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淮南子》學習古人與自然萬物相處的智慧

2020年庚子年的春節,註定是一個不平常的春節,新型肺炎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從城市到農村,全民奮戰。早晨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肺炎信息的變化情況,幾乎是春節期間的習慣性動作。據考證說肺炎的病毒源於蝙蝠,也正是因為這次肺炎的爆發,讓不起眼的蝙蝠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網上一段最近關於蝙蝠一段文字很有感觸,說的是蝙蝠作為活了8800萬年,幾乎於恐龍是同一時代的生物,已盡到最大的努力長的不像個食材了,所以一個活了那麼長久是生物,身體中自然會攜帶很多的病毒,故而蝙蝠隱居在山洞裡晝伏夜出,儘量的避免與人類有所交集,但萬萬沒想到,人們還是把它給燉了,並取名為福壽湯,打開了潘多拉盒子。看著網絡上曬出的蝙蝠湯,讓人不寒而慄的同時,也深深為今人把我們祖先與天地自然,與萬物生命和諧相處之道,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遺忘得一乾二淨而可悲可嘆。

關於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處理,我想世界上沒有那個民族能夠有我們的祖先更有智慧,無論是老子的道法自然的生態觀,還是莊子的萬物與我為一,人與萬物一體的整體觀,無不體現了我們的祖先天人合一,禮敬自然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實現人類自身生生不息的生存智慧。而被喻為道家百科全書的《淮南子》更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將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作了詳細的論述。細品《淮南子》讓我們重新認識並傳承古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希望疫情結束以後,每個人對我們的生活能有一個重新的審視和反思。

讀《淮南子》學習古人與自然萬物相處的智慧

一、人是自然的之子,而非大自然的主宰。

《淮南子》開篇就提出,宇宙萬物都是“道”所派生的,自然萬物之“本”本於道,人亦是萬物之一。人與萬物同根同源。

淮南子《精神訓》更明確指出:“吾處於天下也,亦為一物矣。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且惟無我而物無不備者乎?”《詮言訓》說“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百姓穿戶鑿牖,自取照焉;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

這都是在告訴我們人處於天地之間,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種,是天地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只不過是天地自然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其中一個物種,一個物質現象而已。對於天地自然而言,天地所有的變化都沒有明確的目的,地上所有的物資也並非大自然專門為人類所準備的,只不過人有其主觀能動性,能通過自身的勞動從天地自然中或取所需的物質而已。

所以,人不是天地自然的主宰,而是天地自然之子,人類所有的生存生活皆離不開天地自然,人類高度依賴天地自然,而天地自然乃至其他萬物離開了人類,照樣可以生存生活,比如野生動物,比如天地間的植物,仔細想想不是這樣嗎?看看那些人跡罕見的原始森林,沒有人類的參與不是生長得很好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一直在告訴我們

天人合一,萬物與我為一,和諧共生這樣的生存之道,因為愛護好自然生態的和諧。其實也就是維護了人類自身的生生不息。

讀《淮南子》學習古人與自然萬物相處的智慧

充滿生機的森林

二、人與自然萬物相處之道:“和”

基於萬物唯一,道法自然的價值理念,《淮南子》告訴人們與自然萬物相處之道簡單來看可以歸納總結為一個字就是“和”。而“和”之細分又可以體現在如下方面:

1、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要做到與自然萬物之“和”,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對自然萬物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生命生存必然需要進食和補充必要的生存資源,簡單的講就是首先要解決吃飽肚子的問題,雖然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之一,但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特別是老人應該比較清楚,即便是兇猛的野獸,毒蛇之類的動物,在他們沒有受到生命威脅乃至極其飢餓的情況下,一般是不會主動去攻擊和傷害其它動物的。

動物尚且如此知道節制,而人之所以為人,自詡為萬物之靈,有著人區別與其它動物的理性和文明,明白了自然萬物同根同源,理應有著更本能的約束和自律,在自己滿足基本的吃飽問題的時候應該更好的愛護自然萬物的生命,而不會肆意傷害自然乃至其它生命。

然而人性之陋習古人自古便知,古人云:“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正是因為人的天性有著比其它動物更大的慾望,所以古人教化我們要天人合一,禮敬萬物,人為了解決自身的生存飲食可以取用天地萬物,但要有禮有節,取之有度,更要合乎天地自然的規矩, 約束和規矩自己的慾望。

讀《淮南子》學習古人與自然萬物相處的智慧

生命之美

所以在《淮南子主術訓》明確提出: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夭,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即便是物質極為匱乏的古代,古人對自然萬物的保護和取用有度有節,就上升到了一個法治的高度,禮待萬物,明確規定了處於孕育的動物不得獵殺,魚不長到一定的大小不可以捕捉。草木沒有開始衰敗落葉的時候,不可以砍伐等等,一系列愛生護生的明確規定,更訓化了最適合人類飲食的家禽以滿足人類的生存生活,以儘可能的避免人與野生動物的交集。

而今食物極大豐富,普通五穀飲食吃飽肚子完全沒有問題,而今之人反而把先哲告誡我們的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忘得一乾二淨,對待自然萬物,完全沒了禮和節,連蝙蝠這樣儘量與人類產生交集的古生物盡然也拿來博眼球開直播,可悲可嘆。

讀《淮南子》學習古人與自然萬物相處的智慧

生命之美

2、愛生護生,利益萬物,維護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穩定

《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弘大德澤,在於使萬物生生不息,利益萬物,能使物生一直是中華文化推崇的最大的德行,包括這次肺炎,政府提出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號令正是天地之大德的傳承和演繹。 而《淮南子》告訴我們人與自然萬物最好的相處之道莫過於使物生,愛生護生,利益萬物,愛生護生,利益萬物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淮南子》亦是非常推崇水之德,《淮南子》說:“循勢而下,乘衰而流,有去高就下之功能,總是以水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要效仿水之德性,取用萬物有節的同時要利益萬物而萬物生生不息。

《說山訓》雲: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俶真訓》雲:“今夫樹木者,灌以瀿水,疇以肥壤,一人養之,十人拔之,則必無餘孽,又況與一國同伐之哉!雖欲久生,豈可得乎?”

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要想捕魚捉鳥,就得先為他們創造有利於他們生長生存的條件,使得他們有條件得以生存,我們才可以取之所用,如過僅僅是一個人用心的種樹養生而十個人去砍伐它,樹木是不可以長久被我們所用的。 所以從《淮南子》我們就可知,愛生護生,利益萬物以維護萬物的生生不息,方能維護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核心穩定以生生不息。

讀《淮南子》學習古人與自然萬物相處的智慧

自然之美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古人倡導天人合一,愛生護生,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因為人具備其它動植物所不具備的主觀能動性,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應該承擔起愛生護生的使命和責任,而恰恰通過愛生護生維持了天地自然的生生不息,作為天地自然一部分的人類自己,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以維持人類自身的生生不息,而不應放縱自己慾望,肆意妄為,否則受懲罰的最終是我們自己。

而其實人身本身又何曾不是一個小的自然生態系統?我們身上有無數的細胞,細菌,重新將古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的生存智慧繼承和發揚,規矩自律,尊敬自然,禮敬萬物,和諧共生,不僅僅有利與天地自然生態的和諧,更可以在由物及人,惠及我們自身,因為人乃自然之子,瞭解了自然,知道了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自然也就知道了如何與自己的和諧相處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