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裡一顆糖,父母眼裡一座房|有遠見的父母,懂得為孩子託底

育兒知識、早教方法、教養智慧、親子閱讀,父母掌握一點,孩子受益一生。教子探討無止境,讓我們一路同行...

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會!

孩子眼裡一顆糖,父母眼裡一座房|有遠見的父母,懂得為孩子託底

年前,微博一則關於孩子寫作業的新聞引起了熱議。

孩子眼裡一顆糖,父母眼裡一座房|有遠見的父母,懂得為孩子託底

12月23日上午9:00左右,陝西西安一個10歲的小女孩,大街上攔了輛出租車,想把自己送去最近的孤兒院。

  原來,該上學了,本該週末完成的作業卻沒有寫完,知道自己的事情沒做好,這孩子既不敢跟父母講,也不敢去學校。

  當天是週四,一般來講,週一就該去學校了。這小姑娘從週一徘徊鬥爭到週四,可想而知,中間經歷了怎樣的不安與無助。

  孩子經過幾天激烈的鬥爭後,依然找不到任何的出路,就想到孤兒院大概是一個可以去的地方。

  想必在孩子的內心會認為,既然連無家可歸的孤兒都能接受,自己已落到無人可依這般境地,也一樣應該接收吧。

  對一個孩子來講,按說家才是最能保護她的地方,父母才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可此刻她所能感受到的,只有無邊無際的孤獨與無助。

  身為父母,或許會意識不到,我們對待孩子內心無望時的態度,可以顛覆他們的世界。

  知乎上有一個網友,回憶小時候被父母批評後,差點想走絕路時的心情,這樣描述,“沒辦法的辦法,自己找不到出路,親朋好友,燈一盞一盞的滅掉,僅剩最後一盞燈,名叫父母永遠是最愛你的燈,結果卻是父母親手滅掉了!”

  指引孩子內心的燈滅了,託舉孩子的那雙手收回了,這樣的孩子在他以後的生命狀態中,即便沒有走上絕路,也會始終心無所屬。

  “一個人應該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這是新華社著名記者唐師曾的一句話。

  當我們享受著籍由孩子所帶來的一切美好與感動時,也應該去承受孩子最糟糕差勁的部分。那樣才不致於讓孩子在處於生命的谷底時,面臨的總是孤立無援、無人求助的境地。

1被父母託底的孩子,內心擁有穩固的基石

  比起沒有父母託底的孩子,那些被父母全方位接納守護的孩子,該是多麼幸運滿足。

  如果要找出一個形象,前段時間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該是最典型的一個代表。

  魔丸託生的哪吒,生性頑劣不堪,人見人厭,註定要成魔為禍人間,生來被施了天劫咒語,3年後將被天雷降臨摧毀。

  這樣一個禍種,想必沒有多少父母能拿出足夠的勇氣面對。而李靖夫婦選擇的,則是不惜付出一切,毫無保留地伸出雙手托住他。

孩子眼裡一顆糖,父母眼裡一座房|有遠見的父母,懂得為孩子託底

因為在父母的初心裡,哪吒只是他們的兒子。

  也正是這種最純粹的連接與接納,才讓哪吒這棵歪草走上了正途,最終逆天改命。

  著名心理學家、育兒專家蘇珊.施蒂費爾曼曾經講過:“如果我們意識到,即便我們曾經走上歧路,仍然有人愛著我們,我們會更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想辦法做出彌補,重新取得那些人的信任。“

  被無條件託舉的孩子,內心始終會有一個穩固的大後方做為支撐,那是孩子能繼續前行的動力驅使。

  臺灣歌手張棋惠15歲開始隨4 in love女子組合出道,之後風靡亞洲,成為無數少男少女的偶像,其中《一千零一個願望》被歌迷廣為傳唱。17歲時走上巔峰,紅遍大江南北。

  在事業如日中天時,組合被解體。那時她不過20歲。

  為了生存,張棋惠嘗試過找其他工作,昔日偶像歌星,曾經淪落為當遊園人偶,即便如此,也依然難以維持生計。

  事業的打擊、生活的艱難,世間的炎涼,使她患上了非常嚴重的抑鬱症。

  隨後的歲月,是爸媽的愛,支持守護她走過了那段人生的低谷。

  她說永遠記得,爸媽給她買便當時,上面寫的那一張紙條:“棋棋,爸媽永遠支持你。”

孩子眼裡一顆糖,父母眼裡一座房|有遠見的父母,懂得為孩子託底

  康復後的張棋惠,後來再續演藝事業,並收穫了甜蜜的愛情和家庭,喜添千金,目前經營著她幸福的人生。

  人生有起有伏,本是自然現象。

  最慶幸的,是此時擁有父母的愛,能讓原本消沉抑鬱的生命不再繼續跌落深淵,而是構築起堅實的根基,讓自己得以觸底反彈。

  每一個孩子的幸福人生,都離不開低谷時,父母的全力託舉。

2孩子生命的能量,汲取於父母的支持

  人生有高峰,也會有低谷。孩子同樣如此。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人能主觀地理解世界。因此,為了瞭解一個人,我們必須能“以其人之目視之,以其人之耳聞之”。

  意思是說,對於同樣一件客觀的事物,每個人得出的主觀理解都不一樣,所以我們需要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好多事情,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或許輕聲一笑後,從此就不值一提;可對於孩子,卻是天大的事。比如在孩子的世界裡,一根棒棒糖的意義和價值,完全可以等同於我們眼中的一套房子。

  所以,當孩子生命的能量跌至谷底時,我們都須用心對待。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做起:

1.首先承接孩子的情緒。

  林文采博士在《心理營養》一書中指出:無條件接納的對象不是行為,而是行為背後的原因,或者說情緒。無條件接納的基礎是信任孩子,無條件接納的通道是看到行為背後的原因或情緒。

  比如孩子作業沒按時完成,並非要去接受這種不完成作業的行為,但孩子未完成作業背後所承受的壓力與焦慮,我們卻應該去感受理解。

  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好孩子,能成為父母眼中的驕傲的。沒有做好,肯定有其背後的原因。

  父母此時能看向問題的原因,承接孩子的情緒,就是讓孩子知道,他所承受的一切,我們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孩子眼裡一顆糖,父母眼裡一座房|有遠見的父母,懂得為孩子託底

2.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一書中指出:我們言行背後的感覺,比我們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更重要。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參與,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種有益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

  當我們表達出了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孩子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問題。

  比如作業未完成,孩子自己就可能會去思考。

“是時間沒安排好?還是根本就不想寫?”

“是自己沒用心?還是確實題太難了?”

“這些都沒掌握住,以後上課得注意了!”

  當孩子經過思考,自己得出結論時,他的行動就會明確而有針對性。這種自動自發的狀態,就是孩子最珍貴的動力。

孩子眼裡一顆糖,父母眼裡一座房|有遠見的父母,懂得為孩子託底

3.平時有預見性地提醒孩子

  我們不是缺少被教育,而是缺少被提醒。道理很多都懂,只是容易遺忘。

  孩子也一樣。

  防患於未然,總是要比直接面對過失要輕鬆得多。

  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對孩子的情況要及時掌握,儘量做到了然於胸。當孩子磨蹭時,提醒一下可用的時間還有多少;孩子貪玩時,就提醒今天還有哪些重要的事情沒做。

  注意是溫和的提醒,而不是強制的要求,讓孩子自己學會選擇眼下的行為,接受相應的結果。

  做父母從來不易,但唯有以目的為導向的行為,才可能讓我們的苦心不辜負。

  就如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所呼籲的那樣——

  如果我們能時刻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予孩子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我們在對待孩子時就會使用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3曾經看過一個很暖心的泰國公益廣告:

  聾啞女孩受到身為街頭藝人的父親影響,也喜歡上了小提琴。但在練琴房屢次遭受其他女孩的歧視和排擠。

  女孩終於無法忍受去找父親,邊流淚邊用手語比劃著問:“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

  父親靜靜地看著她,也用手語問她:“為什麼……要和別人一樣呢?”

  並用心地引導她:音樂是有生命的,輕輕地閉上你的眼睛去感受,你就能看見。

  女孩受到父親的鼓勵,開始全心投入地和父親一起在街頭拉小提琴,過往的傷悲、清晨的芳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都通過琴聲流淌出來……

  終於,在一次古典音樂大賽上,女孩帶著父親滿滿的愛與支持,以一首《卡農》的演奏震撼全聲。

  那一刻的她,站在舞臺的中心,光芒萬丈。

  當孩子處於低谷時,父母全然的愛與支持,就這樣重新激發起他內心的能量,從此一生無畏,勇敢前行。

  歲月荏苒,暮去朝來,唯有父母的愛,永恆存在。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對父母教育孩子有所幫助,涵哥每天都會為家長帶來專業的孩子成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可以關注涵哥的今日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