聰


回答過,是二人舍作,前匕十曰為施作,後四十回為羅作。因後面寫戰爭場面,是羅式風格。.因三國演義為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